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價值投資的迷茫時刻
全世界的價值投資者都是一樣的.......鬱悶。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利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低得太久了。
但是不是會永遠這麼低呢 ?
我很喜歡這兩句 :
股市裡沒有永遠的神,但永遠有人正在封神的路上。
對於投資者來說,不應該去追求所謂的各路大神。
--------------------------------------
2014年,高毅資產合夥人兼基金經理邱國鷺寫了一本書叫做《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在書裡,關於如何做好投資老邱是這樣分析的:
大家都喜歡新東西,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多年前聲勢浩大的風電、光伏、LED、電子書、鋰電池等新興行業千般扶持卻總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銀行地產百般打壓卻總是賺得盆滿缽滿?
這是由內在的經濟規律、行業格局、供需關係和商業模式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做投資要研究的就是這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
如今時隔七年後,老邱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曾經看不起看不上不屑一顧甚至稱為爛泥扶不上不強的新能源,如今在二級市場表現卻吊打曾經賺的盆滿缽滿的銀行地產。
股市裡沒有永遠的神,但永遠有人正在封神的路上。
對於投資者來說,不應該去追求所謂的各路大神。
首先,應該去做的就是摒棄以短期業績論英雄成敗的心態,重點是看基金的長期表像。假如股市是3年一個牛熊週期,那麼價值投資的尺規是三年起步,時間太短了容易掉入認知偏差,太長了不符合人性,也等不到價值實現就贖回了,那麼意義也不大。
其次,投資者應對收益有合理預期,選擇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基金產品。你是偏穩健的價值投資,就應該耐心施肥等待花開,你是激進的成長風格,就要忍受一定的回撤甚至虧損風險。
魚和熊掌永遠不可兼得,這個市場也沒有什麼一招鮮能吃遍所有行情。畢竟每隔幾年,巴菲特都會被教育一次,從這個角度看,價值投資者今年的鬱悶或許會減少許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0的網紅ALLEN小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聊一聊這本書的內容...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這本書之後,1/17新出的《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我看到書名時覺得滿好玩的,2014年出版的書名告訴你的是投資中最簡單的事,而股市多頭延續至今,指數屢創新高,反而要告訴我們投資中「不」簡單的事了。什麼才是投資中不簡單的事?當市場上漲到一個程度,投資人應該要問自己:「投資的本質是什麼?」看完這本書,可以了解我們需要更長遠的視野,對企業長期的發展做出判斷,才是我們獲得超額收益的立足點
最簡單的事與不簡單的事,突顯了投資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價值投資的理論,許多人簡化為為一個簡單公式:找到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在低估時買進,長期持有。但是,每個稱自己為價值投資者的投資人卻不見得做得到。這可能是因為對價值投資的誤解,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持有,長期持有一定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目的。重點是我用低估值買進了股票,而價格的發展過程,讓我不需要把股票賣出。
一種可能是市場發現了價格低估,所以價格漸漸回復到價值,投資人可以獲利。另一種可能是行業發展因素,企業的成長本來就是價值的一部份,在低估值買進企業,並與企業一起享受成長的果實,投資人一樣也可以獲利。投資是面向未來,而不是為了緬懷過去。研究過去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的判斷位來,分享企業創造的價值增量,讓股東獲得回報,而這也是我認為投資最有趣的一個部分。
所以我認為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應該就是「保持初衷」。在投資市場中,如果你覺得找不到便宜的標的,那你應該做什麼?答案是,既然你之前沒買,現在就什麼都不要買。因為資本市場的風格和偏好會不斷發生輪迴,太多因素,包括總經、政策、產業、企業和群眾心理等因素交互作用影響市場的變動,投資人應該等待最好的揮棒時刻再出擊,而不是在毫無準備之下,屢屢揮棒落空。
