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走踏的超級冷門風景、地方傳說地點、氛圍氣懷舊喫茶店,到底怎麼找到的,這些地方聽都沒聽過。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的會因為使用Google Map而搶回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在很多情況下,我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方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玩,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實踐包含許多環節,而旅行本身的經驗也由生活中多樣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樣的數位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其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疊和互動,讓旅人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書寫,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而後,Google很快地持續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GPS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 and Ji, 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透過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我們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以此實際的、當下的經驗,提供給其他旅人進行旅遊決策。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景,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主題對話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的組合: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個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並獲得樂趣。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社會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地,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2017)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可能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Publications .
2. 廖酉鎮、陳均伊(2013)。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科學教育月刊》,358,36-54。
3. LO, K. H. (2012)。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文化研究@嶺南》,32(1),1-12。
4.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5. McQuire, S., & Ji, P. (2019). 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 資訊社會研究, 36, 5-26.
6.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7.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8. McQuire, S. (2017). Geomedia: 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 John Wiley & Sons.
_
Youtube影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Z36uN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
托 育 服務整合資訊系統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需要懂政府問題、也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我是時代力量三民區市議員候選人①號林于凱。我是老高雄人,河濱國小、三民國中、中山大學,當兵在岡山裝甲 564 旅,當完兵後從事海洋及漁業研究,後來高考進入高雄市政府服務,在高雄的歲月超過 30 年。
愛海,喜歡溫暖的人情,所以一直就在高雄。高雄,在我眼裡,是得天獨厚的,從海邊,到山上,只要 15 分鐘的車程;從城市,到農漁村,只要 40 分鐘。高雄這樣優質的天然資源條件,卻被漠視及忽略,長期只被當作石化重工的生產基地。
高雄,在產業發展的軸線上,就業機會在工業、製造業的比例偏高,而小生意的餐飲業、零售業在近幾年因為景氣不佳、勞工口袋淺,受到不小影響。在跑行程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受到小店家對於民生議題的關注,期望有人能夠帶來改變的迫切。
【#政府中的弊病】
小店家所感受的無力,其實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出端倪。
我在 2013~2016 在高雄市政府期間,因為負責跨局處的統合工作,很明顯感受到局處間本位主義的嚴重。有次辦理接待外賓行程時,剛好巧遇文化導覽的志工,當時志工的抱怨是:「明明自己是文化局的導覽志工,但是要去報名總圖導覽志工時,卻因為不同主管機關,而得從頭來過。」即便同屬於文化局的文化公車及文化遊艇,因分屬不同科室主管,橫向連結也沒有做好,彼此沒有互相搭配成套裝行程,殊為可惜。
後來,我本來主辦的跨局處統合工作,因為當初與國外簽定備忘錄的副市長離開,環保局長也接著離開後,人事變動讓政策轉彎。我認為,既然原先堅持的政策重要程度被打折,不如離去。離開市府兩年後,在去年接下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執行長一職,更加頻繁地接觸高雄在地創業的青年,結果,他們跟我說的問題,也很雷同:「有 4 個局處在提供新創團隊的空間使用,但彼此間不合作。」
以集盒 KUBIC 來說,因為新創輔導單位、場地管理單位不同,對於新創業者需求理解不一致,導致新創進駐廠商的群聚效果有限。領取政府補助的新創團隊,因為要滿足市政府的 KPI,變得綁手綁腳,難以即時根據市場需求作對應調整,反而是獨資不拿市府補助的廠商靈活度比較大;再來,市府一方面讓未成熟的青創進駐,一方面又為了達成短期的績效而導入一些同質性高的已成熟國外品牌,結果當然是本土青創不敵對手。一年之後,原本進駐的新創團隊帶著失落,紛紛退出集盒 KUBIC 園區。
「高雄對於青創環境的營造,不是很友善。」不少青年創業者這樣跟我說。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當選,我能協助什麼?
每個產業類別,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如果是一名議員,沒有行政資源在手,能做的,優先要做的,會是什麼?
