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五倍券的規劃一日數變,先是堅持「民眾先付一千比較有參與感」,接著變成「約有九百萬人免付一千」,再變成「全民免付一千」的五千元消費券。
整個過程中,民進黨政府的決策隨著黨籍立委與總統的意志改弦更張,作為負責任的在野黨,時代力量鄭重呼籲執政黨,應審慎思考紓困振興政策的執行。
今天上午,時力黨團召開「紓困普發現金五千,發券振興特定產業」記者會,呼籲在考量今年疫情狀況重創內需產業及勞工經濟狀況之下,應採用發現金紓困及特定產業數位振興券方式為宜。
第一,為什麼去年發三倍券可以,今年發五倍券不行?
從經濟數據來看,2020年國內疫情控制得宜,主要受衝擊的產業,以 #觀光旅遊業和受全球邊境管制與經濟衝擊而影響的 #航空業及外銷導向產業 為主。
然而,今年從5月開始逐漸升溫的疫情,儘管外銷產業不受影響,內需產業卻受到相當嚴峻的衝擊。從幾個數字,就能看出今年的經濟情勢,與去年大不相同:
2021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十年來的新高紀錄。而且,目前國內約有的57萬失業人口,還未包含無薪假的5、6萬人或被減薪的勞工。
7月的通貨膨脹率達1.95%,已經連續四個月在2%上下徘徊。
7月份的「痛苦指數」飆升到6.75%,創下8年來新高。
這些數據,從主計總處最新的經濟年增率展望,完全看不出來。
5.88%的成長率,得益於外銷出口的成長,卻無法反應內需產業受創嚴重的現實。
這告訴我們,今年的經濟情勢#內外有別、#差異受創,與去年大不相同。
第二,現在是振興階段還是紓困階段?
疫情高峰期間,政府推出的紓困4.0方案。整體而言仍有許多缺陷,在實際執行上造成相當多的漏洞,包括申請資格門檻、雇主轉發抵扣、業者名實不符導致勞工無法請領、新成立業者等問題。
時力已透過多次記者會,幫助相關業者或基層勞工發聲。
除了前述因為紓困制度漏洞無法領到補助者外,即便是有申請到政府紓困補助的,其中包括政府勒令停業給薪低於基本工資,雇主每個人頭只補助一萬元,受衝擊部分工時勞工、無一定雇主藝文工作者和司機也是只補助一萬元,若以三個月平均下來,每月大約才3300元,而衛福部的擴大急難紓困,甚至是以戶為單位,符合資格每戶也才補助1~3萬元。
顯然,紓困4.0不只漏洞百出,力道也嚴重不足。
對於這些產業、勞工及弱勢族群,當然需要更強力的紓困方案,也就是說,在目前紓困仍有遺漏且力度明顯不足的現況下,時力黨團認為,普發現金至少可以避免遺漏、補足力度、且不會讓人民產生因為紓困不均而有相對剝奪感。
紓困的遺漏與不足,就是為什麼,普發現金具有高度民意支持的原因。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昨日公布的線上民調,更有高達九成民眾支持普發現金。
因此,現在需要的是振興1.0,還是紓困5.0,答案是很明確的。
如果政府至今的紓困政策,沒辦法讓有需要的對象,都能領到相應的紓困補助,那麼普發現金,寧願多發也不要有遺漏,就會變成民心所向。
現在做,雖然有些晚了,但仍是民眾的及時雨。停留在紓困還是振興的名詞之爭,並沒有辦法回應民眾的需要。
第三,從振興的角度,為什麼發現金仍舊優於發券?
我們必須很負責任地說,去年發放振興券與特定產業振興優惠券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但其中仍顯露出「發券」的幾個問題,值得在思考發「五倍券」還是「發現金」時審慎考量。
首先,去年發放的三倍券中,總編列預算為510億元,其中22.65億元為其成本支出,佔總預算約4%,包含印刷費、行政、行銷宣傳、會計師查核、與相關業務費用,帶來約一千億的經濟效益。
倘若今年發放五倍券,恐將再耗資超過25億,並造成相當可觀的資源浪費,如印刷之紙張、後段運輸與發放。
這些成本並未對基層勞工帶來經濟效益,反造成成本上、行政手續上更大的負擔。
其次,若為五倍券,預設最低面額仍為兩百元,仍會再再面臨路邊的小攤販或小店家找零問題,讓民眾無意願透過振興券支持小店家。
另一方面,小店家更擔心害怕收取到偽造的振興券,使他們也無太大意願收取,因此對許多小攤販而言,恐怕並無太多實質效益。
第三,若為五千元的五倍券,勢必會增加高面額券數,例如千元的面額。同樣會造成找零困難,又或是找錢須控制在200的面額上,間接改變、導引民眾的消費行為,往購買高單價的商品移動,排擠到最需要振興的小攤商與小店家。
根據以上幾點,民進黨政府應傾聽民意與在野黨的意見,謹慎思考該如何調整紓困振興的措施。千萬不要忽略今年與去年經濟情勢的重大差異,一意孤行,不願及時修正錯誤。
第四,我們的主張:
時代力量黨團主張,紓困5.0應普發現金,搭配發行數位券振興特定產業。
首先,應該視疫情發展狀況,適時發放現金。
其次,針對特定產業發放振興券,例如去年的動滋券、農遊券、藝fun券等。
當然,65歲以上民眾,或偏鄉地區居民,可規劃少量紙本券別,透過地方公所發放實體紙本券,以均衡發各地發展,實質照顧到每個民眾。
以上,是我們對於新一波紓困振興的主張。
今日行政院應會提出相關振興規劃與配套措施,建議執政黨應謹慎考量上述所提出的考量與建議。
此外,新公布的振興規劃,也應清楚向民眾交代,該筆預算將耗資多少的行政成本,以及其預期達到的效益或GDP成長率為何?誰又該為此振興計畫負起政治責任?
