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該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早上8點多,兒子傳來一封簡訊:「媽媽,我撐不下去了,太痛苦了。我要走了,妳還有爸爸和妹妹,沒有我妳也能走下去。不要試圖打電話找我,我不會接的。」
怎麼會這樣?
是什麼事情讓我的孩子痛苦到活不下去?
「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孩子活著。」
當天晚上,我帶著暴瘦5公斤、兩手臂布滿無數割痕的兒子前往林醫師的門診。念護理科的兒子其實不願去,因為他認為沒有用。
一到診間,林醫師開頭的兩句話就讓他感受到醫師理解他的痛苦,這是他唯一的希望,他也因此同意接受治療與接下來的諮商輔導。
密集治療期間,我每天都陪他一起度過。看他從了無生趣、焦躁、煩悶、無奈接受、夜裡哭泣、憎恨、生氣到釋懷、感謝父母給他的愛、體認到別人對他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最後對未來燃起鬥志。走到這裡我才知道,老天爺還我一個比以前更懂事的孩子,我的孩子過關了。
自從孩子發病後,我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會發病?遇到了什麼事?何時開始的?我哪裡做錯了?發病後該如何和孩子談話?[1]
■很多「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發生,就像小玲...
小玲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開始經常抱怨,無論怎麼努力,她都彈不好鋼琴,作不好功課,亂發脾氣、功課變差、不想上學或上課上到中途,會當堂哭泣要回家,父母對小玲如此天壤之別的改變相當錯愕,有時反而更嚴格的要求她,把她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有時把她當作進入青春期階段反叛的孩子,但這些似乎都沒有幫助。偏偏小玲之前是個品學兼優、人見人愛的孩子,用功、聽話、守規矩、自律。
小玲看到醫師時,已經休息兩週沒有上學了,母親形容她在家的生活,除了胃口不好,經常抱怨無聊心煩,作息不定外,實在看不出她到底怎麼了。
兒童有時無法直接地描述自己心情,當他們在情緒低潮時,表現的行為有時似乎不一定與情緒的低落相關,然而他們不適應的行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整理行為的改變,常常是憂鬱症的徵候。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並不像大人一樣會呈現憂慮、失眠等明顯症狀,但最明顯的特徵是「活動力突然遲鈍」,例如,有一天突然坐著發呆,不再看漫畫和電視,有時會突然哭起來。
「兒童憂鬱症」並非孩子個人的缺點或任何個性上的弱點,而是一種腦部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影響著兒童的感受、思考與行為。
兒童的憂鬱症不像大人有明顯的症狀指標。加上這時候的孩子,感情尚未成熟,情緒表達能力不夠,很容易會因「假性症狀」而被大人以為「只是偷懶罷了」。
而最明顯的症狀是活動力突然減弱,不再愛看電視或熱衷喜歡的遊戲,甚至會突然不安而哭了起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多半不會自動好起來,情緒的低潮更可能演變至影響較嚴重的憂鬱症[2]。
■如何知道孩子得了憂鬱症?
