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2房仲買房初體驗(下):與銀行打交道—零底薪的財力培養法@文陳泰源
【前言】
買房除了關於自身的喜好以及如何挑好房之外,買房之前如何培養自身的財力證明以爭取優惠房貸更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我買的是限制更嚴格的小套房,而在申請貸款與銀行交手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眉角要注意呢?接下來讓我娓娓道來……
【堅守預算上限】
雖說買房是一個妥協的過程,但有些底線是不能退讓的,以條件設定來說,過去我(房仲)都以「符合客戶要的屋況」去找房,預算則其次,畢竟出錢的不是我,何況買家在預算上通常對房仲也會有所保留,所以剛開始我總會介紹價格超出或接近上限的房子給買家。
如今換成我是買家,反而以預算列為最優先前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投資是該有壓力,但不該壓得讓人喘不過氣,我曾經歷過「高估自己賺錢能力買了高額儲蓄險」所帶來長達6年的自虐式生活,讓我不願再為了置產而大幅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我堅持預算不調升,改放寬其他條件後再繼續找房,畢竟銀行最後給我「閉瞎抹蚊」(台語的搞什麼花招),我不會預先知道,唯有保守再保守才能在買房時守住安穩的心。
【如何取得優惠房貸?】
談到申請房屋貸款,主要分4大項目:還款年限/年期、貸款成數、房貸利率及只繳利息不繳本金的寬限期/寬緩期。以我從業房仲10年的心得是,影響這4個項目的因素裡,屋況其次,購買人本身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讓銀行看得起你?》
還記得2013年「頂新魏家買帝寶貸款九成九」的新聞嗎?那時因為還沒有「豪宅限貸令」(台北市總價超過7000萬元以上的房子,貸款上限最高六成),所以再天價的豪宅也能跟普通住宅一樣貸款最高至八五成,而頂新魏家之所以可以貸至九成九不外乎是財力已經大到銀行不怕它倒閉又渴望賺取客戶的利息,在兩情相悅的情況下最終取得超優惠貸款成數。
我想表達的是,房子條件再爛或是總價超高導致銀行不敢放款太多時,如果購買人的財富實力夠雄厚,通常貸款仍舊不會是問題。然而,每個人因為工作性質的不同,培養財力證明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樣。
以我為例:我的公司規模並不大,又是無底薪,像我們這種人在買房子的時候,銀行給的條件通常不會好。
所以,我努力在「其他財力」上培養證明。除了買房自備款的「活存加定存」共OOO萬元長達1年以上的時間維持有增無減的趨勢之外,另外還有2張在2018年已繳清的6年期(累計共8年)高額美元儲蓄險保單並且不解約亦不申請保單貸款,以及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也都繳清不拖欠也沒使用過「最低應繳金額」,維持零負債及良好的信用評比。
不過,我後來發現銀行普遍都已與時俱進了,知道許多行業看的是「年收入」而非「固定月薪」,所以我在申請貸款時,有的專員甚至不要求看存摺,而是請我簽名授權讓銀行直接向國稅局調閱我「近兩年」的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紀錄。像我接觸的其中一位房貸專員甚至挑明講,縱然我能提供每月穩定且高額的薪資證明,他們也會因為我的職業是房仲業務而不採信,好在我去年跟前年的所得紀錄都還算亮眼。
講更直白一點,對於收入不穩定的職業,如果希望銀行給你好的貸款條件,財力證明必須在「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紀錄」且「兩年前」就得開始培養起了!
《還款年限》
目前市面上的貸款年限主要有20年期及30年期兩種,有的銀行為了搶客甚至推出40年的專案,而還款年期的長短攸關屋齡與購買人的年紀。
以人來說:通則非一定,銀行會以法定退休年齡為依據(也就是65歲),假設購買人年紀低於25歲,那麼65—25=40也就可以爭取到40年房貸。假設購買人年紀已達40歲,那麼買房年限最長就是20年了。
以房來說:通則非一定,銀行會以行政院頒布的「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為依據,判斷房子的壽命。加強磚造為約35~40年,RC(鋼筋混凝土)、SRC(鋼骨鋼筋混凝土)、SC(鋼骨)建築耐用年限則為約50~65年。算法跟人的退休年齡一樣,簡言之,屋齡越新,貸款年限越久。
以我為例:我買的是SC結構,屋齡約10年的房子(代表建物壽命還有至少40年),雖然我已37歲(距離法定退休年紀尚餘28年),但因為我具備首購身份,銀行經綜合考量下願意給我30年期。
要注意的是,雖然年限拉長讓每月繳款的負擔變輕,但銀行賺你的利息也就越多,所以我的策略是,30年期方案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每月的繳款壓力但不代表我要繳滿30年為止。只要有賺到較多的獎金或意外之財,能提早還款就早點繳清。
因為,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但是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已經消逝的時間。
《貸款成數》
由於我買的是套房,銀行的限制比較多。通則來說貸款成數會落在6~7成。
以我為例:我一開始找的是中國信託,才知道原來它們不承作套房,除非我是VIP級客戶,縱然如此最高也只能六成,真是氣死倫!可後來我換國泰世華,最高卻能給我至85成,來回就差了25%將近250萬元的自備款!是不是差非常多?
