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碎碎念】打疫苗之大哉問之十萬個為什麼
我們即將進入全民打疫苗的時期,網路上由於資訊傳遞快速,真假消息難辨,許多人對於打疫苗似乎躍躍欲試,也有很多人躊躇不前。藥師最近還有聽過中年婦女在護理師要下針前一刻「臨陣叛逃」,比通緝犯溜得還快。
今天藥師就根據不同狀況和族群,來場十萬個為什麼,來解答你的滿腹疑惑。
[常見問題]
1. AZ、莫德納、BNT等等我應該打哪一個好?
➡如果是一般人,打什麼都好,先前認為AZ保護力較差,根據最新的研究其實效果相差無幾。
2. AZ和莫德納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二劑有差異嗎?
➡這些疫苗打完都有些共同副作用,像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等等。AZ打完也有一部分的人會發燒,這時候可以根據狀況使用退燒藥(但請不要預先吃)。莫德納雖然不太會燒,但有一部分的人會畏寒,這是可預期的副作用。另外根據統計AZ第二劑副作用會輕很多,而Moderna有可能會比第一劑再強烈一點點。(不過因人而異)
3. 打AZ的嚴重副作用?
➡血栓的副作用極低,100萬人裡面只有13個人左右有可能發生,而且大多40歲以下。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經評估後可以放心施打。但若出現前述外的嚴重副作用,還是要趕緊就醫。
4. 有在吃抗凝血劑可不可以打疫苗?
➡可以的,打完注意止血,輕壓等到血止了再繼續其他活動或移動。
5. 我有慢性病(三高或是其他需長期服用藥品控制的疾病)能打嗎?
➡如果慢性病(簡單來說就是有拿慢性處方箋的)控制良好,可以放心接受施打!定期服用HIV藥物治療的朋友也可以施打。
6. 之前有過血栓可以打AZ疫苗嗎?
➡可以!只有一個情況不行,就是曾經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的症候群或是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覺得太複雜不知道沒關係,施打疫苗前請回去找之前給過這個診斷的醫師確認可否施打!或是可以選擇接種Moderna疫苗。
7. 誰不可以打疫苗?
➡正在發燒、剛接受過重大手術或是有急重症的病患,不要逕自接受疫苗接種,如果需要打疫苗請事先找醫師進行討論。
8. 打完疫苗有飲食上的建議嗎?
➡正常飲食就好,另外打完兩天內盡量不要飲酒。
9. 聽說打完疫苗如果揉了,會更容易造成血栓的副作用?
➡打完疫苗的確不可以揉,不過不是因為會造成血栓,而是因為可能會讓注射處紅腫更厲害,而且也有可能影響疫苗保護力。
10. 打完疫苗可以捐血嗎?
➡如果是打Moderna or BNT可以直接捐血,但如果是AZ建議暫緩14天,不過衛福部正在研擬開放可以直接捐血,請參考衛福部公告的最新資訊。
[女性同胞〕
1. 吃避孕藥或服用賀爾蒙可以施打疫苗嗎?
➡可以!過去曾建議不行,但110/5/21後已修正,而且施打前不需要停藥。
2. 孕婦或是有備孕之婦女可以施打mRNA疫苗,特別是有妊娠糖尿病或是高齡產婦很建議施打。哺乳的婦女也可以接種疫苗,抗體可能透過餵母乳給寶寶。
〔小小朋友〕
小朋友可不可以打疫苗?
➡基本上未滿18歲不建議打疫苗,目前世界上只有BNT疫苗有針對青少年做過研究,日後如果進來台灣請根據衛福部的最新指示決定是否讓小朋友接種。小於五歲的孩童可以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自己罹患COVID-19轉重症的機率。
〔特殊疾病及狀況〕
1. 洗腎患者可否接受疫苗施打?
➡可以!洗腎患者比起一般人更建議施打!而且不限廠牌都可以接受接種。不過有些患者因為需要限水,所以打完疫苗後不需要刻意多喝水。
2. 有肝炎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
➡無論是B肝或是C肝患者都可以施打疫苗,不需要擔心你吃的藥品會影響疫苗施打,不須停藥就可以接種,什麼廠牌都可以打!
