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那年]
旁聽席坐了二十餘人,法庭內分外安靜。鄭念慈裁判官讀出判詞時,音量細小,中間竪立了多重防疫夾板,鄭法官以口罩夾把口罩繩子綁在頸後,口罩的阻隔讓其聲音更細小。旁聽席多為中年男女,有人伸長了脖子身體傾前,期望可以聽清楚一點法官的話。
隱隱約約的案情從法官口中吐出,均對被告人不利。「群眾聚集叫囂,被告說出所謂『隻揪』這句話,引致起哄。」「被告冚了警員左頭盔的位置」「被告拉扯警棍至警員失重心」。
然而,法官亦指出,被告在法庭上聲稱,被拘捕時於警車上及回到警局後,多次被警員掌摑,被告亦沒有犯罪紀錄,年紀輕,醫生亦證明他患有自閉症。不過,法官認為被告在庭上作供時「表現正常」,法官「肯定」被告病況不影響被告,指他能夠理解及明白拘捕等手續。
對於被告指自己被掌摑,裁判官鄭念慈認為不可信。鄭指出,驗傷報告只有皮外傷,相信是拘捕時造成,法官亦分析指,警員讓被告在落口供前打電話接觸母親,被告卻沒有在當時向母親投訴。鄭念慈指,若警員要毆打或掌摑被告,可以不批准他致電回家,「豈非更乾手淨腳」。裁判官說,被告的指控「令人難以信服,全屬捏造。」
近日坊間關注未成年人審訊情況。司法界近月亦為裁判官舉辦量刑工作坊,提醒法官「基於公眾利益,對嚴重案件的少年被告判以阻嚇性懲罰」。上訴庭亦已表明「年輕」不是重要減刑考慮。
今次被告人犯案時17歲,而跟據法例,16歲以下未成年人落口供才需要家長陪同。鄭念慈指,被告在法庭雖然稱落口供前被威嚇,但他並不相信,認為落口供過程沒問題。
事發為2019年10月20日九龍大遊行晚上,彌敦道及窩打老道群眾聚集。裁判官指,片段裡有人罵警察「毅進仔你幾多錢一個月」,群眾亦有人要求警員出示委任証,而警員要求示威者出現身份証。雖然片段沒拍得被告向警方要求「隻揪」,但鄭念慈指,被告「肯定有說過」,因為作供的警員誠實可靠,說的話合情合理。
鄭念慈形容,本來現場群眾情緒是「口角」,主要是峙一方嘲笑警察收入,但被告後來說了「死黑警,過嚟隻揪」,按裁判官理解,「隻揪」意思是「對打」,意圖令現場情況「從口角提升至動武」。故此,被告「肯定」有挑動現場情緒,令現場人士更仇視警察,擾亂秩序,影響社會安寧,故判處被告第一項罪名「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行為」罪名成立。
鄭念慈指,之後被告不肯出示身份證,「並襲擊兩名正常執行職務警察」,兩項襲警罪名成立。
現在已經19歲的被告,身型健碩,闊肩斜膊,額前髮陰向下梳,他穿了白色恤衫,打了黑色領呔,在聽判詞時全程站立,頭下垂,眼睛瞇成一線,口罩上面部皮膚通紅。當聽到罪名成立後,旁聽席有中年男士搖搖頭。
之後,鄭念慈和辯方大狀就判刑展開了討論。鄭裁判官此時說話音量比之前大聲,身體動作亦更多。
鄭上身向後倚,背靠椅子,先聲明:「我會拿報告,但會拿『困起佢』既報告。」
辯方大狀試探着:「會不會拿更生中心? 」
鄭:「吓,佢嗌『隻揪』喎,令現場升溫喎,危害公眾安全,那時警民關係不好,佢唔只挑釁,令口角現場變成襲警。雖然年紀輕無案底,但冇悔意,我要判處一定時間既紀律性訓練,只係更生中心不足夠。」
辯方大狀:「現場原來情況不太嚴重。」
鄭:「就係原來不嚴重,佢叫雙方過來『隻揪』(鄭攤一攤手)咁至入第一條罪。」
辯方:「佢有情緒病自閉症,受到現場氣氛挑釁,不是冇道理咁樣做。」
鄭:「吓,佢『有道理』叫警察過來『隻揪?』
辯方:「不是這個意思。」
鄭:「佢無後悔喎,叫完『隻揪』之後,警察查佢身份証,佢打差人,打完一個第二個。佢又唔認罪,無悔意,成年人我判咗監啦。」
辯方:「佢唔係無悔意架…..」
鄭:「佢後悔咗啲乜嘢呢?」
辯方大狀呈上被告自己寫的求情信,是幾張在橫間紙上用原子筆手寫的英文信。
