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醫學】疫情中老人如何保持健康?
在三級警戒之後,由於大家都努力地盡量待在家
但是減少的活動量,和增加的孤獨感
都可能進一步加劇老年症候群的發生
從而身體的抵抗力也就下降了,對防疫是不利的
因此鼎鼎有名的亞洲肌少症工作組
對老人的在家防疫提出了11大點建議
我們歸類為:身體/心理/醫藥/防疫四大類來介紹
其中每一項我都會挑出一個亮點,讓大家特別注意
而且在每一類中 #網路科技 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家一起來看居家如何維持老人健康吧!
1. 身體保健
#活動 是每個人都首要缺乏的
所以一定要刻意的增加活動量
打斷每段久坐的時間,或是進行阻力訓練
能利用網路或電視節目指導做運動就更好了
詳細的內容,將在下一個主題中呈現
#營養 有的人在家會變成天才小廚師
有的人卻因備餐困難而缺乏營養
注意還是要保值均衡多樣的營養
以及攝取足夠蛋白質以預防肌少症與衰弱症
詳細的內容,將在下一個主題中呈現
#口腔清潔 依然持續要用牙刷牙線進行
#咀嚼 #吞嚥 功能則要以三餐正常進食來維持
整天在家也要有規律的 #睡眠 起床作息,避免白天小睡
由於缺乏日曬很可能缺乏維生素D
建議早上去曬太陽,如缺乏維生素D可用營養補充
2. 心理保健
維持 #正向情緒 的方法包含
挑戰負面想法,運用放鬆技巧以對抗焦慮
文中特別提到很容易影響人們心情的
就是媒體未經證實的 #假新聞
所以建議要從可靠的來源獲得正確的第一手資訊
利用網路媒體與親友 #保持聯繫 能減輕孤獨感
如果有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也建議 #尋求 心理師/家醫科/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3. 醫藥資源
有長期服藥需求的請保持每日 #規律服藥
也請 #確保藥物 供應充足(也就是該回診拿藥就回診)
當然了,若不想暴露在醫院風險環境之下
也可以參與各家診所醫院進行的 #視訊門診
但是什麼時候不要依靠視訊門診
而要直接 #跑急診 呢?包含:
#胸悶/ #喘/ #持續發燒 / #叫不醒/ #無法溝通
以及 #食量減少/ #持續疲倦 等老年症候群
就代表可能出大事了
我們明白很多人有顧慮讓老人跑醫院
所以把最有需要醫院的問題直接列出
讓大家少些該不該送醫的心理掙扎
4. 防疫習慣
至於 #盡量在家 外出保持 #安全距離
#勤洗手 #戴口罩 這些大家都養成的基本功就不多提了
很多本來要外出的活動例如購物
也可以善用 #網購 來解決
#1966的送餐服務 在疫情期間仍有持續喔
衍伸閱讀:
1. 亞洲肌少症工作組指引 https://tinyurl.com/y4oy3z5p
2. 1966長照服務 https://goo.gl/1F74nF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排解 情緒的方法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自己]
修行,是修改的行動。
其中,有一部份就是「面對自己」,如果不多少看一看自己所處的狀態,如何知道要如何改正自己?要怎麼修行?
因為疫情,休閒娛樂通通關閉,就連運動場域一鼓腦兒也全部封閉起來之後,幾乎沒有其他的出口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原本心情不好,可以去看電影、唱歌,還可以和朋友一起吃飯、逛街,也可以活動身體消耗體力,又或者上些課程來充實自己,可是,現在通通都沒有了,你只能關在家裡,面對自己。
一開始難免是痛苦的,因為不習慣面對自己,以前的排遣的方法暫時不管用的時候,寂寞和煩悶一股腦的一起湧了上來。
這時候很累、很疲倦,是很正常的。
平常抑壓在身心之中的自己,要面對的時候、要活出來的時候很需要能量,要用心、用精神去感受,要深深的呼吸與自己待在一起。
也有人形容在這時候會像是坐雲霄飛車,恐慌、無力、煩燥、憂鬱、孤獨、無聊、難過、低落、焦慮、不安,莫名的輪番出現。
身體時而感到脹熱痛癢,也有時冰冷寒涼,大部分都會是局部和其他局部的不舒服,鮮少有全身性的,不僅如此,還會四處亂竄。
無止盡的疲憊,是來自於身心頻率不穩定和能量不足。
頻率不穩定,忽快忽慢,忽大忽小,會讓人偶爾感覺心悸或心臟突然跳動很快,有時候又突然慢到令人恐慌或極度嗜睡、疲倦,能量大就燥動不安,能量少就憂鬱無力、什麼事都不想做。
能量不足,則要靠睡覺和運動來補充,活動一下,不至於太累,要趕快休息,深呼吸一段時間、閤眼片刻或小睡半晌之後,就要趕快活動一下,再休息,反覆,反覆,倘若條件允許,就慢慢的把身體養起來吧!
