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疼痛】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損傷是手腕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位於手腕的尺側區域,主要功能為在前臂做旋轉動作時,提供遠端橈尺關節的穩定性。另外也提供光滑的關節平面並分擔來自手腕承重時橈腕關節的壓力。
當我們用手支撐時,穿過手腕的擠壓力大約有20%會經過TFCC的纖維軟骨盤的部分。
因為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複雜結構和多向的功能包括: 手腕旋轉和分擔軸向承重的壓力,使的這個區域變得脆弱且很容易受傷和退化。
-
-
《#骨頭結構的影響性》
遠端的橈骨頭和尺骨頭與近排的腕骨形成橈腕關節與尺腕關節,在正常人身上,遠端尺骨和TFCC可以分擔部分穿過手腕的壓力。
但如果遠端橈骨和尺骨的長度差異非常大,則手腕的壓力會轉移至尺側且對於遠端尺骨和TFCC產生的壓力達到兩倍。
久而久之,反覆性的過度應力可能造成手腕骨骼或軟組織的受損,造成手腕的慢行發炎、疼痛、韌帶變形或撕裂、握力降低和血液循環系統的病變。
而較短的遠端尺骨長度可以減輕橈腕關節在TFCC的軸向壓力,且藉由骨間膜的斜向束來繃緊TFCC的韌帶,進而去穩定遠端橈尺關節(DRUJ)。
-
-
《#尺側變異數》
為量化遠端尺骨和橈骨長度的方法,量測遠端尺骨和橈骨的距離,正常人在靜態的X光照片下,尺側變異數應為0,代表遠端尺骨和橈骨等長。
1. 正向的尺側變異數代表尺骨向遠端突出標準線。
2. 負向的尺側變異數代表尺骨向近端突出標準線。
3. 正常的常模值一般落在0~-1mm之間,標準差為1.5mm。
-
-
《#尺側變異數會隨著動作改變!! 》
當我們在做抓握動作時,前臂的肌肉會將橈骨往近端拉,使的遠端尺骨相對橈骨更加突出,所以尺側變異數會正向地增加1-2mm。
另外,當我們前臂旋前時,也會因為旋前圓肌的作用力方向,使橈骨也會產生近端移動,增加肱橈關節的壓力,也會使的尺側變異數正向地增加。
-
-
《#TFCC受傷分類》
在1989 年,由Palmer依據受傷的機制(創傷性或退化性)和損傷區域來分類,不同的分類,治療方式和手術方式也會不同。
然而有些人是沒有症狀的且屬於Type 1A(Central lesion),因此很難區分其TFCC的受傷是因為創傷性還是退化性的,也會影響到後續治療的判斷。
-
-
《#手術 VS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介入
包括: 動作調整、固定、抗炎藥物、類固醇注射和物理治療等等。
1. #沒症狀但影像學上有TFCC損傷:
不手術但須調整生活習慣或動作模式,如果在前臂的旋轉動作時手腕有彈響聲但不會伴隨不穩定、疼痛、無力感時,則需從上肢的生物力學來做評估,可能在球拍類運動中,揮拍的力學傳遞可能導致手腕過多的旋轉動作。
另外也須從上肢肌動學來做考量,過多的抓握動作或是緊繃的肱二頭肌,都可能造成尺側變異數正向地增加,造成TFCC過多的負荷。
-
-
2. #有症狀且影像學上有TFCC損傷:
如果符合以下症狀則建議諮詢醫師考量手術的必要性:
(1). 經過六個月的保守治療無效
(2). 手腕不穩定
(3). 持續性的疼痛且伴隨日常生活功能的喪失
(4). 持續性的疼痛且無法工作
#手腕疼痛
#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TFCC
