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山中野書(74) 竹(中篇)
彎腰鋤地、汗水鹹鹹流進眼睛、鋸子劃破手指流血的時候,就懷疑了:
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那「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杜甫,那「簌簌衣中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的蘇軾——這些寫作讀書的人,田園寫得浪漫,到底有沒有親自匍匐腰骨,或者只是寬袍大袖、手持書卷、讀詩踱步的人?
帶這個具體疑問去重讀舊書,就知道了。
陶淵明辭官而去,少了「五斗米」,是得靠勞動吃飯的。他種了豆子,從清晨勞動到黑夜,與雜草格鬥得有夠艱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杜甫就更慘澹了。戰爭中的人民輾轉溝壑,天災下的大地荒涼冷酷,杜甫在雪地裡用鋤頭挖山藥,也跟著養猴子的人滿山找橡實。飢寒交迫,杜甫不僅「務農」,他得靠鋤頭活命。「命托長鑱,一語慘絕。橡栗已空,又掘黄獨,直是資生無計。」
蘇東坡在黃州取得五十畝地——來都蘭之後,我知道地大意味著什麼。
蘇軾是深入務農的,而且是洪荒初始開墾拓荒式的艱苦卓絕: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面如墨」,恐怕是,回到台北時,朋友們看著我卻不好意思說出的評語。
拿著一把手鋸去鋸竹子的時候,壓根兒沒想要怎麼帶竹回家。
竹子砍下,壓根兒也沒想是不是該就地把竹葉除去。
回想起來,那麼不切實際,應該是因為,我心深處仍是那個寬袍大袖、踱步讀詩的人;看著綠竹,心裡流蕩的是杜甫的「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就那麼抱著青葉蔥蘢的修竹,拖進車裡。
就那麼迤邐而去。
反正,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
竹(上篇):https://fb.watch/7KxyxburVG/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採 菊 東籬下 意味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不喜歡獨處,他們在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寂寞難耐,茫然失措。
於是乎,索性輾轉於推杯換盞之間,馬不停蹄地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的熱鬧與繁華。
如此,然而,卻從未與自己的靈魂有過一場促膝長談,心中的那份寧靜也與自己漸行漸遠。
在這段特殊疫情時期,我們少了出門、也少了和人接觸,但不意味生活就會枯燥無味,了無生趣,至少我們可以享受這一段寶貴的獨處時光。
在獨處中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回歸精神的安寧,找回生命本真的快樂。
獨處,一個人,不受干擾,做回自己。
我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獨處,無需對付一些無用、少用的人際關係,不用周旋於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只有自己陪同自己,在專屬自己的空間裡,悠然自得;讓心靈回歸平靜,讓生活返璞歸真。
獨處的時候,才能領悟到,人啊,到最後,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捨棄的;留下的,就是最重要的那些。
是不是!
一個真正享受獨處的人,能回歸本真的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中來,這其中的妙處,旁人未可盡知呀。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我想,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何不把身旁那一群熱狂歡鼓譟貪話的人們關在門外,兩耳不聞窗外事,沈下心去提升自己的修養,增進學識,昇華人格,發現更好的自己。
在獨處中,邂逅自己的成長,在悠然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安穩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沈思中,沈澱自己的生命。
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煉,更是自我最好的增值期,我這些年來,受益良多。
蔣勳說:「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寂寞,卻充實。
李白最懂獨處的妙處,獨自一人在花間月下,無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別有一番風味!
陶淵明辭離官場,獨享一份好光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蘇東坡獨自倚著木杖,聽江水流淌的聲音,感慨生命既美好又短暫,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縱使孤身一人,卻更自由、更輕鬆、更快樂,迸發出快意的人生。
我呢?
一個人的時候,不因環境,只管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為靈魂插上翅膀,無限逍遙,內心則越發充盈;無論現實怎樣發生,傾聽生活的詩意,體知更廣的遠方,靜享一個人的精彩。
人世間紛紛擾擾,在其間行走,容易讓人蒙塵,若不會獨處,往往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了。
一個人若總牽絆於瑣事,受困於名利,又怎能為心靈守得一方淨土呢!
「生命為自己而存在,它是樸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眾人之前的雜耍。」
中年大叔的體悟: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生命不是活給別人看的,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靜靜地開,悄悄地落。
好好享受人生難得的機會,疫情既來之,心境則安之。
我雖獨處,亦有清歡,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