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與真實》
擅長包裝自己的「謊言」與赤裸裸的「真實」,為誰比較受歡迎,吵得不可開交。
「追求真善美,一直被視為人生最高境界。」真實面紅耳赤。「從來就沒有聽過要追求虛假的!謊言被惡人拿來騙取利益,被極權拿來控制社會,絕對不是好東西。」
「冷靜,冷靜。」謊言不慌不忙。「首先,不要假定謊言就是邪惡的,其實社會上每個人每一天,也會說大大小小的謊言。沒有謊言,社會不用一天就會崩潰。謊言是所有關係的潤滑劑。」
「我一向不用潤滑劑。」真實冷笑。
「例如,一個兒子生病,為了讓他的母親倍感安慰,便騙她說自己沒有事,這是孝順的表現。」謊言繼續解釋。「又例如,女人化妝,說白了,也是一場騙局,不過在每個文化,都被視為一種禮儀。」
「女人化妝,只是加強自身的優點,怎可以說是騙局?」
「你看你,越來越像我了。」謊言也笑起來。「小孩子問父母,自己如何出生,父母可以怎麼答?是石頭爆出來的。是鸛鳥送來的。這些都是有所必要的謊言,而且是無傷大雅的謊言。」
「小孩子的性教育刻不容緩。」真實嚴肅地說。
「遲來一秒鐘,遲疑一秒鐘,從迎接你變做目送……」謊言突然唱起歌來。
「夠了!謊言即使可以瞞騙人一時,卻不能瞞騙人一世,到揭穿的一刻,只會招來更大傷害。謊言不是甚麼潤滑劑,而是計時炸彈!」
「不用擔心,聰明人就算看破,也不會說破。謊言的微妙之處,就是大家都寧願被騙啊。」謊言攤開雙手。「潤滑劑就是令人覺得舒服一點。」
「你強詞奪理。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明白真實的重要性。」
「沒有很多人啦。」
「有的。」
「沒有啦。」
「有!」
「那不如我們出去走走,看看大家怎樣說?」謊言提議。
「走吧。」真實立即點頭同意。
真實與謊言結伴去到鬧市街上,他們還未開始問人,警察已經上前將真實拘捕。
「放開我!你們這些鷹犬,憑甚麼拉我?」真實大叫。
謊言嘴角上揚,代為回答。
「公眾地方猥褻露體。」
文:謝天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
揭 開 自己的謊言 在 茶喵影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影集《#美麗心計》#茶喵影評
「我們並不會去看透事物的本質,相反地,只會透過自己的眼光去詮釋。 」
-
"None of us really see things as they are;we see things as we are. "
-
終於把這部放在口袋名單的影集看完了,實在過癮,必須推薦!《美麗心計》藉由發生在富裕海濱社區的命案,追溯回顧過去的一連串事件,審視每個細小環節,並一一戳破每個看似完美家庭的偽裝假象。
-
這部影集最出色的地方是,透過命案的追溯,觀眾彷彿站在警方角度,聽著事情的來龍去脈,試圖找出任何蛛絲馬跡。除了命案,作為一連串事件的開端,最初的孩童霸凌事件也同樣撲朔迷離,看似微小的事件卻漸漸一發不可收拾,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霸凌者呢?直到最後真相揭曉才驚覺,每個微小事件都息息相關,如同蝴蝶效應般,最終釀成悲劇。
-
幸福美滿的表面,可能是營造給他人看的假象,亦或是是不停欺騙自己的謊言。然而這樣的偽裝,卻無法持續太久,因為再美的謊言終有被戳破的一天。因為一個孩童霸凌事件,造成家長們敵視對立,並逐一揭開每個看似美好家庭的假面具。除了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外,演員們純熟的精湛演技也相互切磋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看了十分過癮。推薦給大家👍
-
《美麗心計》雖為僅有7集的迷你影集,但整體頭尾呼應,環環相扣,並留下曖昧不明的結尾給觀眾細細咀嚼,算是故事完整性極佳的影集。先前傳出第二季消息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希望能繼續維持本季的品質呀🙏但聽聞梅莉史翠普確定加盟第二季,更是令人期待不已呢!
-
#biglittlelies
揭 開 自己的謊言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看到《灣生回家》的製片人田中實加(陳宣儒)終於出面認錯,揭露自己的謊言。筆者有感而發,想到了距今45年轟動全球的「霍華.休斯假傳案」。相互對照,兩件事情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
1971年,一位無名作家向出版社遞上了一封信,他聲稱那是首富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的親筆信,授權他來為其撰寫傳記。出版社如獲至寶。要知道,霍華.休斯從五〇年代末就消失在大眾目光中,關於他的獵奇八卦和假死訊從未停歇,如今卻忽然要出傳,無論在娛樂圈、政治圈還是出版界都將是頭條新聞。
.
「註:霍華.休斯是誰?可參考電影《神鬼玩家》(The Aviator ,2004),片中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所飾演怪癖富豪就是休斯先生,他曾是美國極富爭議性的新聞人物,其事業版圖跨足航太、電影,深具影響力。」
.
不過麥格羅-希爾出版社還是對此不太放心,將推薦信送去給專家進行鑑定。沒多久,好消息傳來,信是真的!出版社與取得連載權的《生活》雜誌陸續提供這個名為克利夫.爾文(Clifford Irving)的無名作家酬勞,共計上百萬美金。
.
