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怎樣被對待呢?
因為前陣子牙痛,昨天去看了預約一個多月的牙醫,看完整個被圈粉😍
我最怕冷酷不耐煩或是只顧著聊天的牙醫師,會讓我更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
而昨天接觸的醫生&牙助都展現了充分的溫和與耐心,做任何動作之前都會先說明,讓我有心理準備且不致於覺得未知而更緊張。
因為我的牙齒太敏感,醫生詢問我是否接受打麻醉,這樣我比較不會太痛,她也比較能深入治療。
聽到要打針我整個人超緊張~~一直問醫生我的狀況是不是很嚴重?會不會很難治療?是什麼原因?會不會流很多血?以下省略N個問題⋯⋯
醫生依然耐心的一一解釋,治療的過程中還一直鼓勵我:「妳只是牙齒比較敏感,狀況並不嚴重,這真的不是妳的問題喔!」
「我知道一定會很不舒服,妳真的很努力忍耐了,快好了唷。」
牙助妹妹也在一旁附和:「加油喔,再一下子就好,辛苦妳了!」
以上重覆N次,她們就這樣一直加油打氣到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這次看診的經驗有種「好好被對待」的感受,覺得人生充滿光明與希望,也意外的沒有以往看牙的恐懼,內心覺得感激✨
我想,每個人都喜歡被尊重、被看重內心感受,因此 #我們更應該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
之前有分享過 #正向教養 中,不必大聲咆哮吼罵也可以達到有效的溝通,關鍵就在於 #說話的方式,避免用負面、威脅的語句,轉而用同理、鼓勵、引導思考的方式。
例如:
✔️不要吵、不要跑、不要⋯⋯
改為➡️
請小聲一點,這樣會打擾到其他人喔;
你想想看,如果換作是你,你希望周遭環境很吵雜嗎;
馬麻覺得多跑跳很好,但是現在這個場所不適合,請你們靜下心來、耐心等待,離開之後再帶你們到公園盡情的跑吧;
如果你還是想哭,馬麻先帶你離開餐廳到外面找個適合的地方好好哭,我會陪著你哭完,心情好一點之後我們再回來吃飯。
✔️這件事已經講過多少次了!為什麼又做錯!?
改為➡️
做錯沒關係,這樣才知道問題在哪裡,馬麻再教你一次,如果有哪裡還不清楚或是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勇敢的問我沒關係,馬麻會再解釋給你聽,下次會更好的!
✔️已經叫好幾次了,到底要不要趕快出門/寫功課/洗澡?
改為➡️
你還需要幾分鐘呢?
我們一起來比賽,倒數十秒看誰先把衣服脫光去浴室~
是不是想專心完成這個積木?那再給你兩分鐘喔。
是不是有點累?那去吃點水果喝杯水再繼續努力!馬麻給你抱抱充電一下!
✔️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不要那麼愛哭!
改為➡️
是不是很生氣(難過)?馬麻陪你一起深呼吸、冷靜下來,把心裡想的慢慢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那麼大了,為什麼吃飯不好好吃?飯菜還會掉出來?
改為➡️
你想想看剛剛為什麼會掉飯菜呢?是因為碗沒接好?手沒有扶著碗?吃得太急太快?找出原因之後下次就知道該怎麼避免了。
等等吃飯慢慢吃、不要急,如果不小心掉飯菜要自己負責清理乾淨喔。
✔️你們怎麼那麼愛吵架?每天都吵架真的吵死了!
改為➡️
吵架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一起溝通。
馬麻不是當事者、沒有看到事情的經過,沒辦法幫你們下定論,你們先分開冷靜一下,等等一起溝通,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再一起討論下次遇到一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如果過程中不知道怎麼處理再請我協助。
(有時候手足的爭執可能是其中之一覺得最近沒有受到關注,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因此父母對待手足也要盡可能做到公平&一致的關心喔!)
✔️你好棒!好聰明!好乖巧聽話喔!
改為➡️
你好努力,所以越做越好;你好認真專心學習,所以一下子就學會了;你好懂事,懂得尊重別人,也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事。
(給予實質的讚美,避免空泛的稱讚)
✔️我現在很生氣,你走開!我不想跟你說話!誰叫你那麼壞!
改為➡️
馬麻現在感覺有點生氣,先讓我冷靜一下,等一下再跟你好好溝通;
不管你犯什麼錯我都愛你,但我更希望你從這次的錯誤中學習,下次才知道如何避免犯一樣的錯。
以上是育兒生活中幾個比較常見的例子(笑),大聲斥責或許當下有效,但過不了多久孩子會依然故我,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該怎麼做,
用正向的方式耐心引導雖然比較花時間,但久了就會內化孩子的行為,反而不太需要反覆提醒。
一開始一定會不適應,我也是,但這都是需要 #刻意練習 的,慢慢就會習慣成自然~
試試看,改變自己的語氣&說話方式,並善待自己的情緒(畢竟生氣會讓自己更煩躁)、接納孩子的行為,就能夠漸漸同理孩子,相信絕對會看見孩子不一樣的改變喔🥰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_才會對你建立起信任感
#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別忘了給予大大的肯定
#正向教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今年1月正式上路,面對死亡愈來愈多人有不同的反思。每段生命都有終點,但當面臨這一天時,你願意終日躺床上,無論有無意識、痛不痛苦,都要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醫療器材;強迫灌食、打針、抽痰...只求生命可以延長嗎? 致力推廣「尊嚴善終」的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親身經歷無數個病...