強調,每家銀行的政策不同且每年都在變動,今年國泰世華銀行承辦小套房的貸款成數最高,不代表明年也是喔!
《房貸利率》
每家銀行略有不同,甚至同一家銀行會出現兩種方案。以我為例:我選擇兆豐列為我申貸的銀行之一,核貸下來後竟端出2個方案讓我選。
方案1:貸款七成,利率1.48%,無寬限期。
方案2:貸款八成,利率1.31%,3年寬限期,但要加1筆48600元的房貸型壽險。
一開始兆豐為了吸引我,直接拿方案2引誘,絕口不提「房貸型壽險」,直到核貸下來後才說因為我買的是「套房」加上「我本身是業務工作」收入不穩定等因素必須加保方可啟動方案2。
一開始我被唬住了,後來問了許多朋友才知道這筆費用早該在一開始申貸時就要讓客戶知道,有點讓人「奇摩歹」,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誤會兆豐了,所以我要苦口婆心勸大家,不管如何,買房一定要至少找兩家銀行,貨比三家不吃虧。
《寬限期》
還沒有買房經驗的人,或許只知道寬限期的意思是只繳利息不繳本金,但光知道這樣代表你「並沒有真正搞懂」寬限期。
以20年期搭配2年寬限期來說,我發現有人竟誤以為是頭2年只繳利息,等2年過後再啟動20年的本利攤還也就是2+20=總共22年。其正解是頭2年只繳利息,剩餘的18年本利攤還。換句話說,原本可用20年攤還的本金卻因為寬限期導致剩下的18年都要多繳一點,這是先樂後苦的概念。
偏好使用寬限期的人,只能說觀念與我不同,強調,無所謂對錯喔!以我朋友為例:
他的房子價值1000萬元,月租金行情約2萬元,如果啟動寬限期,每月只需負擔約1萬元利息,而只要寬限期一到就立刻轉貸(換銀行)並持續使用寬限期,就這樣,他可以永遠每月只付1萬元的利息就能住在月租行情2萬元的房子裡,如果有閒錢還可以拿去享樂或轉投資。從這個角度看,買房似乎比租房划算?
【我最後選擇哪個方案?】
兆豐的方案2:貸款八成,利率1.31%,3年寬限期,房貸型壽險48600元。
國泰世華:貸款八五成,利率1.31%,無寬限期。
以上是銀行核貸下來的兩個方案,最後我選擇了國泰世華,想法如下,……↓
如果選擇兆豐,代表未來3年期間我光靠月租金2萬元去繳1萬元的利息,每月還有1萬元零用錢可以花用,同事也附和說「3年很長,3年內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只繳利息及時享樂,等3年後說不定房價漲了,到時再賣掉獲利了結,豈不爽快。」好像很有道理?
當我與自己對話後,發現「寬限期」並不符合我的價值觀,一來是我個性偏好先苦後樂,二來這是我人生的第一間房子算是「起家厝」,我本來就打算長期持有,三是我把買房當存錢,沒打算不繳本金,第四個原因是,小套房可以貸款八五成且不需購買房貸型壽險,某個角度也算是證明自己多年的努力被銀行認可的里程碑。
還有一個觀念也很重要:只做自己擅長的投資。
理性思考,我的強項就是不動產,如果我把閒錢拿去轉投資不擅長的股票或基金,萬一虧錢怎麼辦?寬限期只會讓人留下更多的現金在身上,而「閒錢越多越想作怪」是人性,既然這樣不如一有閒錢就乖乖提前繳清房貸吧!
