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電視台史詩大戲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飾演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烏樂
昨日因病離世
享年42歲
查馬克一生奉獻排灣族文化
在泰武國小組「泰武古謠傳唱」
用古謠幫弱勢孩子找到生命亮點
以下來自遠見雜誌的文字
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查馬克,2003年至泰武國小任教,由於學生也多是排灣族人,在查馬克的教導下,小朋友們唱出數百首的排灣族古謠,成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排灣古調演唱團體。
查馬克曾在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說,他是由爺爺奶奶帶大,從小爺爺奶奶就教他唱傳統的排灣族歌謠,所以對傳統歌謠他非常熟悉。
在泰武國小任教時,有一名4年級的學生對傳統歌謠也有興趣,查馬克於是教他唱,這名學生後來參加比賽得到全國冠軍,也因此激勵校內一些小朋友唱傳統歌謠,於是查馬克組「泰武古謠傳唱」,帶領孩子唱自己的歌。
查馬克認為,泰武部落的學生應該唱自己的歌,因為他自己是來義鄉丹林部落的排灣族,每個部落歌謠的調、歌詞、旋律及吟唱方式都不同,他邀請泰武部落的耆老吟唱古調,錄音後,再請音樂老師轉成譜後,教小朋友吟唱。
查馬克多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由於排灣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所以有關部落的歷史、知識和文化,都是藉由排灣族語將這些記憶編織成歌謠,但族語並沒有受到族人熟知,查馬克曾說,「我們堅持老祖宗的唱法,百年前vuvu(耆老)怎麼唱,我們就怎麼唱,頂多加上樂器」。
「泰武古謠傳唱」並沒有參加比賽,但卻因為唱傳統排灣族古調,唱自己的歌,走和別人不同的路,2009赴歐洲發揚文化,查馬克一路帶領孩子們到世界各地傳唱排灣古謠,將世界帶到孩子面前,也讓排灣族的歌謠傳唱在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奧地利、美國、中國等國。
藉由推動排灣古調歌謠,查馬克幫助弱勢孩童找到生命亮點,站上世界舞台,也讓世界看到台灣。「泰武古謠傳唱」曾以傳統音樂專輯「唱一首好聽的歌」入圍第18屆金曲獎,查馬克並在2017年獲得師鐸獎。
除了古謠傳唱外,查馬克並致力推動原住民教材,更參與規劃設計全國第一所以「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的泰武國小幼兒園,積極結合課程領域的學習及排灣文化技能,透過參與、實踐與實作,帶領孩子一步一腳印地實踐vuvu的夢想。
八八風災後,泰武國小從舊部落遷到現址,現任民進黨立委的伍麗華擔任校長,伍麗華說,過去原住民音樂都被認知是狹隘的山地歌,族人不敢唱自己的歌,查馬克一手帶領「泰武古謠傳唱」,讓孩子們勇敢唱出族人的聲音。
最近在公視上演的旗艦大戲「斯卡羅」,導演曹瑞原請伍麗華介紹男主角,伍麗華在臉書上提到這段查馬克讓曹瑞原一眼相中的過程,伍麗華說,當聽到曹瑞原說「要有靈魂」,她閉上眼睛想了想,於是浮現「過去的夥伴查馬克主任、藝術家雷斌」。
查馬克原本拒絕曹瑞原的邀請,原因是學校的工作沒有辦法放下。但曹瑞原向伍麗華說,看過查馬克一眼之後,心中再也沒有別人,希望能夠幫忙解決查馬克的難題。
伍麗華說,她深知查馬克的個性,做事專注、想法卓著,是一個做什麼都能交出漂亮成績單的人才,一旦腳踏進去,就會投入所有的心力。她仍拜託查馬克能為自己的族群來擔綱演出「卓杞篤」這個重要的角色。
導演、劇組後來告訴伍麗華,「素人男主角的演技不得了!」伍麗華說,過去查馬克常教她這個校長,在對的時間,要有對的歌、對的人,那就會是一個美好的聚會。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讓這裡成為南島語系最多樣化的地方;通常台灣人或外國人觀光旅遊時都只考慮熱門景點,但近期許多傳統文化探訪以及深度壯遊逐漸興起。 Youtuber Jimmy帶著在台灣打工換宿近半年的加拿大人Diego迪亞哥,以及來自德國的Maxim要深入屏東縣霧台鄉,去學習與了...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課程系列-排灣族石板屋建築「有著作權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 關關英文》第六集:英文版的嘉蘭部落導覽! - Facebook 的評價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華視實在太忙了,
自己臉書訊息總是發佈得很慢…..
今年度的扶輪公益金輪獎,
電視共三個獎項
我和團隊每項都入圍,
最後拿下兩項大獎,
第一個是「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作品是《有一種Style .叫植物獵人》,
跟著阿介上山下海
在蓊鬱山林間披荊斬棘 自己開路
尋找台灣瀕臨絕種的野生蘭花,
重塑台灣曾有的「蘭花王國」風貌!
另一個是「扶輪公益新聞報導特別獎」,
我們關心“非山非市”的學童,
送美術館到偏鄉,
發現孩子是有無窮的想像力與潛力,
只差能否適時有文化刺激去驅動他們…
過程還深入石可見山的老七佳石板屋聚落,
那裡彷彿遺世獨立的傲然存在,
屏東春日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依然完整保存…
為了順利採訪,入境隨俗地喝了不少米酒,
一趟記憶深刻的文化教育之旅!
我們不斷發掘台灣真善美的力量,
期待建構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謝謝評審的肯定,
更感激所有故事中的受訪者,
您們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主角!
