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ywuofficial
我不是很早就懂得美的人,
小時候討厭蕾絲、公主風、粉紅色、婚紗、花朵、時尚、精品、洋裝、亮片⋯完全沒有興趣,
雖然也沒有到熱愛四驅車之類的,
但我確實對小豪比較喜歡(?)
流行玩樂總是落人家好幾拍,
喜歡過電子雞也曾經跟家人跪求要買gameboy,
得到一台遊戲機卻非常不會玩,
就算學人家把卡帶抽出來吹一吹也一樣。
我記得跟鄰居哥哥學會電腦上玩軒轅劍,
整整一個下午好像是一直死掉重來,
玩一天也就沒興趣了。
Dress @maxandco
Shoes @newbalance
Earrings @theivytokyo
Florist @salon.tw
家裡管很嚴我幾乎沒看過什麼卡通,
不能看小叮噹因為大雄會說謊技安會欺負人,
只能看柯南因為他有分析、正義⋯之類的優點。
我都是偷偷趁家人午休轉台看港片,
被殭屍嚇個半死又不敢講,
沒想到最後迷上做點心過生活,
每次到吉利丁使用環節,
我就瞠目結舌地緊盯著,
透明固態的片狀泡到水裡就會變稠,
再加其他東西就可以做果凍布丁,
對九歲左右的我來說⋯
除了大衛魔術就這個最厲害。
我媽也不讓我看漫畫,
所以我這輩子一本漫畫都沒看過,
只有到美國留學才偷偷看了死亡筆記本,
大概也是花了兩三天才知道一格一格要如何跳著看,
也才發現原來我太過於重視文字敘述,
為了儘速享受文字,反而會覺得被圖畫擋住。
(好的,吳姍儒,不要再分析了)
總之,我永遠都是跟不上流行的保守呆頭鵝,
我不是很懂流行和美⋯
但我感謝在工作上被迫(?)和一群注重美的男女一起相處,
他們讓我開始認識(雖然不到追尋的地步)
但我開始懂得細看很多很多東西,
找到它的故事、背景、說法、理由⋯
進而懂得appreciate它們。
然後最難能可貴的是⋯
慢慢傻氣地發展出我自己的樣子!
我開始會欣賞花卉、服飾、流行、獵奇,
(尤其我有個超愛分享獵奇冷知識的弟弟)
最後整理好自己的資料庫,
再成為更有厚度的女子,
可以說是個深諳「厚道」的女子了🤣
「有點厚度之道」層層堆疊安身立命,
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必忠心。
今天要聽:郭頂的水星記
未來要分享
*我買的花+心情
*第二集VLOG
*我設計的筆記本
*好用的餐巾紙
*新的LEGO組
誰要先呢?
我才 不 會 被 女子 欺負呢 漫畫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基進黨某個女性主任,因為臉書叫做xx小姐姐,「小姐姐」被認為是中國用語,在一些人施壓下,該主任不得不改名.
.
根據基進黨人士的說法,該人使用xx小姐姐作為代稱起源於選戰期間地方鄉親對主任的稱呼,但即使如此,仍然被以「基進黨比民進黨還獨」這是路邊鄉民都知道的事,所以更應該被框架較高的標準,並指責她對中國用語毫無自覺.
.
說來好笑,如果你去鄉下,喚一聲「小姐姐」(台語),包準每戶人家都會有年輕的女生探出頭來,對,他們就是小姐姐.
.
而且可能有些已經三十幾歲了.
.
人們用小姐姐,遠比中國人近年來風行的「小姐姐」還早,不能說,台灣人用的東西,換到中國人用,就變成中國的,然後必須反對,還要人改名,真不知,這是在反中,還是反台.
.
其實神父並不反對支語檢查.
.
但不要忘了,中國人也是人類,凡是人類,就會進行「模仿」,這是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理論,因此,不太可能中國人用過的東西,不管它的本質是什麼,他就變成中國人的,而必須反對-這樣子,很容易喪失反對的本質,反抗中國的壓迫與滲透,進而擴大反對不該反對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可能會做任何事,用任何用語.
