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基因》
讀了”刻意練習”, 瞭解世上沒有任何偉大的人物是與生俱來的, 在各個領域的菁英無不是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因此持為佼佼者. 接下來在”原子習慣”一書中, 我們學習到了如何透過刺激控制與制約一步一步的打造新習慣, 接下來只要持之以恆, 那麼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很多其他書本中, 也有人主張”天才” 只是一個被過度吹捧的名詞, 目的在於造神, 或是給了失敗的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 我沒有這方面的天份
可是, 至少在運動界, 我們的確看到不少天賦異癛的例子, 有人就是先天的跑步好手, 有人就是有生的神力… 所以到底 “人定勝天” 是不是終究只是一句我們浪漫的幻想呢? 會不會再多的努力還是可能會敗給了天賦呢?
這本書的作者David Epstein是一位資深的新聞記者, 長年報導全世界各項頂尖的體育賽事, 他為了找出這個解答, 實地走訪了非常多優秀的運動選手, 並且從他們接觸運動的原因, 到訓練過程, 以及比賽的經驗, 鉅細彌遺的記錄下來, 並與專家討論, 完成了這一本書 “運動基因”
在近代, 運動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優秀運動員異於常人之處. 他們一直以為, 像棒球選手的強打者一定具有與眾不同的動態視力, 因此他們可以精準的將每一個快速或是刁鑽的球集成全壘打. 但是,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王牌投手, 將球出手後直達捕手手套的時間約為200毫秒, 但是人類視覺神經的回饋最快也要400毫秒. 那麼他們是如何可以打得到球呢?
靠預測
一位優秀的球員只靠投手投球的身體姿勢以及肩膀位置, 就可以準確的預測球的走向. 早在1975年,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就發明了一個叫做”遮擋測試”. 他們收集了幾千張在排球比賽時捕捉到的照片, 並把照片一部分遮擋起來做成幻燈片, 讓現役的排球選手來猜一下照片中是不是真的有球. 令人驚訝的是, 菁英選手答對的機率遠遠高於一般選手, 他們的速度甚至可以在不到一秒之內就答對答案!
而在1940年, 荷蘭西洋棋大師想要了解棋藝高手與業餘選手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也做了項類似的測試: 他們把一場難解的棋局照片給職業棋士, 一般棋士, 與愛好者看. 但是這張照片只閃過他們眼前閃過幾秒, 然後請他們擺出照片中的原始棋局. 在四次實驗中, 職業棋士只瞄了照片三秒就能夠完整的把棋局擺出來, 一般棋士只能完成70%, 而愛好者只可以想出不到50%
在諸多資深運動選手的大腦中, 會將無數片段畫的記憶模組化, 而且予以分類歸檔. 因此他們可以很快的根據最微小的資訊, 在數據庫中提取出對於他們最有效的模組, 而作出預判, 反應, 甚至是戰術安排, 沒有相關經驗的一般人就無法辦到
所以, 還說什麼基因? 還是回到千錘百鍊的不是嗎?
接下來, 作者探訪了兩位世界級的跳高選手, 將會嚴重挑戰到這個說法
瑞典選手霍姆六歲時, 就展現了對跳躍濃厚的興趣, 在十四歲時的成績就已經是同年齡青少年之冠. 雖然在求學過程中, 也有失敗過幾次比賽, 但是這都沒有澆熄他對於跳高的熱情, 反而更加努力的訓練. 一直到2004年, 他終於在雅典奧運奪冠! 接下來的下一個挑戰就是2007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
但是老天總是會給人驚喜 (?)
2006年, 在美國聖路易市的林登伍德大學 (就是我的母校我驕傲❤️) , 一個籃球隊的小伙子跟田徑隊的打賭, 他有本事跳得比他們高! 正當所有校隊想要看看這個狂妄的傢伙如何失敗, 再瘋狂羞辱他時, 他竟然用很生硬的方式成功的跳過了足以拿下全國名次的高度! 這年輕人叫做托馬斯, 他馬上被推薦進田徑隊, 並且使用很青澀的技巧在接下來幾次世界性比賽都拿下名次
而2007年, 奧運金牌老將霍姆與半路出家的托馬斯第一次在大阪的世錦賽中見面對決, 結果是.. 托馬斯成功地擊敗了苦練了十八年的霍姆… 而他從一開始到世錦賽之間, 只訓練了八個月!
