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1960】海獅說
對許多人來說,披頭四與約翰藍儂的歌曲,曾帶給他們力量與救贖,但對於他的第一任妻子辛西亞與兒子朱利安,他們的爸爸卻並不是這樣的存在。
「他(約翰藍儂)追求的是世界和平、鼓勵世人相愛,但他卻難以與他的第一個家庭──母親和我和平相處,無法給我們足夠的愛。」──朱利安·藍儂。
*本文與 臺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共同製作。
披頭四反戰歌曲 在 DJ 阿狗 / 柯基講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稍微重新整理了一下剛剛在節目上簡單講到的內容,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能理解。
距離選舉越來越近,阿狗常常會聽到身邊有朋友在抱怨,覺得政治實在是很煩又很亂,真的沒有必要再特意去投票淌這渾水。
從阿狗個人的觀點來看,他們或許把政治的範圍想的有一點太過狹隘了。許多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不管是兩性平權的議題、婦女權益的議題、民主的議題或是種族宗教的議題其實都是政治的其中一個環節,只是他用了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政治確實衍生了許多骯髒的、不堪的產物,但是凡事都有一體兩面,這些議題同樣也造就了許多美麗事物的誕生,不管是藝術畫作也好、歌曲也好。像是大家都很熟悉披頭四的許多反戰歌曲,近期響應抗爭而創作的《雙城記》,還有得到最佳年度歌曲蔡依林的《玫瑰少年》。我們對這個世界始終懷抱著信心和希望,相信那些醜惡的事物終究會成為過去式,而這些美好的將會流傳下來,成為一個永恆的現在進行式。
不需要去厭惡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理解。我們都有選擇的機會,選擇我們理想的生活,選擇我們想看到的政治,選擇我們想要的未來。
1月11號,讓我們一起去投票吧。
披頭四反戰歌曲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連儂牆或藍儂牆的由來】
藍儂牆(捷克語:Lennonova zeď),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捷克語:Velkopřevorské náměstí),原本是醫院騎士團(法語: Ordre des Hospitaliers)所有的一面普通的牆,1980年代起人們開始在這面牆上塗寫約翰·藍儂(John Lennon)風格的塗鴉以及披頭四樂隊(Beatles)歌詞的片段。
"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
Give Peace A Chance (1969) - John Lennon
#這首歌成了70年代知名的反戰歌曲
1988年,藍儂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泄對於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憤怒的源頭。大批捷克青年在牆上書寫不滿的標語,最終在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了一場學生、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共有幾百人被捲入。參與這次行動的學生被諷刺地稱為藍儂主義者,捷克當局把這些人士稱為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反社會分子和西方資本主義間諜。
最初的藍儂肖像早就被一些新的塗鴉所覆蓋,儘管當局曾經專門找人來進行重繪,但每次就在重繪的第二天,牆面上又會被鮮花圖案和詩歌所填滿。在當代,藍儂牆已經成為表達青年抗爭的一個象徵性符號。
牆面的擁有者慷慨的同意這種形式的塗鴉繼續下去,促成了如今藍儂牆的新生。
#資料來自Wiki
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