.
所謂防禦,是伐去其不正常的意識,而不是把正常的事物本質,也一併都砍掉,這就不叫防禦了,叫自殺,說的文明些,叫做不相干的起源謬誤.
.
如此一來,中國群體只要不斷採摘他人的語言,人們就開始自我檢肅自身的語言意識,不論其常識、語意、語用、語法,語境,到最後,處處都是中國用語,屬於他人或自己的語言反而被消滅掉,這才是在幫助中國用語無限膨脹,取代本屬於自己的語言自由.
.
支語檢查作為一種非常辦法,是一種捍衛本土文化的防衛機制,也因此,是必須謹慎而且細緻的使用,避免牽連無辜-換句話說,使用者必須有相應的智慧,若沒有,只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僅降低這個防衛機制本身的信度,也會淪於任意遷怒於他人的工具.
.
這時,就不是支語檢查了,只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
.
「小姐姐」一詞,其實牽涉到言語的自然性,也就是不管是什麼語言,只要有姊姊或是年輕女性,牽涉到排行,或表示親近,都有可能會誕生「小姐姐」或「小姊姊」這樣的用法.
.
通常「小姐姐」或「小姊姊」可以指的是家中排行較末的姊妹,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身上,如同「姐姐」,可以指對一般年輕女性的暱稱,「小姐姐」也可以如此使用,小有拉近距離,親暱的意思,相較於「姐姐」來說,就是年齡層更接近自己,或者是關係更加親暱的稱謂.
.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小男孩看到蘋果姐姐在表演,蘋果姐姐大概20來歲,是一種姐姐,而這個小男孩跟隔壁的姐姐一起去看,年紀跟他差不多,但比他略大,這個姐姐跟蘋果姐姐比起來,就不是同在一個層次之中,就叫她「小姐姐」.
.
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中,又會脫口而出小姐姐呢?比如一個媽懷了一胎,就會脫口而出「你要當小姐姐了喔」,這明明,是極其自然的事,或者是母親對孩子說,「你叫隔壁的那個小姐姐過來」,這時,小姐姐可以指的是年幼的姐姐.
.
在神父來說,我喊小姐姐大概快二十幾年了,從小喊到大,從南喊到北,在北部,我有一個乾姐姐,排行最末,我管她叫「小姐姐」(小tsé-tsé),南部我也有一個堂姐,排行亦最末,也如此叫她.
.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本故事叫做「小弟弟與小姐姐」(Brüderchen und Schwesterchen),這本書的翻譯也令日本傷透了腦筋,他們起先翻「兄と妹」,又翻「小さな兄弟と小さな姉妹」,因為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姐弟的故事,但英文是集合名詞, Little Brother and Little Sister,這就容易搞混.
.
所以我要註明一個兄弟姊妹的故事,小姊姊,little sister就會被如此出現.
.
至於在中國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風行「小姐姐」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情,而且還是來次二次元的敬稱,針對自身喜歡的偶像LoveLive!裡,μ's偶像組合成員的暱稱,還稱什麼,一般人不能隨便用,在神父看來,他們不過就是在既成的語彙裡,框架出來當成指涉特定人物的詞彙,根本只是借用,不能越俎代庖,說什麼稱小姐姐會冒犯acg圈,這根本是乞丐趕廟公的說法.
.
至於LoveLive!的粉絲,為何會用「小姐姐」來稱呼他們的偶像,邏輯也和一般語言的語用性相當,就是對於年輕女性的年齡層相對的微妙感受,相較於設定為高中生的動畫偶像,應該叫做妹妹,但實際上幫他們配音的聲優,又多為二十來歲,為了表示最大的愛意和敬意,把稱他們「姐姐」的年齡鴻溝給去除了,稱為「小姐姐」.
.
換句話說,比姐姐還小的姐姐,更親近自己的姐姐.
.
後來開始氾濫,在中國網路中,從二次元到三次元,變成稱呼漂亮或有萌屬性的年輕女子.
