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救援,匍匐前進】
救生隊員實施冰上救援行動,必須是趴在冰上,以匍匐方式前進,雖然前進的速度很慢,但卻是最安全的方法。
過程中如果為了求快,採取站立姿勢跑步前進,很可能因為冰層負載重量過大造成薄冰破裂,人員因此而落入低溫的河水中。
⬛️安全第一
趴在冰層上前進之所以安全,是因為身體與冰層有最大接觸面積,使得冰層單位面積所承受的重量可以降到最低。
另外,也因為接觸面積最大化,所以即使遭遇到面積較小的薄冰層,救生隊員也不會有落入水中的危險。
#指數型被動投資 跟冰上救援概念是不謀而合,都是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如同救援時,身體重量必須均勻分佈冰層,而不是採取快速的跑步前進。
而我們常說的「買好買滿」或「不擇時、不擇股」,其實就是將資金佈局最大化,以避免個股風險,雖然短時間不會有暴利,但長期下來能獲利,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所謂資金佈局最大化,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的兩個因素。時間上,不選擇短線進出,而是長時間持有;空間上,就是買下整個市場,跟隨大盤指數,而不是選擇單一個股。*
投資這是個無限賽局的概念,唯有安全第一,才是生存的王道,否則整天想著以小搏大,讓投資變成博弈行為,很容易將自己逼到危險邊緣。
*⃣我的相關文章:【你真敢扣下扳機?!】https://reurl.cc/WLpj7y
⬛️倖存者偏差
個人雖然是 #指數型被動投資 奉行者,也寧願相信主動投資者,還是有少數人可以獲利,只是我更相信那一定不是我。
根據統計,每年只有20%不到的基金能夠打敗大盤,而且想要連續三年打敗大盤的基金,更是少之又少(低於1%),
試想如果連整天研究市場的專業經理人,都很難贏過大盤,一般散戶屬於業餘選手,想要超越指數恐怕是緣木求魚了。
大家如果不健忘,應該還記得巴菲特曾經選擇美股大盤,與某基金經理人以十年時間對賭,結果進行五年不到,經理人便白旗投降了。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定會有少數人可以幸運安全通行,但是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救生隊員不會這麼行走,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倖存者偏差,但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
就接觸面積與承受壓力而言,站在薄冰上行走,落水的機會一定比匍匐前進大,以安全為前提下,專家一定會選擇匍匐前進。
這是簡單的科學問題,但是人往往會被過度渲染的特例所迷惑,尤其加上今天的媒體充滿了腥羶味,讓人更難以抗拒貪婪與恐懼。
*⃣我的相關文章:【主動投資 擇時擇股】https://reurl.cc/NjnEmp
⬛️結論
閉上雙眼,思考投資,很多驚悚廣告詞浮現腦海,
「三個月,獲利翻倍」
「年年獲利18%」
「如何挑選飆股」
長久以來,人類演化結果,讓我們討厭不確定,喜歡短期預測,這些廣告詞即使以特例解釋通例,常常還是讓投資者深信不疑,正是利用人類基因演化的弱點。
救生隊員實施冰上救援行動,不能靠特例,更不能靠運氣,必須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匍匐前進的最大接觸面積,讓風險降到最低。
同理,投資也必須以安全為最高考量,被動投資買下整個市場,避免了單一股票的個股風險,選擇長期參與了整個市場的成長。
是的,這無法給您「光速」累積財富,但過去所謂的速成法,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早都被無情的市場吞噬。
身為被動投資奉行者,不急不徐,慢工細活,一蹴可及,一文不值,我們紀律前進。
*⃣VT再創歷史新高 96.65
.
投資有風險廣告詞 在 StockFeel 股感,來自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打一句有聲音的句子challenge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
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
#這句話一定要念超快
#剛剛查了一下新聞說一秒要念13個字
你們呢?還有什麼經典的投資廣告詞🤣
底下來說說 一起來尬
投資有風險廣告詞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蔡政府所操作的輿論,卻經常把國內中國「武統」的憂心標籤為「唱衰」,敵視為中國同路人。廣告詞常說,「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假如政府連投資「台灣價值」的公開說明書都不載明清楚,人民要怎麼做出最理智的判斷?還是,政府根本不在乎民眾是不是做出理性的抉擇?避戰,應是不分藍綠、黨派、立場的共識。而認識中國威脅,與中國展開對話,絕對不是「卑躬屈膝」。我們可以把2300萬人的福祉放在心上,抬頭挺胸的與中國對話。抹煞溝通、交流,只會把台灣的未來拽入死胡同。>
前總統馬英九於國家不安全研討會上,再度提出中國若出兵台灣,首戰即終戰,以此警告蔡政府上台以來的兩岸僵局,以及急速傾斜的親美政策;蔡英文總統反批,別以為在主權議題上卑躬屈膝,或是對民主價值不吭一聲,就能換來所謂的和平。
蔡總統的語氣強硬,無疑是在幫馬英九的論述貼標籤。誠然,馬英九的論述了無新意,但該承認的還是得承認,蔡政府的親美政策是不是兩岸關係的良方,還很難說;而蔡政府上台至今,除了66架F16V軍購案,恐怕也提不出其他像樣的、來自美國的實質回饋。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台灣的國家認同破表,一方面是「天然獨」年輕人的國族意識抬頭,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台灣長期受到中國打壓,這口氣忍得夠了,需要一個破口,讓蔡政府有底氣「反中」。
蔡政府的外交政策,近乎建立在「諒他不敢」的潛台詞上,認定中國不會在短時間內破壞美中台三方的平衡,既然當乖乖牌也是讓人予取予求,不如做名可控制的「麻煩製造者」,積極在三角關係中傾斜,希望從美方獲得最大的外交利益,也從快速竄起的國族主義中吸取能量。
如今,民眾認同台灣為國家,但未必把台灣與「中華民國」劃上等號,已快要成為社會共識,形同「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論點已然在實現邊緣。不過蔡政府一連串,順勢而為的操作,也代表一條沒有回頭路的兩岸局面。
在高唱「台灣價值」的同時,忽然台灣人對於戰爭的威脅,毫無知悉、一無所知,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缺乏警覺性,也象徵接下來一個世代所可能支持的兩岸政策,其思想恐怕都建立在戰爭不可能發生,或者不知道將付出什麼樣代價的基礎上。
【即時短評】擔憂成「唱衰」?兩岸對話不是卑躬屈膝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480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