【原來,房貸是個好壓力】
租房子好比與人交往,住不慣(相處不來)就換一個,挺自在也蠻自我的;買房子,感覺像是生小孩,背房貸就如同背負著孩子的吃喝等生活開銷,花費變大了,壓力也隨之而來,這也許是有些人罹患所謂「產後憂鬱症」的原因吧?
其實,我自己也察覺到,無債一身輕並有了閒錢之後,我的情緒管理變差了,做業務開始有些隨興,我知道這並不利於我的事業,這也是我想藉著揹房貸重回「負債狀態」的動機之一。然而從交屋的那一刻起,我意識到責任感無形中提升了,遇到奧客時也變得比較有耐心,為人處事漸漸圓融了起來。
一直以來我常常被問:到底租房好?還是買房好?
過去沒買過房子的我會客觀地分析兩者的利弊讓民眾自行判斷,因為這不過就是每個人的「選擇」而已。如今,若你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的答案肯定是買比租好,因為我體悟到:「適度的」房貸壓力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後記】
對於買房經驗不足的首購族來說,預算拿捏過份樂觀讓自己深陷極大經濟壓力是常犯的毛病,而買房除了自備款之外還有哪些其他費用呢?以我買的房子權狀14.39坪、總價約1000萬元來說,……↓
契稅:29574元
印花稅:3957元
實價登錄費:1500元
地政規費(過戶):5961元
地政規費(貸款):10008元
貸款設定費1筆1棟:5000元
申請銀行貸款的開辦費:3000~5000元
代書費(土地所有權過戶)1筆:7000元
代書費(建物所有權過戶)1棟:7000元
上述這些稅費加起來大約7萬元,如果再把交屋後的屋況整理(非裝修)費用算進去,差不多就是買房總價的1~2%。因此請記得,除了自備款及2%買方服務費之外,至少還要預留2%的費用喔~
希望我的買房經驗能幫助到你一點點,只要能幫助到你一點點,就不枉費我打那麼落落長的文章啦!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10/201022.html
房貸 比較好過的銀行 ptt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二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是一本,阿啾邊看邊毛骨悚然的書。
也是一本,阿啾寫序寫的很有壓力的書。
#關係中的金錢課題_就跟面對隱疾一樣難以啟齒
我有一位親戚由於信用破產的關係,鋌而走險向地下錢莊借錢,為了還錢,希望我能借錢給他還債。然而我也沒錢,但我信用良好,所以我向銀行申請信用貸款,借給對方應急,最後親戚也沒還錢,因此我必須背債兩年。
背債,真的好辛苦。
為了寫這篇推薦序,我打了一堆字,卻又不斷地按下Delete鍵。我曾經把各種負債的經驗寫成一篇文章,分享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是一篇很好的警世文,但家人看到後,卻打電話來數落我,責備我為何家醜要外揚。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寫這篇推薦序寫得心慌慌。
明明就只是寫篇推薦序而已,為什麼會那麼難以啟齒呢?
每一年的年初,我再怎麼立定目標,執行各種存錢法則,卻怎麼也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日子,會出現各種情感的枷鎖,讓我主動掏錢出來。到了年末時,我才發現自己的存款卻沒有增加。
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面對金錢關係就跟面對隱疾一樣難以啟齒,但不面對反而會造成身體更嚴重的傷害。
這本書我每翻一個章節,就會喊「對!我就是在那樣的情境裡自動掏出錢了!」不然就是「不可以!你不可以寫得那麼像我!」
我實在不好意思形容這本書很像是「隱疾解除大全」,但有個人願意出一本書跟你聊聊金錢與情感關係中難以啟齒的盲點,以及如何建立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其實是很健康的事情。尤其當身邊若有個可以相處一輩子的伴侶,那麼先使用這本書與對方一同認真看待,並規劃「金錢藍圖」,再點頭說「我願意」,也不遲。
外場跟講座接連被取消的日子,多出來的時間遇上了很多本書,其中這本,我真心拜託大家可以讀一讀,尤其是,被各種情感關係牽絆住金錢的朋友們,一定要看。
書籍連結點這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952
書名: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作者: 李雅雯(十方)
出版社:采實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采實文化《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三年前,我在上海遇見台幹S,她告訴我,三十二歲結婚前,她爸爸突然簽下一筆房貸,頭期款、貸款都要她出錢,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弟弟、妹妹和弟弟未過門的女朋友都住在裡面。