.
而她的詞源又來自日語「ねえちゃん」,簡單來說,對中國人就是外來詞彙,中國人普遍反日,卻又模仿日本的詞源,這可以看出語言的模仿性質和自然生成的邏輯,是難以令人察覺和防備的,台灣人就算抗中,也沒必要把小姐姐看成是全然的中國用語.
.
在漫畫暖暖日記中,有一隻公的花栗鼠常常被他姐姐欺負,這個姊姊名字就叫小姐姐しょうねえちゃん,是該名花栗鼠的二姊.
.
像「小姐姐」這種詞彙,除了是語言中的常態,基本上也是無害的,根本沒必要為反對而反對.
.
因此在鄉里之中,都是一群年紀偏大的長輩,看到有年輕的女性,便叫她「小姐姐」,其實也不為過,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看到大姊姊,要縮短距離,叫她「小姐姐」,也不會令人意外.
.
至於為什麼不叫阿桑或阿姨?我想如同為女性更應該明白其中道理,例如「おばさん obasan」歐巴桑,原本是對年長女性的敬稱,但近年卻變成暗示女子老,外貌欠佳,女性不喜歡別人稱呼自己隱射出年紀,所以最近連「阿姨」都變成嫌惡用語,這也是前頭粉絲的邏輯,用彌平年齡差距來討好女性,因此,從歐巴桑變成阿姨,阿姨變成姐姐,姐姐再變成小姐姐,這種有點大,但又不能太大,又要隱含一點小的感覺,只能說,投其所好罷了.
.
通常我們會習慣稱,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但在語言之中,並不是那麼工整的,也常出現這種大小置換,從中得到其他意思的用法,以台語而言,阿+親屬稱謂,通常有尊敬或者權位的意涵,阿爸,阿母,阿姊,鮮少稱阿妹,阿弟.但,也有例外,例如「阿妹仔」,是對晚輩常出現的稱呼,且多半沒親屬關係.
.
其他如有藝人稱「小哥」,或者什麼網路用語「小妹哥」,小阿姨,有些女生也喜歡自稱什麼xx哥、二伯、女孩、林北,「小姐姐」根本就無傷大雅.
.
「凡是中國用過的,我們就必須討厭」,這是個簡單邏輯,過往,也有人提出什麼中國喜歡打擊台獨,稱某某是台獨,獨已經被汙名化了,所以我們不能稱自己是台獨,這些,都是把自己的理智某種形式去交給對方做決定.
.
作為防備中國用語入侵的防衛機制,首先要做的,便是精準打擊,不是亂打一通,若是不區分來源,有害無害,一味都塞在「中國」的框框裡,反而連不該塞的也塞了進去,說是要抵制中國用語,卻變成在割讓自己約定成俗的語言習慣.
.
因為自身不當的想像,而強迫他人改名,在我看來,這根本做過頭了,這不是屬於台灣獨立自主的想像,身為台獨立的倡議者,照理說,應該最反對這種施壓而亂改別人名字的行為.
.
要做之前,先界定一件事情,到底是在反對中國用語,還是在反人性,brother.