在市場效率不斷提高的環境下,簡單又明顯的機會在減少。要找到像葛拉漢時代,價格低於每股淨資產的股票現在很少。但是用合理價格買進好公司的機會反而多了很多,擁有這樣的敏稅度,才是投資中真正不簡單的事。每本有關投資的書籍都告訴我們,你必須Think Different,反向思考不代表就是要完全逆市操作,正確來講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投資這件事,或如果把投資作為一種職業,獨立思考的能力等於是一種專業技能,我把獨立思考能力分為兩類,一是看到新的訊息,是否有解讀訊息的能力,並依新的資訊修正自己的預測。二是是否可以在輿論渲染的市場,找出真實的線索,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靠時間和經驗來累積。時間是指你在市場久了,自然可以看出市場運作的軌跡與規律。如果看不出來,有可能是你在市場不夠久,或是沒有用心去感受市場給你的訊息。有人說,沒有歷經一個景氣循環,就不算個真正的投資人。一兩年多頭帶來的超額報酬,並不代表什麼,在面對空頭市場來臨時,技術與心態的考驗才正要開始。巴菲特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成功人,就是因為他可以長期並穩定的維持他的績效報酬。
而經驗的累積,可以分為交易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投資人是否經由每一次買進與賣出的操作,檢討與修正自己的投資方式,漸變為一種投資準則,形成為自己的投資哲學。這剛開始可以藉由大量閱讀投資相關書籍,或研究大師的投資方式,不斷學習、測試,但是到最後,還是要融合一切所學,創造出自己的投資方式。
而另外一種經驗的累積,就是認知的累積了。一個成功的投資人不可能只累積投資的知識。看再多投資方法、估值公式,都只是在累積投資人的基本常識而已。除了基本常識之外,投資人也應該不斷汲取不同領域的知識,增強對市場的了解與敏銳度。在現在這個社會,行業與行業之間形成一個廣大的價值網絡,沒有一個產業是可以獨立生存下去的。新商業模式或新科技產生,可能對某個產業造成巨大衝擊,但同時卻讓另一個產業爆發,這個轉折點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但是若僅關注歷史資訊而對過去黯淡的產業產生偏見,很有可能就會錯過了。
更多的研究是為了更少的決策。投資人應花大部分的時間從企業價值、產業趨勢及風險三個因素,理解財務、經濟與商業模式的運行,對投資標的價值做出判斷。而花很少的時間在做出決策。心理學有研究,過多的決策會導致決策疲勞,從而導致決策錯誤的機率升高。這也是我偏好適度集中投資的原因,因為持股太多,反而沒有心力去關注每一檔的股票的變動。
這本書是集結高毅資產內部交流的紀要和外部演講實錄。包含了許多實戰經歷與投資感悟。序言由高翎資本創始人張磊所寫,他認為本書是六位價值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實踐價值投資的啟示錄。常常有人在大多頭的時候提出「價投已死」的觀點,但我不這麼想,而且我覺得反而在這個時候,價值投資的真諦可以給投資人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遠離高估值的市場,避免市場突然下跌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並尋找市場過度悲觀後的投資機會。
最後,我想分享張磊在序言中有一段話可以傳遞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在不斷的市場詰問和自我拷問中,不隨波逐流,最需要的是深植行業、市場的卓越研究能力和強大自我約束的投資初心。」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繼續PO第六集~
推薦大家看 邱國鷺的這本"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
問題2:品質
品質肯定是更重要的,那我為什麼反復強調“便宜是硬道理”?
這是因為估值方法容易,每個人都可以學。
便宜不便宜大多數人都能夠判斷,因此關鍵的區別在於搞清楚公司的品質。
關於時機,我不能夠判斷,但是絕大多數人也不能夠判斷。
所以說,三個要素中,投資者真正需要下大力氣搞清楚的就是品質。
最簡單的就是先回答一個問題:這家公司做的是不是 一門好生意?
好生意就是容易賺錢的生意。
比如茅台,這個公司的商業模式很簡 單,
哪怕現在被政府這樣子打壓一樣能賺錢,只是增速下來了。
你說他的管理層 一定比鋼鐵公司的管理層高明很多嗎?那也很難說。
所以說,馬和騎師,選馬比選騎師重要。
特別是對大公司而言,這是一匹怎樣的馬比這是一個怎樣的騎師更重要。
特別是在中國這種環境中,你很難判斷騎師的好壞。
可能資深的研究員、基金經理能夠和高管溝通得多一些,
但大多數人 可能和高管都見不了幾次面。
而且就算見到了高管,你有精力了解他們的中層管理人員嗎?