#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手腕尺骨突出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6. 肘隧道症候群(尺神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就在昨天,第一次接觸到這位患有雙肘肘隧道症候群的女性患者,一開始並不確定她是肘隧道的患者,做了一系列的檢查測試,從頸部到手肘,再到手腕。首先,測試頸椎神經症狀,藉由頸椎前屈,後伸,側彎,收下巴後伸,以及頸椎加壓,頸椎牽拉測試,患者的回饋都說兩手無名指和小指麻痺的症狀完全沒有任何改變,所以可以完全排除頸椎椎間盤突出引發的神經症狀。接下來先轉到手腕,直接測試腕隧道症候群,結果右手有手麻加劇的症狀,左手沒有,但是詭異的是手部肌肉的觸診,左手掌尺側肌肉呈現低張,萎縮症狀,尤其是小魚際肌。最後由視診和觸診來檢查手肘,視診之後,發覺左手肘尺側的肌群的萎縮,有稍微凹陷的狀態,觸診之後,感覺左手尺側屈腕肌群整片都低張無力,跟右手結實有彈性的肌肉相比真的差異很大。
就在邊聊天邊評估的過程中,患者自述之前常左手撐頭的看書,等到發覺左手指有麻痺的症狀之後,改為用右手撐頭看書,如我放置的圖片所示。所以有此不良嗜好的讀者,請勿長時間撐著你(妳)重達4-5公斤的頭部處理事務。當然還有其他姿勢可能造成,中午趴睡或手肘壓放桌上使用電腦等等。
首先處理右手腕的腕隧道症狀,使用一指刀順法放鬆手腕的屈肌肌腱,然後再使用撥法撥鬆肌腱和手腕繫帶,接著用順法放鬆手掌心的肌肉和軟組織,最後使用關節鬆動術,鬆動手腕的腕骨,因為長時間撐著頭,腕骨的活動度和腕隧道空間都會減少和縮小,施作完以上的治療後,右手麻痺的狀況已經減少到四成。接著用一指刀去放鬆右手肘尺側周邊的肌肉,肌腱和三頭肌的肌肉,這樣治療完畢之後右手指麻痺的症狀剩下一成,最終就是使用臂神經的神經鬆動術,牽拉放鬆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如此完成右手的治療。
左手的治療方式與右手類似,但是由於左手腕隧道沒有症狀,所以先直接處理左手肘的壓迫問題,因為肌肉萎縮的關係,所以能夠直接放鬆到深層的肌肉群,但是治療完左手肘,麻痺的症狀只降低到五成,此時細想,或許左手腕深層的屈腕肌還是有緊繃,因為表淺的屈腕肌群都明顯萎縮了,只能使用尚有功能的深層肌群代償左手腕所有的工作,所以神經的麻痺感還是如此明顯,就此轉向處理左手腕的肌腱和手腕繫帶,果然在放鬆肌肉的過程中,發現深層的屈腕深肌群是緊繃的,放鬆完肌肉之後,也進行左手腕腕骨的鬆動術,最後一樣施作神經鬆動術,整個結束之後,左手指麻痺的症狀剩下三成。
最後,使用肌內效貼布,用Y型放鬆屈腕肌群,然後用I型拉提手肘的尺側空間,以達到患者回家之後,肌群能夠持續放鬆,維持減少尺神經壓迫的效果!結束了本次的治療。
此次治療讓我第一次見識到肘隧道症候群的症狀!也自我學習充分的使用評估技巧,來釐清頸椎,手肘,手腕的症狀表現。
手腕尺骨突出 在 罕病歌手Seven-向麻煩say"Y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他的父親,
馬凡氏症。
三十歲時,
主動脈剝離,
離世。
他的弟弟,
二十六歲,
馬凡氏症。
今年八月主動脈手術第二次失敗,
離世。
他弟弟的兒子,
九歲,
馬凡氏症。
他,
三十一歲,
馬凡氏症。
剛動完第二次主動脈手術,
復原狀況不佳。
這條人生的復健路,
不知要走多久才能迎向朝陽。
去探望兩次,
都沒和他說上話。
他此時的痛苦,
是不能被打擾的緘默。
人生,
有時快樂比痛苦多,
有時痛苦比快樂多。
忍受煎熬的,
不僅是受難者本身。
燒痛的,
還有愛他的每顆心。
如果能盡早接受治療及定期追縱,
留意生活作息及相關注意事項,
避免加逮主動脈擴張,
就能減低主動脈剥離猝死的機率。
我們只是生病了,
痛苦的時間比健康的人多。
但並不等於,
我們的人生只能被疾病綁架。
雖然我們生病了,
每分鐘都可能與死神擦身,
我們仍然擁有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力。
認識馬凡氏症,讓悲劇可以再減少一點。
歡迎分享轉載此文章,
讓更多人對罕見疾病有正確的認識。
謝謝您!
