大家有看過如果《你給老鼠吃餅乾》這本經典繪本嗎?
書裡逗趣的小老鼠相當有趣又好笑
是說作者Laura Joffe Numeroff 還有同系列其他有趣的作品
有點可惜沒翻成中文
不過英文版其實更能感受到原文上押韻的趣味就是
這系列透過 #假設的句型
再使用 #擬人的方式 讓小動物跟讀者一起互動
是唸起來非常有節奏
在繪圖上也很多小細節的一本喔!
《你給老鼠吃餅乾》
📖 介紹:https://reurl.cc/3N9ZrV
《IF YOU GIVE A DOG A DONUT》
《IF YOU TAKE A MOUSE TO SCHOOL》
📖 介紹:https://reurl.cc/mqANdY
🛒https://reurl.cc/7ymWXl
#嘎咕的繪本探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82. 動物哲學,人與動物的價值如何判定?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認為動物是無情感的,他說:「動物是沒有情感,或即使牠們有,我們也不能証明,而無論如何,這也不太要緊,因為牠們只是動物。」他強調理性是人類最崇高的標誌,而動物並不擁有理性。 從大量的觀察中...
擬人的方式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年磨一劍」的概念,對我來說~
或許就是這一張跨界作品!今天正式跟大家宣告我年底即將發行的這一張跨國、跨界作品
《還我一個青·白》
首先感謝國光劇團當家花旦-朱安麗老師,遇見安麗老師是在第28屆傳藝金曲獎入圍禮讚,之後由一場跨界的演出,開啟一個實驗性的對話.....
安麗老師代表京劇 / 白蛇,而我用擬人的方式用長笛演繹 / 青蛇,因為這一個實驗性對話,讓我再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著名的音樂製作人-黃康淇(新加坡湘靈南管 音樂總監)決定用一張音樂專輯來將它~ 「發聲」
以白蛇傳為基底,將傳統戲曲的元素融合馬來西亞唱誦、擊樂與法國長笛現代演奏技巧,
透過每一首音樂的編創以及長笛的擬人情緒演繹,將白蛇傳注入另外一個靈魂與生命。
更感謝陳碧涵老師的引薦,讓這張專輯結合「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旗下的拍攝團隊!期待專輯裡的其中一首「迷惘」音樂MV 影像呈現!
這是一張結合京劇與長笛,中、西融合的跨國、跨界音樂作品:
《還我一個青。白》年底問世🌹
擬人的方式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蜜亞醬已經四歲了,說話的倒是溜~我有時候還是會叫她比寶寶手語「還要」~比的時候還是很可愛~大家家中還有大寶寶在比手語嗎?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融合寶寶手語的親職教養
#寶寶手語讓寶寶培養情緒EQ力
#寶寶學手語好處多多
在寶寶手語中,有一些寶寶手語是比較常用的,尤其是可以讓寶寶表達自己需求的手語,非常重要。
在寶寶手語課堂中,我都會分享每一個手語怎麼融入在教養生活當中,其中,「還要」這個手語,是我在談如何讓寶貝表達自己需求、學習自律以及情緒調節時,會教大家使用的~也是非常好用的一個手語
而上我的寶寶手語課程之後,加上大人願意在生活中不斷地引導寶寶,基本上寶寶使用手語表達的成功率是高的,我也很感謝上過課的家長,願意跟我分享寶寶比各種手語的影片
人類最原始的表達之一是「哭」,寶寶因為還不會說話,在沒有更多的引導之下也不一定會使用肢體語言。因此,在許多時候,當有需求需要滿足時,或者沒有被滿足時,寶寶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他們怎麼了。而一聽到哭鬧、尖叫,大人原始的大腦會出現的也是情緒,有的是焦躁、有的是不安,有時候,當幼兒哭鬧時,其實我們也被情緒搞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然而,許多家長發現,在學習手語之後,寶寶學會了用有意義、具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的寶寶甚至會融合情境,或者其他肢體語言,來讓自己的表達更加完整,不需要用尖叫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因此情緒得以有機會被調節。嬰幼兒開始使用手語溝通,便跳過了發脾氣、哭鬧、尖叫的方式,理性被有意義的語言給提升了起來,孩子知道「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大人知道我要什麼」
