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 |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Italy
上次講錫耶納大教堂的時候,談到它是本來要跟佛羅倫斯版本競爭,但未能完工的大教堂。隨著最近把義大利中部的城市講得差不多了(還差比薩),想在談佛羅倫斯本身之前,先來說一下聖母百花大教堂這座天才之作。
因為自身人口的增加,以及托斯卡尼其他城市如比薩、錫耶納等都提出各自頗具野心的大教堂建造計劃, 佛羅倫斯也於1296年開始興建自己的大教堂。建造過程在1348年因為黑死病而暫停,但與錫耶納大教堂就此放棄興建不同的是,佛羅倫斯在隔年便恢復建造,足見這個城市的實力。
到了1418年,整個大教堂只剩拱頂沒有完工,原因之一便是原本建築師設計的圓頂實在難以建造。主要是圓拱的底座並非正八角形,因此沒有真正交會的中心,加上圓頂規模實在太大,無法用中央支稱的方式來建造。
在一場公開競賽下,由沒有受過正規建築訓練的布魯涅列斯(原本是名金匠和製錶師)提出的方案勝出。他創新的使用雙層拱頂結構以八條懸鍊拱作為支撐,並以石製與木製的鎖環結構抵銷圓頂因為重量而崩塌的力量。再以磚塊水平、垂直交錯的螺旋排列方式支撐磚塊自身的重量,解決建造時沒有中央支撐結構的問題。
最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終於在開工後的140年完成建造,而且這座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築傑作,在完工將近六百年後,依然是今日世界最大的磚造圓頂。而布魯涅列斯究竟是如何精確排列這些磚塊,讓他們即使有著非正八邊形底座,卻依然在頂點完美交會,至今沒有一個切確答案。
我在來到佛羅倫斯之前,對聖母百花大教堂的規模其實沒有實際概念。一直到親自站在它精美的彩色大理石立面前之後,才真正被它的大小給衝擊到。衝擊之大,以至於之後到米蘭大教堂時,便覺得沒那麼震撼。 兩年後從城外的高速公路再次經過佛羅倫斯,整個城市天際線上最顯眼的地標,依然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
#DiscoverTuscany Discover Tuscany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
「拱頂結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Make》國際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土耳其旅行事x愛生活 Türkiye'de Aş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哥德尖拱之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拱頂結構、拱頂、圓拱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拱頂結構、拱頂、圓拱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拱頂結構 在 连栋薄膜温室结构形式为天沟链接多跨连栋尖拱顶结构。主要由 ... 的評價
拱頂結構 在 《Make》國際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樣的裝置很適合用來描述這位作家,因為卡夫卡就是以揉合各種類型的小說、以及其中經歷奇幻變形的角色而被大眾所認識。」
了不起的藝術作品!😲
【延伸閱讀】
用5,000顆燈泡打造有陰晴圓缺的月亮>>goo.gl/kfxHWX
打造一座長達6公尺的PVC拱頂結構>>goo.gl/x8GBQq
#Make國際中文版
#makeart
拱頂結構 在 土耳其旅行事x愛生活 Türkiye'de Aş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迪夫里伊的清真寺和醫院|Sivas
是土耳其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迪夫里伊的清真寺和醫院Great Mosque and Hospital of Divriği
是當時統治此地的塞爾柱埃米爾Ahmet Şah及夫人Turan Melik於1228年下令修建的,大寺和醫院並排,外觀上為同一座石頭建築,其內部較為簡單素樸,而最大的看點無疑是兩座建築入口極盡精細的石雕。
它的拱頂結構、加上富有想像力的創造性的裝飾性雕刻(尤其是三扇門上的),與樸實無華的內部牆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都使它成為伊斯蘭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傑作。
#Turkey #Sivas #TurkeyHome
拱頂結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

拱頂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拱頂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ttps://youtu.be/aF6dUy6ExiI (參考後藏 #6扎什倫布寺昌珠寺與羅布林卡夏宮藏戲 )