後來, 有日本學者發現, 托馬斯致勝的關鍵就在於他小腿的跟腱, 托馬斯的跟腱長度非常的長, 而且很結實. 假如小腿跟腱越長, 越可以累積彈性能, 起跳優勢就越佳!
我們都知道, 最大攝氧量的高低是受基因決定, 在1992年, 由美國家拿到五所聯合大學發起的HERITAGE研究, (說白了就是運動基因研究), 想要看看接受測試的來自於九十八個不同家庭, 在經過了五個月, 每週三次的健身自行車訓練後, 心肺功能會有一些什麼樣進步的差異? 研究人員在一開始就知道心肺功能的提升會因人而異, 但是沒想到進步比例會從0~ 100%! 也就是說在比例上, 有最優秀的15%進步非常多, 但也有另外15%基本上沒進步, 或是進步非常不明顯. 後來HERITAGE的學者在2011年發現, 人體內會有21個左右的基因, 是對於有氧訓練反應最為明顯的. 擁有19個這些基因的訓練進步幅度會是只有10個的三倍!
這種例子在體育界常常看見: 如史上最傑出的女性三鐵選手威靈頓, 在2011年比賽的成績即使在男子組都可以排到第四, 但是她第一次嘗試其公路自行車卻是在2004年
過去認為, 人類最完美的身體比例應該是達文西所畫的”威特魯人”: 兩隻手打開的臂展等於身高, 過去認為, 這種體型應該就是萬能運動員. 但是首先在NBA就發現, 從20世紀開始, 除了全員身高開始大幅度拉高, 這被成為”身高大霹靂” (NBA籃球員比起美國一般男性的平均身高從5% 提升到15%的身高), 臂展也漸漸超過了這個比例. 而在不一樣國籍背景的球員身上, 也發現了不同的體型比例
為什麼牙買加人都是短跑好手? 因為科學家發現牙買加人體內大多都存在ACTN3基因的變異體, 而ACTN3會讓快縮肌發達, 以至於爆發力更強. 在另一方面, 科學家發現由於過去在西非, 瘧疾流行, 人類為了與疾病對抗, 因此紅血球會變異出 ”鐮狀細胞”, 導致身體吸氧量減少, 卻也因此演化為身體不需要大量氧氣供能. 對於一般人來說, 可能對導致在某些時候身體容易極度缺氧, 但是在中短距離競賽選手身上而言, 這反而成為一種優勢. 而這些特點, 讓牙買加人成為了田徑賽道上的黑色閃電!
而在非洲另一端的肯亞人, 則是稱霸了馬拉松長跑的領域. 根據檢測, 肯亞人的心肺能力與丹麥人並沒有不同, 但區別就在於下肢的比例. 肯亞人腿細, 而且重心更低, 所以跑步的經濟性就更高. 在同樣的心肺基礎上, 肯亞人更能輕鬆地維持速度, 甚至更快. 而肯亞人的體型更是關鍵: 身體直立精瘦, 臀部窄, 四肢修長. 對於長跑而言, 這種體型更利於散熱!
這些都是觀察出來的結果, 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基因檢測提前知道我們的身體到底具有 (或是不具有) 哪些運動基因呢? 目前這就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方向. 在奧運殿堂上奪牌的, 就一定是神選之人嗎? 這不一定. 也已很多默默付出努力的選手, 更何況, 說不一定剛剛幫你外送宵夜的小哥, 體內就有傲視群雄的舉重基因呢
一萬小時定律, 在運動基因之前, 竟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嗎? 我認為, 對我們來說, 運動是一件令人開心與愉悅的事, 成績好不好, 不應該是我們過度在意的重點, 在運動過程中的積極體驗, 才是最可貴的. 就算我的進步比人家慢一點, 那又怎樣? 只要我自己知道我今天比昨天進步 今年比去年更強就好了! 不管有沒有某一方面的天賦, 我都可以自我察覺, 並且自我接受. 那麼人生就會寬闊的很多了!