我才 不 會 被 女子 欺負呢 漫畫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展凶心人(七)
五年前跟黃碧雲說自己終於出小說,她說想看,看後,她寫了以下一篇文給我,又為這篇文畫了一幅畫。
對我來說,好睇過本小說。
———————————
【關於你和《超人》】
讀完了。知道可能對你會有影響,這一次我非常謹慎。
我不知道你的嘗試。我當你第一次寫小說。
長篇的控制非常難。我寫了十幾年中短篇,才寫第一個長篇,但只是篇幅長,即《烈女圖》,仍是三個中篇的拼貼。《烈佬傳》是我真正的第一個長篇,篇幅很短,字數也少,但它有長篇的結構與幅度,無論成績如何。大部份的作者,都從短篇開始。
《超人間失格》有非常好的開始,可能那個與你生活經驗有關。
想像力是很危險的事情。我時常說,畫畫要素描,國畫要寫字,臨畫譜,跳芭蕾要做把杆練習, 彈琴拉琴要練音階和學習曲,這都是掌握技巧的訓練。有技巧不足以成就作品,但沒技巧只能算是博懵。那些女星名媛,連具象能力都沒有,就去畫抽象畫,就是博慒。你有沒有看過畢加索的速寫素描?好紮實。我不喜歡畢加索,但我不能說他靠想像力博懵。
我不是讀推理懸疑小說的人,中學時期看過一系列松本清張,還有幾個日本作家,當時閱讀很純粹,沒想過自己會接近文學創作,我第一次成功投稿已經是大學最後一年最後那幾個月,不算是創作文青,所以不讀推理小說不是因為文學的潔癖,不過這種很單薄的情節小說,不能滿足我的好奇與對智慧及知識及美感的渴求。
你沒有很好的掌握你的想法與素材,「廢人聯盟」「被欺負族群」可以是一個發展方向,「國家」即你所說的「公司」也可以有比較清楚的內容,「我」與「小初」的身份交替可以有更合理的轉折,創作之中,凡事都可能,但這可能即想像力,卻要以清晰的認知作基礎,因為正如你所說「拿取了這個世界的材料,重組,拼貼」,但如何?這就是小說練習。
「但如何」要自己摸索。《超人間失格》是一個大膽但充滿缺失的作品。
但我仍然願意讀,是因為你困難的摸索,你的笨拙,你的疑惑,你的狂暴與生怯,你的思索與胡亂。
我只見過你一面,或者在街上見到,認不得那個是你。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名字,我問過一次,但沒有叫過用過,所以忘記。我背地叫你「肥仔」,想你年紀也不小,但不是「肥佬」而是「肥仔」,因為讀著你斷斷續續在報上寫的,見到你畫的公仔,讀過你的漫畫書,是個「仔」而不是「佬」,肥仔並不天真可愛,有時甚至可以惡毒,像你寫著的「我」,也會嗜殘暴,也想打人一鑊甘。肥仔會有點蠱惑,小奸壞,扮小豬豬,自稱咸濕我想也是。我也不知道你的工作,我從來沒問,我也不想知道。因為你不是我生活之中的朋友。
我是因為陳特給你冒昩寫個電郵。我從來不參予任何網上社交或討論,不用智能電話,電郵是書信的替代品。如果沒有電郵,我會給你寫信,寫明信片,寫紙條,像我給很多很多陌生人,寫過極為親密的字。那是我在世界存在的一種方式,從來沒有改變。對一個人,講一些話。我隨即忘記。
你在報上寫,你是陳特的學生。我讀過陳特在死前寫的一篇文章,當時用來與癌症病人分享,惹得幾個病人痛哭流淚。但我想那種淚也是安慰,有人和他們經歴生死之間之痛。我很高興,原來你也是陳特的沾露者,如果哲學教授的話是雨露。你很高興的回覆,說你原來見過我。
一次你寫中秋節孤伶伶的對貓,我覺得你很可憐,便給你寫幾句喵話,我帶喵喵去賞月,喵喵嚇到縮在我腳底。
不是文學通話,像麻雀友潛水友足球暴徒之間的喵主情。你會給我畫喵。
我說過,人通喵話,也是貧乏可憐。後來就從喵話講別的,一兩句,整整吓還是和那些社交網站的對話差不多,分別只是一對一。我討厭言語濫交。