當然,對中小企業來說,管理層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中國有很多小企業,看起來像是偉大的企業,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發展不下去了,
因為它受限於董事長、大股東個人的素質和境界。
很多中國的上市企業在成長到100億、150億以後 上不去,是因為管理層沒有足夠的眼光和胸襟。
公司在不同的階段,它的品質的看點是不一樣的。
小公司當然是騎師更重要,大公司就是機制和文化更重要。
所以,是選騎師、選馬還是選賽道,要看公司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 品質的判斷1:是不是一個好行業
對於品質的判斷,我的辦法比較簡單。
我更重視行業分析,而不是個股分析。
我認為選一個好行業是成功投資的基本條件。
你會發現有一些很好的管理層,很好的公司存在於爛行業中,最終也沒戲。
我幾年前調研過幾個鋼鐵公司,
裡面有的管理層很好、產品線很好、技術也很先進,
但可惜在中國鋼鐵這麼一個爛行業裡,
再好的管理層也無用武之地,這是行業格局使然,所謂格局決定結局。
中國的鋼鐵行業要比美國分散得多,美國鋼鐵行業最後只剩下三四家在玩 了,
中國鋼鐵行業還有幾十家,競爭過於激烈。
我很重視行業的競爭格局,行業裡一旦玩的人多了,日子就難過。
玩的人不多,日子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當然這個不包括一些“中字頭”的央企,它們的壟斷是國家給的。
國家授予 的壟斷意味著它的定價權受到政策限制。
我們並不喜歡壟斷本身,我們喜歡的是 壟斷帶來的定價權,所以定價權受限制的壟斷沒有意義。
公司的品質好壞,關鍵是看能不能具有定價權。
並不是說消費品就好,投資品就不好,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定價權。
消費品更能有定價權是因為消費品是差異化產品,
而且下游是分散的客戶,公司的議價權更大;
投資品的定價權更有限
是因為它們經常是無差異的同質化產品,下游客戶更集中,因此公司的議價權更有限。
我特別重視行業格局的變化,因為行業競爭者的增加往往會把行業帶入死胡 同。
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怎麼搞出來的?
其實它的根源是在1999年,《格拉斯-斯蒂 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被廢除。
當時為了使花旗順利買下旅行家 和所羅門兄弟公司,
花旗的CEO桑迪·威爾(San- ford Weill)去游說國會廢除大蕭條時期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廢除之後,美國的商業銀行就大舉進入了投資銀行業。
商業銀行在進入投資銀行業後具有資本優勢和客戶優勢,
投資銀行業的行業格局於是發生了變化:
原來只有5家大投行在玩,現在是10家在 玩。
原有的5家為了維持自己的利潤增長,就只好搞創新,最後搞出了次貸危機。
公司品質很大程度上在於行業格局是否良性、行業競爭是否激烈。
所以每次 我調研公司,都會問高管幾個問題:
你對你的競爭對手怎麼看?
最近競爭對手有 沒有什麼做法讓你特別難受?
你最近有沒有什麼做法讓你的競爭對手感到難受?
比如去調研裝修行業,會發現過去兩三年他們彼此不講壞話,說明這個行業的競 爭格局還不夠激烈。
但是看有的行業,兩家龍頭公司在微博、報紙上對罵,說明 了行業格局的惡化。
行業競爭太激烈,誰都賺不到錢。
◎ 對政府扶持的新興行業為什麼要謹慎
我為什麼不太喜歡政府支持的新興行業?