然而鄭念慈翻閱該幾張白紙說,批評道:「Mr Ng (辯方吳宗鑾大狀),你有無睇過架,究竟寫呢封信佢寫得有幾認真?我就咁都睇到幾個錯字,用白油(塗改液)油咗啲未乾又寫落去,我都睇唔到上面寫乜。連抄多一次都唔去做。」
吳辯方大狀引述信中段落,以英語讀出:「佢話自己既行為inappropriate, truly sorry and apologize for this.」
鄭反駁:「向邊個道歉呢?」
吳大狀:「向受害者道歉,向法庭道歉。」
鄭回應:「佢向我道歉做乜?佢又唔係打我。你話佢有悔意?我看唔到喎。」
鄭念慈表示押後判刑至十四天後,期間索取勞教中心、教導所報告,鄭強調會判以「長時間紀律性訓練」,更生中心報告則也會拿,但只是「順便」他表明不傾向判處。
鄭說,現已19歲患有自閉症的被告,需要還押。三名警員已在後段準備好架勢,站在被告附近圍成了半圓型,待求情完畢,被告就被帶入犯人欄的木門後,旁聽席一名中年女情親友流着淚,二十多名旁聽者靜默着離開。
「隻揪」這個詞語,在反修例運動可以追溯至更早。2019年7月初,一名男警於旺角驅散示威者時,曾跟現場市民對罵,期間警員曾說「埋嚟呀!」「認住我呀!」「隻揪呀!」該警員於運動期間被受注目,有「隻揪Sir」之稱號。
這天下午太陽曬得酷熱難當,午飯時間,一名鬢髮斑白的伯伯,和一位穿裙子的微胖女孩,守在九龍城法院的囚車出入口處。等了一個半小時,其中一輛囚車駛出,女孩獨個兒追着囚車,拿着手機開啟了小電筒,高舉着手臂大喊:「陳XX (男孩名字),撐住呀!」
烈日當空,女孩把手機的小電筒開啟了,這點小光被大太陽淹沒了,但她仍然高舉手機,吃力地揮動那個看不見的小光點。囚車停在交通燈前,她追上前,高舉着手機,裙子吹得飄逸。囚車被茶色玻璃密封,裡面是不是坐着她關心的手足也不重要,送錯總比錯過好。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我 只是順便 英文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靠自制力養成習慣的人,都投降了!】
我最怕遇到一種人,
就是他羨慕你的生活,
可當你告訴他方法時,
他突然使出一個後撤步。
像是他可能會說:
「歐陽老師,
我好羨慕你兼顧工作和寫書,
我也想要寫點東西⋯⋯」
我好為人師的毛病爆發,
立刻跟他說:
「沒問題啊!
你可以先從什麼什麼做起。」
他先說好啊!但接著說:
「可是我每天工作完就累癱了,
沒辦法像你一樣有自制力。」
你發現沒有,
這就是多數人盲點,
以為習慣養成是靠「自制力」。
大!錯!特!錯!
真正有自制力的人,
基本上不太用自制力,
他讓一切習慣「自動化」運作。
關於習慣,
我一直是到這幾年,
才開始有意識的研究並落實。
像現在新課綱講求「自主學習」,
立意很好,不過我認為,
在期待學生主動學習前,
若能先建立他們的「習慣系統」,
讓學習自動化,自主才有意義。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記住我接下來
要分享的「習慣四要素」!
1.簡單:做一下就好!
要建立一項好習慣,
一開始要讓行動簡單好做,
簡單到你五分鐘以內就完成了。
比方你想開始寫作,
你不要設定
「每天寫1000字」這種行動,
因為寫沒幾天你就想放棄了。
你肌肉還沒鍛鍊到
能負荷這種文字量,
就別舉啞鈴砸自己的腳。
所以你可以設定:
「我每天寫作,
哪怕寫一句話都可以。」
難度降低,
低到你不做都不好意思。
當然,你可能會問:
「這樣每天寫一句,
也太少了吧!哪會進步?」
你放心,
重要的不是多少,
而是「開始」與「維持」。
很多人把習慣設太難,所以遲遲沒開始;
或是好不容易開始了,沒多久就停擺了。
降低你想要習慣的難度,
你才會願意去做,
當做完時你會發現:
好像還蠻容易的,
既然時間都花下去了,
不如我再多做一些吧!