再次呼籲,無論中央地方政府相關部會,都應積極檢視過去紓困方案的不足,及時修正紓困方案,「紓困普發現金五千,發券振興特定產業」,扶持台灣受衝擊的民生經濟。
排擠效果 政府支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次TIME雜誌大幅報導 #印度疫情,刊載大量病患照護與死亡的畫面。
印度擁有14億人口、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我們看見醫療資源缺乏、崩潰、排擠
全國各地的醫院都沒有氧氣供應,呼吸機和病床。
瑞德西瓦缺藥,價格攀升
實驗室檢驗能量崩潰
未證實COVID-19感染的印度民眾,被醫院拒之門外。
衛生工作者的基本用品(口罩和手套)缺乏、求助無門。
社區基礎衛生工作已經整體崩潰
從4月21日開始的7天中,有6天
印度創造了全球每日感染的新高記錄
屢次超過美國之前美日30萬的記錄。
印度確診病例總數超過1800萬,僅次於美國。
根據官方統計,現在已經有200,000多人死亡,每天約有3,000人死亡。
密西根大學流行病學家Bhramar Mukherjee說
根據第一波的數據模型,真實的每日死亡人數至少要高出十倍
而實際死亡人數要高出至少兩倍。
會造成印度這現象的原因
1. 政治性因素,可能過於自滿
第一波感染控制下來後視為抗疫成功,執政者因而而輕忽
直到現在印度執政者仍要求刪除臉書和推特意見不同的人士的訊息
在接種疫苗方面,執政者本來持著self-reliance(自足)的原則
以藥廠大國認為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COVAX
即使每天只給0.2%的人口接種疫苗
減緩了Pifzer的購買,這是減少族群免疫速度的原因
目前只有9%的印度人至少接種過一劑疫苗
2. 長期投注基礎衛生設施的資金不足
幾十年來,衛生系統長期資金不足,也使醫院缺乏應對這種激增的能力。
印度的醫療保健總支出僅佔GDP的3.5%,遠低於從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參考法國(11.3%)和英國(10%)
和新興經濟體,如巴西(9.5%)和南非( 8.3%)
印度醫療保健支出中只有三分之一來自政府,其餘大部分來自公民
3. 民間家庭結構因素
該病毒在多代家庭中迅速傳播,這些家庭佔印度10個家庭中的4個。
--
在印度之後,全球其他情況,我們來關注 #將開放的歐洲
儘管 #英國 與B.1.1.7變異的對抗
因為疫苗有顯著的效果,也開始重新開放
但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的情況似乎更加混亂。
#法國 仍是COVID-19歐洲感染量最高的
它還是宣布了重新開放,直到6月30日。
學生已經在周一開始重返學校。
除了夜店,餐廳,非必要商店(如美甲沙龍店)、公共場所
可能會在5月中旬重新開放
但進駐人數將受到限制。
從6月初開始,應該通過"通行證"來管理較大事件的進入。
宵禁時間為目前的晚上7點,在6月30日結束之前將逐步推遲。
與法國一樣,#義大利 疫情也在下降
它在四分之三的地區開放戶外用餐,直到星期一晚上10點宵禁。
(以前,即使在風險較低的地區,飯店也必須在下午6點關閉。)
而西班牙和德國目前的感染人數則停滯不前,似乎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
歐洲的疫苗推廣
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輝瑞/ BioNTech
根據歐洲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截止4月18日
歐盟,挪威,列支敦士登和冰島共施用了超過8000萬劑輝瑞/ BioNTech疫苗。
隨著開始使用阿斯利康疫苗,該藥物每週一次注射的比例下降到60%以下
在過去的幾周中,輝瑞在歐洲範圍內接種的比例已回升至67%。
與阿斯利康疫苗相關的血液凝塊事件以及該公司未能遵守交付協議
已導致歐洲委員會將mRNA疫苗列為優先事項
而新的輝瑞/ BioNTech朝這一方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排擠效果 政府支出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希望看到中共武統台灣的,當屬美國。累積二戰以來的經驗,美國鷹派深知,戰爭則是鍛鍊美軍戰力、精進美軍裝備的保證書,軍售則是淘汰老舊軍備,繁榮國內軍火工業產業鏈的必要手段。至於台海爆發戰爭,兩岸中國人死傷多少,在有著強烈種族歧視的美國禿鷹眼裡,不值一顧。台灣,豈能淪於美國好戰禿鷹的犧牲品?>
台海情勢嚴峻,台灣喊武統的,盡是些不知史也無國際觀的假知青,跟著當局搖旗吶喊,略過不論。美國喊武統的,多為國際問題專家且不乏有軍事與情報背景,須嚴肅看之。
北京當真會如美國「推背圖」所預測地採取武統策略嗎?其實,從李登輝戒急用忍,再到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兩岸的情勢已然如此,何需武統?北京若是將兩岸已經簽署的23項協議、包括民進黨最關心的ECFA,進行全面檢視,並基於「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逐一討論,逐一「暫時中止」,民進黨政府將何以繼續「維持現狀」?
再如,若中美衝突不歇,美國不改霸權思維,台灣堅持仇中親美,中共機艦持續在台海附近海域繞行軍演,一面迫使國軍軍機軍艦不時起飛出航、從旁監視、廣播驅離,疲於奔命,一面迫使台灣持續耗費巨資向美國購進過時的武器裝備,軍購支出越多,產生的排擠效果越強,經年累月,蕞爾台灣,還能支撐多久?
兩岸開打 美國最樂見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920000523-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