青少年憂鬱症症狀有時和叛逆期的行為表現很像,因此容易被忽略,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形,建議多關心孩子的狀況,並在必要時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1.「長時間心情不好」
負面的情緒持續好幾天都沒有改善,或是情緒起伏很大、易怒、經常哭。
2.「對事物失去興趣」
開始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完全提不起勁。
3.「暴飲暴食或不吃東西」
憂鬱症有時會伴隨著暴食症及厭食症,導致孩子體重突然劇烈增加或減少。
4.「失眠或嗜睡」
壓力及情緒的影響,會使孩子開始出現失眠或嗜睡的症狀。
5.「有自殺的念頭」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不常對家人吐露心事,但如果曾經提過自殺相關的議題,要特別留意。
除了上述的5個情況之外,只要孩子出現異常情形,都要記得多關心孩子的狀況,多一點的耐心與關心都可能成為孩子的助力。
■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憂鬱症陪伴者的3大原則
1.正視孩子病情,勇敢面對憂鬱症療程
首先要了解憂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一定要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斷,遵循醫生的指示服用藥物、接受治療才能痊癒,不能因為在意社會觀感,或是害怕孩子過度依賴藥物等理由而延遲就醫。
2.先顧好自身的情緒
陪伴憂鬱症患者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時間,長時間的陪伴容易讓人疲乏,甚至產生逃避、抱怨的情緒,建議父母在情緒疲乏的時候適當休息,給自己消化情緒的時間,避免將自身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必要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
3.一起尋找抵抗憂鬱的方法
除了花時間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外,也可以多安排有趣的活動,挖掘孩子的興趣,在生活中尋找能讓孩子快樂起來的方法,遠離憂鬱的情緒[3]。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研究顯示,未接受治療或者延遲治療,不僅僅對憂鬱症症狀的復原有影響,對兒童自我價值與人格發展也常造成損害,為避免惡性循環,只要一發現孩子的舉止有點奇怪或異常,一定要儘早請教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以免發現太晚,延誤治療[2]。
■更多的憂鬱症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張家銘醫師以木樓合唱團演出歌曲「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的一段值得令人反思的歌詞「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此生」為例,說明人生短暫,許多青少年在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為何前就提早結束了生命,需要大家一起來協助守護。並說明因為青少年憂鬱症大多不會告訴師長,最能協助他們的是同儕朋友。
青少年若能自我覺察情緒問題,並學習作類似「Over Blue」一樣的同儕支持者,懂得傾聽、陪伴、支持,甚至轉介,將能夠協助化解青少年憂鬱與自殺問題。Over Blue「跨越憂鬱」分享他們陪伴憂鬱症患者的經驗,說明陪伴者也需要被支持與陪伴。就像「Stand by Me」的歌詞,因為他感覺到有人「站在我這邊」,他就不會害怕,他就不會孤單。張家銘理事長提醒大家COVID-19疫情後的世界改變,更多的憂鬱症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協助[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良醫健康網)早上8點,憂鬱症兒子傳來一封簡訊:「媽媽,我撐不下去了,我要走了」:https://bit.ly/3gsq6uC
∎[2]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憂鬱症簡介 > 兒童憂鬱症 > 忘記微笑的心靈」:https://bit.ly/3angbT9
∎[3] ( 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青少年憂鬱症|遵守3大原則,陪伴孩子走出青春期憂鬱症」:https://bit.ly/2OcGC5W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關懷憂鬱症音樂會-青春不憂鬱:Z世代的情緒風暴」:https://bit.ly/2QcgyJu
➤➤照片
∎[1]
∎(早安健康)「憂鬱症只是因為「想太多嗎?」醫生說:真的不是!」:https://bit.ly/3n4LDdX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精神疾病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 #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衛生福利部 /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電子書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武漢肺炎掀起孤獨風潮:其實關於職場,遠離人群你會更快樂、成功!】|SOHO接案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使得人人自危,讓全球人類社會都籠罩上了一層陰影。
-
我一方面憂心疫情、為深陷痛苦的人們感到難過,一方面也震驚於人類文明社會的脆弱。嚴重疫區內,無數企業被迫停擺、眾多實體店面紛紛宣布撤離、關門、倒閉,一場疫情就可以讓跨國企業與投資人大量撤資、全球供應鏈出現鍛鍊危機,原本的全球化的經濟榮景也彷彿遊走在鋼索上,一擊即潰。
-
有些免強復工的企業開始實施「孤獨方案」,要求員工獨桌吃飯、單房居住、盡量一個人生活。開會也盡可能減少與會人數,或直接改用線上會議來取代。
-
有些企業則利用自身的「數位化能力」,允許員工開啟無限期的「遠端工作」上班型態。
-
也許經過這次疫情,未來企業們也會開始更認真思考「遠距工作」的可能性!或許未來將有更多更多「遊牧式工作」的「自由工作者」、「遠距工作者」和「相應工作機會」,會陸陸續續的出現、產生。
-
而這次的疫情,也讓我再度更深入的,思考了很多關於「工作型態」上的問題。想想之後發現,如果撇除疫情不談,或許「孤獨」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興許「關於職場,遠離人群你會更快樂、成功」!