羅布林卡(藏語:ནོར་བུ་གླིང་ཀ,威利:Nor-bu gling-ka,藏語意為「寶貝園林」)是一座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的古典園林。建於1740年代。全園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為格桑頗章、措吉頗章、金色頗章、夏典拉康、達旦明久頗章(新宮),有374間房,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古蹟最多者。自七世達賴之後,歷世達賴在親政之前,均在此習文、學經、修習佛法;親政後每年夏季來此辦公。位於一個人工湖畔的湖心宮,稱得上是羅布林卡最美的地方,這裡古木參天,芳草遍地,宮殿、涼亭、水榭、回廊佈設緊湊,水池、草坪、林木、房舍相得益彰,亭臺樓閣幾乎完全是漢族的建築風格,走進這裡,仿佛走進了蘇州園林湖心宮也叫措吉頗章,主要建築物包括湖心宮和龍王宮。湖心宮平面為一長條形水池,但在這個大水池之內,又南北分為三個方形小島,在島的周圍和池塘繞以石欄杆,頗似漢地古典園林中“一池三島”的佈局方式。水池中造有湖心宮和龍王宮,通過跨水石橋既相連接兩宮,又可從中心島通達兩岸,體現了漢式園林小橋流水的意境。湖心宮南側一個小島則孤立于池中,島上只種植一些樹木以保持其自然生長的野趣,這與北京頤和園有些類似。湖心宮的屋頂採用了歇山式,黃琉璃瓦屋面。其建築細部,如青灰大理石雕刻的欄板、望柱、木雕的門窗、隔扇、以及彩繪幾乎都使用了漢族的傳統營造手法。湖心宮北面的龍王宮是漢、藏風格的混合結構,在攢尖屋頂的下部採用了漢式的斗拱結構,屋頂飛簷翹角,漢藏建築藝術在此結合的巧妙而自然。湖心宮水榭西面,有幢兩層樓的仲增頗章,這是達賴喇嘛讀書的地方。
青藏鐵路(藏語:མཚོ་བོད་ལྕགས་ལམ་,威利:mtsho bod lcags lam)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鐵路,全長1956公里,為II級單線鐵路,由青藏鐵路公司管理及營運。鐵路沿線共設有45個車站,位於西藏境內的車站均充滿了藏族特色,且無一相同。全線橋隧總長約占路線總長的8%,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凍土層行車時速最高為90公里,非凍土層時速最高160公里。目前旅客列車全程行車時間約為25小時。青藏鐵路沿線地質情況十分複雜,海拔4000多米以上路段共佔960公里,年連續凍土的地段有550公里,還有部分地段為島狀凍土及深季節凍土的地段。在這裡修鐵路有幾大難題:
高寒缺氧:青藏鐵路沿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最低可達−40℃。每吸一口氣得到的氧氣只有平地上的40%左右。為避免惡劣環境危害施工人員安全,青藏線沿途建立了高壓氧艙,和17座製氧站。施工期間未發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多年凍土:這裡的凍土不像美國阿拉斯加的那樣常年不化,而是在夏天地表凍土就融化成爛泥。青藏鐵路相應採取的設計準則為「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儘量繞避有不良凍土現象的地段,建橋墩直通地底深處的高架橋、長達111公里的片石通風路基、路基上插灌有液氨的熱導管和水平的通風水泥管、路基上覆蓋遮陽板等。
生態脆弱:鐵路選線儘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區域,沿途修建了33個野生動物遷徙的通道。路基附近進行了草皮移植。
地震帶:唐古拉山地區是地震高發地區。鐵路沿途修建了幾十個自動地震監視器。

拱頂結構 在 拱頂結構、拱頂、圓拱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拱頂結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realsteel56也提到SABBATICAL ギリア日式風情浪漫的帳篷宛如身在日本(擁有了動漫機器人好朋友...) 輕巧/女性友善/老婆女 ... ... <看更多>
拱頂結構 在 拱頂結構、拱頂、圓拱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拱頂結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realsteel56也提到SABBATICAL ギリア日式風情浪漫的帳篷宛如身在日本(擁有了動漫機器人好朋友...) 輕巧/女性友善/老婆女 ... ... <看更多>
拱頂結構 在 哥德尖拱之謎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因此,若要堅持拱頂(Vault)單元內的任一邊或其中一邊拱肋保持半圓形,勢必會造成結構上會出現扁平化橢圓弧線的問題。 那剩下的方式,就是嘗試將對角的肋條作成標準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