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哪種上班族能夠歷劫歸來?]
這幾天新聞報導不斷跳到眼前,最熱門的關鍵字當屬「微解封」三個字,也就是有些店家會有限度地開放室內營業,有些則還在禁止中。醫界專家從數字來看,認為台灣的疫情目前是有緩解趨勢,可以試試微解封;但是前立委郭正亮的說法是,政府其實還不願意微解封,但是不得不,因為經濟撐不下去,必須—
「與經濟妥協。」
昨天晚上回家看到一封市府財政局的來函,我電會計師了解詳情,他說這是紓困方案,重點有兩個,營業所得稅打折,並延緩三個月繳交。而我早就交了,於是跟會計師問起最近企業的狀況,他只說兩個字:「很慘!」講了三個例子,看來就是瀕臨倒閉。我心一驚,倘使老闆都難熬了,員工還能過得了嗎?
主計總處五月份的失業調查,調查期間是5/23至5/29,正好是5/15三級警戒開始的第二周,工商時報的社論指出,這波至少創了五個紀錄:
1. 💚就業人數一個月之內驟減12.6萬,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
2. 💚失業人數月增5.4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3. 💚失業率升至4.11%,創七年半最高
4. 💚非勞動力月增6.2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5. 💚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人數單月劇增60萬,前所未見
工商時報綜合這些現象說,這波疫情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僅巨大,而且迅猛,其迅猛甚至已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時期、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年代。
針對這五個破紀錄,我看到疫情這股大浪,至少出現兩個淘洗的現象:
1. 💚突然失業者,有可能被洗成長期失業者:
在疫情期間找不到工作,索性不找工作,變成非勞動力。如果疫情拖長,不及時解封,這些人有可能成為長期失業者,再也不外出求職,變成家庭的負擔,或是影響整個家計。
2. 💚有工作者,有可能被洗成低工時者:
單月劇增60萬人的工時低於35小時,包括放無薪假﹑或是減少上班日等。短期來看,將影響到收入;長期來看,有可能從全職工作轉變成兼職或零工,收入不穩定。
不論哪種現象,都指向一個事實,每次的天災人禍,都是一場洗劫!而且恰恰跟羅賓漢的劫富濟貧模式相反,被洗劫的是弱勢族群。
疫情延燒一年多,雖然前一年台灣表現優異,但是仍有人被波及,算是小劫,也夠讓我們看到—在真實世界裡,能夠歷劫歸來的是富人,事後還會出現反彈式的財富爆增;但在光譜另一端,遺憾的是弱勢族群不少再也回不來,而是沒入黑暗的背景中,聚光燈下的舞台再也不見他們的身影,成了被遺忘的一群人。
這次的疫情,反映的是一樣情節。因此歷史不斷都在重演一個殘酷的事實,社會是朝向M型結構發展,正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馬太效應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天災人禍加劇它的速度,以及不可回復的傷害。
最近有家全球知名企業請我去談「在家工作」,列出同事的10大困擾,我看了看不禁感嘆:「典型的中產階級煩惱!」比如線上開會沒法露臉說話,會讓人容易誤會自己的語氣聲調是不友善的;或是一個人在小套房工作一整天,寂寞孤單﹑心情低落……這些微情緒若是給疫情期間失業者看到,大概只想吶喊:
「來,我跟你換!給我工作,我不怕煩惱。」
這次疫情,誰是被洗劫者?依照我的觀察,首當其衝是這四類上班族:
1. 💚小公司或小店家的員工
--因為公司的財務不夠堅實,一陣風吹來就會倒,而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一個被波及的就是這群上班族。
2. 💚凡是需要與人接觸的上班族無不遭殃
--像是餐廳的服務生﹑百貨公司的櫃姐等,店門都不開了,哪有班可上?就算上了,沒客人上門,哪有業績?
3. 💚在無法數位轉型的行業或店家任職的上班族
--數位轉型需要設備與能力,老闆年紀大﹑營運模式傳統﹑規模小的公司行號,在這次疫情的應變力一定差。
4. 💚原本是非全職的員工
--包括工讀﹑時薪﹑兼職﹑外包﹑派遣等,在公司遇到經營困難或生意驟減的時候,是第一波用來調節人力。
今天看新聞報導說,疫情讓全球失去2200萬個工作,可怕的是直至2023年,也就是即使2年後都未必能夠恢復疫情節的工作機會水準。這四類上班族原本就相對弱勢,在這一波疫情,又是第一批被洗劫的一群,還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再苦熬2年!但是2年後,老了2歲,就業優勢再面臨扣分,你能說不慘嗎?
