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令人不堪負荷的勝利。
.
二戰期間,世野井上尉管理的爪哇戰俘營內有超過六百名戰俘。精通英日語的勞倫斯,是兩個陣營間的溝通者,試圖化解雙方不必要的衝突與誤會。某天,來自英國的傑克西瑞爾斯少校被送往爪哇戰俘營,世野井對傑克頗有好感,處處禮讓,引起底下士兵的不滿與流言蜚語...
.
大島渚導演的《俘虜》,敘事偶爾會予人不甚流暢之感,阪本龍一和大衛鮑伊的演技,也稍嫌過火。然而這部影片依然打動了我。電影從一樁同性戀情揭開序幕,一名荷蘭士兵和一名朝鮮兵發生關係,北野武飾演的原中士依照軍規要處死朝鮮兵,遭到勞倫斯的出面阻止。
.
《俘虜》從第一場戲就讓觀眾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理念的衝突。對原中士來說,要求朝鮮兵在眾人面前以死謝罪(切腹),是要表現他的知恥。勞倫斯卻認為如此行徑不人道且過於激進、日本崇尚武士道,認為為信念而死是崇高的舉動,勞倫斯覺得努力活下來並非苟活,死亡反而才是一種逃避、日本軍隊為了維持部隊的平衡,認定錯殺(冤枉)他人並非惡事,而是維穩的手段。對於重視人權與個體性的歐美人來說,那是他們無法理解也無法認同的行為。
.
「你怎麼沒自殺?像你這樣優秀的軍官,怎麼能忍受屈辱?」
.
《俘虜》通過對兩種文化都有涉獵與理解的勞倫斯視角,給予人們(觀眾)自省與辯論的空間,無論是戰時或戰後,是非對錯無法用三言兩語輕易帶過,相反的,是非善惡的觀念是流動的,會隨著時間、空間、處境、位階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
#底下會提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
.
.
.
《俘虜》結尾,日本戰敗,原本是管理者的原中士淪為戰俘,勞倫斯在原中士被處以死刑的前一夜拜訪了他,原中士說他已經做好必死的決心,但他也表示自己犯下的罪行跟一般士兵沒有差異,為何判決特別的重?勞倫斯無奈地表示:「#有時勝利讓人不堪負荷。」
.
電影裡,原中士常常在他看似暴力冷血不近人情的舉動中,流露出人性的一面,一如電影開場決定處死同性戀士兵一事。判處死刑是對部隊紀律的要求、要求士兵切腹自殺,是給予士兵尊嚴的死亡、死後以「為國捐軀」作為死亡原因,是要保留士兵家人的後路(國家賠償)。相反的,看似理性溫和的世野井,卻以勞倫斯私藏收音機為由要判他死刑,即便勞倫斯辯解自己不是偷藏收音機的犯人,世野井仍以「維持部隊秩序」為由作為勞倫斯死刑的依據。
.
諷刺的是,戰爭期間,世野井「以大局為重」,不問真相,決定判勞倫斯死刑,引起勞倫斯的不滿與抗議。沒想到戰後,原中士被處以死刑,理由大概也是找戰犯,給予群眾情緒的出口。回到勞倫斯那句台詞:「有時,勝利讓人不堪負荷。」聽來既無奈又沉重,為了贏得勝利,人們很容易變得偏激與瘋狂,為了贏得勝利,身為群體的一員,不得不執行殘忍又無情的行動,必須要和邪惡共生。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沒有標準答案。他人眼中的魔鬼,可能是另一群人眼中的英雄,我們能說哪個群體的想法就更正確嗎?
.
「日本人是個焦慮的民族,他們無法單獨行事,所以他們變得集體瘋狂。」
.
《俘虜》開場的同性戀情,究竟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朝鮮士兵脅迫荷蘭士兵)?抑或者是一段不敢承認的戀曲,只能讓其中一方背負這樣的罪名?世野井從第一眼看到傑克就內心小鹿亂撞,但他的情感在保守的戰爭年代,無法大方展現,只能小心翼翼地壓抑,他的愛始終沒有被接受,最後變得偏執,是否情有可原?勞倫斯想要撕下戰爭賦予人的種種標籤,試圖用更開闊的眼光面對不同的群體,卻遭到自己的弟兄和日本士兵所排擠,說明人與人之間沒有和解的可能性?傑克年輕時眼見弟弟遭受霸凌,不敢挺身而出,只能躲在暗處等事件過去,對照到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他是英雄或者仍是如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
戰爭,霸凌,屠殺,肉搜與公審,集體瘋狂的,又豈止是日本人?傑克的弟弟擁有天使美嗓,而這樣撫慰人心的歌聲,卻在遭受群體攻擊後,從此噤聲。如果傑克的弟弟(嗓音)象徵的是單純、善良與美好,那麼噤聲,就是良善的死去。
.
