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經過了將近十年,偶爾還是會想起《暮光之城》最後一幕,愛德華向貝拉說“Forever. ”時的情境,無法永生的我們說起「永遠」好像顯得不切實際,而那一幕以吸血鬼的視角詮釋,「永遠」成為一件可達成的事。
在成長過程中「永遠忠於自己感受」彷彿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影響,也因而從中懷疑自己原本堅信的原則。像是曾在問答看到讀者分享勉強自己進入一個不習慣的朋友圈,或是對友人行為看不慣卻只能接受。那段日子每天都在說服自己接受也加倍辛苦地消化情緒,然而幸好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漸漸能對「忠於自我」上手,不隨波逐流、不妥協世俗價值,放大自己情緒的音量去蓋過外界的聲音,最後 #終於自我 。
我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樣有好幾個面向,感情、事業、人際關係中都有自己想達成的狀態,於是21歲開始每一年生日都給自己一個大方向的目標:
21歲期許自己「感謝每一條疤」;22歲希望自己「享受被需要」;23歲學習「與遺憾和好」;24歲練習「與尖銳磨合」;25歲期許「回屏東賺錢照顧爸媽」,也很幸運地真的在25歲那年從新竹離職回屏東。
26歲的目標是物質上的,儘管那年帶著一點都不急迫的步伐努力,最後也神奇地在26歲結束前3天完成了這個目標,今年27歲,希望自己能試著「喜怒不形於色」。
「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
在小時候這樣下定決心的我,現在已經是一個別人口中的「大人」了。
「我做到了嗎?」常常在睡前這樣問自己。或許繼續這樣每一年都朝著一個大方向的概念練習,有一天會做到的吧!
初認識VOLVO這個汽車品牌,就是因為《暮光之城》這部電影,這次在VOLVO V60廣告中桂綸鎂、陳柏霖說的忠於自我、終於自我,好喜歡影片帶出來的老朋友氛圍,這段練習自我的日子一定有著陪伴你、看著你的人,無論感到茫然或毅然決然,他們都擁抱了你的各種模樣。
你們心中也有不容質疑、很堅定的原則嗎?
在堅守原則的過程有感受到終於自我的暢快感嗎?
或許在實踐過程會遇到一些難處,但一路走來的你一定很帥氣,最後還是好想分享暮光之城原文小說中的最後一段話:And then we continued blissfully into this small but perfect piece of our forever. 就讓我們幸福地享受著這個在未來雖然渺小但卻完美的片段吧,這些忠於自我的小小片段都在為未來鋪墊,最後,終於自我。
終於自我|https://bit.ly/3kTcjyV
Volvo Cars Taiwan
#蘇寫合作 #手寫 #VOLVO #VolvoV60 #VolvoCarsTaiwan
#我們都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我曾遇到一束光小說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這次認真地聊我當初想聊的那些
《型男飛行日誌》在九月時從Netflix中被下架了。
這部在2009上映的片,以其劇情、角色、導演與剪輯手法的出色,得到了很多獎項的提名,雖然最終沒有囊括甚至橫掃獎座,但各方給予的好評其實沒有減損它的厚度。
而這部電影在電視台上播過很多次,我卻沒有去看,因為片商的片名實在取的很雷,看起來這部片只是主角耍帥的內容.......好吧,主角確實很帥。
這部片原來的名稱叫做"Up in the Air",中國直譯為《在雲端》,算是貼切;香港則翻譯《寡佬飛行日記》,"寡佬"指得是喪妻的鰥夫,孤獨的老人,後來引申為單身不娶的男人,所以這樣取名是很貼切的。
但台灣片商卻膚淺的緊,見到主角喬治克隆尼是帥哥,又在天上飛來飛去,所以很直觀的叫做《型男飛行日誌》;你說他錯嗎? 好像也沒錯,主角是型男也在空中飛來飛去,但在這種片名裡面我們無法藉以引起對這部片的興趣(除非只要是型男就可以的....)