頻率不穩定,要練習讓自己穩下來,有些人會透過靜坐、冥想、練習呼吸等方法,也記得避免接觸過多資訊、排解情緒負擔等等,又或者做一些手作、喜歡和感覺療癒的事情,例如:料理、串珠、寫字和不著急的整理家裡也可以。
不要去做例行性的事務,去找那種發自內心想做,做完會有一種穩下來的感受,這時候千萬不要去跟別人比較,說什麼趁著疫情又學會什麼技能,一下子又說應該要趁機好好思考一下人生、做一下生涯規劃,如果恰好你也想學什麼、思考人生、做任何規劃,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千萬不要為了怕輸給誰而去做什麼,假如,一時糊塗跟風一波,記得再次回來。
那不是你,你要記得「破而後立,頽而後振」。
你覺得累,就是需要休息,並不是要指責你休息的不夠,而是想請你試著問問你自己,如果不管其他人的話,你比較想做什麼?
只要這些事情,不會一直把你的注意力從面對自己移開就可以。
如果此時又開始一直打電動、看漫畫、讀小說、追劇,那還是把自己丟進另一個未必真實的世界之中,依然又躲開了面對自己的機會,越躲開自己,下一次面對自己就會越困難。
並不是要說打電動、看漫畫、讀小說、追劇不好,能有一些調劑很好,只是別老是待在別人創造的世界裡面,因為未來的世界必然會有越來越多、五花八門提供人們不要太過無聊,進而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面對自己的機會。
因為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不僅比陪伴每一個人面對自己要容易得多,還有更多的利益可圖,而陪伴一個人,要面對個人化、細緻的、複雜的、內在的、現實的各種問題,偏偏還沒什麼利益在其中。
若可以在面對自己的時候,試著找到緩解自己疲倦、排解各類情緒的方法,理解自己多一些,則是對自己最有利益的一件事情。
如果此刻你並不覺得疲累,那很好呀!去陪一陪需要陪伴的人,覺得疲憊有時候也不是真的身體累,而是心力低落,需要的只是有人陪一下、說說話或一起做一些事情。
排解 情緒的方法 在 S LifeTravel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章分享—— 你不是心情不好,你只是「情緒上癮」
每天出門前,我們都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喜悅還是沮喪,又無法避免地被遇到的人和事影響情緒。
不想跟別人爭執,委屈著忍了一路。
很多時候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要受委屈;是別人的不對,因為不想生事端而選擇忍讓,但事後又責備自己沒反擊,跟自己生氣。
這是一種很細微的情緒,但可能發生在日常的每一天。
▪️在情緒的世界里,沒有小事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產生情緒反應。很多時候,好像讓我們情緒波動的都是小事,如果做出回應,就會被認為大驚小怪「有必要嗎?」
就是這種細微的情緒,像是一根小刺,不至於大到崩潰,但會讓人不舒服。當這種情緒積累多了,我們就會創造出更多的情緒,例如自我指責。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小看情緒對人的影響—— 情緒是人生所有經驗的總和。
情緒的感覺,會存儲在我們的記憶甚至基因里,想法產生記憶,記憶產生情緒,時間一久,身體就記住了我們重復過多的情緒。
當體驗過多,身體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動產生這種情緒,這就是身體對情緒的上癮。當身體對情緒上癮後,我們會在不同的場合自動產生反應,而失去處理當下事情的力量。
比如不能保護自己的邊界,總想著如果打斷對方,自己就不會這麼累,這種「懊惱」卻讓自己很累。