我們更應該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今年1月正式上路,面對死亡愈來愈多人有不同的反思。每段生命都有終點,但當面臨這一天時,你願意終日躺床上,無論有無意識、痛不痛苦,都要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等醫療器材;強迫灌食、打針、抽痰...只求生命可以延長嗎?
致力推廣「尊嚴善終」的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親身經歷無數個病床邊上演的真實故事,透過她臨床的第一線觀察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學會如何真正活著。
被截肢的阿嬤給我的省思
陳秀丹醫師分享,當她在台北榮總當總醫師時,遇過一個病人是一位阿嬤,送醫時因嚴重的敗血性休克,已意識不清。施予各式各樣的急救措施後,仍無法恢復意識,加上兩隻腳都已壞死,為了保命,最後鼠蹊部以下部位以及手指頭全都截肢。
當時因為阿嬤心律不整,陳秀丹醫師想替其做心電圖,卻突然發覺「阿嬤根本沒有雙腳及手指能夾心電圖的導線」,又想到這個被自己救回來的老人家,會是一個沒有雙腳、沒有手指頭,只有頭與軀幹的人;而當阿嬤呼吸器用到期限,將轉到呼吸照護病房時,她的兒子與陳秀丹醫師開玩笑說道:「醫師,我們沒有錢可以辦出院,我要去賣外幣才行。」
「到底我們救人是要把病人帶到什麼樣的境界?」陳秀丹醫師說,上述的案例給她很大的省思。當醫師把病人救回來,理論上應該要有生活品質;而若急救只是讓病人「痛苦、苟延殘喘」地活著,生活品質及尊嚴全部失去,她認為,這樣的醫療結果是失敗的。
陳秀丹醫師提及,英國醫學會對醫療的目的有一個定義:「醫療的目的是要增進病人的健康,或是減少傷害。」一旦無法達到如此的目標,治療的正當性即消失,此時若撤除或不給予維生醫療,是既不違法、也不會違背倫理原則。
「醫療的本質是行善,」陳秀丹醫師進一步說,當給病人的是無止盡的痛苦時,此時的醫療就成了一種「惡」。
病床上的你,希望如何被對待?
陳秀丹醫師坦承,很多人平常沒有好好孝順父母,等到雙親身體出狀況,他們無法面對父母即將往生的事實,希望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彌補過去的失責,所以要求醫師搶救到底。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理由,包括為了維持父母還在的假象;為了領取退休金、高額保險金的私心;害怕他人指責不孝等錯誤觀念,都讓這些家屬要求醫師無論如何都要急救,不願意放手。陳秀丹醫師透露,上述都是真實案例。
「真正的孝順是平常就要做的事,」陳秀丹醫師強調,父母親還能說話、走路,子女就應該多陪伴;有空時給父母打個電話、陪他們看看電視、聊聊天,而不是整天當低頭族滑手機,這些都是能做得到的。
「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陳秀丹醫師指出,人要將心比心,作為子女、親屬的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假如今天躺在床上的人是我自己,我希望被怎樣對待?
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如果有一天她老到、病到不能吃,死亡就是無法避免時,我不要被插鼻胃管,也不要被打點滴;如果心跳停了,我也不要做心臟按壓術。」
陳秀丹醫師說明,台灣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可以保障國人生命末期不要受苦;也有《病人自主權利法》讓國人遇到五種情境時,能選擇有尊嚴地自然老化。
《病人自主權利法》5大可終止或撤除急救的適用對象:
末期病人
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永久植物人狀態
極重度失智
病人疾病狀況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者
「你千萬不要以為你的兒子很孝順你,他就會完全聽你的。」陳秀丹醫師連忙說了好幾聲「不」,她表示,很多孩子在父母親面臨緊急關頭時容易失去理智,可能旁人的一句「唉呀,你怎麼沒有急救?」就會讓他們內心動搖。
陳秀丹醫師呼籲,每個人都該好好重視自己的善終權,平時就應跟家人談論生命無常之事,以及因應對策。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等方式,簽署預立醫療指示,及早為未來的善終準備。
不只手要寫,嘴巴也要說,能讓周遭的人都知道,未來你的家人也就比較沒有壓力。」除了預立醫療指示外,陳秀丹醫師說,更應「廣為宣傳」,包括孩子、親友在內都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張。到真正發生狀況時,就能讓這群了解自己意願的親友團,當自己「善終後援會」的成員。
「善待你周圍的人,就好像他明天即將離你遠去。」陳秀丹醫師如此總結道。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更多早安健康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diVvzoP-2f8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要不要幫父親放鼻胃管?安寧醫師:父親自己答了這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978
#陳秀丹 #病主法 #預立醫療指示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我們更應該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 在 當他當爸爸之後有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特別來跟我講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他笑著說,應該沒有人希望被這樣對待吧! ... 就心理層面來說,把事想清楚,對內在的平靜很重要。 ... 我猜,他心裡希望他爸道歉,像他會跟自己的孩子道歉一樣。 ... <看更多>
我們更應該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 在 [寶寶] 不想顧小孩-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