至於休斯為何找上爾文?其實他在1969年曾為一本名為《FAKE! The Story of Elmyr de Hory, the Greatest Art Forger of Our Time》的傳記執筆。該書講述的正是偽畫大王艾米爾.德.霍伊(Elmyr de Hory)的一生。在爾文上呈的推薦信中,休斯對該書大力讚賞(後來有人說爾文早就對「造假」一事那麼感興趣,大家未免反應太遲鈍)。
.
同年秋天,克利夫.爾文交出了這份二十三萬字的書稿,稱這是他與休斯面會上百次後的結晶,甚至通過了書商安排的測謊。許多熟悉霍華.休斯的專家學者讀後紛紛為其背書,讚嘆該書可信度甚高。出版方遂不疑有他,大張旗鼓舉辦宣傳活動。果然掀起一陣炫風。
.
只是正當該書準備上市之際,1972年1月,隱居逾十年的霍華.休斯忽然召開電話連線的記者發布會,澄清自己從沒計畫出版自傳,更稱自己根本不認識克利夫.爾文,全美一陣譁然。受到千夫所指的爾文卻一點也不慌張,他登上CBS的《60分鐘》(60 Minutes)自清,解釋自己很可能被偽裝成休斯的騙子給擺了一道,絕無惡意行騙的可能。
.
只是他的供詞很快被各界戳破,爾文在事發後兩周出面道歉,承認這一切全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場騙局。1972年,他因串謀詐騙與偽證罪獲判兩年有期徒刑,實際服刑17個月,並登上《時代雜誌》(Time)封面,獲封「年度大騙子」。與其共謀的妻子伊迪絲.爾文(Edith Irving)因為涉嫌在瑞士創辦休斯的假帳戶,先後被美國與瑞士監禁共兩個月。與爾文同謀的西班牙童書作家理查.薩斯坎德(Richard Suskind)也獲判六個月有期徒刑。
.
1981年,克利夫.爾文出版了自傳體小說《騙局》(The Hoax),講述自己瞞天過海的傳奇經歷。該書銷量突破百萬本,獲得書評高度肯定。
.
綜觀出版史,在他人過世之後寫偽傳的事並不罕見,但在人家健在之時下手,確實前所未見。談到為什麼會想出這麼奇葩的計畫,爾文稱自己與共犯薩斯坎德都認為像霍華.休斯這樣的隱士,也許不會出面指控他們,就索性豁出去了。還稱自己煞費苦心在各大圖書館與檔案室作足了功課,可非天馬行空亂寫一通。
.
莫非爾文真的覺得自己瞞得下去嗎?也許真是如此天真,也許只是刻意炒作以求成名而已?
.
經過此事件後,爾文確實聲名大噪,出獄後出版了十二本小說,多半獲得市場良好迴響,有四本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榜。1999年,爾文自行創辦網站自銷當年由他所瞎扯出來的《霍華.休斯傳》,讀過的人認為確實幾可亂真,因為書中內容多半讓休斯談論逝者,而逝者又無從反駁,爾文確實狡黠過人。
.
2007年,由雷瑟.霍斯楚(Lasse Hallström)執導的電影《騙局》(The Hoax)上映,該片基於爾文的同名小說改編,李察.吉爾(Richard Gere)飾演爾文,艾爾菲.摩里納(Alfred Molina)飾演薩斯坎德,瑪西亞.蓋.哈登(Marcia Gay Harden)飾演伊迪絲。只是爾文對這部電影改編相當不滿,稱它「荒誕無稽」,他說不該由年屆60歲的李察.吉爾飾演時年40歲的自己,還說電影將自己描述成「為了錢」,但他的動機只是覺得有趣而已。
.
無獨有偶,在爾文之亂過後,以《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聞名於世的遁世作家沙林傑(J. D. Salinger)也有類似遭遇,逼得他只好出庭證明自己沒有受訪。
.
田中實加造假案跟本案例固然有本質上的差異,田中的爭議點多在盜圖與偽造出身這點,至於究竟他著書描述的灣生故事是真是假,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能證明。但為了宣傳促銷自己的作品而公開扯謊,看準霍華.休斯/灣生無力反駁,卻也是田中與爾文的共通點。
.
其實,田中的敗筆還是在盜圖事件,若說出身背景和灣生訪談真偽還能矇混,盜圖就是完全罪證確鑿,且這些畫家均在世,無奈程度大概與當年無端受牽連霍華.休斯相仿。
.
明明知道幹這樣子的事情很有可能被揭穿,卻仍執意去做。現在大家並不懷疑爾文是為了成名跳火圈,那田中實加究竟又是居心何在?會不會五年、十年後,市場上也會出現一本田中實加為造假自首的自傳體小說?
.
你會看嗎?我倒還真想一讀!
.
.
2007年,爾文受到《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訪問。記者並不懷疑爾文偽造字跡的高超能力,但卻對他當年能透過測謊大惑不解。對此,爾文回憶當年,他說,當年參加測謊時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你真的見過霍華.休斯本人嗎?」他頓時憶起童年,有一回他跟父親造訪好萊塢,爸爸指著一個高大的男子,對小爾文說:「那個人是霍華.休斯!」
.
「你看!我相信我說的是實話。」爾文說。
.
.
從田中實加騙局到霍華.休斯假傳案(圖文版)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1394597
.
.
(圖為電影《騙局》劇照,飾演克利夫.爾文的李察.吉爾。後方黑白照為霍華.休斯。)
揭 開 自己的謊言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