因為政府的支持其實是增加了供 應,增加了行業的競爭對手。
比如風電和光伏,2010年一扶持,立馬全國遍地開花,
才兩三年時間,馬上供應過多、產能過剩。
LED是一項很好的技術,它的需求 確實上來了,技術也是可以的,也節能環保,
但是最後大家都沒有賺到錢。
為什 麼呢?行業格局太分散了。
前幾年很多地方都是上一台MOCVD地方政府就補貼1 500萬,
這種補貼讓企業在技術不成熟的時候就把產能攤子鋪起來了,結果一定是 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
而且這種補貼還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都有地方保護主 義。
比如很多地方招標電動的公交車,就要求公司在當地采購,有的甚至連電池 材料都要求當地采購。
政府的扶持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反而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 的形成。
我其實特別怕這種政府鼓勵的行業,因為政府的基因和創新的基因往往格格 不入。
硅谷的蘋果、Facebook、谷歌……沒有哪家是政府扶持出來的。
中國如果 在10年前就把互聯網定位成國家大力扶持的戰略產業,
今天的互聯網可能就是國 有企業的天下,中國也就出不了百度、阿裡、騰訊這些偉大的公司了。
一個行業一旦受到政府扶持,衝破各種桎梏的希望就不大,
所以我一直對政 府扶持的行業保持謹慎。
政府對扶持的對像往往選擇有誤,中央政府沒有精力和 能力去管得這麼細,
各地方政府則傾向於各自扶持當地的企業,最後造成產能過 剩、價格競爭。
最後,資金都耗費光了,就沒有錢搞研發了。
沒有錢搞研發,就 競爭不過國外,
而創新行業是以研發和創新為基礎的,打價格戰沒有贏家。
電動車最後成功的是特斯拉(Tesla),
而且它的技術路線和2010年熱炒的 那些技術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它的技術路線是幾千塊小電池並聯在一起。
當時市 場炒作新能源,每個人都說自己是比亞迪的供應商,
後來調研結果顯示,只有賣包子的老阿婆沒有撒謊
——她真的為比亞迪食堂提供早餐的肉包子,
比亞迪根本 就沒有向當時大家熱炒的那些A股廠商采購過。
如何判斷公司的品質?
首先是看行業的格局,不要有太多人做,做的人多 了,競爭自然就激烈了。
銀行之所以好賺錢,就是因為雖然中國有大大小小兩三 千家銀行,
但全國性的銀行沒有多少家,主要的市場份額都在上市的這十幾家銀 行手裡。
政府扶持 政府今天扶持這個明天打壓那個,
但有些行業越打壓越賺錢, 有些行業越扶持越虧錢。
不是因為政府的力度不夠,而是因為有些經濟規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扶持其實是鼓勵更多的人進入行業而加劇了競 爭,
打壓卻限制了新增供給,反而改善了競爭格局並且讓行業龍頭做大。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 【書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投資者常見的心理誤區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文摘引並整理自邱國鷺《投資中最簡單的事》第五部分投資心理學。投資者常見的心理誤區:家花不如野花香:「投資者對未來的成長往往有不切實際的過高 ... ... <看更多>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 窮查理投資試驗所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理由很簡單:存股的人, 不會希望股價短期大幅上漲。希望股價上漲的人,其實腦袋裡想著要賣股票。 (當然,存股或偽價值投資達人可能又會跟你說,存股也是可以賣股票的 ... ... <看更多>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 [心得] 投資最重要的事- 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雖說股版很多廢文XD 但還是能從中挖掘到不少有用的資訊,而這本書就是買股票買到參
加董事選舉的陳先生所推薦的其中一本投資書籍。
身為一位投資資歷非常淺的菜雞,我得說這本書算是很好理解的,裡面沒有很多艱澀的專
有名詞,用語都非常平易近人,讀起來不會讓人翻了兩頁就自主休眠狀態,但雖說如此也
並不代表很好懂裡面的涵義,有時讀完好幾句也必須得停下來好好思考消化。
網誌好讀版:https://wp.me/p7OpfF-rY
作者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價值投資大師Howard Marks,此本書收
