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昨天是我度過最難忘的中秋節了。
奇蹟真的出現了~~~!!!
超級感謝大家這兩周來的力挺,
昨晚倒數一小時的時候是最可怕的瞬間,
因為票數拉鋸戰又開始了....。
我真的以為也許沒機會去決賽了
但我還是繼續拉票到11:55分
這兩周吃東西都沒味覺只是塞嘴裡之後
手還不停地打字寄出訊息
超級感謝第一名與第二名的選手
不斷給我激勵與點子讓我可以支撐下去
這次的拉票我有了幾個新體驗
參加了互投互讚的社團去請人幫我投票我再回投
印出網頁跟QR碼去路上找路人幫我投票(效法第二名的作法)
但其實大多時間都是坐在電腦前面不停地發出拉票訊息
我的手腕關節現在還是痛
5635
是最後一票
兩天前的票數是3616
這兩天我們衝了2000票
是不是該給自己100個讚呢
感謝所有投票給我的朋友
接下來要進入另一個考驗
就是在決賽當天還原投稿作品
杏子這次又是做了三種且過程繁瑣的品項
真怕自己會無法在時間內完成
所以接下來要特訓了
看來還是需要天天烤吐司了XD
拉票戰結束後我整個人虛脫
晚上反而睡不著
其實昨天接到了一位熟識的攝影師去世的消息
因為非常突然看到朋友的PO文讓我呆住久久不能自已
怎麼會.....?
就這樣在睡夢去世了?
去世前完全無任何徵兆
所以我就這樣一邊擔心票數會被追過內心七上八下
一邊很悲傷地開始在電腦中瘋狂搜尋
他曾幫杏子拍過的影片
聽著他的聲音 視線開始朦朧了起來
回憶把我拉回數年前攝影的那一天
而這期間不斷有訊息寫來問我
現在第幾名了
還差幾票就要被追上了
怎麼辦
妳那裏還有票可以衝嗎
我真的完全無力回應...
很難過 很難過 很難過
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完成我該做的
這兩周真的讓我的生活一切亂套
睡不好吃不好整個人天天處在精神緊繃狀態
頭痛胃痛肚子痛
自己都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我撐不下去了
但是看到朋友與大家這麼努力不斷幫我投票拉票
我哭完之後深呼吸
又繼續寄出令人討厭的拉票訊息
最後一天 我覺得即使被討厭以後做不成朋友也無所謂了
我的執念就是 請你幫我投一票
走火入魔
偏執
放下吧
贏不了投票大隊的
得失心太重
平常心對待
是這段期間我收到的一些建議
但是我心中就只有這八個字
繼續努力
決不放棄
我為什麼不能試試看呢
也許有奇蹟出現
然後 真的奇蹟出現了
12點一過
我整個人癱在椅子上
這下子可以安心【洩氣】了
身體的能源與人品同時用完的瞬間
真的 虛脫了 一切變得好飄渺
投票 結束了
永生難忘的拉票經驗
很高興可以與大家共享這段回憶
雖然有很多人取消粉絲頁的追蹤
但 沒有關係
我知道有你們會挺我
那就是我最大的力量與寶藏
🍜拉麵抽獎號碼我會盡快整理出來給大家喔
再一次感謝大家 你們真的好棒
除了謝謝 還是謝謝 說不完的感謝
愛你們喔🥰
哈日杏子熱淚盈眶中😭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手腕垂掛—上》 當手臂重量進入指頭,到底是甚麼感覺呢?支撐和放鬆之間的關係有著微妙關係,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實際卻常令人誤解。 當手指支撐了手臂重量,手腕、手臂、肩膀都應該是呈現完全放掉的狀態,因此這些部位會「垂」下來,便成了自然發生的事。如果沒有放掉手腕的重量,讓它hold在半空中,結果就是手...