相反的,原名《Shallow Hal》(庸俗或膚淺的霍爾)的那部電影我們翻譯為《情人眼裡出西施》還相對貼切一點。(中國直譯《庸人哈爾》、香港直譯《豬兜有情人》)
總之,我當時乍看《型男飛行日誌》這個名稱,還以為是在講一個帥哥(機長)飛來飛去找豔遇之類的電影........(但這部片有內涵多了)
之所以我能發現他的內涵,還是基於某些社團人推薦的,看了那個推薦跟幾張裡面的劇照對白,我抱著嘗試的態度,在下架前點開看了。
--------------
當下只覺得這部片確實很有內涵(女主角薇拉·法蜜嘉在片中背面全裸又大露測乳的那一幕更是美的驚心動魄,有線電視台絕對會剪掉的那種......),但在事後細細回想,這部片中"暗合"著很多哲理。
我為何說是"暗合",而非"暗藏"呢?
因為很多時候,編劇的人只是想呈現自己很有創意的想法,卻不知在無意之間將很多哲理一起融入劇情中,然後被不同思想背景的人看到後,基於各花入各眼的情況下,演者無意、觀者有心的發出了這些體會感想。
(例如,一部西方宗教片其中的一些道理,會讓東方宗教的思想者覺得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領會。)
#那在我眼裡它暗合了什麼哲理呢?
我想先說說這部片的基本架構。(雖然這部片已經十幾年了,但我還是設個防雷線好了)
---------防------------雷------------線----------
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基本架構不複雜。主要圍繞著三個人進行,男主角萊恩(喬治·克隆尼 飾)、艾莉克斯(薇拉·法蜜嘉 飾)、娜塔莉(安娜·坎卓克 飾)。
男主角萊恩是一個不婚的單身漢,它對熱愛工作,熱愛工作中的自由,還有這份自由帶給他不受拘束的感覺、四海為家的旅遊樂趣,還有處處留情的方便性。
是的。他在各地移動進行專業度很高的工作之餘,可以跟他看得上眼的美女進行人與人的連結(心靈與肉體都有),但他就如周星馳在《家有喜事》裡所說的一樣 : 「感情就像戰場,贏他是贏定了,但絕不能收容戰俘!」
所以他處處飛行卻也處處留情,大家都能接受這種關係的展開,自然符合台灣鄉民的最高道德標準--不偷不搶了。
這份工作他進行了很多年,一直樂此不疲,且相當專業,直到公司來了一個新進人員--娜塔莉。
娜塔莉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她如同一般大學高材生一般對自己相當有自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普天之下的知識與專業,但實際上卻是"燈下暗",全然不知道自己沒掌握的區塊與盲點何在。
娜塔莉認為自己看出了眼前這個行業別在運作上的缺點-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來自於 : 這個公司養太多人在天上飛來飛去,龐大的旅行費運造成巨大成本,移動距離則成為浪費時間跟經費的硬傷;在她眼裡,要開除一間公司的冗員,根本不需要花時間飛到那裏去,跟他面對面講話,只要透過網路視訊,把該講的講完,就能省力省事的達到一樣的效果,從此幫公司省下成本,將"成本"轉換成損益表上的"股東權益"。
這是他的專業所及,但他眼界所不及的盲點則在於.......她忽略了她說話的對象是一個人,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回憶、有家累有開銷的員工。制式的問答只能在制度上解決一個人的職缺,但心理面的想法卻是視訊無法顧及的。
(想想線上祭拜神明、線上祭祖、線上探病......是否能取代你心目中親臨現場的感受?)