是的,《俘虜》很悲傷很無奈,但同時間,我也覺得它充滿希望。一截咬斷的舌頭、一個無懼的吻、一句「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一戳被割下的頭髮,讓我們看見愛,看見未被泯滅的人性星火。《俘虜》描述一個黑暗時期發生的故事,但在黑暗中,不滅的火光,或許能引領著人們前行,找到可能的出口與救贖吧。
.
大島渚導演的《俘虜》,有深情的同性之愛、兄弟之情、跨國族的愛;有令人難忘的主題音樂、坂本龍一俊秀的臉龐、大衛鮑伊絕美的雙色眼(今天看大銀幕才發現他兩隻眼睛的顏色不一樣耶),以及東西思想文化的差異和不斷翻轉的觀點等。很喜歡片中大衛鮑伊對北野武說:「好滑稽的臉,眼睛倒是很美。」或許是我多想,但默默覺得這段台詞完美描述出北野武飾演的原中士一角的特性,外貌不吸引人,內在卻是溫柔而美麗。滑稽的臉,美麗的雙眼,而雙眼,是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揭尾故三兄弟答案 在 我是吳小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靈魂出竅》的瘦子充滿靈魂
有天我在《噓!新聞》看到一段瘦子的訪問,他說自己會冥想,『冥想是為了更接近靈魂』,引起我的興趣,想說這個人的外型跟內在反差也太大,加上身邊有好多女生很喜歡他,於是我點開他的《Outta Body靈魂出竅》專輯,結果它就成為我這兩個月最常循環播放、最喜歡的一張音樂作品。
去內地工作近兩年,我對台灣的娛樂圈感到有點脫節,回來之後,在KKBOX榜單上看到一串瘦子的單曲,曾心想:為什麼?如今我有答案,這張專輯真的很好聽。接著我開始搜尋他的影片:接受媒體訪問的、和恩熙俊一起吃飯喝酒的,慢慢感受他的魅力,理解今年的金曲獎為什麼邀請他擔任特派員,這位左手與身上有許多刺青、講話帶著道上兄弟氣息的歌手,自然率真,卻又帶著與外型不同的老靈魂,是一位風格很獨特的偶像。
我想起5年前的一個採訪,是一場文化部舉辦,包括頑童在內的三組團體,要去新加坡表演的行前記者會。我內心對訪問嘻哈歌手一直有種恐懼與抗拒,覺得他們講話不友善、態度屌兒啷噹,因此當天的採訪很卡,訪問與被訪雙方都算硬著頭皮完成,我事後寫稿也像挑語病般在找新聞點,現在回頭再看,還是覺得那篇稿子很難看。
那陣子我跟嘻哈歌手特別犯沖,寫一則蛋堡在IG發菊花特寫照的新聞,在稿子裡批了一番,報導出來後,換我被他在社群媒體幹譙;頑童的新聞大概也是差不多下場,(時間久了,記不大清楚),但不愉快記憶多年來一直在心裡有個烙印,未完全抹去的。
這兩年做了宣傳、經紀工作之後,比較能從藝人的角度思考,更讓我深信,用好作品說話的重要性,足以顛覆他人原本在心中的成見。我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但是一聽到《靈魂出竅》的intro,瘦子用近兩分鐘的禱告詞,為這張專輯揭開序幕,我竟然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那個感覺,還不到落淚這麼誇張,但當下彷彿身體被一到電流竄過:主啊,讓這些歌成為許許多多在徬徨的靈魂的一個明燈,讓更多的人找到生命的價值。
intro結束後,專輯以輕快的《Don’t worry about me》導入,我才剛在瘦子祈禱的感動中回神,他的rap詞又令我豎起耳朵:今年的夏天來的早 冬天日子少 科技讓人類活的老 但孩子卻又生得少 森林大火繼續蔓延燒 動物努力跑 當然這些都無關選舉所以新聞都沒報。
他用流行的節奏、悅耳的旋律,唱出對環境的關心與價值的探討,這個瘦子可以,跟過去幾年前停留在我印象中的瘦子,完全不一樣。我帶著驚艷感一路往下聽,很快、很舒服地把整張專輯聽完,當我又聽到intro的祈禱文時,發現已經進入新的播放循環,而這14首作品(包含intro),竟然沒有一首地雷。
瘦子厲害的是,他的音樂有一種性感的費洛蒙,男女之間的曖昧與浪漫在其間流動,你可以跟他一起哼唱搖擺,但糖衣之下又摻和著不同主題的思考:戀愛中的情侶該為對方《CHANGE》還是保留最真實的自己?歌手做音樂要迎合市場媒體《CHANGE》還是維持初衷?