以下文章內容,來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著作權為其所有
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 (MFS)
簡介、病因
馬凡氏症是一種系統性的結締組織病變,古時候的劉備(傳言其雙手過膝),及高瘦的美國總統林肯均被懷疑為馬凡氏症候群之病患。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 Marfan 提出臨床報告。馬凡氏症患者在臨床上具有骨骼系統、眼睛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三大方面臨床特徵,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患者是因為位於第15對染色體上的fibrillin-1 (FBN1) 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帶有此基因突變者均會發病,但是依據基因突變點的不同,臨床症狀也有相當大差別,甚至同一家族中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生即有生命危險,輕微者早期幾乎不具任何症狀。
發生率、遺傳模式
馬凡氏症的發生率依國外統計約為1/10000,而且不具有人種或性別差異性,國內並無相關統計資料,但依照台北榮總患者人數估計,國內發生率約與國外相當。馬凡氏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因此如果雙親中有一人患有此症,其子代不分性別,每胎皆有50%的機會患有此症。
臨床症狀及診斷
臨床診斷標準根據 1996 年 DePaepe 等人所提出的主要及次要特徵作為診斷的參考:
一、 骨骼系統
1. 主要特徵
胸腔骨骼異常:胸骨突出或凹陷(雞胸或漏斗胸)
上下半身比例縮減( < 0.85/成年及年長之兒童)、展臂長與身高之比值過高( > 1.05)
因為四肢骨骼過度生長,因此具有蜘蛛狀手指,使得手腕有Walker-Murdoch之特徵(當一邊手掌握住對側的手腕時,其姆指與小指能夠重疊在一起);姆指有 Steinberg特徵(指在沒外力的協助下,當手姆指可以向尺骨側彎曲時,可以超出掌面)
脊柱側彎(scoliosis)、脊柱後凸(kyphosis)或脊柱脫位(spondylolithesis)
肘關節伸展程度減小( < 170 度)
扁平足
髖骨突出(protrusio acetabuli)
2. 次要特徵
漏斗胸嚴重程度中度
關節過動(hypermobility)
高而呈拱形的上顎及發育不全的下顎、牙齒排列擁擠
臉部特徵:頭骨細長(dolichocephaly)、Malar hypoplasia、眼球內陷(enophthalmos)、下顎後縮(retrognathia)、眼瞼下垂、眼裂。
二、 眼睛系統
1. 主要特徵
水晶體異位(ectopia lentis):容易引發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青光眼、白內障
2. 次要特徵
異常平坦角膜
眼球軸長過長
虹膜或睫狀肌發育不全
三、 心血管系統
1. 主要特徵
升主動脈擴張
主動脈管壁有裂縫、剥離
2. 次要特徵
二尖瓣脫垂、閉鎖不全
肺動脈擴張(40歲以前且無其他影響因素)
二尖瓣鈣化(40歲以前)
其他動脈擴張或破裂(50歲以前)
四、 其他
除了主要三大系統的臨床表現外,其他的系統也有一些臨床症狀
1. 肺臟:自發性的氣胸、肺尖的水泡
2. 皮膚包膜:皺縮的紋路(非壓迫、懷孕或體重減少所引起)、週期性或割口性的疝氣
3. 腰椎部位的硬腦膜膨大(lumbosacral dural ectasia),這是三大器官系統以外的主要標準,可以利用CT或MRI來檢查。
馬凡氏症臨床特徵中,心血管的病變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主動脈管壁剥離、二尖瓣脫垂及閉鎖不全所造成的回流。目前已有藥物可以延緩心血管症狀的發生,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馬凡氏症患者有相當大的幫助。最常用的藥物是proprannolol,這是一種已經被使用很久的藥,主要可以減緩心跳的速度,並減少心臟的收縮力,藉此減少血流對升主動脈的衝擊,進而避免主動脈瘤的破裂,長期使用後需注意不可貿然停藥,否則將有心律不整的危險。
治療與照護
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早期診斷後藉由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後情形,延長患者生命及生活品質,若能早期診斷,避免劇烈運動,將可延緩併發症發作時間,許多患者往往因為體型高大因而成為球類校隊,嚴格的訓練更提早心臟病的發生。
馬凡氏症患者應定期進行心臟超音波以及主動脈血管的檢查和監測,同時須定期追蹤眼睛及水晶體功能及異常情形。由於骨骼發展嚴重程度會隨年齡而增加,尤其青春期時惡化速度會加快,因此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應細心觀察骨骼系統發展,如脊柱側彎情形嚴重或胸骨有嚴重異常壓迫心肺正常功能時,都必須適時進行手術矯治。
眼睛部份水晶體異位幾乎雙眼都會發生,其中以往上方的異位最多見,通常水晶體異位本身並不會嚴重影響視力,但其可能引發的高度近視、視網膜剥離、白內障或青光眼,造成視力的損傷,甚至有失明的可能。關於水晶體異位的治療,通常只有針對其造成的視力不良以眼鏡矯正,除非異位情況嚴重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
正常的主動脈直徑決定於身高與體重,因此用體表面積可以評估理想的主動脈大小。當患者主動脈直徑大於正常值的1.5到2倍時,可進行預防性的手術修復,因為隨著管壁增大,發生管壁剥離的機率也增加,最後可能造成主動脈瘤而危及生命。
基因檢測及產前檢查
目前已知約70%~93%馬凡氏症患者是因為第15對染色體上位於q12-q21.1的FBN1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由於FBN1基因的組成多達65個外顯子(exons)區域,大小約110Kb,實為相當大一段區域,而且突變位置分散,各個家族間有獨特的突變點及臨床表現,家族中成員進行連鎖分析以早期診斷,適時給予預防及控制。
手腕尺骨突出 在 重訓導致運動傷害--左手手腕側尺骨部位疼痛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說骨頭沒問題,但是我一直覺得左手的左側尺骨特別突出,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兩個多月,現在很惶恐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請問有沒有前輩有類似的經驗呢? ... <看更多>
手腕尺骨突出 在 crash's cabinet - 這顆怪怪的凸出來東西,在我的左手腕;從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Nelly Wang 對,這就是「尺骨過長」,也就是尺骨在手腕這邊會比較凸。有的人天生就是這樣,這不代表受傷或會痛,但這個情況, TFCC 受傷的危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