但是這也讓我們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我們在找工作時,只看企業規模大小﹑薪水高低﹑前途發展看好或看壞,以後我們必須要再多加一個條件,看這家企業的數位轉型能力強弱。同樣是餐廳,數位轉型能力強的可能還業績成長,弱的則拉下鐵門不開了。而我們個人,也要加強數位能力。
目前一般上班族頂多做到數位科技的使用能力,但是更強的人是能夠幫助公司做數位轉型,像是網路營運﹑數位行銷。
我有個學生在一家公司做秘書20多年,整家公司從原本有13個秘書到後來只剩下她一個,可說是危機四伏。她來上我的斜槓班,學習自媒體經營,以及個人品牌經營,後來又學習影音剪輯。有一次公司需要拍影片,他自告奮勇幫忙做一支,總經理看到她的亮點,把他調到行銷部大大重用。
未來的人流在哪裡,我們就往哪裡走,因為它是錢潮流動的方向。而人流會在線上,上班族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數位轉型,除了熟悉使用數位科技,也要擅長數位營運與行銷。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我繼續努力寫!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找不到工作2023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之前:學會「及時」》
2019年,疫情之前,我開刀肺腺癌:手術非常成功,但因為免疫攻擊體質,久久沒有康復。
那一年我學會了兩個字:及時。
什麼事都不要等,不要等退休、等老去。抓住眼前,該圓的夢,要及時圓。我決定當年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當訪問學者,不拖延了,不等身體再硬朗一些,走!
九月一日飛機,直飛紐約,八月三十日帶狀皰疹復發,一次三大片,我只將航班延了兩天,9/3不顧疼痛,飛了。
九月十號,我圓了多年的夢,從紐約至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報到當訪問學者。
這一趟旅程,我得先克服帶狀皰疹、身體虛弱,很喘之外,還有藍天白雲的太陽。我有一個罕見疾病叫光毒症,從紐約至波士頓的路途,本身就是考驗。
接下來抵達波士頓,我入住東方文華酒店,選它因為它位於一棟連結的大樓,樓下有Eataly 超市,有好幾家餐廳。我以為這樣,自己就可以打理生活,不必被陽光折騰。
波士頓這幾年因為生物科技,旅館又舊又小又貴,我的房間一晚折扣優惠也要2500元左右,但只是一張床,一個小冰箱,小桌,小沙發。再放兩個大行李🧳箱,轉身就會撞到桌角。
我住的房間後來在飯店內很出名,除了待快一個半月之外,侍者互相告知:那裡住了一個東方女子,永遠窗簾拉起,而且兩層,中間接縫處還放上好幾個夾子。
據說這個女人只要曬了太陽,就會「死掉」。
當時我每天上午叫Room Service 當早餐,沒有至人人都喜愛的Buffet 餐廳。因為那裡有一大片窗戶,陽光☀️灑入,於是我每天央求侍者幫我「偷」食物,以免日日吃相同的早餐。
一位西班牙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只好至Boston音樂學院修課、同時打工兼差的侍者,特別同情我。他心中可能想:這個女人,又有怪病,又有癌症,房間永遠不見光,經常聽著一些美好的音樂,出入麻省理工學院。她一定有什麼神秘故事,她的人生可能有著太大的悲劇,使她無緣見到光:必須活在陰暗中。
但她每天笑嘻嘻,而且常常和MIT 的年輕學子一起在Eataly 吃Pizza,尤其酷愛Godiva 的雙淇淋。
這位西班牙男孩,對我充滿了幻想。
有一天他瞧見我正在讀卡謬,他忍不住坐下來和我聊天,問我從哪裏來?「這麼美的妳,為什麼一個人待在這裏?活在黑暗之中?」
我突然決定演一齣戲,人生行樂要及時。我唸了一段卡謬的句子:「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
黑暗,就是回憶的燧道:光,會擊走所有的想像,它太亮,太真實,也太赤裸裸。我們都需要一個黑暗的房間,把過去當膠卷影片,時光沒有流逝,它只是在轉動:我們都不必傷感年華,因為在黑暗的膠卷中,青春、往事、童年,都可以重現。所謂時間,本來只是相對的概念,鐘擺走動,但我還在原地。擺動的鐘,帶入了人、事件:它好似發生了,又過去了,好似未存在。
我的病態哲學式談話,完全折服了這位西班牙年輕人。於是他成為我的義務助理,甚至幫我買龍蝦🦞,買霜淇淋,冰酒。下班時,偶爾他會和我喝上一杯。
某一天晚上,我決定至河邊散步,他當然義不容辭⋯⋯那一天波士頓的風特別大,他想説些什麼時,我「即時」告訴他,假裝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我説.他讓我想起我的兒子(其實我指的是史特勞斯,因為髮型很像)。他看著我,「及時」對我唱了一首阿莫多瓦的鴿子🕊️歌⋯⋯
約莫一個半月,我離開波士頓那一天,他離情依依,寫了一封信,我也回了他一首詩。
那一年年底我回到台灣,沒多久,隔年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人類生活全改寫了。
新冠疫情自二月肆虐全球,三月美國如崩潰的壬國。我們互道平安,以為沒有多久,我可以到西班牙,他可以當地陪。
才一年多,我們都漸漸明白這場大流行,至少2022-2023年才能告一段落:而我的體質:那個非哲學毫無想像空間的免疫疾病,使我一開始就成為不能打疫苗的人。
今生今世我能再旅行,不管是當時允諾再回麻省理工學院,或是我每年的紐約之行,或是⋯⋯可以再飛至空中,四處雲遊的我,可能已經過了六十五歲以上了!
多麼慶幸自己在2019年毫不猶豫,那場及時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