3. 骨質疏鬆患者如果在吃口服藥,不需要停藥就可以打,但如果有定期注射治療藥物,必須要問過醫師後才可以打,因為其中有一些藥物會影響疫苗的藥效!
4. 有在進行癌症治療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必須要經過醫師評估後才可以打疫苗,施打疫苗可能會影響藥物治療及身體免疫反應,請經過評估再進行施打。
5. 如果感染過COVID-19還可不可以打疫苗?
➡可以!而且建議治療完成六個月後趕緊施打,降低再次感染的機率。
6. 如果打完第一劑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請一定要進行通報,一般民眾可以使用「疾管家APP」的「健康回報」功能進行回報,這樣醫師才能於第二劑接種時,替你評估是否需要改打其他廠牌的疫苗。
打或逃反應糖尿病 在 Cheng 奎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手該如何選教練】
-
-
今天奎爺跟大家分享,其實選教練有很多的指標,而不是一定要全部達到,可以參考看看!
-
前提,我們無法確保找到最強的教練,但能找到想為學員著想的教練!
像是要有
a.耐心-有耐心的聽學員把話說完,這樣才更能了解他的狀況,而不是一味的搶著插話,這樣只會使的學員覺得他不被尊重!
.
b.同理心-同理別人的生活當中的狀況,並且心理體悟他面對的生活壓力,而給予部份建議排除生活的壓力,使更有心力去做這些事情!
.
c.認同感-認同別人的想法,每個人的想法都有他的意義存在,而我們可以在他的想法中幫他補足他沒想到的部份,並且引導轉換,讓他的目標更加完美!
.
d.仔細觀察-對於學員的狀況仔細觀察出,哪裡有所不同、不對勁、或者其他狀況等等,讓學員在訓練過程中,排除更多的狀況並且達到更好的訓練模式!
.
e.鼓舞士氣-對於他沒有完成,給予心理喊話,讓他不輕言放棄,只是不熟練,而不是不會。 對於他完成了,給予鼓勵支持,讓他更想要挑戰下個階段!
-
-
接著以下幾點,能幫助你在觀察教練是否為適合你:
★了解過去的狀況 【生活、心理、工作、習慣、傷害、運動經驗】
★了解目前生活作息 【住的型態、生活安排、交通距離、假日心態】
★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 【先天狀況、後天狀況、身高體重、體脂狀況】
★執行課程時專注過程 【態度專注、不斷詢問、調整方法、細節注意】
★給予回饋反應 【回饋意見、主動溝通、調整修正、課後交待】
-
-
會想要了解你的狀況(但不是打聽隱私),這個部份有些是個人觀感,文中會提到相關這部份的說明!
==========
-
1.了解過去的狀況 【生活、心理、工作、習慣、傷害、運動經驗】
因為了解過去的狀況,我們才能知道你是否有哪些狀況,在規劃或安排時候才能針對你的狀況去做調整!
-
我們了解到,身體在小時候到成長的過程中,後面的肌群在運動的過程中都很少使用或者特別加強,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的身體已經造成不平衡了,而如果只是一味照著網路上,那些經驗非常豐富的【選手、Model、訓練者、網紅】直接安排,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
光是我們左、右邊的,肌力、肌耐力、協調性、活動度、節奏性、感受度,都不一樣,那一開始去進行這些對你來說是【高強度運動】這樣真的妥當嗎?
所以我們會先去了解狀況,了解及掌控越多,給你的建議越【貼近】、【符合】你的身體跟你的想法!
-
==========
-
2.了解目前生活作息 【住的型態、生活安排、交通距離、假日心態】
★住的型態:會考量到我們給予的運動建議及飲食建議,像是透天還是大樓,與家人一起住,還是與朋友合租,或者獨租套房!
因為如果是住大樓的話,通常空間較小一些,而且加上樓下如果有住戶,所以安排動作太激烈的運動不適合(因為樓上會一直碰碰碰,很吵)!
