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警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與香港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類型,尤其是在香港警匪類型的電影相當豐富,更形成一種與好萊塢截然不同的警匪風格,特殊的華人社會底蘊,為警匪關係詮釋出濃厚的複雜情感。
台灣的電影或電視界,其實不乏相關題材的作品,但表現上沒有如香港或好萊塢亮眼。雖然《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不惜重金打造驚人的場面,但相較於港片或好萊塢的軍警類型電影,似乎顯得有些空虛。這個問題的肇因不是在於技術,而是田野調查的能力不扎實。
好萊塢與香港的警匪片,都與他們國情與文化有許多關係。布魯斯威利主演的《終極警探》系列,跟洛杉磯與紐約的都市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甚至隱喻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例如第一集的大企業老闆是日本人,狹持大企業的則是德國人,暗諷了這兩國與美國過去的恩怨情仇;第三集進一步大開了紐約市黑人種族歧視的玩笑,因為編劇做盡田野調查,電影裡搶案的計畫具備高度的可行性,所以編劇還遭到FBI的約談;《終極警探4.0》靈感肇始於一篇報紙上討論網路與國安危機關係的文章,讓整部電影的犯罪充滿寫實的基調。獲得電影界一致好評的《竊盜城》,導演班艾佛列克對於波士頓當地的犯罪生態做了詳盡的考察,雖然改編自港片《無間道》的《神鬼無間》,在亞洲沒有獲得太多正面的評價,但還是將美國的警察體系刻劃的相當完整,並忠於原味地呈現當地愛爾蘭黑幫的生態。
香港「量產」警匪片是許多影迷知道的玩笑,但他們警匪題材田野調查也是做的相當仔細。其實香港警匪片與當地的歷史有關,香港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由於當時警紀敗壞,警察收賄時有所聞,英國政府當局逐漸失去人心的支持,為了提振人民對當局的支持,當局成立了廉政公署。為了吸引新血青年進入警察體系,當時也出產一些警察相關的影視作品,1984推出的港劇《新紮師兄》,該戲由不少現在知名的港星演出,故事描述新人警員所經歷的事,包括警察體系內高層欺壓基層等比較不光明的現象,當時的殖民政府對於影視產業針對警察貪腐現象所做的任何批判,態度是相當開放的。讓人津津樂道的《無間道》三部曲,更是緊扣香港警察與黑道的組織社會結構,並將香港回歸中國統治的惆悵包含進了電影,凸顯了整個時代與世代的隕落與變遷。
台灣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故事並不是建立在台灣任何真實的背景上,反而是仿冒了《黑暗騎士》系列的高譚市,完全虛構了一個「海港城」,電視劇版本的劇情多少還影射了拉法葉案,但電影則完全失去了考察的細緻,完全變成仿冒好萊塢警匪片皮毛的作品。電影裡描述官僚體制的打壓,成為徒具公式化的形式,看不到正個官僚體制的特殊性,我比較納悶的是,為什麼電影導演寧願用非常有限的預算,打造漏洞百出的廉價特效,不選擇說好一個故事?電影裡完全缺乏台灣觀眾可以投射的情感,更缺乏台灣獨有的警匪文化脈絡,犯罪動機也巨大到非常空泛,嚴重缺乏田野調查的過程。
香港因為有做到詳盡的田調,警匪片走出了別於好萊塢的風格,之前的殖民政府也很開放讓影視產業針對警察體制做出批判。但台灣警匪片很難看到視野大膽的創作,更鮮少看到直接對於警政組織做出批判的作品,接地氣的警匪作品相當罕見。可能是因為警察體系算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生態,他們害怕任何缺陷或爭議廣為傳播,所以無法讓影視產業接觸到更多內部組織運作的細節。
台灣另一類很難有突破的電影類型,便是軍教類型。台灣的軍教片很難脫離正面形象行銷的風格,軍人永遠雄壯威武,但背後的陰影與爭議始終小心翼翼地被掩藏著,《軍中樂園》算是極少數能談論到埋藏於軍隊歷史中的傷痕。但諸如這種探討軍隊架構弊病的軍教電影,在美國是不勝枚舉,《金甲部隊》、《鍋蓋頭》、《魔鬼女大兵》、《將軍的女兒》以及《魔鬼與軍官》等作品,都在大尺度的探討軍中罷凌跟性別歧視的議題,以及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無奈,湯姆克魯斯的《神隱任務》以及《神隱任務:永不回頭》,也談論到軍人退休問題跟性別欺凌的現象。台灣國軍因為過度保護自己,無法大方坦然地面對過去體制造成的錯誤,或許部分的考量在於擔心影響募兵,但美國好萊塢這類的題材不斷的推陳出新,也沒有增加美國募兵的困難度,反而因為國防部藉由這些電影,展現國家願意正視軍中弊病的風度,讓年輕弟子可以放心加入軍隊。台灣國軍保護自己人愈隱密,愈容易在平民百姓心中留下軍方袒護自己人罪行的壞印象,即便解嚴後三十一年過去了,台灣關於軍隊的電影還是只能拍出像《女兵日記》這種保守綜藝風格的電視劇,更不用說《報告班長7》這種刻板榮譽精神的老調重彈,只是向現代年輕人吹噓只能在過去展現的威武,沒有探究現代國軍遇到需要克服的課題,更無法反應時代的精神與風格。
台灣若要拍出屬於自己土地風味的軍警電影,還是得仰賴於大眾與國家風氣的開放。即便我們是華人國家唯一民主自由的國家,但商業影視所探討的題材還是保守了一些。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