投手爆發力訓練 在 吳東融 Wu Tung J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職》12強台灣隊幕後功臣加持 吳東融長打猛爆性成長】
〔記者龔乃玠/新北報導〕中信兄弟今年由江坤宇和王威晨構成的「九一連線」威力無比,殊不知常駐二棒的吳東融也是狠角色,長打率有猛爆性成長,披著助攻外皮造成一定破壞力,去年12強台灣隊體能教練林衛宣帶來的新穎訓練觀念,讓吳東融認為是進化關鍵之一。
過去4季,吳東融單季長打率從未超過0.400,今年脫胎換骨,出賽32場就敲出11支二壘安打,追平生涯單季新高,長打率更高達0.548,讓他的成績優於聯盟平均28.52%,全隊至少100打席的球員中,僅次於張志豪和周思齊。
吳東融指出,他的打擊形態並未轉變,只是休季重量訓練做得比較多,也有一些不一樣的爆發力訓練,讓長打產生轉變。
所謂「不一樣的訓練」,正是去年幫台灣隊在12強打出佳績的幕後功臣林衛宣,所帶來的運動科學訓練法。去年台灣隊在球季剛結束的重度疲勞期,他把關球員身體狀態,確保每次訓練完都能提升功率,讓不少投手維持在巔峰狀態迎戰外國列強。
雖然吳東融沒有入選12強,休季找上林衛宣,詢問要如何訓練,較不會在季中提前進入疲勞期,並將取經觀念融入季中課表,維持一定爆發力,「疲勞程度確實有比去年好一點。」
吳東融解釋,爆發力是力量乘以速度,一般訓練只會拆成兩個,去強化其中一個,現在他會做兼具兩者的訓練,「做比較重時,還可以擁有速度,確保兩者都有。」
自由時報
投手爆發力訓練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SNA專業體育新聞團隊 創辦人曾公文誠的好文。
-
洪太山,曾加入嘉農、台電、彰銀、味寶等隊,亦是1951、1953年台灣棒球遠征菲律賓,第一亞洲杯成棒賽隊員,以打擊強著名,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代的四棒代表性人物。
-
https://www.facebook.com/1531094117/posts/10213144620920070/
謹以此文獻給台灣第一代四棒、洪太山。
洪太山口述、曾文誠記錄
洪太山,曾加入嘉農、台電、彰銀、味寶等隊,亦是1951、1953年台灣棒球遠征菲律賓,第一亞洲杯成棒賽隊員,以打擊強著名,可說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代的四棒代表性人物。
「我父母親都是澎湖人,我父親在日據時代是廚師,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被我祖父從澎湖帶到台灣來學廚藝,初期他雖然有一技之長,不過過得是居無定所的日子,哪裡有工作就到那裡,也遠到過基隆,還曾上過客輪周遊世界,後來到嘉義找到一份日本人幫廚的工作,生活才安定下來,接著就回澎湖老家娶了我媽媽,然後生下我。
「會談我爸爸是因為我之所以唸嘉農就是父親叫我去的,那時候嘉農是最難考的學校,所以他要我去試試看,另一個目的是去打棒球,爸爸要我考嘉農,然後參加嘉農的棒球隊。
「我小時候唸公校時就打過棒球,當時嘉義小學有球隊的學校不多,有一所都是日本子弟就讀的『旭小學』棒球隊是最有規模的,其他幾個台灣人唸的公校就沒有那麼普及了。那時候一般的台灣小朋友是不敢打棒球,因為棒球很硬,打在身上很痛,所以沒有幾個人敢試,也許是我從小運動神經就不錯,跑步比同年齡的小朋友還要快,因此我們學校有一位山田日本老師想要組球隊時,我就跑去參加了,不過那時候棒球的隊員組成和現在不太一樣,是成績好的學生才有進球隊的資格。
「我們球隊的使用球都是學校提供的,一般說來,少棒所打的都是軟式棒球,有一些社會組的球隊會打準硬式,而真正的硬式棒球則是高校棒球隊或是社會組隊在打的。
「小學雖然打軟式球,但怕球的人還是很多,那時山田老師組棒球隊,他是當然的教練人選,第一次練習時,他負責打球給所有選手接,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當捕手,因為怕被球打到,因為我很想參加球隊就自告奮勇的說我可以,結果我蹲下之後,老師才發現我用右手接球左手傳球,山田老師一看就大罵你開什麼玩笑,那有左手的人當捕手的。不知道是好勝心還是很想打棒球,我就自己改成左手接球右手傳球,也因為是剛接觸棒球不久,所以改成哪一手好像都差不多,因此在守備上就很快適應,但在打擊時則還是用左手,那時候台灣島上大概只有我是右投左打吧。