S說,房子在她名下,但地點、房型、居住環境都是為了其他人打造的,她估計自己不會去住,弟弟、弟妹住在裡面,即使未來父母過世,她也不敢把房子收回去(顯得不近人情)。S說,這種「家庭責任」,不答應顯得「無情」,背上了又氣喘吁吁,很有壓力。
就在去年,S懷孕了,先生卻被裁員,一時失了業。
S是個負責任的女兒,但是她看著先生愁眉苦臉,心底感到愧疚,於是開口請爸媽暫時接管房貸,讓弟弟、妹妹一起還錢。
她一提出來,家裡就炸開了鍋。爸爸在飯桌上第一個跳出來,憤怒地咆哮:「我養妳這麼大,妳就這麼回報我們的嗎?」、「還不起?還不起什麼意思?妳不是上個月還去日本玩了嗎?沒錢能去玩什麼啊?」、「妳怎麼可以不負責任呢?房子是妳的名字耶!以後也是妳的耶!妳要存錢,這房子不是幫妳存了嗎?」
吃完飯,S落荒而逃。她抽抽噎噎、極度委屈地告訴我,她搞不清楚自己自食其力,花錢去日本犒賞自己到底有什麼錯?S哭著問我,是不是收入比較高,就要背負其他人的生活?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聽了,只能拍拍她的手,安慰她,不是她的錯。
責任是什麼?責任像河流兩邊的堤岸,引導著水流,灌溉田地,生養果實;它是行為和慾望的界線,領著我們做「應當做的事」,扛「應承擔的任務」、達成「應完成的使命」;責任,就是指示。
很多年來,是父母告誡我們責任的內容──好好工作、自食其力、奉養父母、維持穩定的婚姻、生養一兩個小孩──父母以喝斥、命令、威脅的姿態,像在河邊築起兩道堤岸一般,引導我們的能量,去往他們指向的田地,灌溉成林。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到好奇。「責任」像塊匾額一樣,掛在每個人的頭上,為什麼卻從沒有人提出這些問題:
背負責任的目的是什麼?
背負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
背負責任的順序是什麼?
想到這三個問題,讓我陷入沉吟……
責任的目的是什麼?責任的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得更快樂、更有目標──比如說,我想學會理財,於是我決定記帳。當我決定記帳的時候,我對每天記錄開支、蒐集發票這件事,就有了「責任」。責任,讓我「受力」,讓我「承擔」;我必須耐著性子,花時間、花力氣,不斷給自己打氣,忍耐枯燥,維持紀律,達成目標。最終,我因負起了「記帳」的責任,存住錢,過得更好──這是責任的目的,責任,是為了讓自己幸福。
那麼,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呢?首先,我們第一個該擔負的責任就是自己──自己想買的房子、想做的職業、想擁有的生活節奏、休閒方式、自己的成長、自己家庭的開支、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要為自己,負重、承擔、受力、前行。我們活著,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背負自己的背包,為自己的慾望、理想,奮鬥推進。
其次,我們該擔負的責任,包括家人、親戚、朋友,以及地球上,與我有連結的「其他人」,都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別人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每個人背著自己的背包,手拉手,向上攀登,直到登頂……這是愛,這是連結。
人跟人之間,第一個責任,也是唯一的責任,是愛,不是錢。愛是一種絕對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被滿足、被保護、被包圍的狀態下,沉穩、安定地行動著。你一定要先承擔自己的責任,讓自己滿足,充滿了愛,才能去滿足別人,這時你才是給予者,不是乞求者(乞求別人關注我、重視我)。
人與人之間、家人之間,要愛對方,不是成為對方──我們不能代替家人思考,替家人實現願望(你有自己的願望,不是嗎?),代替家人還房貸(你有自己想買的房子,想過的生活,不是嗎?),代替家人承擔他們人生的失意和失望(那是他們的經歷,不是嗎?)…… 愛你,不是成為你。
如果我是S,那年我會拒絕背上房貸,那是別人的背包、別人的責任,S不是耶穌,S不該背著十字架、手鐐腳銬、負重前行;那不是愛,那是順從、也是扭曲。
我能想像,S如果說出「我不還了!」的時候,她的心底一定會很有壓力。那是一種「愧疚感」,一種「內心的定罪」,像懲罰自己似的,說自己「很無情」、「很壞」;承受那種壓力,一定非常痛苦。如果爸媽再跳出來罵「妳不孝!」、「妳自私!」,S的內心一定承受更大壓力。
愧疚感,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處理的情緒。
愧疚感來自內在,來自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規則、教條,要抵抗它,得很有決心。因為它根深蒂固,來自內心。