《Hello Beautiful》讚嘆美女卻嘲諷修圖,《稱讚她的美》吐槽網路世代對社群的依戀,成天追求陌生人的讚美,卻忘了重要的人就在自己身邊;《她沒在看我》是用舞台表演者的視角,對粉絲發出感觸:比起你們的手機和手機後的半張臉孔,我更想好好的看看你。
新聞資料說,這張專輯是瘦子在一趟一個人的旅行,八天沒有WI-FI、沒有水電的海島生活中,沈澱心靈下火力全開靈感爆發所產出的作品,我當然清楚唱片公司在企劃過程中的文字誇飾與包裝,但我也絕對認同這是一張帶著自省所產出的專輯。
MV四部曲的曝光節奏,並未照著曲序走,但像我這樣錯過了他的宣傳期,再回頭聽歌的人,一口氣把四部曲看完,反而更能感受其前後呼應的串連巧思,再看看底下網友的解析,覺得這張專輯從聽覺跟視覺,都好有意思,我非常喜歡。
最後一首歌《太陽》是這樣被介紹的:以一對生活受肺炎病毒影響的夫妻為靈感
,身為醫療人員的妻子不幸染疫,與丈夫在同一個屋簷下隔離生活著,第一次從夫妻成為了戰友,這才發現原本的習以為常,其實都是不平凡的愛⋯⋯
每個人聽歌有屬於自己的理解與想像,老實說這首歌給我的直觀感受,比較是愛侶間的吵架與疏離,沒想到跟疫情下的生活故事連結,但在全球共同經歷新冠肺炎的這一年,相對於台灣的安逸,世界各國有數以萬計的家庭在生離死別的苦難中,用這首旋律很溫暖的歌來結尾,倒也是給聽眾注入正面的強心力量。
#瘦子 #靈魂出竅 #頑童 #太陽
揭尾故三兄弟答案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母之名》是 #比爾蓋茲 的推薦選書:「#崔佛 的幽默中帶有一種輕鬆和樂觀的態度,他將自己局外人的視角當做優勢,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身世悲慘的男孩如何克服現實困難,用他的生命經驗演繹出獨一無二的喜劇表演。」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born-a-crime/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崔佛·諾亞( Trevor Noah)是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他是來自南非的混血兒,父親是瑞士德語區人(白人)、母親是科薩人(黑人)。但是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的階級的混血被視為嚴重的犯罪行為。他打從一出生就有罪。
這本書是他的自傳,他真誠地揭露自己鮮為人知的出身故事,帶我們回到他的南非家園,身歷其境體驗種族隔離政策的荒謬與不人道。隨著故事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各種光怪陸離的光景,以及滑稽可笑的種族政策衍生出來奇怪觀念的人們。
-
別的小孩出生是證明他們父母的愛,只有我的出生是證明他們犯下的罪。
Where most children are proof of their parents’ love, I was the proof of their criminality.
-
#不人性的種族隔離政策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把人口根據種族分為四大群體:黑人、白人、印度人、有色人種。有色人種包括班圖人、科伊人、歐洲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混血種人,其中很多人是當年被運到南非當奴隸和合同工的印度人、馬達加斯加人和中國人的後代。
如果兩個白人父母生出來的子女,膚色較深被歸類為有色人種,他們的世界將因此天翻地覆。由於不同種族必須分開居住,一般是母親跟孩子被迫遷徙到有色人種的居住地區,父親則留在白人區繼續工作。就只因為這個政策,這家人的生活型態注定支離破碎。
崔佛的感觸非常深,他自幼跟父親完全分居,直到長大後才鼓起勇氣尋找父親。找到生父時,他發現父親收集了所有關於自己的資訊,包含報紙的報導、主持過的節目剪影、以及在媒體上關於自己的一切。父親「選擇」用這種方式愛他、關心他。
一瞬間,這十年來的感情間隙被填滿了。父親以他為榮,知道他在做什麼,精神上與他同在。然後他花了很多天時間跟父親相處,感嘆到:「人際關係是透過沉默建立的。你得花時間觀察、與人互動、然後認識他們。種族隔離把這件事情從我們身邊偷走了:時間。」
-
「被選擇」是你可以贈予另一個人最好的禮物。
Being chosen is the greatest gift you can give to another human being.