「在當時棒球風氣是非常盛的,不管是哪一級的棒球比賽總是吸引很多觀眾,在球場邊幫球隊加油,主要的比賽場地是在嘉義公園棒球場舉行,只要有比賽就有球迷來,我父親就是一個標準,一碰到比賽他就把廚師的工作交給其他人,自己就跑去看球了,就因為他愛看棒球,所以才會鼓勵我去打棒球、去唸嘉農。
「講起來在進嘉農棒球隊之前,我學棒球都是玩票性質,老師不是很專業,而我們也沒有很認真的練,直到進嘉農之後。嘉農棒球隊會強,教練近藤兵太郎是很重要的關鍵。那時候嘉農的學生除了讀書之外,都要做農科實習,連棒球隊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都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加緊練習,每天從下午一直練到天晚看不到為止,而天黑之後並不代表就可以休息,而是跑步練體能,真的是很充份利用時間,也練得很苦就是了。
「近藤老師真的是一位很嚴格而負責的教練,嘉農棒球的教練只有他一個人,頂多偶而有一些校友回來幫忙而己,因為那時候學長學弟制是非常嚴格的,像很多學弟就不太敢和蘇正生(1931嘉農棒球隊中外野手,曾獲甲子園大賽第二名)講話,所以校友回來是很管用的,不過多數的時間都是只有近藤老師一個人在操練,每天他都是一個球一個不斷地打給我們接,不對的動作再重複做,不過這種嚴格的訓練的方式也嚇壞了不少人,我記得林喚州到嘉農不到一個禮拜就跑了。
「那時候台灣高校棒球隊還是以北部學校為主,像台北一中(現建中)、台北商業(現台北商專)、台北工業(現台北科技大學),高雄的有高雄中學、高雄工業,而嘉義有嘉義中學、嘉義農林等。實力方面各校都不錯,不過台北幾校、嘉農、雄中都算是第一級的。在以往各縣市都會齊集到台北圓山棒球場(現中山足球場)去爭奪甲子園的台灣代表權,不過到了我們那時候,圓山棒球場已經不見了,改成陸軍醫院,所以台灣中等學校棒球賽就改在現在的台灣大學棒球場舉行,雖然比賽的地點改了,不過觀眾還是很多。
「戰前(二次大戰)物質已經不是很充裕,所以打棒球就更困難,在我看來棒球是所有運動當中最花錢的,人多且每個人都要有手套,除此之外,動不動就把球的縫線打裂開,實在是很花錢。我記得那時警察一個月薪水差不多是三十幾塊,但一雙棒球釘鞋就要五、六塊,手套也是很貴的,不過手套還有球是學校供應的,但鞋就要自己想辦法,我家裡因為父親當廚師,所以生活還過得去,因此球鞋都穿新的,只要有一點破舊,我爸爸就幫我換新,因此那時我們隊上有一位山地人每天都跟在我後面,做什麼呢?就是等我鞋不要時趕快接收過去。
「戰前雖然物質缺乏,但我們仍然克服一切困難去享受棒球的樂趣,但戰爭期間就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二次大戰後我在公賣局服務,原本以為不會再碰棒球了,但有一天有人跑到公賣局來找我,問我是不是某某人,是不是嘉農畢業的,是不是打過棒球,我都說是啊,我就是你們要找的洪太山。原來他們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屆省運,要組棒球隊,所以特地來找我這個有棒球底的人加入他們的球隊中。
「他們要我當他們球隊的捕手,在嘉農時代我就是捕手,不過話說回來,當捕手的人真是天下最笨的,那麼多裝備在身上,而且有功沒賞的。雖然我當過捕手,不過並沒有一下子就答應他們,是後來他們又來了好幾趟,才勉為其難的點頭。」
「第一次練習時,隊友大家彼此間才第一次見面,雖然是首次見面,可是卻對守備位置互不相讓,有的人說要當投手、有人的說要當游擊、捕手等,我一個人就靜靜地站在一邊不說話,等大家都把位置搶好了,就只剩下中外野這個位置沒有人要,大概是中外野守備範圍太大,所以沒有人願意吧,而在我看來只要不再叫我蹲捕手,其他什麼位置我都可以,而且我一直對自己的腳程很有信心,所以守中外野、雖然要兼顧左右兩邊,但我想還是可以勝任,所以就站在中外野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到退休,大家也都忘了我曾經是位捕手這件事了。
「守備位置是大家搶,而打擊順序是有人排的,有一個是所有人當中年紀最大、自稱是教練的站出來,他主動安排全隊的打擊順序,在此之前他也沒看過我打棒球就竟然把我排在第四棒,我說這怎麼可以,在我心目中第四棒是一支球隊勝負重要的位置,我趕緊對他說我擔當不起,一聽到我這麼講,其他人就紛紛說那我來好了,結果第四棒還是用搶的,我則打第三棒。