這幾年,我拜訪了蠻多的產業人士,包含在地商圈、資訊業、網路行銷、遊艇業、餐飲業、金屬加工業、農漁業、文化產業、旅宿業、批發零售… 等在地業者,向他們求教,我得到一個共有的答案:生產方式及商業模式,應該要調整了。
【#產銷模式的改變】
如果在生產、倉儲、物流程序中,加入資訊管理或是整廠的智慧化管理,能夠協助廠商提升毛利,增加員工的待遇,但必須先投資一筆設備更新或整廠規劃的費用。台灣有智慧管理的技術,但也要遇上願意更新的老闆。而通常老一輩的經營者,會趨向保守,希望能夠以現有的生產及銷售方式,維持現有營運即可,有些準備交棒的二代經營者,則會比較願意嘗試新的生產方式或商業模式。
不管在政府也好,民間企業也好,要能夠導入新的模式,才有改變的機會。當然在過程中要突破,必須有一段的試驗期、與具有新視野及跨領域概念的人才進行合作,才有可能產生質變。政治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想投入這個不孰悉的領域,就是希望能夠從政治的影響力上,讓原本只有「好野人」能夠舞的政治舞台,能夠有懂得一般市民生活艱苦的人進入,真正能夠從市民角度出發,來檢視市政預算分配及施政重點,是否有用在改善以上所述的問題上。
我的優勢,在於「基層出身,曾經在市政府工作過」。所以,我對基層勞工同理,也對市府問題理解。市民期待的,應該不是只有點出問題,而是能設法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出現。比起套一個國外架構在台灣體制上,我會切入的點,是從國外好的案例中,看出適合台灣政府制度及社會文化的可參採之處在哪裡。
【#海洋視角的延伸】
比方說,荷蘭跟台灣的土地面積都很有限,但荷蘭能夠走向技術輸出導向的產業模式,並且長期培養來自東南亞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想到有相關的技術需求,就會回頭跟荷蘭買。這是一個放長線釣魚的做法,高雄自詡為台灣的南向基地,就應該好好整合高雄大專院校的資源,以新住民二代的關係做基底延伸,去好好拓展海洋國家的海洋軸線。
海洋軸線,也包含我認為高雄應該大力推動的海洋休閒及遊艇產業,以具備彈性的碼頭設計及簡化的靠岸手續,讓外國的遊艇能夠進港。據遊艇業的朋友說,每年從高雄港外經過的遊艇有上萬艘,其中僅有不到 10% 的遊艇能夠進入高雄港停泊。一來是由於船舶席位不足,而來靠岸的手續麻煩,因此阻絕了來自海上的經濟。
難道不知道,這些上千萬、動輒數十億的遊艇玩家,進到高雄就是龐大的消費力?!包含遊艇周邊設備的開發、維修所需的零組件、深度高單價的旅遊行程、餐飲的需求,從海上到陸上的整體性消費安排,結合國際會展中心發展出具備吸引力的季節性特色會展,讓來台灣洽商的高階商務人士,能夠攜家帶眷在高雄體驗海上的休閒活動,體驗高雄的農(漁)村文化、原住民部落風情,甚至延伸到小琉球、澎湖進行離島觀光。
【#青年生育的難題】
產業環境的提升,很重要,但是,我們也必須務實地看待,在薪資偏低的高雄就業環境中,有沒有可以先做,讓年輕人減輕負擔的政策?
有的。這一年來,跑行程中聽到年輕家長共同的反應:生育的負擔相當沉重。因此,很多年輕人生育後,手邊不多的資金都被綁在兒童的學費、註冊費、餐費(點心費)、學雜費… 等種種的育兒費用上,造成年輕人的消費力薄弱。對於這一塊,賴清德把錢拿去補助私幼,要讓私幼朝準公共化的方向前進。但我是認為,私幼接受補助來辦理半吊子的公共化托育,不如健全學校及社區公共化的托育服務。
現階段因少子化,許多學校的教室都空出來了,因此,盤點學校的閒置空間、提升公幼教師的配額,讓學校內增加公共托育的班級數及收托數,提供家長安心、平價有品質的育兒環境,這是可以去突破的。學校有空間、有師資,缺的錢,不是正好用補給私幼的經費來補足嗎?
除此之外,落實勞動檢查、成立不法企業檢舉專線,保護企業內部的勞工,若企業有不按時給加班費、超時加班… 等等的問題,能有一個安心受到保護的反應管道,讓青年勞工能獲得足夠的勞動保障。畢竟,要提高生育率,勞工合理的工時及工資保障,才有時間及經濟能力來生子啊!
另一點,青年常抱怨的是,高雄創業者面臨房東惡意提高店租、房租的情形普遍,生意剛開始有一點起色,房東就會調高租金,或是把店收回不租了,對於這一塊,我初步認為,高雄市政府應該協助媒合,提供房東配套的誘因,提供青年長期穩定的創業空間,並且與民間合作開發公開透明的店租資訊系統,提供各區店家租金的平均行情,讓創業青年有機會去選擇好的房東。
高雄的生活環境,如何改善?青年的負擔,如何減輕?政治及政府的沉痾,如何改革?是我進入議會的三大主要方向。
選舉期間鬥嘴搏版面的人夠多了。但高雄更需要的,是有能力做事、解決問題的人。請給我一個機會,給高雄一個改變的機會!