-
#在這件事情上,神對我們一視同仁
這本書有兩個爆笑橋段,聽到的時候真是讓我笑得不要不要的。第一個是崔佛談「大便」。他說,在大便這件事情上,神讓每個人「平等」。碧昂絲要大便、教宗要大便、連英國女王也要大便。大便讓人學會謙遜,意識到這個當下「這就是我」、「人類都是一樣」的奇妙感受。
崔佛提起小時候的往事,他住處的廁所是社區共用而且在屋外。那是一個傾盆大雨的一天,家裡只有他跟眼盲的祖母兩個人,他不想為了大便出門弄濕自己。因此他學狗狗大便一樣,直接大在報紙上,然後把它包起來丟到垃圾桶。
母親回家聞到後把那團「紙球」倒了出來,她簡直驚呆了,在她的認知裡沒有「人類」會做出這種事情。她對左鄰右舍大喊著我們家受到「惡靈詛咒」,召集所有鄰居前來進行驅魔儀式,所有人馬上攜家帶眷前來共襄盛舉。
大家把那陀紙團挪到人行道上,開始點火燃燒它,圍成一圈祈求惡靈退散。最好笑是眾人還要求崔佛加入祈禱:「求神殺了那個留下大便的東西」,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蒙混過去。「這個『東西』就是我耶…」他心虛地想著:「神應該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吧…」
-
#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竊故事
另一段很爆笑的是崔佛在中學的「行竊故事」。那陣子,他與黑人摯友泰迪,好幾個月來都趁著商場打烊時,伸手去拿櫥窗內的「酒精巧克力球」,咬開後把裡面的酒一吮而盡。某一次碰巧被警衛撞見,兩人拔腿就跑,但最後泰迪被抓住,只有崔佛順利逃脫。
忐忑不安的崔佛隔天照常去學校上學,這時廣播響起「崔佛,請盡速前往校長室!」,他心想「死定了…」。在校長室,警察把當天監視器拍到的畫面全部播放出來,崔佛邊看邊想:「我這輩子大概到此為止了…」。
接著,警察逼問他:「泰迪旁邊這個人是誰?」崔佛猶豫著,遲遲無法說出這個沉重的答案。警察吼道:「快說!泰迪只有你這個朋友,你一定知道這個『白人』男孩到底是誰!?」他滿腦疑問,心理OS:「啥?白人男孩?這是我耶!…啊…我知道了…」
原來,在黑白畫面的監視器錄影中,膚色較淺的崔佛,在黝黑的泰迪旁邊就像個「白人」,監視器的顯色敏銳度無法細分出這兩種顏色。校長跟警衛不斷吼著快點供出這個白人是誰,他持續裝傻說他不知道,最後被斥出校長室,逃過了這劫。
他心想:「這些人的心智完全被種族歧視搞爛了,連對我一絲絲的懷疑都沒有…」這就像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說過的心智偏誤:「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
#對人們而言,語言定義了你是誰
崔佛在南非的成長歷程中,他發現在與他人建立聯繫這件事上,語言比膚色更有力量,他說:「我的膚色不會改變,但我能改變你對我膚色的看法。我也許看起來不像你,但如果我說話像你,我和你就是同一類人。」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在英國,當一個墨裔科學家說著不流利的英語,聽的人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你英語這麼破肯定非我族類,打從心底不認同這個從墨西哥來的傢伙。
但是,如果這個墨裔科學家說的是非常流利的英語,就會發生矛盾的情形。聽者心中的「種族歧視代碼」會先認為這個人「看起來」不像我,但是「語言代碼」卻又告訴我,這個人「聽起來」很像我,所以…這個老墨…他「像我?」
有一次,有兩個祖魯人想要在大街上搶劫崔佛,他們尾隨諾亞然後用祖魯語盤算待會怎麼下手。崔佛聽到後,轉頭用流利的祖魯語對他們說:「嘿,兄弟!我們何不一起去搶別人呢?」
兩個祖魯人當下愣住了好一會兒,然後尷尬地回答:「哎呀!我們不知道你跟我們是『同一掛』的,我們只是想從白人身上偷點東西啦,沒事,沒事!」然後兩個人就裝作什麼也沒發生地離開了。
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我執行某個專案時,需要每天跟公司的重要客戶開會,對方清一色西方面孔。公司內部的三到四組人馬,必須輪流跟客戶報告,當然,全程必須講英文。
其他組別的英文報告較不順暢,用很中式的英文跟客戶對答,隱約感受得到客戶的刁難和溝通的隔閡。輪到我這組報告時,由於我的口音比較美式,對答也比較流暢,就感覺得出客戶比較友善而且願意溝通。同樣是類似性質的報告內容,得到對方的用語和態度卻截然不同。
-
對人們而言,語言甚至比膚色更能定義你是誰。
Language, even more than color, defines who you are to people.