而萊恩在工作旅途上遇到了聰明成熟的艾莉克斯,她是一個自主的女性,在工作自主、情感自主,身體上也自主;所以她雖然已經有了婚姻與家庭,還是想在工作上放飛自己,在旅途中跟一個自己看得上眼的男人發生關係,保持聯絡......然後繼續發生關係,或與她出遊(聯袂參加婚禮之類的活動)
這是三個人的架構,接下來是這個架構下擦出的火花
----------------------------
人的個性是會改變的,人跟人是會互相影響的,但一般都是價值觀相互影響下的小改(大改通常要遇到重大事故、疾病或災難);這些小改,足以引發蝴蝶效應,造成巨大的改變。
體現在戲中的兩個角色,也是如此。
萊恩在工作上遇到了娜塔莉,其實就是老派工作觀念遇到了摩登工作觀念的革命火花(revolution)。
萊恩堅持自己的工作方向才適合這個職務的運作,他也不斷解釋與親自示範;但挾帶著公司高層授意與無比自信心的娜塔莉,則認為自己的新倡議才能顛覆這個產業,帶來效率與利潤。
於是她大膽的嘗試了,也觸及到她的盲點並迎來了挫折,這改變了她原本看待這個產業的方式與看待萊恩這個老古板的眼光。
但影響是互相的。娜塔莉也回頭影響了萊恩的單身主義。
在娜塔莉的幾次衝撞下,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那種自由方式是否真的是自己要的;而此時劇本的合理性便在此處彰顯.............這個年紀的男人,如果只是因為一個小孩子的三言兩語就動搖了心態,反而顯得不合理了。
所以在主觀上,先前遇到的那個睿智、聰明、甜美可人、身材姣好(真的很好,那個全裸背影跟測乳.......實在經典)的艾莉克斯更讓他興起了想要"定下來"的念頭。
在客觀上,則是萊恩的妹妹結婚,他受邀參加婚禮竟動了想要帶艾莉克斯參加的念頭,而自由的艾莉克斯也真的去了,且相當稱職地當了一回完美旅伴。在良人美伴的相陪與婚禮現場的浸淫下,"定下來"的念頭更是在萊恩的心中下了實錘。
於是,萊恩的中心思想動搖了,他不只放棄了自己揚名於一時的"空背包理論",更在思切交集下直飛愛莉克斯的所在地,想給她來個驚喜與告白。
只是在他看見艾莉克斯的家庭、家人,聽見她對老公說自己只是個"迷路的問路人"後,忽然懂了,也心碎了。
原來自己只是在感情路上的一個"迷路人",而且問道於盲的找到了艾莉克斯............這個過去風流不羈,可能對不起並傷過許多女人心的花花公子,終究也嘗到了"只是玩玩而已"的苦頭。
過去他遵循著"逢場作戲"、"玩玩而已"的規則遊走在各州、各女人之間是多麼的快樂快意,但沒想到自己真心想定下來時,再回頭聽著女方對他說 : 我們只是逢場作戲,如果你還想繼續這樣下去,再來找我...........時,心中想必悵然若失、百感交集了。
該說是報應嗎?
說"報應"太沉重,我想到中國諺說 "獵犬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台灣俚語說"菜蟲吃菜,菜腳死";又或是,我們通俗說一句 "夜路走多終遇鬼"吧~
在這個圈子混,本來就會碰到這種事;只是之前自己身在規則中玩的不亦樂乎,但今日想跳出圈子外,卻發現這個規則竟才殘忍至斯。
不是規則變了,而是萊恩的心態變了,變得不能接受這個規則是這個玩法。
-----------------
最後,原本的娜塔莉以為自己可以在工作上改變這個產業與眼前這個自負自滿的男人,甚至在感情上也好好給這個風流不羈的男人一個震撼教育,好起到撥亂反正之功。
但萊恩在工作上沒被影響,被影響的是反而是娜塔莉。一個個案當事人輕生,讓初出茅廬的娜塔莉徹底被擊垮,因而辭職。
而感情上,自己的男朋友也跟自己提了分手,自己以為的從一而終、自此白頭的想法,還在幾次衝撞中頂撞了萊恩的美好理想,卻在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個笑話。
萊恩似乎還是不被動搖的那個?