溝通,變得不再是情緒的碰撞了~
我女兒,蜜亞醬 #寶寶時期學了手語「還要」,出生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很會哭叫表達自己需求的寶寶,但因為學會了手語的使用,本來尖叫著要東西,我比手語還要引導她,她比了還要之後,就幾乎不尖叫了~
學會手語,用在吃飯上,是很輕鬆的~
很多時候,寶寶手語可以引導嬰幼兒吃飯時專心,或者將注意力放在大人身上,就不太需要配手機,譬如吃飯前可以先來一首寶寶手語兒歌。還可以搭配其他手語「肚子餓、吃飽了、洗手、坐好、還要、喝水...」等,在特定情境中,引導寶寶學習表達自己,讓寶寶在吃飯時,可以一邊學習一邊用餐~或者讓寶寶一邊注意大人,又覺得用餐時玩手語有趣~
用餐時,除了玩手語,還要讓寶寶好好地「玩食物」和經歷「自己拿食物放進嘴裡」的過程。如此,能夠培養寶寶好好地坐在餐桌上吃飯~0-2歲左右的幼兒,口腔及身體的觸覺是敏感期,透過手部的抓取、捏、敲、拍、抹、打....經由手眼協調,將手上的食物,送進嘴巴當中,所以給寶寶去探索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蜜亞醬,我的姪子一歲多,一起吃飯時,我也會用手語跟他玩~
而如何讓寶寶學習好好地專心吃飯,除了玩手語,也可以將以下的方式融入餐桌的教養上
1️⃣一定要安排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
2️⃣大人專心陪寶寶吃飯
3️⃣吃飯時,不配3C
4️⃣飲食作息固定,不吃零食
5️⃣創造良好的餐桌氣氛
6️⃣將寶寶的餐點煮得美味好吃吸引寶寶
7️⃣將食物或餐具擬人化,讓寶寶覺得吃飯是有趣的經驗
8️⃣準備吃飯前,可以陪寶寶讀繪本
9️⃣不強迫寶寶長時間坐在餐椅上
我也會用故事、擬人的方式,來孩子覺得食物是活的,孩子覺得有趣自然就會願意吃更多~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同理心教養
#寶寶手語嬰兒手語
#親子情緒教養
#關於寶寶的事與教養~都可以在 #寧寧老師的寶寶課程 上了解喔~
✅2020年底新課程開課,名額不多,歡迎把握寶寶學習黃金期上課
▶️11、12月平假日寶寶手語班。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mEU7UkrCgFzSQGm7
▶️11、12月平假日寶寶瑜珈班。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nBj3dJQ8WvXoBLc8
▶️10月底平日班,親子情緒教養課程: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873754833032530/?extid=piWydJehl1u59pbO&d=n
🔽寧寧老師的姪子,寶寶手語很快上手,當下直接用~寶寶比手語真的超可愛
擬人的方式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82. 動物哲學,人與動物的價值如何判定?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認為動物是無情感的,他說:「動物是沒有情感,或即使牠們有,我們也不能証明,而無論如何,這也不太要緊,因為牠們只是動物。」他強調理性是人類最崇高的標誌,而動物並不擁有理性。
從大量的觀察中,動物也懂得恐懼、防禦、孤寂、傷心、悲哀、嫉妒、憤怒、敵對、報復、友好、同情、羞愧、以至期待等等行為,動物或許缺乏語言表達,但與人類一樣都共有的豐富的感情。不過,現代人因為心靈空虛,轉化為以各種「擬人」的方式飼養寵物,過度的寵愛動物,反而扭曲了動物的天性。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郭柏年(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擬人的方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