-
#別讓夢想成為自己無形的枷鎖
崔佛的母親總是對他說:「一直以來,都是你跟我一起對抗全世界」我們不只是母子,我們是一個團隊。」他的母親也用培養白人孩子的方式撫育崔佛,解放他的思想,總是要他學會為自己發聲,而非凡事逆來順受。也因此他比身旁親友擁有更廣的視野和探索的勇氣。
此外,他在書中說道:「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而你從哪裡出身,夢想的大小也會因此受限。」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頭猶如被電擊一般,自己的成長歷程如跑馬燈從眼前瞬間滾過一輪。
我自己是台灣後山出身的公務員家庭孩子,一直到我出社會加入半導體科技業的頭幾年,家中仍不斷「建議」我去當「公務員」。雖然我明確表達這跟自己志向不符,但真正令人感到難受的是,這些來自家裡的建議是「認真」的。
至今我仍透過閱讀在探索著,人們的出身背景與成長環境,究竟在我們身上施加的多少「無形的枷鎖」而不自知?對我來說,能閱讀不同的書籍,就像透過作者的視角活過另一段人生。透過文字能仔細端詳別人為何有這種夢想?為何這麼選擇?
自我開始提筆寫閱讀筆記後,也與許多愛書的朋友交流,感受到視野的櫥窗被逐一開啟。回顧自己成立閱讀前哨站的初衷,也是希望傳達閱讀這個簡單又便宜的習慣,就足以重新型塑一個人的心智思維,從文字中培養無止盡的好奇心與探索未知的勇氣。
-
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而你從哪裡出身,夢想的大小也會因此受限。
We tell people to follow their dreams, but you can only dream of what you can imagine, and, depending on where you come from, your imagination can be quite limited.
-
#後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崔佛對於「後悔」的這段評論:「我從不後悔我這輩子做過的事和做出的任何選擇。糾纏著我的是那些我沒去做的、我沒選擇的、我沒說出口的後悔。我們花很多精力在害怕『失敗』和『拒絕』,但是『後悔』才是我們真正該害怕的。」
他補充道:「失敗是一種答案。拒絕是一種答案。後悔則是無止盡的問句而且你永遠無法回答。『如果…』、『要是…』、『我想假如…』,你永遠無法知道答案,這種後悔將會糾纏你一輩子。」
讀完這本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故事,看崔佛從母親身上學到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自己的內心也湧出一股由衷的溫暖和堅定。
-
失敗是一種答案。拒絕是一種答案。後悔則是無止盡的問句而且你永遠無法回答。
Rejection is an answer. Regret is an eternal question you will never have the answer to.
揭尾故三兄弟答案 在 揭尾故三兄弟、揭尾故恐怖、揭尾故題目在PTT、社群、論壇上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依d故真係冇廿年都十幾年早幾年舊登果故自制揭尾故同恐怖故事都好正但好多人當左恐怖故事係揭尾故咁玩前幾天,因為要改造妻子的房間故請了木工師傅 ... ... <看更多>
揭尾故三兄弟答案 在 【All About 揭尾故】集體離奇失蹤案丨揭尾故答案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揭尾故答案 揭曉** 大家大概問到一啲關鍵問題~係時候揭曉 答案 ~ 如果 ... 【麻甩Talk】最岩夜晚熄燈玩嘅遊戲 結尾故《 三兄弟 》. 屎萊姆的3次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