【黃國昌助理 第①選擇】當選邊緣 差你①票!
高雄三民① 林于凱
于凱政見 | http://j.mp/2P4KVQc
小額募款 | http://bit.ly/2yPszro
志工招募 | http://j.mp/2JmUEva
托 育 服務整合資訊系統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安樂好仲要 · 薇仲的政見】
❤️薇仲公辦政見發表會影片:https://goo.gl/Nsi3fU(影片44分處開始)
#舒適交通好仲要
💪交通政見詳細圖文版:https://goo.gl/FPNSK4
💪薇仲聊聊安樂區交通問題:https://goo.gl/6vMCTe
一、需求反應式公車多元落實
1.推動雙北合作:監督基隆市交通旅遊處盡速落實跳蛙公車與雙北合作之計畫
2.詳實需求調查:推動基隆在地跳蛙公車需求調查,調整政策更加便民
二、等車乘車更方便
1.降低下雨候車成本:協助調查候車亭建置需求,擴大遮雨範圍,降低雨都候車成本
共創友善乘車環境
2.協助爭取中央經費,提高本市低地板公車佔比
3.提升公車車內語音報站服務與資訊系統品質
4.保障駕駛員勞動條件,共創安全乘車環境
三、公民參與鄰里交通共同把關
1.鄰里交通改善:推動鄰里交通改善計畫,以里為單位蒐集交通改善意見
2.改善停車問題:監督市府進行停車供需調查,逐步規劃安全足夠的停車位
#勞動人權好仲要
💪勞動政見詳細圖文版:https://goo.gl/vah5XT
一、盡速設立勞工處,積極推動在地勞動權益!
1.設立勞工處,擴大勞權服務,向雙北市看齊
2.建立友善勞工行政系統,輔導更多在地勞工使用相關資源
二、勞動檢查業務專責、人員補足!
1.設立勞檢處,勞動檢查專責分工
2.補足勞檢人員,針對勞動條件違法問題主動出擊檢查,並由產職業工會陪同勞檢
3.推動行業專案檢查,落實產業勞動權益(如跟通勤族們息息相關的交通運輸業!)
4.勞檢資訊應與其他項檢查橫向流通,提升稽核有效度
5.勞檢違法事項應納入各項政府對事業單位稽核之標準:政府獎補助、抵減稅與相關委託、承包、專案、 計畫之申請,均須納入勞動條件與紀錄之審查
💪薇仲投書「勞動檢查造成企業諸困擾?太吃勞方豆腐吧」:https://goo.gl/2KZxDt
三、深化勞動教育,提升在地勞工意識!
1.基礎勞動法教育落實至高中職
2.推廣基礎勞動法、勞動政策教育於社區大學
四、加強性別平等觀念,防範就業歧視!
1.加強辦理性別工作平等暨防制就業歧視宣導活動
2.針對違反性別平等法及有就業歧視之企業加強行政處分與輔導改善
3.提供性別工作平等相關之法律扶助及訴訟補助
五、政府帶頭當榜樣,提升受雇者福利!
1.設立勞工權益基金,提供涉訟案件補助、失業勞工家庭生活津貼等
2.降低公部門非典雇用比率,推廣公部門及民間事業單位正規聘僱觀念
3.支持警消組工會,提升公部門受僱者勞動權益
六、勞動安全提升,即是公共安全保障!
1.規劃有效勞動安全衛生推廣計畫,透過專案勞檢、遏止公安疑慮
2.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宣導及輔導,規劃年度入廠輔導事業單位勞安衛之業務
七、提升就業率,多元就業、輔導訓練!
1.推動職業訓練參加或就業服務期間公共托育服務
2.提高職業訓練機會,廣納失業勞工受訓
3.若事業單位有涉大量解雇事宜,市府應主動建立專案小組實地訪查,協助勞動權益之保障
#城市文化好仲要
一、強化文化資產維護與保存,市港共好,文資也要共好!