為什麼我們會被一件小事引發情緒呢?其實,在情緒的世界里,沒有小事這一說。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是通過感覺來感知世界的。我們先用嗅覺聞到氣味來認出母親,再用觸覺來感知母親,接著再發展出其他感官與母親和環境連接。
而認知在感覺之後,長大後,卻一直在用認知來認識情緒。例如 我們會把事情分成大小、對錯、好壞來看待。
當對一件小事有情緒時,我們就會用認知來評判自己和他人,評判又加重了這種情緒,所以我們就會困在看似微小的事情裡。
要接納自己的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人,不是你的錯,你有情緒更不是你錯,只是你的情緒反應機制而已。
▪️你的情緒,在告訴你一些線索
格拉斯哥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指出,人類只有四種基本的情緒,也稱原始情緒,這些基本情緒包含了恐懼、悲傷、憤怒和喜悅——只有喜悅是正面情緒。
同時以研究情緒而聞名的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發現,喜悅和這些感受都有關聯:
愉悅、樂趣、滿意、興奮;
舒緩、驚奇、忘我、自豪;
崇拜、感激、欣慰、陶醉、幸災樂禍、精神煥發。
這是喜悅的情緒地圖。同樣的,當你感覺到生氣時,就會產生沮喪、嫉妒、評判,推卸責任。憤怒是拉開距離的情緒,悲傷是靠近的情緒,恐懼是身體細胞里存儲的生存情緒。
當情緒產生時,其實是在告訴你一些線索:
有些情緒,是在告訴你要注意自己的需求了;有些情緒,是在告訴你,你的邊界在哪裡;有些情緒,是在告訴你,你和過去還有未竟的事;而頻頻發作的情緒告訴你,你的身體對這種情緒上癮了。
想不被情緒綁架,不為一些不愉快的人長時間難受,就要意識到,情緒只是我們體驗生命一種感覺。
▪️四個步驟 —— 解除你的情緒上癮
分享一個非常有用的解除情緒的方法。這是一個四步方法,可以幫我們釋放身體對情緒的上癮。
第一步:認識情緒
例如憤怒。去覺察身體所有的感覺,當你心中升起憤怒的情緒時,會是什麼感覺?比如你的身體變熱了嗎?有沒有煩躁、虛弱、滿臉通紅,或者感覺到肌肉的緊繃?
用你心去掃描你的身體,留意是身體的哪個部位,讓你感覺到這種情緒。
熟悉你的身體對這種情緒的反應,不要逃避,去感覺與它共存,讓自己完全感受這種情緒,不要採取任何行動,或想要把它趕走。
這樣做,是為了徹底瞭解身體對這種情緒的反應,下次出現時馬上就能認出它,當你認出它時,它的威力就減弱。
第二步:當你已經完全熟悉身體對情緒的反應後,寫下你的想法。
比如問自己,當我覺得憤怒時,我的想法是什麼?記住你的想法,當你憤怒時,是控制或仇恨,還是爭強好勝、抱怨、困惑、推卸責任。
以及你還有什麼限制性信念?
例如:算了,我想放棄、今天我過的很糟糕,所以何必去改變。
我的人生變成這樣了,都是他的錯、這是我的宿命。
第三步:覺察情緒之後的無意識行為
例如:生悶氣、用吃來排解抑鬱、打電話給某人抱怨你的感覺、沈迷於電子產品、找藉口與你愛的人吵架、透支購物、八卦是非和謠言、努力成為焦點等。
第四:坦誠
這個坦誠的對象是你心裡最信任的人,或是你的內在,或是無條件的愛。
現在閉上眼睛,慢慢地呼吸,讓身體放鬆下來,感覺你在和你的內在一起,把你的情緒、想法和無意識的行為,就像告訴給你最親密最信任的好朋友一樣,請它幫你解除這些情緒的記憶。
接下來對它說:
「我原諒自己的憤怒和爭強好勝,現在我把它們都交給你,我相信你有足夠的智慧,能夠用比我更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請把我這些情緒轉化成最高的智慧」。
然後想象這些情緒順著房間的窗戶飛出去了,你的身體放下了對這種情緒上癮。你要持續做這個四步練習,直到你的情緒不再重復循環為止。
.
.
.
希望大家都有一顆平靜的心😌(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