其實,他還是受到了娜塔莉這個小姑娘的影響,卻在心上人的門前狠狠地滑了一跤,帶著百味雜陳的情緒回到高層旅館看著窗外的風景回顧著自己的所有價值觀。
他也像娜塔莉一樣,曾經以為自己是對的。
但事實一樣不如他所想,甚至無法控制的遭受了挫折。
無可掌握、身不由己、事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其實就是人生的寫照;這樣的主線交纏,所要揭示便是如此。
#那到底暗合了什麼道理?
佛教中有「四聖諦」(苦集滅道)之說,其中的「苦諦」中又有"八大苦",裡面有三項是 : 相愛別離、怨憎相會、求之不得。
(能看到這邊,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將佛理全部講完,你大概也瘋掉了)
《型男飛行日誌》裡面其實也暗合箇中道理。
萊恩與艾莉克斯、娜塔莉與男朋友,有愛但最後別離;很多員工對公司有愛、對職位有眷戀,最終也要別離;萊恩跟炮友鄰居曾經有愛,但對方成了家,也需別離------這體現了「相愛別離之苦」。
艾莉克斯對家庭有束縛感,卻必然要回家相聚;萊恩對家人有生疏感,且大妹妹對他有不滿,小妹妹對他有所求,最後還需相聚相憎;娜塔莉對萊恩有諸多不滿,見到對方在工作與感情上與自己格格不入,卻因為工作不得不在一起行動...........這體現了「怨憎相聚之苦」。
娜塔莉想要的是穩定的感情、工作的創新、成就與認同,最後皆盡鎩羽而歸;萊恩想要追求那份自己想定下來的女人與愛,最終也在一個巨大打擊下成為泡影;許許多多的公司革員,希望能夠在眼下的工作中養家活口、退休終老,最後仍然被公司革除,甚至還是請外人來開除自己..............這體現了「求之不得之苦」。
一個109分鐘的電影,揭穿了佛理、講遍了人生、演繹了眾生之迷惘、蒼生之苦,實在是結構精實、微言大義的作品。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每個人所經歷不同,所見自然也不同,各花入各眼,你可以看到喬治·克隆尼的帥氣性感、安娜坎卓克的朝氣自信可憐可愛,也能薇拉法蜜嘉的性感、冶豔、知性與美麗的桐體;也可以看看裡面的微言大義、眾生之苦。
是一個細思極恐,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
.
.
#上次9月6號那篇歪樓歪的利害
#這次認認真真的把內容補正
#你們應該習慣了啦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MEenw
我曾遇到一束光小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了,終於要發表最後一篇,上次就曾經提過了,最後兩篇訪談,我會留給目前住在京都的台灣朋友,上次分享的是對日本傳統與藝術非常專研的厭世京都,最後一位,則是一位已經在京都13年,唸完碩博士論文,也在京都生活工作的低調美女haiyo。
認識haiyo也是因為粉絲團的關係,當時看到她讀的是京都的龍谷大學,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馬上就想到了京都雙壁的作家-萬城目學所寫的小說-鴨川荷爾摩,裡面四個進行荷爾摩比賽的京都大學,其中朱雀組,就是龍谷大學,後來,那陣子還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她說她準備要去立命館大學念博士,有沒有這麼巧呀,剛好都是鴨川荷爾摩的大學與隊伍,哈!