1.監督文化預算編列及運用
2.盤點有形文化資產所需維護措施及經費
3.協助建立跨層級文化保存協力機制
4.協調有形文化資產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共同維護
5.推動擴大公民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機制
二、深耕及重構城市文化
1.協助市府建立地方文化會報,整體文化政策融入各局處施政中
2.推動建構以在地知識為主體的地方知識學習網絡
3.記錄、重現港都產業及職人文化
三、共創藝術文化工作/展演良好環境
1.推動建立地方藝文人才庫
2.搭建青年藝文團體間/團體與政府間平台
3.推動中小型展演空間發掘及維運支持系統
4.積極提升藝文工作者勞動條件
四、藝文教育/鄉土教育向下紮根
1.推動藝文團隊進駐學校、社區,建立專業支援師資
2.推動影音、閱讀、展演體驗教育
3.積極協助在地獨立出版、書店及文化空間維運
#議會透明好仲要
💪基隆市議會透明度檢視:https://goo.gl/LYdTpJ
💪薇仲聊聊議員職權、配合款:https://goo.gl/e7M9pA
💪薇仲聊聊議會怎麼監督:https://goo.gl/z4RB2f
一、議會大會等會議、預算協商過程直播、錄影、隨選影片上網
1.開放議會總質詢、臨時會、委員會、預算協商的直播
2.提升直播收視品質
3.各會議隨選影片上網公開
二、市議會會議紀錄及議事錄在該會期內公布於網站
三、公開議會簽到及表決紀錄
四、公開市府各局處施政及專案報告
#安心育兒好仲要
👶薇仲托育政見詳細說明版:https://goo.gl/H3usJX
👶少子化|薇仲的觀察:https://goo.gl/iFMFQH
👶「打造完善托育環境」薇仲的主張:https://goo.gl/KtTxkn
一、普及、平價、用得到
1.推動公立幼兒園、公立托嬰中心比例提升
2.推動設立非營利幼兒園
3.倡議建立社區化的托育機制
4.推動整合專業保姆成立支援性托育中心,通勤爸媽好安心
二、勞動條件我照顧
1.加強保障教保員勞動條件
2.監督降低超收、補足人力進度
三、補助不濫發、透明資訊、品質把關
四、打造特色公園遊戲場:監督公園用地和遊樂設施規劃公開透明、落實使用者參與設計
💪「一起打造特色公園遊戲場」薇仲的主張:https://goo.gl/SUtjyc
💪時代力量托育連線共同政見:https://npp.vote/#policy-baby
#城市生活好仲要
一、遊戲、休憩空間改善與創新
1.監督市府公園規劃和改造相關資訊與規劃進度公開上網(如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四維公園等)
2.盤點安樂區NG公園及遊戲場,減少罐頭遊具、納入專業者意見及使用者參與規劃/改造
3.推動鄰里合作落實使用者參與,打造適合不同年齡及族群的鄰里內公園及公共休憩空間
4.監督市府保留公共綠地,增加公共空間和街道巷弄的自然元素,提升行走空間與城市生活的舒適度
🎡薇仲的公園遊戲場政見詳細說明版:https://goo.gl/AbFaWt
🎡薇仲聊聊公共空間:https://goo.gl/wHpyXd
二、親水防洪,用水無憂:
1.監督市府盤點排水系統問題,建立清淤週期
2.監督污水下水道工程,透明招標、淨化水質
3.防災同時注重河岸植被量、河川多樣性,增加市民親水空間
4.監督市府配合水利署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劃
5.針對市內高地用水問題,輔導社區進行改善
三、人本道路,行走平安:
1.監督道路規劃減少車行導向設計,加入人本概念
2.人行道合乎設置標準達到法定寬度,友善無障礙設施設置
3.統一人行道寬度並重新整合公共設施帶,善用人行道空間
4.勘查路邊照明系統監督市府增設及修繕工程
5.盤點NG路口並監督改善(如基金一路135巷、基金一路行人紅綠燈等問題)
👴薇仲聊聊人行空間:https://goo.gl/GL6jdv
#能源轉型好仲要
一、臨近安樂區之核一、核二如期除役
二、地方協力推動能源轉型
1.監督市府「低碳永續家園推動小組」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2.推動調查製作全市「太陽能地圖(solar map)]
3.推動公有建物屋頂或土地標租、提供市民裝設太陽能板補助
4.協助中央尋找或協調案場、推動「全民綠屋頂計劃」
#在地安老好仲要
一、協助C級據點申請開設多元課程及服務
二、盤點閒置空間、推動增設市內日間照顧中心及服務
三、監督保障長照服務人員勞動條件
四、監督無障礙設施設置與維護
----
【薇仲戰隊💪💪】
🌹強力徵求志工:https://goo.gl/forms/TipezRU0tXwD1i733
💪小額捐款撐薇仲(可接受信用卡捐款!):https://donate.spgateway.com/WeiChungChen/keelung
💖追蹤薇仲的IG:https://goo.gl/AMrUh8
托 育 服務整合資訊系統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