你設定每天做一下伏地挺身,
身體下去起來後,覺得力氣還夠,
多做個兩三下;
你設定每天讀三頁書,
書翻三頁後,想知道後面寫什麼,
多讀了兩三頁;
你設定每天寫一句話,
寫完一句話,想再多補充一下,
於是多寫了兩三句。
千萬別小看「簡單」的力量!
二、環境:養個好空間
每次去速食店用餐,
都會看到有學生在店裡讀書,
我好奇心起,就邊吃薯條,
邊觀察他會怎麼讀。
看他讀了五分鐘的書,
停下來喝了口可樂,
這時訊息聲響起,
他趕緊拿起手機,
看完訊息後飛快回訊,
接著訊息往返、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就這樣二十幾分鐘過去了……
我心想,這莫非就是
傳說中的「番茄鐘工作法」?
可是不對啊!
人家番茄鐘是工作二十五分鐘,
休息五分鐘,
可他老兄怎麼是反過來啊!
哪來的番茄鐘?
只有薯條沾剩番茄醬。
當然,我知道有人
是可以在速食店專注念書的,
只是我知道那人不是我、也不是你。
因為要對抗「環境的暗示」,實在太難了。
別把環境當成空間,
要把環境當成是與你的「關係」。
速食店是吃飯聊天的地方;
書房、圖書館是讀書的地方;
房間是睡覺的地方;
客廳是放鬆聊天的地方。
當你妄想把一個地方,
當成「複合式空間」使用,
那麼犯懶一定會戰勝上進。
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
談到一個概念我很喜歡,
叫做「在身邊養一個場」。
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想養成
專注學習的習慣,
你要做的不是在哪裡都放書,
然後期待自己走到哪讀到哪。
而是在家裡養一個專門學習的場,
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
都不能在這個場裡出現。
我之前會在客廳看書,
但後來發現效果都很差,
因為看沒幾頁書,
一下想跟老婆聊幾句;
一下又跑去逗女兒;
一下又滑手機滑個沒停。
所以後來我把場區分開來,
當我要看書、寫作、備課,
我就會進到書房,
然後把手機放在客廳。
千萬別小看這個動作!
只要誘惑物沒出現在你的視線裡,
就會提高取得的行動成本,
降低你的使用慾望。
這在行為經濟學,
就是所謂的「雙曲貼現」,意指:
「對時空上近的物品覺得有價值,
對時空遠的物品覺得無感。」
眼不見為淨,看似一種逃避,
但用在培養「習慣場」再正確不過了!
三,順便:我只是順便
要知道,
養成新習慣之所以難,
就難在他是「新」,
意味你得花額外心力改變。
而改變對大腦的負荷很大,
因為大腦不負責你的成長,
他只負責你的生存,
所以會用最懶的方式,
讓你消耗最少能量活下去。
所以,不要想改變大腦,
但是要懂得搭「懶的便車」。
想要養成新習慣,
絕對不是像動漫主角熱血大喊:
「我每天要讀1小時的書!」
「我每天要解10題的數學!」
「我每天要投100顆的球!」
因為熱血完,
你第一個遇到的路障,
上面寫著:「你哪來的時間?」
你想想也對,決定倒車入庫窩回家。
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先找出你
每天本來就會做的事,
然後在那件事後面,
加上你順邊想養成的新習慣。
所以你的習慣設定會是這樣:
「洗完澡後,我順便讀1小時的書!」
「吃完飯後,我順便解10題的數學!」
「放學回家前,我順便去投100顆的球!」
瞧,當你這麼設定時,
原先的路障就被挪開了,
因為「順便」對大腦而言,
不需要花額外的力氣煩惱,
你聰明地騙過愛偷懶的大腦。
在知名暢銷書《原子習慣》,
也有這樣的概念,叫做「習慣堆疊」:
找出自己的每日習慣,
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
從今天起,
記得把「順便」掛在嘴邊!
四、反饋:看不見不算
你先想一個問題:
為什麼手遊讓人沉迷,
而讀書往往讓人痛苦呢?