雖然和haiyo只是網路聯繫的朋友,但是感覺她是位很謙虛低調的女孩,她的博士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感覺很專業,在她的文字裡,更能感受到她是個喜歡享受慢步調的人,真的好適合在京都,她有一年的時間,願意騎上40分鐘的腳踏車去上學,真是令人佩服不已。文章裡的許多問題,她也回答的非常詳盡,果然是做研究的高材生,介紹了很多京都的好店家與散步的地方,還有真正與京都人相處的事,透過haiyo在京都生活的眼光與推薦,或許大家可以進入更悠閒更緩慢的京都,她提到她的夢想是在京都買一間有緣側的老屋(誰不想呢,哈哈),非常期待,也祝她夢想成真,還是非常謝謝haiyo願意參加這個計畫,也期待日後能帶家人在京都與她相聚。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您好,我叫haiyo,來到京都已經邁入第13年了。在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京都留學。在大學時學的是日文,但因為認為語言僅是一種溝通工具,使我想要利用這個工具再擁有屬於自己的專業。我在日本的碩博班念的是社會學,主要研究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報紙,社會學系在日本不算太冷門的科系,主要分一般社會學以及社會福祉兩種。而我念的新聞學也是包含一般社會學之內,與台灣的社會學系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在漫長的留學期間,一開始在日式餐廳打工,後來開始接觸口譯翻譯以及教學等工作。目前為日企正社員從事翻譯工作。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工作)的原因是甚麼?
其實我認識京都是透過一位曾來京都交換留學的大學同學,我記得她結束交換留學時,一邊拿著相機的照片,一邊跟我述說關於京都的美好,讓我對於這座古都有很好的印象。同學當初也笑笑地跟我說,以我這樣慢步調的個性,可能不適合東京大阪那種大城市,京都可能最適合我。沒想到因為這句話,我就待了13年。
311東日本大震災的時候吧!那時候家人也希望我回台灣,但是剛好同時博班也錄取了!雖然掙扎但還是想繼續學業。在外國生活的確會遇到很多挫折或是困難,比起求學上的困難,我覺得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比較多。
例如,租房子的時候仍是有不少房東不想租給外國人,要不然就是要日本國籍的連帶保證人,對於保證人還有許多職業年收等等的條件。除了保證人還要繳納預付房租,禮金押金以及火災保險等等,在日本搬一次家就需要花上25~30萬日幣。這個是比辛苦的地方。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嗎?
起床洗漱後開始泡咖啡做早餐。是的!日本沒有美而美也沒有永和豆漿那種早餐店,基本上早上都是自己煮。像我這樣慢步調的人,還是無法像一般日本人選擇不吃或是在便利商店抓個麵包飯糰果腹。目前即使已經成為社會人,我還是寧願早起兩小時慢慢地吃早餐享受早晨。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這題蠻難的。如果要說的話就是來京都的第一年,什麼都不太知道,聽留學生的學長姐說京都都是用腳踏車代步的。所以我就騎了一年腳踏車上學,單程就要40分鐘,至今想想真的十分青春。但也因如此,我比很多人知道京都的小路,沒有紅燈就可以一路向北或向南的捷徑。往往這種道路是樸實卻很有味道的。
以前有很長的時間在圖書館,常常都是唸到關門。有一次身心俱疲出了圖書館要騎車回家,停車場滿地的黃色銀杏葉,像是絨毛地毯一樣,非常的美。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流出淚來,可能是身心太累,突然看到這樣的美景,內心突然非常感動。現在想想真的蠻浮誇的。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我覺得是京都人的性格吧!我想大家都有聽過京都人很難相處,講話也不好好說,總是拐彎抹角的。我覺得這蠻真實的,也真真切切感覺到。因為在京都的時間長,同時期的留學生朋友也各自發展,目前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以在地京都人為主。
這樣說吧!老京都人是無意識覺得優越於其他地區的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優雅以及自信到現在還能感受到的。我與熟識的老京都人朋友曾聊過這個話題,我也蠻直接問說為什麼你們京都人這麼難相處?他笑著說,是啊!他也這麼覺得!他接著說,他從小被奶奶教導絕對不能給人帶來困惑以及麻煩。所以,即使是多年的鄰居,掃門前的地時也是絕對不能越界。這樣的教育之下,對於還不熟悉的友人更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不失禮儀的作法。
這樣的想法是深植老京都人的生活,所以衍生出許多場面話。常見的例子如:京都人覺得你說話太過冗長,會說你這錶真好真漂亮。實際意思是請你注意時間。或是你在京都人家作客,京都人問你要不要吃茶泡飯?其實是想要讓你回家等等。