-
運動包含著,以下的考量:
a.家裡誘惑太多,較無法專注做運動
b.家裡空間較小,動作太大,容易撞到東西
c.家裡沒有打造一個專屬空間環境,多數人是很難在家運動的
d.不喜歡在房間運動(因為如果流汗什麼的,會有味道,不管男女都不喜歡)
e.不習慣在家人面前運動(自已的房間通常都只有一點點位置,所以變成要在客廳,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晚上,晚上時候家人都在客廳)
f.而且如果已婚有小孩,在家運動更是困難的事
-
-
飲食也是包含著:
a.如果是租的,多數是不能開伙的
b.並不是每個人都可花時間自已每天料理的(那也是花非常多時間的一環)
c.而且不會煮的人,在這樣花錢花時間的情況下,真的不一定用的比較好(與其這樣,倒不如選外面覺得比較ok的餐點)
-
★生活安排: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已經有原本的生活安排好的事情
就像:
a.可能有家人要照顧
b.可能有自已的事情
c.有自已朋友生活圈
d.會有自已生活行程
e.跟另一半相處時間
f. 會有小孩必須陪伴
-
這其實都可能在接觸健身前,就已經安排好的事情,而如果想要更順利的去接觸健身,我們必須在這之間給予時間及建議,還有引導的方式,慢慢做一部份的調整!
而不是建議他,一次要放掉自已原有的生活安排!
-
我們做的到健身能放掉許多事情,是因為我們很想,但也不是所有愛好健身的人,一開始都可以放掉所有事情,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他的喜好,讓他看到成果,是否他會更願意自已做投入,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去規定他沒有來,因為就算你喊破喉嚨,也沒人理你,反到是越喊,會員越反感!(過去一開始當教練時我就是不懂的溝通,導致許多會員覺得與我溝通有壓力,而不想來,好心卻變成他人的困擾)
-
-
★交通距離:現在健身房越開越多的情況下,其實這個部份,已經減少很多了,但是在一些比較沒那麼快速發展的城市中,還是有著這個的問題!
【這裡趁機打一下廣告,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健身房會做只單上教練課,不用入會的原因】
-
而過去因為交通距離,也就是時間的問題,許多人並沒有辦法每天到健身房去,而並非他們不想!
(但許多健身教練不解,為什麼繳了費用不來,他們自已可以每天出現在健身房都不會覺得怎麼樣,因為,你是去工作的,但會員不是)
(就好比我們也會費用做別人的會員,但不一定是健身房,但你會每天去使用嗎?或者你會每天去嗎?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會員不是那個最瘋狂的人,加上他們有自已的生活時間安排,每個人的生活本來就不一樣)
-
-
★假日心態:為什麼假日的時候,總是在健身房都是很少人呢?因為大部份的人喜歡在休假的時候,都不去做平日要做的事情,而喜歡出去走走,逛逛,陪家人,所以都在平日的時候一次累到底!
-
那該怎麼讓會員在假日也想要運動呢?
a.說明平日運動及假日運動的效益性(累了一天再運動,效益如何?好好休息過後,來運動,效益如何?)
b.試著引導運動變成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不是特別拉時間出來做這件事情,並且告知他,每次的運動不一定要花很長的時間!
c.讓他知道,在假日運動時候,不僅比較不會那麼趕時間,而且有問題也能與教練安排時間討論,獲得更好的進步!
d.例用假日空閒的時間,安排行程運動,再出去約會、逛街、陪伴,使自已在假日時候變得更的精神的去過休假,這樣也是不錯的選擇!
-
ps.【這裡特別說明,如果教練了解你的生活狀況,是會給予專業的建議,而不是像聊天一樣,在打聽妳有沒有男/女朋友,或者想認識你/妳的這種感覺】
【所以通常了解完了,是會給予你更適合生活中的運動專業安排規劃】
(而安排華麗
-
==========
-
3.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 【先天狀況、後天狀況、身高體重、體脂狀況】
-
★先天狀況:知道是否有遺傳性的病況,不是為了打聽隱私,而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適當的訓練反到是成為了身體的負擔,也了解到是否有因為身體先天狀況而會使運動的初使安排,與一般人較不同(例:二尖瓣脫垂、遺傳糖尿病、或者是高血壓、先天性結構問題、或者先天性脊椎狀況)有無在服用藥物,這都是要特別去注意的關鍵,以他們的身體來說,比別人更容易出現狀況,所以一定要特別在前置詢問做好謹慎的詢問及了解!