「手腕 無法 支撐」的推薦目錄:
手腕 無法 支撐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手腕 無法 支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學隨記》近端穩定的重要
身體的使用是有層次有順序的。
從中軸穩定出發往外看,肩穩定跟髖穩定是所有動作發生的基礎,有正確的穩定啟動,才是安全有效練習的關鍵。
常聽到學生練習時常會反應手支撐的時候手腕痛,腳支撐的時候膝蓋痛甚至小腿不舒服,這時候我們如果一直注意手跟膝蓋,往往會忽略問題的根源。
✅ 肩胛穩定的重要關鍵之一:前鋸肌
🎯 前鋸肌的走向,從第1到第9肋骨的外側出發,往後連結到肩胛骨的內緣。
✔ 主要產生的動作為肩胛前突,上迴旋,上束可做出下迴旋,還有肩胛的外轉。而在支撐肩胛固定時,可以把肋廓拉向肩胛骨,當然更細膩的動作分析會包含到肋骨的動作。
這是一個感覺很多人知道重要,但又以為有練其實沒練好的肌肉。
像有些學生上課前反應一直以來手腕有舊傷,不敢支撐,但一堂課下來,我帶學生做了很多肩胛穩定,包含手臂線的練習,最後提醒正確的用力方式,最後學生一起做了很多初中階強度的練習,手完全不會痛,但反應肩膀附近很痠是真的,代表之前該出力的地方都沒穩定出力。
✅ 下肢穩定的重要關鍵之一:臀中肌
🎯 臀中肌從髂骨外側到後臀線,一路往下連到大轉子,可以稱做髖的三角肌,也可以分出前中後束。
✔ 共同收縮時可做出髖外展,但其實比較常見的功能性動作是發生在閉鎖鏈中,在步態中與內收肌群共同穩定支撐側的髖穩定。
有人說10個臀中9個廢,看來似乎也有點道理。
私教學生之前反應腳怪怪的,幫學生檢查發現蹠屈稍微受限,包含筋膜的滑移也相對不好,教了簡單的筋膜點按壓滑移後,當下動作馬上無疼痛且穩定。
但第二次上課,反應弓箭步支撐,後腳小腿有點拉扯感不舒服,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相對被動擺位支撐發現沒事,代表不是無法被拉長,但一開始膝離地支撐就又不舒服,就是在拉長狀態下無法再做更多承重,動態前後rocking發現同側臀中肌明顯無法穩定住骨盆,當下立馬擺到DNS低斜坐姿去誘發訓練,雖然爆累,但滿有用的。
回到姿勢發現原本小腿的不適已消失,代表原本臀中肌偷懶,所以其他關節需要更多的出力去穩定身體,當然會抗議。當然後面發現側線的張力也影響到臀中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所以不小心寫那麼多,重點其實只有一個:
尊重身體,打好基礎,學習正確的練習順序,才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啊。
#教學隨記
#教學隨記真的是隨便記
#anatomy
#dns #fasci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手腕 無法 支撐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手腕垂掛—上》
當手臂重量進入指頭,到底是甚麼感覺呢?支撐和放鬆之間的關係有著微妙關係,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實際卻常令人誤解。
當手指支撐了手臂重量,手腕、手臂、肩膀都應該是呈現完全放掉的狀態,因此這些部位會「垂」下來,便成了自然發生的事。如果沒有放掉手腕的重量,讓它hold在半空中,結果就是手臂重量下不去;手臂為了撐住此重量所以也無法放鬆,那麼代償就產生了。
速度無法產生的原因,跟放鬆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嚴老師在這部影片中,詳述從桌面到鍵盤,透過一步步的步驟,解釋我們該如何確實實踐理論中的原理,並提出大家可能因動作錯誤導致代償的原因。手腕垂掛的鬆度,是手指建立原理一切的根本,如何感知手腕的放鬆,進而訓練其靈活度,讓彈琴技巧中最終目的地—「速度」自然而然地發生。
手指建立有一套特殊的路徑和顛覆傳統的觀念,如果我們能理解運動界中「練法與跑法不同」,那麼鋼琴演奏的「練法」與實際演奏的「彈法」,就不會混為一談囉!
✨手腕垂掛下集,將解釋如何用進實際單音練習中!