我認為最關鍵的原因,
在於「反饋」看不看得見。
手遊裡你做的每一件事,
都看得見反饋:
殺一隻小怪,頭上冒出100金幣;
打敗一隻王,經驗值飆升1000點;
然後你看著自己,不斷升級變強,
多有成就感啊!
反觀讀書呢?
背一堆英文單字,
頭上不會冒出智力加100;
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
也不會看見經驗值加1000。
你往往要好久以後,
才會知道當初的努力有沒有用。
這就是習慣養成最大的困難,
只要看不見反饋,
動力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想養成新習慣,
你得跟手遊學習設計反饋,
讓你所有的努力都看的見。
《驚人習慣力》提到「月曆策略」,
就是在房間貼張大月曆,
當你今天有完成新習慣,
就在月曆上畫個大叉,
代表你解完今日任務啦!
如果有一天沒畫叉,
你就會覺得那空白很惹眼,
逼使你每天都要上去解任務。
這也就是為什麼
手遊都一定會有「每日登入獎勵」,
為的就是要養成你天天上線的習慣。
我自己的方法,
是把每天要完成的事,
都寫在便條紙上,
只要完成就用紅筆槓掉。
當小任務全解完,
我就可以爽快把便條紙揉掉,
然後犒賞自己吃喝玩樂一番。
好,最後再跟我
複誦一次「習慣四元素」:
簡單、環境、順便、反饋
然後記住,
別想用自制力跟懶惰打仗,
因為大腦是站在懶惰那一邊的。
所以你要不斷告訴大腦:
「這很簡單,做一下就好!」
「手機在客廳,還要拿好麻煩!」
「我很懶,我只是順便做!」
「看,都解這麼多任務了,不解完怎行!」
一開始養成新習慣,
你像在爬樓梯,
爬到氣喘吁吁;
但慢慢你覺得腳底生雲,
低頭一看,原來,
大腦竟為你裝了手扶梯!
讓你人生扶搖直上。
是啊!
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
所以等到的人始終不多。
#歡迎分享
#自制力一聽就很累
#所以我比較喜歡說順便
我 只是順便 英文 在 Yiling Chang 以琳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考多益的兩個重要建議✨✨】
前幾天七月已經可以查成績了,也收到不少學生的感謝,老師也想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好好吸收、練習,因為沒有你們的投入,也不會收穫這些成果,#所以你們才是最厲害的喔!!🌸
接著,給還在準備多益的學員們,老師想給你們兩個建議:
【#雖然分數很重要,#但是如果一直想著分數,#進步反而更慢。】
老師之前遇過幾位學生,把分數看得太過重要,所以看似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但是檢討的時候都囫圇吞棗,想趕快把這「衝分數」的痛苦過程結束,結果考了很多次,分數都在差不多的範圍打轉....
這樣把注意力都放在「分數」而忽略了「本質」,當然英文就很難好好吸收累積。
多益雖然看似在考試,但考試的本質是「證明你的實力」,再更近一步,多益存在的本質是「商務英文」
既然時間都花了,不如好好專注觀察多益的內文是怎麼「有效溝通、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看看他是怎麼用精準道地的英文進行溝通,或某些內文是怎麼處理客訴、說服客戶,這都會對你未來的職涯有直接的幫助!
所以你在準備多益的時候,#其實分數只是附加效果,#最重要的是學習這些實用的英文。
而當你每一個讀英文的當下都能細細咀嚼裡面的結構、用字遣詞、文法等,你就更能吸收它、記住它、應用它,而分數的進步就只是順便。
【#不要讓小細節把你的進度卡死了!】
老師也有遇過「過度鑽研細節,導致進展太慢」的學員,例如:文法的規則。
英文的本質是「溝通」,而「文法是用來表達特定意義的方法」
所以不要讓自己卡死在:介系詞片語不能當受詞嗎?
這類的規則小細節,而是要回歸溝通本質:「#理解文意」
當你整句意義懂了,再回來分析意義與文法之間的邏輯就好了,千萬不要把自己卡死在表層的文法公式跟規則,一定要理解意義,以溝通角度去學,速度就會快很多。
影片:一個學文法的壞習慣,英文保證不會進步
https://youtu.be/PQ_uS7FmxhY
最後,老師最近依然在製作《#滿滿的多益聽力大平台》的課程內容,也因為方向調整,必須要再畫更多插畫😂😂😂
可以填寫課前問卷,先看看老師的聽力課程在做什麼喔!
https://www.surveycake.com/s/vRnNN
我們一起加油啊!
一起天天成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