-
以下分成「三個觀點」來跟大家分享。
-
——
-
一、所有的「煩惱」,大多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俗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時候「適度的遠離人群」,你會更快樂!
-
很多人習慣「抱怨工作」、「抱怨生活」,彷彿一切的問題都出在「工作與生活本身」。但抽絲剝繭之後才發現,在大部分的情況裡,真正讓你煩惱、生氣、厭煩、有壓力的,通常都不是「工作或事情本身」,而是跟這一切牽扯在一起的「人」。這樣的現象,在職場上尤其明顯!
-
因為職場上,大家本來就是為了「完成組織任務」而被聚集在了一起。並非像「朋友」一樣,至少是因為互相欣賞、喜歡,才會成為朋友、定期聚會。也不像「家人」,有著神秘的親情關係紐帶,來將彼此聯繫在一起。所以通常「同事們」對彼此的「容忍度」也會比較低一些,衝突相對的也就多了起來。
-
雖然職場上大部份的人都不會選擇採取「不成熟的正面衝突」,但光是「私底下的暗潮洶湧」,就夠讓人心煩、心累的了。
-
舉例來說:
-
當你感覺這個「明天就要上線的專案」好煩,其實心裡想的可能是「主管好煩」、「同事好煩」、「組員好煩」或者「顧客好煩」。因為真正困擾你的,可能其實是「主管會不會又有意見」、「同事為什麼要一直給壓力」、「組員為什麼可以這麼雷」或者「不知道顧客的反應會是如何」...等等。大部分的煩惱,其實都還是「人」的問題!
-
「工作或事情本身」也許不一定有趣,但是通常能帶給你「最大壓力和痛苦」的,還是「人」。
-
如果除去工作中「複雜的人際關係」部份,或許你會發現,其實「工作」並不那麼討厭,有時甚至還滿開心的!原來自己竟然還滿喜歡「這份工作本身」的!
-
當然,有時候在工作中還是有機會可以結識很棒的朋友的!像我在以前的全職上班族工作中,就有這樣一群很古錐的朋友💕。
-
但是職場中肯定也會有看你不順眼的人,有時候喜歡你的人再多,只要有一個討厭你的人來找碴,就足以徹底毀掉你完美快樂的一天!
-
這件事情真的很神奇,我們就是忍不住會受到「少數負面事件」的影響。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許多擁有「百萬支持者」的網紅,卻會因為「極少數酸民」的攻擊而陷入憂鬱的原因吧?!
-
因此,如果可以在工作中極小化過度、不必要的「人際應酬」,不只可以大大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與壓力」,還能多出很多可以完全專注於「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呢!(PS. 比如,我現在的「接案生活」,就是一種「極小化不必要之人際接觸」的工作例子。🙈🤣🤣)
-
-
二、「保持舒適的人際距離」、學習「觀察&傾聽」,反而能讓我們更了解「相處之道」!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一定要隨時隨地緊密相依。其實有時候,適當的保持一定程度的「人際距離」,相處起來反而「雙方都能更輕鬆自在」。尊重彼此的隱私和生活空間,事實上也是一種尊重、在乎對方的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不會因為「適當保持距離」而有所減損。
-
這個道理就好比,「整天膩在一起、連上廁所都要結伴同行」的朋友,感情不見得會比「久久見一次面,但總把對方放心裡互相關照」的朋友,要來的深厚一樣。
-
此外,「保持舒適的人際距離」後,我們也會開始「學會觀察」、「練習傾聽」。而「觀察 & 傾聽」正是最最關鍵的「溝通技巧」,有時甚至比「說話」還要來得重要且有力量!