有人會說京都人陰陽怪氣,話都吞在肚子,不好好說。依我看來,這是他們慣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吧!其實在熟識之後,京都人也是會付出真心來交往的。只是他們真的很慢熱很慢熱,到他們真心認同你的時候,這份友情也會長長久久。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櫻花跟楓葉的季節。比起其他城市,京都的櫻花與楓葉更有一種雅致。即使在京都多年,看過的櫻花楓葉太多太多,但還是在這兩個季節裡,讓我有一種「京都にいて良かった!(身在京都真好!)」的深刻感受。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騎腳踏車吧!京都市真的不大,若真的有時間我會建議可以租借電動腳踏車慢慢自己探險。京都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你會看到什麼風景。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街景,也會讓你感受到京都的美好。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我喜歡兩個區域,一是目前居住的四條烏丸區域。一是四條大宮周圍。烏丸區域大部分的人認為是銀行與辦公大樓的集中地,但其實也是祇園祭舉辦地點。周圍也有很多傳統產業的店鋪,可以享受在都會中感覺傳統的優雅。另一個區域是四條大宮,以前阪急電鐵還沒有烏丸跟河原町站時,四條大宮便是最終站,所以附近聚集了很多很道地的店家。很多都是觀光客比較難知道的在地店家,這個區域算是京都市中心的下町,所以其實對外國人都是蠻和善的。直到今天還是很常到這一帶與朋友聚餐。這裡很京都,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京都,而是很容易親近的京都。
訪談文章一樣非常長,haiyo因為回答的都很詳盡,也介紹很多好店與好地方,所以這裡就不全文貼出了,歡迎想看的朋友,繼續點留言的訪談文章詳讀喔!照片用了大家最想念的京都銀杏地毯,我想很多人都曾經被不經意遇見的銀杏與楓葉地毯打動過吧!
我曾遇到一束光小說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7n0nwRsR4/hqdefault.jpg)
我曾遇到一束光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鯨魚的肚臍」少兒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 娜芝娜
內容簡介:
宇宙指派了鯨豚的腦來製造所有的創意提供給人類使用。獨角鯨的長角是一個訊號發射器,可以匯集所有鯨豚大腦製造出來的創意,極光出現的時候,向空中把創意的訊號發射出去。沒有長角的母鯨就和其他鯨魚一樣,是創意的生產工廠,但長角的雄鯨則只負責匯整和發送,創意是資料量很龐大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分工合作。
貝坦.凱托斯出生在巴多克部落,是以捕鯨維生的極地村落。父親阿基亞克以南天星座中鯨魚座的肚臍的那顆星星為他命名,卻總是受同學取笑。他的父親以及全部落的人都期待他成為超越父親的強大獵人,但身材瘦小的貝坦卻喜歡畫畫,一心想離開雪白的巴多克部落到五彩繽紛的熱帶地區。
直到他遇到一頭沒長角的獨角雄鯨赫魯斯坦,人與鯨魚明明是海中與陸地上不同物種,他們卻可以聽見彼此的聲音,沒有角的赫魯斯坦不能發射電波,但還是因此能將腦中想法傳達出去,而讓貝坦在未來也有了更多靈感,畫出心中的畫。
在自己的族群裡同為異類,卻能跨越不同物種,相互理解與安慰,這讓他們感覺不再孤單,也產生了前進的力量。男孩與獨角鯨如何掙脫傳統的束縛,不再只是獵人與獵物的關係,甚至可以傳承巴多克部落文化……
作者簡介:娜芝娜
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曾擔任兩年的國中美術老師,卻為了一圓自己對廣告創意的浪漫夢想,咬著牙還清了公費,且無視母親灑下充滿著擔憂的眼淚,毅然決然離開了教職。而在廣告行銷界打滾了近二十年,卻發現自己喜愛文字更勝圖像。在女兒將滿十二歲之際,突發奇想的想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轉化成故事,和每一個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分享,也藉著書寫,反芻自己成長的軌跡。《鯨魚的肚臍》是第一本小說作品。
繪者簡介:王淑慧
曾任商業平面設計師,喜歡貓、喜歡鳥,喜歡單純的過日子,喜歡坐公車看人,喜歡寫出心裡的話,喜歡畫出心裡的畫。曾獲信誼兒童文學獎第二十四、十六屆佳作,已出版作品《晴子的黃色爸爸》、《爺爺的寶盒》、《誰家的水管破了?》 。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i_aGTCrbw/hqdefault.jpg)
我曾遇到一束光小說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內容是跟這一顆鳳梨有關!