我自己生長在「沒有界線感」的家庭,對S的處境,感到同情。我能理解S的難處,理解她承受的壓力,但我始終覺得,我們能堅持住,為自己做點努力。
我們應察覺自己的愧疚感,察覺自己腦子裡「你很差!」、「你很自私」、「你不孝!」的聲音,然後退一步,像旁觀者一樣,看待自己的處境,檢查自己的「聲音」;辨認出爸媽、親人的「操縱語言」,試著在內心底,為自己打氣。
我相信,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愧疚感、察覺愧疚感,安頓自己內心,我們面對這種情境,就會陷入掙扎、憤怒、糾結裡,最終破壞愛與信任感,得不償失。
我們該讓別人知道,你是你,他是他;由你控制自己。即使一切並不容易也值得努力。
房貸 比較好過的銀行 ptt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一定要買房嗎?經濟學人打破迷思
【《經濟學人》雜誌一月推出一個特別報導:可怕的房地產錯誤(The horrible housing blunder)。你為什麼覺得自己非買房不可呢?其實這是政府操作的結果。《經濟學人》分析數據顯示,其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居者有其屋,國民生活必然會變好。
新加坡是居者有其屋的最佳範例,自有房率為91%,而且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縮寫為HDI)排名第9。但是自住率更高的羅馬尼亞,96%的人自己有房,人類發展指數卻排名52。與之相反,瑞士僅38%自己購屋,人類發展指數卻是世界排名第二。反倒是因為過去數十年利率的下降,加劇了房屋供應的不足,並導致了房地產價格的飆升。】
{內文}
(專題旁白)
俗語有云,"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沒有什麼比一個家更能展現一個美國國民他財富的多寡,置產 不單只是「美國」夢,在全球富裕國家,人人從小就被教導,"你應該買一個你自己的家",現在是買屋的好時機...。
(前英國首相/卡麥隆)
你該踏出買房的第一步
(專題旁白)
6萬美元就能圓夢...
(前英國首相/梅伊)
Help to Buy(英國購屋優惠政策),將協助民眾踏入有房一族
(前美國總統/小布希)
擁有自己的家是美國夢的一環
(專題旁白)
但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要被逼著去買房呢?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人們並不去質疑置產是對的這個概念,因為大家從小被灌輸這個觀念,所以好像買房就是真理
「有土斯有財」這個概念,源於禮記大學篇,在中國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但是在西方,這個「居者有其屋」的觀念,卻是政府灌輸給人民的。
(專題旁白)
要了解房市問題,我們要把時間倒回100年前。在20世紀初,英國 美國及其他已開發國家多數人民房子都是用租的,以英國為例 僅1/4家庭擁有自有住宅,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在房市政策上出現巨大轉變,政府欲打造一個人人有房產的國家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政府當時的想法是,如果你買了房子,在你退休的時候你可以賣掉房子維持生活,要是你突然失業,你也有資產可賣
(專題旁白)
政府紛紛推出低利房貸購屋房貸減稅優惠,資本利得稅減免,以鼓勵民眾購房自住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一直有一個說法,說房屋自置率高的國家社會更好更穩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佐證這個說法的證據其實十分薄弱,這些國家的國民不見得過得比較好
(專題旁白)
主張應當鼓勵購屋自住的人,總是拿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是房屋自置率極高,且高度穩定的國家,新加坡91%的國民擁自有住宅,而且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縮寫為HDI)排名世界第九,但是我們再來看羅馬尼亞的例子,他們房屋自置率達96%比新加坡高,然而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僅52 遠低於新加坡,我們回頭再來看瑞士,擁有自住房產的人很少(瑞士房屋自置率為38%),但瑞士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二
文茜世界周報曾造訪瑞士日內瓦,一探當地最出名的合作社住屋(Cooperative)之一。Codha是日內瓦最著名的合作社,每個人先交出一萬瑞士法郎的保證金,向與合作社合作的銀行借錢,請建築公司蓋房子。之後每月繳交租金給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營運。像是這間45平方公尺的房子,每月房租是1000瑞士法郎,合台幣三萬多,想住多久就可以住多久,而且租金不會隨便調漲。若不是合作社所經營的房子,房租每月至少要2500瑞士法郎(約7.8萬台幣),相差甚大。