-
上國中以前的我,總是經常自己一個人。這並不是因為我真的超級厭惡人群,只是因為小時候個性比較內向、慢熟罷了。當時內心其實很渴望能有一群自己的知心朋友,但又實在覺得「交朋友」這件事情異常艱辛。有時候看《漢娜的遺言》這類講述「青少年掙扎求生的校園生活」影集時,都很能理解年輕主角們「渴望融入團體」,卻又總是「找不到容身之處」的那種徬徨與脆弱。
-
正因為知道「人際相處是我的弱項」,所以童年時期的我特別用心學習、了解團體生活,並留意人際互動的適切節奏。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開始慢慢領悟,也因此學會了「觀察」與「傾聽」。
-
「觀察」&「傾聽」這兩件事情很重要,甚至比「說」還重要,然而我們卻總是時常忽略這點。
-
大家應該都曾經遇過這種人,或者身邊正好就有這種類型的朋友:他們總是滔滔不絕的講,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自己,讓你很難有插嘴或發表意見的機會,有時甚至就連終於輪到你發言了,他也能快速的再把話題焦點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去。
-
這類的朋友通常不是什麼壞人,有時候其實還單純得挺可愛的,他們甚至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
然而,相處是互相的,需要你一來我一往才能夠激起火花。而上述這種「自我中心」的溝通方式,則往往會讓人感到不自在,覺得有壓力且不受重視。感覺好像自己唯一的功能,就只是某種負責「在一旁附和、稱讚你」的「罐頭笑聲和掌聲」而已。
-
因此,在「與人相處」時,除了「說話、表現」之外,我們也應該為對方留下空間,學著適時當一位好的「主持人」,觀察現場情況、留意對方的情緒、感受和反應。並做一位好的「傾聽者」,只有願意去「聽對方說」,才能真正「理解對方」,而理解對方之後才是「有效溝通」的開始。因為「理解」我們才更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也因此更能「說進對方的心裡」。
-
這也就是為什麼常有戀愛專家會用比較誇張的方式,開玩笑的告訴正在約會的男女:「其實你不用是妙語如珠的幽默大師也能脫單,聊天時只要記得 “微笑、點頭、適時應和”,就算什麼話都不說,對方也會覺得跟你相談十分愉快、超級合拍」!!🤣🤣🤣
-
-
三、享受孤獨:「學會獨處」可以讓你更接近「成功」!
-
喜歡用過多的聚會和喧囂來填滿自己所有的空閒時間?你也是那種害怕獨處的人嗎?
-
其實「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寂寞」才是!那些成功且活得自在的人,往往懂得如何「享受孤獨」,但並不「感覺寂寞」。
-
有時為了完成一件大事,我們非得學會如何「獨處」才行。因為只有真正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才能認識自己、走出自己的人生,也才有時間去學習、去創造、去努力完成那些想要完成的事情。
-
如果我們總是不甘寂寞、害怕孤獨,便沒有時間可以留給自己、讓自己的身心安靜充電,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時間可以為理想努力實作。自然也就更加沒有心思與能力,去追尋理想生活了!
-
-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啦!希望上述的三個觀點分享,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活得更加自在,也離「理想生活」越來越靠近喔!💕
-
——
-
PS. 題外話:
-
關於有些朋友的好奇提問,想知道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中「自由工作者」所受到的影響和波及為何:
-
半工半讀,一邊「攻讀行銷博士班」,一邊身為獨立接案「自由工作者」的我,工作與生活相較於上班族來說,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
因為本來就不太需要通勤,疫情來襲的時候,所要做的最大改變便是盡量多待在家,然後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多又密閉的公共場所,如此而已。
-
工作量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是「在家工作」、「獨立接案」,所以沒有停工、裁員、無薪假的問題,目前也尚沒有失去案源的情況發生。
-
另外,因為「Freelancer」們為了「建立自我保障」,通常本來就會先準備一筆能夠生活「半年到一、兩年以上」不等的「緊急預備金存款」,所以就算面臨無法工作的情況,其實也還是可以安心的再撐上一小陣子的。
-
學業方面,學校和老師們的應變能力也很令人驚豔,有些課都已經開始完全採用「線上教學」來取代「實體課程」了。這一切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嘗試,期待看看這學期「課程數位化」之後的「遠距教學成果」!