它是一顆關廟鳳梨,是我收到的一個禮物,送我禮物的呢是我的學生。
有一次呢在不經意閒聊的過程當中,聊到喔我很喜歡吃關廟鳳梨,於是呢他記得了這件事,他就在我們課程結束,最後的碰面的時候特別開車喔,從他的家鄉對!他就是關廟人,從他的家鄉載了一箱送給我。
我收到的時候非常的驚喜,驚喜的原因呢,剛剛說了,原來我不經意的一句話,他記得了,他把它收在心裡。但是這背後有更多的感動,感動的部分在哪裡呢?
這就是我今天特別想要跟你分享部分,其實呢他們是一對男女朋友,這一對男女朋友呢,兩位都是我的學生,而且幾乎都上完我所有的課程。
南部人,不滿30歲,他們做的就是一般藍領的工作。學歷、家世背景也很平凡跟普通。
在一般我們的概念裡面,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可能生活圈就侷限在那裡,可是他們有一個不想要被侷限的靈魂。所以呢也在朋友的介紹底下,他們有緣分,踏進了我的教室。
剛開始他們踏進教室的時候,我只覺得他們很安靜,他們好像不太敢把自己表露出來,可是讓我很意外的一點是,他們就一路這樣子上課上下來,那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大概知道喔,我的課程四個禮拜、五個禮拜、六個禮拜、八個禮拜,要全部這樣子上完,費用是一個負擔,時間更是一個負擔。
而且對他們來說,還有另外一個考量,除了時間以外,他們都在南部工作、南部生活,所以他們每個禮拜要往北部這樣子跑;那交通費、時間、體力各方面,都是一個需要考量的。
可是在過程當中,我發現他們一一的去幫自己克服這些問題。所以一直在我的教室裡面看著他們,並且陪伴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那在我印象裡最深刻的是,他們這一對男女朋友,他們一起上我的教練課程,在個別教練的過程當中,我跟嘉玲都不斷的鼓勵他們,一定要活出自己的驕傲。
英雄不怕出身低,你的出身不代表什麼,你的學歷背景,你的家世各方面都不代表什麼,甚至於你覺得自己有很多能力的不足,那也只是你的現況,只要你能夠勇敢的跨出去,機會一定會是你的!
這是我跟嘉玲一直鼓勵他們這一對的一個最主要的核心,我還記得在有一次的教練互動當中,我特別跟這個男生說,在你同樣的生活圈裡面,那些同輩、那些同儕裡面,有哪一個人會像你一樣,花錢、花時間到北部來上課?
如果你的同輩跟同儕都沒有人做這件事,而你做這件事。這是不是說明了你已經願意跨出來!你都已經幫自己做最難的那一步,那麼接下的每一步好好走下去就是了,千萬不要被你的過去跟現在卡住自己的未來!
當我這麼跟他說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他的眼神當中閃爍了一絲的光芒,但是有時候做教學,或者是做陪伴就是這樣,我們永遠只能陪某些人生命的一段,至於他後面怎麼走,其實我們也只能祝福。
可是讓我很感動、很開心的是似乎我幫他種下了這個種子,他幫自己發芽跟茁壯,就在前一陣子我們課程進行的最後,他們這一對就告訴我,他們即將要去日本工作跟生活,他們已經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好好的學習日文,而也找到了在日本可以工作跟生活的機會。
我真的感覺到非常的開心,因為她們已經跨出原本被侷限的生活,他們的生命開始有了不同的可能性,我想談到這邊有一個最重要的出發點,在於他們首先真正的「在乎自己」。
常常很多人喔會告訴我,他也在乎他自己,可是我說「在乎」不是一個宣稱,在乎是一個「行為」。如果你真的在乎你自己,那麼你是否願意付出時間跟代價,真正的去進行一個有價值的學習呢?