-
我們就算了解了,或許也沒辦法幫他做什麼?但是至少可以知道,許多狀況大略查詢一下,可能會有哪些不舒服,應該避免什麼動作,在過程更應該注意哪些東西!
ps.千萬別為了一時之間馬上有業績,而忽略了這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萬一人有狀況,會讓你愧疚一輩子的)
-
-
★後天狀況:除了先天性的狀況,後天又有什麼樣的問題,是否有因為受傷而產生結構改變或者是身體緊繃,活動度、柔軟度上的問題,該怎麼訓練,達到讓兩邊一樣,又或者該怎麼給予建議,是他能夠接受的安排!
-
因為真的不是所有人的身體都一樣,每個人有我們不知道的狀況存在,這些都是要透過詢問、溝通,更能了解他們的身體,進而給予的建議及安排,能符合他的狀況去做設計,而不是讓他覺得只是單純的照著固定的課表走而已!
-
-
★身高體重:依目前的身高跟體重來說,是否有過輕、或者過重的問題,那這樣在安排課表上,才知道他想走的方向及我們給予的建議,怎麼讓他走的更順,也因此計算出大約幾個月有可能會達到他的目標,在過程中也因為他的身高,我們在做器材的位置調整上,更能夠符合他要的身體角度,在器材的選擇上給予他建議,更能夠讓他知道什麼的器材適合或不適合!
-
-
★體脂狀況:因為每個人在呼的體脂部位不一樣,或許總體體脂是一樣的,但是分佈的比例不一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安排的訓練,又要有所調整!
例:一個肚子很大的,你對他的腹部還持續做肌肥大的訓練,那他會感覺脂肪更多,因此覺得無效!
例:一個女生想減脂,但不想消到胸部太多,但都沒安排胸部的肌肥大訓練,反到是讓他覺得胸部大幅度的縮水!
例:像他如果不想讓小腿看起來非常有塊狀,但你都沒安排到伸展,導致他的小腿越來越壯的趨勢!
-
(條是這樣的安排來說,反到是他自已在看身材上,會覺得不是他想要的樣子,而漸漸的覺得,這樣的課程真的適合我嗎?)
再說明一個事情,為什麼許多人害怕上教練課,因為他們看到上課的模式,大部份都是很操,許多人深怕自已體能狀況根不上,會不會被操到受傷,所以像這些都要在一開始說明清楚,初學者的訓練、中階、進階的訓練之間的差異化!
-
==========
-
4.執行課程時專注過程 【態度專注、不斷詢問、調整方法、細節注意】
-
★態度專注:一位優秀的教練絕對不是單純來自於他的專業而已,而是態度,因為你給學員的態度會決定他的進步!而且態度決定你的高度,也就是你已經習慣認真專注的態度,基本上你很難回去隨便態度,因為這樣做只會降低你的格局!一個優秀的人,對於事情的態度絕對是非常專注的!
我很常跟教練說:『如果今天我教你們的態度是非常隨便的,那你認為你在教學員的態度會多認真呢?』、『而如果你用隨便的懟度,學員又怎麼會想要進步呢?』
-
所以在執行課程過程中,態度是非常專注的,不管是否課程,就算在解說專業的時候也是,因為從平時認真對待每一個人,那是種學習、那是種習慣,久了就會發現,你在講專業時候,會讓人感受到你對專業幫助人的注重!
包含:
a.安全注意
b.溝通語氣
c.動作引導
d.上課儀態
-
-
★不斷詢問:在執行課程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就是,一直帶著學員一直做,而不去詢問!
詢問像是:
a.有感覺哪裡有出力
b.有哪裡覺得不舒服
c.兩邊是否覺得對稱
d.關節是否壓力很大
e.身體狀況是否可以
f.有哪裡覺得怪怪的
.
又或者在指導女生時候,詢問要觸碰之前,是否可以接受,會有什麼不舒服,如果覺得不舒服要說!
-
像是這些基本的問題,或者是更深入的,因為學員沒有上課【表達課程】,所以對於許多東西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反應,而教練在上課的過程中應予不斷的主動詢問,這樣更能夠掌控學員的想法及進度,知道了他的問題在哪,就更能夠對症解除!
-
-
★調整方法:如果發現學員一個動作一直做不好,會不會找出其他的方法來調整,還是只是單純叫他在這個動作上一直去做!
