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山中一日(文:張鼎源)
僧侶修持生活簡單而質樸,與外界接觸多為了弘揚佛法,故生活總帶神秘感。到底僧侶生活是怎樣的?理解佛教將修行融於生活,我們又可有甚麼領悟得著,因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及生命?
晨五時、晚八時
僧侶分為男眾與女眾居住在慈山寺的僧寮中。寺院的生活始於晨五時,終於晚八時,十年如一日。清晨五時,先打板,接一百零八次鐘聲(代表佛教所指的一百零八種煩惱),再三次鼓鳴(代表三種折磨:貪,嗔,癡),新的一天開始,開始坐禪和誦經。在晚課遲暮後,則調轉次序,擊暮鼓三次,叩暮鐘一百零八次,打板。而一天當中其他的打板,則屬通知集眾,這就是佛門晨鐘暮鼓的生活。
職事制度
寺院的日常運作需僧侶們分工合作參與,所有牽涉寺院生活的工作,從財務到後勤,也有不同部門負責,如齋堂執事,就要負責齋飯,包括購買食材、烹製再到分配出堂;後勤部門(又被稱為「香燈」)的僧侶,則負責打掃及維護寺院的莊嚴和整潔,同時保證禮佛儀式所用的供果、鮮花以及香燭的供應。僧侶們會定期輪換部門,而被推選的部門管理人分配工作予僧侶、寺院員工或志願者。
衣著服飾
僧袍以棉布製作,分有棕色,灰色,黑色和橙黃色法衣。為適應日常繁瑣的雜務,除了參加法會時穿着的法衣(袈裟)較為精緻之外,僧侶在平日勞務時大多只穿一身寬鬆的衣褲。古時僧侶在寺院中度過一生,只為累積功德,一身清簡裝扮就靠領口處精美別緻的針腳來顯示這份風骨。如今,簡潔而略帶裝飾性的針腳成延續這一傳統的重要衣著細節。
入世修行
現代僧侶大多已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手機、電腦以及各種社交平台保持與外界的聯繫,並發展維繫與社會大眾及其他佛教徒之間的法緣,故不少寺院僧侶,除了寺中修行,還會接待訪客,定期拜訪學校、醫院以及長者居所,傳揚佛教。
靜膳
為有助思緒進入修行的狀態,在進入齋堂前,已要保持靜默。然後,僧侶們依次步入齋堂,先向佛像行禮後入座,專注於膳食及自己身上。膳食餐單清簡,每天一般有兩次過堂。早齋為米粥、麵包或麵。午齋,為白飯、蔬菜、豆腐、水果和中式湯品,晚齋相較午齋更為簡單,因為通常只為有需要用晚齋的人準備。
在靜膳的過程中有五個要領。第一點為惜。尊重為食糧付出辛勞的人,感恩自然,因為陽光、土壤和水孕育了食物的生長;第二點是反思。為鼓勵僧侶勤勉精進,接受齋膳並非理所當然。用膳時應不斷反思自己是否配得上正在享用的食物;第三點是平和。不應執著於食物的色味,避免貪食之欲。第四點是要理解食物只是治療飢渴的藥方;第五點則進一步是讓我們明白其實食物只是一個讓進食者可以繼續修持的工具。無論在寺內還是寺外,靜膳是修行的一環,給予修行者冥想與感恩的機會。
誦經
僧侶誦經修持的傳統是佛陀所開創,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其時口述是傳授佛教的唯一方法。如此年復一年,僧侶就養成了熟記和背誦經文教法的習慣,而誦經就是這項傳統的延續。
誦經並非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誦讀經文這項單一的行為來集中精神、磨練心智,以最終進入冥想狀態的修持。於佛教徒,層次更深刻,通過誦讀教法,既可以時刻提醒我們謹記佛法的精神教義,更可以喚醒修持者內心的佛性。而古老的經文將會在一次次的誦讀中被喚醒,在佛法傳授、誠心祈願和超渡生靈之時發揮出巨大的力量。僧侶們通過誦經來表達他們共同的承諾與願望。
抄經
佛法教義通過經文傳授,故誠心抄寫經文屬虔誠敬佛的修行方法之一。而抄經經文多採 「心經」。「心經」屬最短亦至為重要的篇章之一,短短二百六十字,言簡意賅,開示菩薩「開悟」的智慧與心法。對於佛教徒而言,抄經亦是積德善行,既可以為自身的現世與來世輪迴積累福報,亦可將功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
(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專題「信不信由我」)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