「球隊組好了,就準備去打比賽了,那時候參加省運是這樣子的,以我們所住的高雄為例,先在高雄地區打比賽,冠軍的隊伍才能代表高雄打省運,我們也是眾多報名的隊伍之一,我們的隊名叫做『前鋒』,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是旅居高雄的澎湖弟子所組成的。
「但比賽最後我們並不是第一,冠軍是旗津的一支球隊,而且他們還邀請我一起去打省運,不過被我拒絕了。那時我們隊中就有人提議,與其不能代表高雄參賽,倒不如回澎湖代表家鄉參賽,反正澎湖也沒有棒球隊打省運。這個提議獲得大家同意,而且縣府的人也贊成,但條件是他們不出錢。那時高雄在地的澎湖人有很多是搞營造業的,營造業在當時又很景氣,所以他們就拿錢出來讓我們成軍。」
「沒想到我們這支連高雄都選不上的球隊,到了省運卻過關斬將一路到冠軍戰,冠軍戰我們的對手是嘉義,隊中有我嘉農的學長蘇正生,這一場比賽我是拚命的打安打、有一局我打了一支全壘打,跑過一壘往二壘時,守二壘的蘇正生竟然往我頭上敲說:『你打夠了沒!
「嘉義代表隊還有另一位嘉農學長陳耕元(台東縣縣長陳建年之父),他打擊非常的好,在二十個打數當中擊出十支安打,打擊率是五成,而我也是打擊率五成,不過是三十個打數擊出十五支安打,所以最後打擊賞被我拿走了。
「提到打擊,很多人都說我打擊好,問我打擊的秘訣,我是覺得不論什麼運動都得提到技術這個『術』字,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練習而已,守備也好打擊也罷,都是一樣的,練到你能體會,然後就很自然地反映在你身上,為什麼同樣一個位置、差不多速度的球,有的人擊出去就是平飛有力量,有人就是滾地球,為什麼,這和每個人擊球技巧有關,這些都是要靠體會而來。再舉劍道為例,當你擊中對手時的瞬間,如何將你的腰力貫注在你的劍頭上,才有擊中時的爆發力,這都靠練習才能體會出。
「守備也是一樣,為什麼有人球接的那麼流暢,有人就接的『零零落落』,這都和練習程度有關,照說接滾地球是球彈跳上來的那一剎那是最好接的,因為太高你就不好掌握接球點,但什麼樣位置才好接也是要靠練習。早期高雄代表隊有一位內野手姓王,守備位置是三壘,他有個外號叫做「怪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般內野接球是手套面向上,然後將球接進手套中,但他不一樣,他是球滾過來時,用手套下壓,好像用手套把球蓋住那種樣子。有一次我們和來訪的日本隊比賽,對方的監督看到他守備的動作就說:『我們日本也有這種接球動作的球員,這種人真是怪手』,所以我們都叫他怪手。有好幾次他在守備時,明明很多球一看就是安打,他卻很快地跑向前然後用手套把球蓋住,把打者刺殺,這種絕技實在很不容易,他也是靠著不斷練習才熟練的。
「不斷練習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真要問我打擊技巧,我個人是這樣的,當我在擊中球那一剎那,才將整個身體的力貫在上頭,而雙手則將扭轉毛巾一般地用球棒把球拉出去,做到這兩點才能使你的球出後加速旋轉,飛得更高更遠,這就是我身材雖然不起眼,但卻常能把球擊遠的道理。」
投手爆發力訓練 在 Re: [請益] 有沒有增加球速的方法或投手菜單- 看板PlayBaseball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增加肌肉爆發力: : 但是我不太清楚細部要怎麼做: : 增加順暢性是可以用甩毛巾 ... 想知道更細部的內容: :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投手訓練的菜單(一天大概兩個小時的訓練量) ... ... <看更多>
投手爆發力訓練 在 增加球速的訓練方式?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有機會的話,建議去看一下PRO或甲組投手投球,要親眼看,越靠近看越好。 基本上球速130以上的選手,手臂運用都相當柔軟,球速要再上去,身體的爆發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