這才是關鍵,我其實常常遇到很多朋友,你願意不願意跨出去,你想不想改變?他們都說「願意」跟「想」,可是呢真的要做一個決定、要踏入教室、要付出金錢跟時間的時候,他們就好多的理由跟藉口。
我想在我這一對學生他們身上,他們住南部、他們沒有很好的收入跟背景,但是他們跨出來了。
我倒不是要說服任何人,要做任何的決定,而是有時候我們看看這樣的故事,我們聽聽別人的例子,想想我們自己。
如果「跨出去」在我這一對學生的背景底下,他的難度會比你高,但是他們跨出來了,但是他們生命也因此改變了,那你呢?
而且回到陪伴我這一段錄影的這一顆鳳梨,我平常很少在錄影的時候喔,是有鳳梨的香味陪著我,而今天有。
我收到的時候真的非常的開心,因為我對他們的瞭解,他們並不是那種要去討好任何人的人,但是他們把我不經意的一句話收在心裡,或許我對他們真的有一些幫助。
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行為說明了,他們開始長出對別人「真正的在乎」。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部分,就在於我們常常以為「在乎」,好像就是要討好別人,但是我說「不是」!
一個真正會「在乎別人」的人,他一定是「先在乎了他自己」!
他一定是真正的從內在長出對自己的信任跟力量,而這一份信任跟力量,需要透過你實際的行為跟決定,才長得出來的,於是呢他長出了對自己的在乎,他的感官就打開來了。
我還記得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曾經告訴我說,其實有很多東西他在以前也都聽過,可是進了我的教室之後,就從「知道」變成真正「做到」!為什麼?
因為有一個真正最重要的前提,在於他對自己的那一份在乎跟覺察,透過我們的學習跟陪伴,真正長出來了!
所以在我收下這一箱鳳梨的同時,我很清楚,從他們的眼神、從他們的一切,他們並不是要討好我。
真正在乎不是一種「討好」,而是「分享」。討好是基於你內心的缺乏,想要索討一份認同,而分享來自於你豐富了,而你真正的願意當一個giver,真正的願意去「給予」!
我想你前一陣子應該在網路上看過一個活動,叫做「Be A Giver」,你可能會覺得要當一個給予者,好像是自己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你一定要成功人士才能夠真正的給予!
在我認為不是這樣。一個真的內在富足的人,他都可以成為giver,而這一份內在的富足,從來就不是一種自我催眠,或者是對他人宣稱,而是透過自己的行為,不斷的「跨出去」。
你只有跨出去,才能看見可能性!這一顆鳳梨在我享受它滋味的同時,我的腦子已經飛到了他們在日本可以發揮一切生命的可能性。
或許過幾年我再遇到他們,他們因為日本或者是其它生命經驗的堆疊跟累積,他們已經跳脫了原本生命的世界。他們既保留了自己生命當中,最底層的那一份淳樸跟踏實,他們又可以看見更遠大、更寬廣、更絢爛的世界。
我也希望你聽到這邊,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不管你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人,進行什麼樣的學習,永遠記得機會擺在你眼前,你所需要做的叫做「跨出去」。
任何生命的美好都不是一種宣稱,而是一種「行動」。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想要跟這一對男女朋友一樣,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跨出學習的第一步,看見自己的可能性的話,那麼我們所有課程相關的訊息,在影片的末端或者是文字說明裡面,都有相關的連結。
凱宇很期待一起能夠在我的教室裡,見證你的成長跟改變,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跨出去」,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QM0lL6frs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