錄他二十年來寫給客戶的備忘錄加以整理編纂而成,而華爾街日報也曾經說過「投資界
每年最令人期待的盛事,除了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之外,那就是Howard Marks的備忘錄!」
以下擷取幾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章節
(一) 學習第二層思考
為了賺取比平均更高的報酬,必須思考跟一般投資人不一樣的方向,所以需要學習第二層
思考。舉例來說第一層思考會因為這是間好公司而買進股票,而第二層思考則是考慮到大
家都知道這是間好公司而買進股票,因此這間公司的股價已經被高估了,所以反而應該賣
出。第一層思考比較簡單膚淺,第二層思考則是深入複雜及迂迴且需要更多方向的考量。
(二) 找出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成功投資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東西買得好!」
無論一個資產有多好,只要用太高的價格買進都會變成是不好的投資,就像是我今天要賣
房子給你,你一定會先問價格是多少,即使這間房子有多好你有多喜歡,沒有考慮價格是
否合理就決定投資是一件愚蠢的行為;另外心裡面及技術面也會影響價格,在股票崩盤時
去接手那些不管價格多少都得賣出的股票是最好的事情,但在此背後,你得確保在艱困的
時刻能繼續持有股票,不只需要長期資金,你也必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投資是一種人氣競賽,最危險的事就是在投資人氣最高的時候買進;而最安全且獲利潛力
最大的投資就是在沒有人喜歡的時候買進。
(三) 風險
風險的部分也是作者覺得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他用了三個章節來討論。
在多頭行情下,常會聽到有人說高風險會帶來高報酬,因此我們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就去承
擔更高的風險,這裡作者告訴我們不可能靠著高風險投資帶來高收益,因為如果高風險投
資可以可靠的創造高收益,那這個風險就一點也不高;正確來說應該是為了吸引投資人,
高風險投資必須提供更高的潛在報酬,但這不表示高報酬一定會出現。而高風險投資所會
產生的結果如下圖所示,不同的報酬分布更廣,有可能會帶來高報酬,同時有可能出現較
低的報酬甚至是虧損。
在相同收益下降低風險:許多人認為可以把特定風險當做基準,賺取更高的報酬如下圖左
;但作者認為更好的作法則是以得到相同的報酬為基準,並能處在承擔較小的風險情況之
下如下圖右,此時,經理人的附加價值不是來自給定風險下的高報酬,而是在給定的報酬
下承擔更小的風險。
(四) 對抗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裡說到導致投資錯誤的七種心態
(1) 渴望金錢,尤其當渴望轉化為貪婪
(2) 與貪婪相反的恐懼,恐懼會使你需在積極行動時無所作為
(3) 將質疑拋諸腦後
(4) 從眾傾向,此點讓大家拋棄獨立判斷與懷疑的精神
(5) 嫉妒,在投資界會發現大部分的投資人很難坐在一旁看著其它人比自己賺更多的錢
(6) 自負,在多頭行情下,做出增加風險或是輕率的決定常會帶來良好的報酬
(7) 投降心態,此為週期後期常發生的行為,投資人會盡可能的堅持己見,但當無法抵
抗壓力時就會舉手投降。
除了以上幾個要點之外,書中也探討了投資可分成進攻型與防守型,及該如何在兩者之間
取得平衡;另外也引述了巴菲特用棒球來形容投資人耐心等待好時機的來臨是很重要的一
件事。
「投資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業,因為你永遠不必揮棒。你站在打擊區上,投手投來47元的通
用汽車或是39元的美國鋼鐵!沒有人會因為不揮棒判你出局,除了失去機會,沒有任何懲
罰。你可以整天等喜歡的球投來。若出現一個速度很慢、路線又直,且正好落在你的『熱
區』,那麼就全力出擊。」
最後,能在2020年股市大崩盤之際接觸到這本投資好書真的很幸運,除了基本的風險控管
與精準不凡的洞察力之外,作者也再次強調永遠都不要低估心裡面的影響力,我們必須起
身對抗這些情緒及群眾的力量,並且以理性克服感性,同時需要時時保持謙卑之心來找出
自己的投資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21.30.1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9531273.A.118.html
※ 編輯: baubau1205 (211.21.30.160 臺灣), 05/15/2020 16:29: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