(Codha住戶/ Martina Kunz)
雖然我們房子是租的,但我們有我們的保障,我知道我們可以一直住下去,不會被要求搬家,我們都被建商影響了,好像大家非買房子不可,他們一直灌輸人們一個觀念,對 我大學一畢業,哦 我沒房子就不能結婚,為什麼 為什麼壓力要那麼大,只要能好好過生活不就好了嗎
(專題旁白)
瑞士房屋自置率僅38%,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中自置率最低的國家,經合組織裡都是有錢的國家,英國的房屋自置率比瑞士高些,大約是2/3的英國人擁有自己的房子,依照經濟學人房屋價格指數,瑞士的房價較英國穩定,瑞士今日的房價只比1970年代漲了約70%,同一時期的英國房價則飆漲了346%
飆漲的房市,最終危害到了全球經濟體系。
(專題旁白)
自1950年代起,房市開始飆漲,看到人們對錢的需求,銀行推出房貸。到2008年 房貸占去全球17個富裕國家GDP的63%,以長遠來看,這個人人擁房的世界,衍生的問題遠高於解決問題,(次貸危機)這是一場金融災難,沒有人能夠力挽狂瀾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大約10年前那場涵蓋全球的巨大金融危機,就是一場房市危機
(新聞片段)
違約的人數創下新高問題就出在...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很多美國人都認為,自己進行的是一個合理的財務投資,讓自己晉身有殼族,結果卻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
(專題旁白)
這場次貸風暴是房市泡沬崩壞的災難性惡果,然而鼓勵人們置產所帶來的危害,更甚於這場金融風暴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房市問題的根本在於供應不足,整個富裕國家今天人均新增房屋的比例,不到1960年代的一半
錯誤的房市政策,造成一整個世代買不起房,租不起屋,居住上的不公平,招致對資本主義失望的年輕人,對占有99%財富的那1%的富人,心生怨恨。然而錯的不見得是「居者有其屋」這個構想。新加坡住房政策享譽國際,公共住房政策的實行,甚至比國家獨立時間更早。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的新加坡人口激增,失業潮洶湧,多數人只能在陋屋區和貧民窟棲身。1960年2月,專責興建組屋的建屋發展局成立,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大批廉價組屋在十年內解決房屋問題。稱為「政府組屋」的公共住房,現占全新加坡國住宅單位的八成。新加坡將住宅政策和社會政策、生育政策結合,誘因強烈。一個家庭原本只能購買組屋兩次,生育第三胎可以多一次機會,鼓勵三代同堂,組屋的中籤率也會提高。
(新加坡民眾)
私人的房可能(價格)會比較高,政府組屋還是有一個標準防止房價太高
組屋可以轉賣,但是必須持有至少五年,而且政府要抽10%到25%的附加費,所以組屋價格平穩,基本上不太炒得了房。瑞士人是這麼說的,我們都被資本主義荼毒了,盲目以為政府不干預,自由市場是唯一的出路。卻沒想過,瑞士每年高經濟增長,卻又能壓抑房產泡沫,奇蹟是怎麼得來的。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Philippe Thalmann)
房屋是一種很特別的商品,因為每個人都必須要住在房子裡,可能不可以就放任在自由市場,(瑞士的措施看起來沒有很資本主義)不,(該怎麼說呢),你不要覺得瑞士是資本主義國家,並不是,不 不 我們是社會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想法是放在心裡的
(專題旁白)
儘管如此,富裕國家仍不斷推廣居者有其屋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地理學教授/ Christian Hilber)
美國每年花在房貸利率減免上的減稅,大概有1000億美元,但是這個政策得到的淨效應幾乎等同0。至於英國Help to Buy購屋優惠政策,更是一個無效的政策,我們發現倫敦的Help to Buy,反倒是推升了倫敦房價,政策提供的補助趕不上房價飆漲,而且政府也沒有投入新屋興建
(《經濟學人》資深撰述作家/ Callum Williams)
政府砸下大筆預算支援房市的理由,其實非常薄弱,而這些錢本可以投入教育 交通或健保,
(專題旁白)
比起打造一個穩定的社會,「居者有其屋」可說是西方社會所推出最錯誤的經濟政策,現在該是重新建立新房屋市場的時刻,一個真正有效能的房市政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9DTe2d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