或者畫。有時我會給你畫。你總是十分寛容的鼓勵。
文就是人嗎?我年輕時候,見到我十分傾慕的文人,總會很惆悵,哦原來是這樣的人。後來惡有惡報,比我更年輕的人見到我,也會大叫「文不如人」,意即你的人這麼普通。後來我知道,文還是如人的。怎樣的人就寫甚麼,如果有差異,不過是對人或對字間的觀察感受,未夠細緻尖銳。
我從文字中了解肥仔。肥仔在沙田長大。我在沙田住過,我總懷疑我住在沙田的時間,放假踏對拖鞋去街巿買菜,有時嫌貴或要買五金用品或看醫生,就到瀝源邨,看戲又去過那間商場的電影院,會碰到月巴所寫的中學生他自己,在商場流連,打機或想做甚麼不敢做的事情,即咸濕事喇我不知,少男心事身事。他不會看我這成年女子,我也不會看少男。
肥仔小時在牛頭角長大。我說我在報館上班,時常在牛頭角邨吃那些很髒的小吃;我們記得的地方,和我們同齡人所記,全部消失。
肥仔寫在焟燭廠做暑期工的酷熱與憤怒。每次我點香薰焟燭,都會想起他寫工廠的血汗熱,感到中產階級的罪疚。肥仔寫他喜愛的女子,嘩,都是可望不可即的大明星,我想,你自己也知道那些女明星不會愛上你這個「普通男孩」。肥仔寫被人欺負:「女上司的尖聲責罵」,我猜想那是一個和我有工作交往的人,只好說,這個人我不覺得她工作上對我不合理,你有料沒有人可以壓住你,況且年輕受一點氣也無妨,你會知道一切得來不易,因此保持鬥心;肥仔外出工作又比「浮托」photo 攝影師欺負,我回怎會呢,他們都是好拍檔,除了一個和他出差,他向總編輯投訴,說我欺負他,詳情不具。肥仔寫因為體型,時常都要表現好脾氣,討人喜歡;我回我吃過虧,肥肥地好笑容的人,其實很難相處,因為壓抑。
讀維根斯坦月巴。愛女星月巴。看舊戲月巴。喵月巴。月巴要出書了,有一本小說,我厚著臉皮請求,可否讓我為你寫一點小東西?我還沒有看小說,但我估計是一本充滿缺點的小說,因為他的人。因為我珍惜寶貴的,並非成功或才華,而是已經十分罕有的誠實。
誠實會否令小說「好」一些?我指是文學標準的「好」:文字風格、敍述能力,角色刻劃,對白是否精到,如果希望讀者多一些,情節能否捉緊讀者。文學也需要懸疑,而且比推理小說更困難的是,文學的懸疑並不是「誰是兇手」「她在做甚麼」,而是某種曖昩,讓讀者不知為何的追讀下去。
誠實不會令一個作品「好」一些,不會令一個人的品質「好」一些。我甚至說,誠實於人有害;人害怕誠實,因為現實的恐怖,人又以誠實要求他人來壓逼人。誠實又是社會制約,保障私有財產,設定合約,規範買賣行為。誠實是不誠實的人,用以愚弄及控制誠實的人的手段。
藝術創作容不下不誠實;這是唯一體現誠實而且可以讓之發光亮的空間;文學自由,藝術誠實。我們需要文學藝術,不因為消遣解悶,而且在此可以體現於俗世生活難容下的誠實。
作品可以有缺點,可以笨拙,可以胡亂,可以不是「好」的作品,與獎項無緣又被人批評為幼稚甚至落得扔入回收區或到處求人送人的下場,沒錢收兼倒貼,但作品如果不誠實——抄襲,過於(任何),媚眾,就無法接近文學的自由精靈,藝術的美與無私。
月巴的小說不是一個獨立作品。我情願從他所有而讀。我讀到一個人,而不是一本寫得有點甩離的「一個17 歲少年突然變成超人的懸疑小說」;一個被人欺負又成天想報仇又不敢只好寫小說的人,一個以為自己是卡夫卡還未寫完這句已知道自己不是的人,一個愛美麗者,肥仔,因為知道自己失敗因此並不失敗的人。月巴要去讀哲學,對他工作和愛美女一點都沒有幫助的哲學,我問,學費籌到了沒有,他回總算攪掂了。愛美麗者,渴望自由的人,總不會很成功,有點跌跌停停,論論盡盡喇,肥仔戴一個黑框眼鏡,我不會認得他的,很普通,承擔普通人的道德與不道德,也是《人間喜劇》。
#書展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