#金輪獎
Plant hunter 洪信介
老七佳石板屋部落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週「跟著董事長學一則冷知識」,一年你就比別人多懂50件事
卑南文化遺址是卑南族的祖先嗎?
要是有跟著我們去過台東綠島的團,你就一定去過卑南文化公園,那你知道卑南遺址是在保護哪一族的祖先的遺址嗎?
目前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有可能是阿美族的祖先,但這時你就一定有個疑問,“既然不是卑南族,那為什麼叫卑南遺址呢?”
主要是因為它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出土,所以故名思義叫「卑南文化」,卑南部落長老表示當時卑南地區也有阿美族的舊部落,因為漢人移入或是部落之間的糾紛而導致移出,也根據在卑南遺址的文物出土中發現了「月形石柱」來推斷,與阿美族傳統領域「掃叭石柱」文化有關係,所以有一種可能性是阿美族的祖先。
第二種說法,也有可能是排灣族的祖先,這也是最有關聯的說法,卑南文化出土的陶器與排灣族的陶器相關,卑南文化的拔牙傳統與排灣族也有關係,卑南文化的家屋也跟排灣族石板屋也十分的相似,所以有一些學者覺得可能跟卑南文化有關係。
但不管是跟阿美族還是排灣族誰比較有關係,但跟卑南族的關聯來說就十分稀少了,這週的冷知識,你有學到了嗎?
—————————————————
遊台灣33條旅遊行程,請點我: reurl.cc/ObZog9
服務電話:(02)2721-7300
—————————————————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讓這裡成為南島語系最多樣化的地方;通常台灣人或外國人觀光旅遊時都只考慮熱門景點,但近期許多傳統文化探訪以及深度壯遊逐漸興起。
Youtuber Jimmy帶著在台灣打工換宿近半年的加拿大人Diego迪亞哥,以及來自德國的Maxim要深入屏東縣霧台鄉,去學習與了解魯凱族的神秘文化;透過與當地孩童的交流玩鬧,也讓他們更加深愛台灣這個寶島。
影片授權:Jimmy旅遊日誌 (https://youtu.be/QHPInCP2OTY)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重返舊筏灣 守護祖靈的傳承》
~高金素梅 2020.6.18
瑪家鄉舊筏灣,排灣族古老的發源地。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是2002年開始參選立法委員的時候。當年我一進到部落,就和今天一樣,先要跨過火堆、用部落的樹枝拍打身體,去除厄瘴,然後再喝下部落族人準備的泉水,戴上族人準備的花冠,成為部落族人的一份子。
這是排灣族人的禮數,對待客人既要隆重,也要有自家人的親切。
2002年我進入立法院之後不久,再一次回到舊筏灣。這次,我不再只是一位親如家人的貴客了,我正式成為排灣族的女兒,我的排灣族母親給我取名Muni。Muni,原來是150年前帶領排灣族人擴大領域的頭目,我排灣族的姊姊Zulje Zulje(蕭惠美)說,這位女頭目外表看似柔弱,其實內在卻有巨大的能量。我的母親看到了我身上這個相似的氣質,所以給我取名Muni。我衷心希望十八年來的部落實踐,沒有辜負當年母親的期望。
也在這一年,我協調民間資源,用石板在部落的山坡上舖建了一條步道。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說,自從這個步道建成之後,部落就重新動了起來,有了新的活力,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2009年八八風災,舊筏灣部落的聯外道路,都受到了土石流的侵襲,公共設施也被破壞。然而,在這個山谷部落裡,按照百步蛇祖靈模樣興建的石板屋,卻毫髮無傷,繼續守護著祂的後代。
族人們的石板屋雖然躲過了風災,卻逃不過歲月的打磨,部落裡的家屋很多都因為年久失修而損壞了,水源的問題也一直得不到徹底有效的解決,困擾著在部落土地上耕作的族人。
這次我回來部落,特別邀請了文化資產局的施局長和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的傅分局長,一起來勘查舊筏灣部落的現況。
兩位局長在聽取了Zulje Zulje姊姊(蕭惠美)的簡報之後,都同意針對部落當前的問題和需要,給予協助。舊筏灣損壞的石板屋將會得到修繕,部落將會建造蓄水池,解決用水和灌溉的問題。兩位局長的鼎力相助,我和族人都非常謝謝。
儘管這一天屋外很炎熱,赤腳走在石板屋裡,還是可以感到它特有的清涼。這個原住民獨有的建築,冬暖夏涼,在黝黑光滑的石板之間,屋頂的天窗把光陰打在地板上,用部落的時間節奏,計算著日夜和季節。屋樑的祖靈柱,長幼有序的空間,把排灣族的歷史和倫理安排的井井有條。
大武山,是排灣族人景仰的聖山,從山谷間仰望,這座大山的頂峰經常是雲霧繚繞。但我們來的這一天,天氣晴朗,聖山露出了全貌,部落的頭目在呼喚台上,對著聖山和祖靈報訊,回音繚繞山谷,好像山川和祖靈都為這次的重逢感
到欣慰。
聽著vuvu老人家的歌聲,我內心感到激動,也許當年Minu頭目巨大的能量也是這樣被召喚出來的吧!願祖靈與我同在,鞭策監督我,做好振興民族的工作!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 關關英文》第六集:英文版的嘉蘭部落導覽!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嘉蘭部落是由7個 排灣族 部落與1個魯凱族部落組成的,除了可以在部落中看到獨特的排灣x魯凱的風情之外,村內融合了 排灣族 與魯凱族 文化 特色的 石板屋 更是不容 ... ... <看更多>
排灣族石板屋文化 在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課程系列-排灣族石板屋建築「有著作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介紹 排灣族 建築 文化 、 石板屋 建材相關、 石板屋 實際建造、建築上圖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