例:壓肩壓不下來
a.是否哪些肌群太緊
b.沒有單獨控制訓練
c.細節訓練是否扎實
d.讓他了解動作實況
e.有無練習徒手運作
-
如果沒有調整方法,也沒有教細節,只是單純一直喊壓肩,可以考慮去上胡瓜的節目,喊【歸零、歸零、歸零】,就算拿大聲公來喊,他還是學不會如何好好壓肩!
-
-
★細節注意:這裡我們就不提到一些專業上的細節了,因為要學的有太多了,但我們提出的是對於在注意事項的細節!
像是:
a.器材坐姿是否正中
b.握把兩邊距離一樣
c.身體有無歪斜狀況
d.身體有無旋轉狀況
e.角度是否一樣(像是腿推 Leg Press,在踩的高度、寬度、腳尖角度,是否一致)
f.身體雙邊感受問題
-
這些至少能夠讓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較能確保兩邊的角度,達到訓練的肌群,盡量一致性!
-
==========
-
5.給予回饋反應 【回饋意見、主動溝通、調整修正、課後交待】
-
★回饋意見:許多會員在買完課程之後,所提的問題,都有反應多數都是敷衍帶過,而並非真的重視他的問題!
也因為這樣,我在教育訓練特別都會跟教練說【不要還沒成交前,他的問題都是你的問題,成交之後,他的問題都是他的問題】,這個意思就是不要人前人後,如果我們不重視會員的問題,每次都是用逃避的心理在解決,久了下來只會覺得很煩。
所以,該怎麼做呢:
a.覺得問題是成長的動力
b.用挑戰的心態面對問題
c.當你成功解決能力提昇
d.會員進步越多層次更高
e.解決問題收入相對提高(現實面)
-
會員就是不會才來找你,當他認為你有辦法處理他的問題,他當然就想要跟你學習,如果你一直逃避問題,相對的你的層次也會一直落在那邊,久了慢慢被逃汰了!
-
-
★主動溝通:也就是當會員有問題的時候,一名專業的教練,會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因為大部份的會員沒有經過特別訓練,所以表情及出現的反應都能比較明顯的看出問題),所以當教練發現學員的表情不對的時候,應該是主動去探討及溝通,而不是單單等了好幾週會員來去詢問!
(但是多數的教練不想找麻煩,因為覺得一直有問題解決不完,所以不太會主動去提問或者關心學員的狀況,這也會導致學員在上課及運動的意願大幅度的降低,因此漸漸的遠離)
-
所以教練會主動的去關心你的訓練,關心你的進度,因為從你的進步,我們更能感受到學員改變的成就,以及證明自已的專業不是白學的!
-
-
★調整修正:當你發現會員在做的訓練模式都一樣的時候,你就要幫他修正,因為這樣會使的他不會進步!
要調整的有:
a.訓練的順序
b.訓練的動作
c.訓練的速度
d.訓練的強度
e.訓練的專注
f.訓練的感覺
-
像是這些都攸關於,你在訓練的時候是否會變的更好,而要使身體進步,不能單純只用同一種模式一直進行下去,也就是身體已經記憶住這樣的模式,就要用另一套訓練系統去衝擊,讓身體在逆境中成長!
-
-
★課後交待:對於課程的交待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盡量給出一個明確的數據來了解。達成(該提高多少)、未達成(差距落差多少,如何調整),而不是單純的說再去練一下!
a.做什麼動作
b.訓練的順序
c.時間約多久
d.強度該如何
e.為何這樣做
-
盡可能的交待越清楚,學員越有方向去知道你幫他安排的用意性,在知道 與 不知道方向的情況下,哪一個進步比較多呢?我相信答案應該很明顯,對吧!
-
==========
以上,希望對於許多人找教練能夠更有方向!
-
附上【教練體驗課】與【教練課】的文章給予參考
https://ppt.cc/fFTF5x
-
更多文章都在這裡
★2019年文章總整理
https://www.soulsfitness.com/2021/02/02/1814/
★2020年文章總整理
https://ppt.cc/fHRmRx
打或逃反應糖尿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打或逃反應糖尿病 在 【心智鍛鍊| 精華片段】接受「戰」與「逃」的壓力反應機制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強大的心智科學× 最有效的學習心法經過學理、臨床、實戰訓練,終於在今年建構出最有效的「心智鍛鍊」! 從「情緒」、「思考」到「行為」, ... ... <看更多>
打或逃反應糖尿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