-
🔻相關好書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
博客來:https://wonderfulapple.net/2eYIv
-
➡️ 這本書對從小向來逆來順受、努力融入人群的我來說,簡直是超級震撼!!哈哈哈有一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想說天啊,原來人際關係可以這樣處理、原來日子可以這樣過。~~希望可以對友相似需求&困擾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發&幫助哦!
.
——
.
➡️目前正在嘗試著把一些「自由工作者試驗心得 & 野放上班族生活故事」做更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如果你感興趣、也希望未來能接收到更多相關資訊的email,歡迎填寫一下這個表單,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哦!🤣🤣🤣💕💕💋>>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這樣沒辦法解決問題
她描述她先生,是個實事求是的人。她形容,他的人生好像打電動一樣,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問題…
「你這樣沒辦法解決問題!」是她先生很常講的一句話。
她先生的好處,就是很負責任,但缺點就是,一板一眼。跟他相處,很沒樂趣,但很有安全感。
婚前他就已經是這樣,結婚、有了小孩之後,他更是進化,很多事防範未然,把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很多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先想清楚。結果,他反而困擾了自己,又給她很多壓力。
像是她現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不敢跟他分享。有時候她只是要人聽,不一定要解決;有時候她想解決,但要按照她自己的步調跟方法。他只要一聽到她的困難,就是急著要她解決,甚至想親手幫她解決,也不管她喜不喜歡他的方法。她如果不夠積極,他還會念她、罵她。
有些事,根本就是小事,他也把它當問題。齁…,她覺得忽略就好,他就覺得她神經太大條。
她引用一本書的標題,去勸他:「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不過,光是這樣,他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被她講的時候,他會放鬆一點點,沒多久,舊有的模式又會再出現。
她說,他這一套,孩子小時候還可以。等到孩子青少年,大概就會出現問題。她後來想一想,不對,不用等到孩子青少年,再不久他們的婚姻就應該會面臨考驗了。
「婚姻是一家私人專門銀行,存儲真愛和默契,提取幸福和快樂。夫妻雙方互為賬戶,且存摺是活期的,可以隨存隨取,而家庭則是這家銀行里的櫃檯,通過它,夫妻雙方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盡情地存進對方的銀行里,並可隨時提取微笑、鼓勵、安慰、體貼、溫柔等利息。」
不只是她先生,有些進入婚姻的朋友,並沒有意識到上述的概念。常會有點像,自己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是多了幾個室友。
以她先生的狀況來說,這牽涉到基本個性的改變,這並不容易。很多溫暖細緻的行為,他不是不想做,而是內在根本沒有建設。可以等,但也許要好多年,在彼此的感情還沒被磨耗完之前。
她帶著沉重的心情離去,我帶著沉重想著我所面對的好多個家庭。然後,又想到了一句話,那一句教導我們包容與接納種種不完美的話。
「最完美的產品在廣告裡,最完美的人在悼詞裡,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裡,最完美的婚姻在夢境裡。」
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只看到問題。這樣也能活,只是不容易開懷。
--------------------------------------------
新書預購中:《我想傾聽你》
博客來(加贈作者親筆簽名+專用簽書章):http://ppt.cc/EmDHG
金石堂(加贈作者簽名書衣):http://ppt.cc/Qv9m5
誠品(加贈作者網路票選人氣明信片):http://ppt.cc/p3Inz
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