👉「手腕垂掛(下集)」傳送門:https://youtu.be/1XUSLAGz5hg
手腕 無法 支撐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啊,直到手因為跌 倒受傷,不只彈什麼都痛 ,連寫字洗碗打電腦都痛,嚴重的時候坐著站著躺著通通都不舒服,復健、外 科、中醫都看過也沒用,後來同學介紹一位正骨師傅才開始有改善,但是每一彈完琴,症狀似乎又回來, 有天滑手機看到手指建立有受傷同學成功的例子,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開始學習手指建立。
我受傷的地方在手腕,剛開始練習手指建立時,因不熟悉操作方式,加上手指軟弱無力,手指撐不住重量手腕會去幫忙,以及在重量轉移找手腕律動時,導致嘗試過程中一定會有錯誤的時候,再加上心理 因素,要去讓受傷的地方動就是會怕,所以也不敢多練,只有上課跟著練習,然而,隨著對放鬆的了解與手指的支撐力增加,手腕受傷的情形真的漸漸改善了,正骨師傅也這樣覺得(他並不知道我在彈琴)。
因為受傷,學習手指建立的過程中很不容易,要一直觀察哪些動作會痛那些不會,在初步手指建立後, 每每要再往前,心理都覺得必需要很費力跨過很大的關卡,戰戰兢兢的拿捏著技巧難度跟練習分量,從 徹爾尼開始,慢慢的把各種音型、技巧用手指建立後的彈法重新練過,手傷跟技巧多數都有越來越好的 感覺,唯一再加入八度、寬廣和絃的時候讓手又痛了,於是就先把它放一邊,改換練別的,恢復後再調 整繼續,接觸手指建立到現在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從彈一下下小奏鳴曲都不舒服,恢復到可以練 3 小時 幻想即興曲、貝多芬都幾乎無感,而且很多技巧彈得比以前更輕鬆更好更快。
也許是時間、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手慢慢痊癒,但手指建立也真的幫了很大的忙,如果繼續用以前的 方式彈琴,大概手傷會不斷地復發,最後只好放棄彈琴。現在有時候練完手指暖身後,反而覺得手更 舒服,也許對我的狀況來說,用手指建立的方式彈琴有復健效果也不一定。
#北藝副修鋼琴同學畢業後重拾對鋼琴的熱情
#手指建立讓受傷的人再度拾回夢想
#解決演奏界最困擾的問題
手腕 無法 支撐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啊,直到手因為跌 倒受傷,不只彈什麼都痛 ,連寫字洗碗打電腦都痛,嚴重的時候坐著站著躺著通通都不舒服,復健、外 科、中醫都看過也沒用,後來同學介紹一位正骨師傅才開始有改善,但是每一彈完琴,症狀似乎又回來, 有天滑手機看到手指建立有受傷同學成功的例子,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開始學習手指建立。
我受傷的地方在手腕,剛開始練習手指建立時,因不熟悉操作方式,加上手指軟弱無力,手指撐不住重量手腕會去幫忙,以及在重量轉移找手腕律動時,導致嘗試過程中一定會有錯誤的時候,再加上心理 因素,要去讓受傷的地方動就是會怕,所以也不敢多練,只有上課跟著練習,然而,隨著對放鬆的了解與手指的支撐力增加,手腕受傷的情形真的漸漸改善了,正骨師傅也這樣覺得(他並不知道我在彈琴)。
因為受傷,學習手指建立的過程中很不容易,要一直觀察哪些動作會痛那些不會,在初步手指建立後, 每每要再往前,心理都覺得必需要很費力跨過很大的關卡,戰戰兢兢的拿捏著技巧難度跟練習分量,從 徹爾尼開始,慢慢的把各種音型、技巧用手指建立後的彈法重新練過,手傷跟技巧多數都有越來越好的 感覺,唯一再加入八度、寬廣和絃的時候讓手又痛了,於是就先把它放一邊,改換練別的,恢復後再調 整繼續,接觸手指建立到現在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從彈一下下小奏鳴曲都不舒服,恢復到可以練 3 小時 幻想即興曲、貝多芬都幾乎無感,而且很多技巧彈得比以前更輕鬆更好更快。
也許是時間、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讓手慢慢痊癒,但手指建立也真的幫了很大的忙,如果繼續用以前的 方式彈琴,大概手傷會不斷地復發,最後只好放棄彈琴。現在有時候練完手指暖身後,反而覺得手更 舒服,也許對我的狀況來說,用手指建立的方式彈琴有復健效果也不一定。
#北藝副修鋼琴同學畢業後重拾對鋼琴的熱情
#手指建立讓受傷的人再度拾回夢想
#解決演奏界最困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