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廚房不能開伙
#連續11日外食日記第四天
#保師傅不在我好可憐
#陽春麵和切仔麵有何不同
#掛到91號把看醫生當做去野餐
外食第四天,我葛格保師傅去台南當評審,放我一個人在家。早餐吃了他準備的水果盤,就一直賴在沙發上不想動,直到十點多,摸到冰箱前,拿出豆漿和麵包,再爬回沙發上,心不甘情不願當做上午茶吃。
中餐還是想簡單吃,突然想起赤峰街巷子裡的阿田麵,這家店傳三代,招牌陽春麵結合外省陽春麵的寬扁白麵條,
又加上台式切仔麵的油蔥酥和豬油,
肉片很大很厚,卻不是傳統切仔麵那種用鹹汁浸泡的熟瘦肉(其實現在的切仔麵也都沒放這兩片),
而是現點現涮的厚片大里肌,甚至還可以加一個滷蛋。
我打的主意是,出門前先啃三條小黃瓜當蔬菜,到阿田麵就點一碗陽春麵加三片里肌肉和一份餛飩,然後不要喝湯(因為他有加味精),這樣就不怕好的蛋白質不夠多,也比較接近一飯一肉三菜的均衡公式。
然而事與願違,老闆說今天生意太好,不能加肉,一碗只能放一片肉,也不能把餛飩放進加肉的陽春麵裡,所以我點了一碗加肉的陽春麵和一碗餛飩湯。
結果餛飩湯裡居然多了一片里肌肉,我大喜過望,開心地一口肉一口麵再配一粒餛飩。
阿田麵是一位企業家推薦給我的小吃,他只要一回台灣,就會派開著BMW長7的司機去買陽春麵解鄉愁,可是我第一次上門就覺得阿田麵怪怪的,因為他賣的明明不是陽春麵。
小時候的陽春麵和切仔麵有很大的分野:
陽春麵是外省老杯杯賣的=白麵條+蔥花+小白菜,
台式的切仔麵=油麵+油蔥酥+豆芽,裡面一定有兩片又瘦又乾又鹹又小的薄肉,陽春麵絕對沒有一杓勾芡的肉臊,否則就名不副實,兩者皆是高湯沖碗底,碗底皆有味精,鹽巴和豬油,但陽春麵多放醬油,切仔麵則是白醬油,所以是連空氣中的味道都不同。
但原本壁壘分明的本省和外省味似乎早就融合,現在甚至很難找到一碗如昔的單純陽春麵。
阿田麵的用餐環境改善了,但湯頭卻不夠燙,油蔥有的帶耗味,我寧可老闆臭著臉卻繼續端出好味道。
下午要看醫生,很幸運掛到91號(能掛上就阿彌陀佛,有人還掛到100多號),所以做了郊遊野餐的準備。帶上兩個高麗菜包和一瓶水,去711買了一條香蕉,坐在診間外從下午五點開吃,一口咬50下才吞下去,用細嚼慢嚥來打發時間,一直吃到六點,就輪到我了。
我和保師傅之前有約法三章,年紀大了要把看醫生視為理所當然,而且從現在開始,即使看醫生的時間超過三分之一以上也要耐心等待,時間很多總比沒有時間好。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fb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