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課程所寫的全部介紹,
其實有點害羞講這些,
一方面是覺得我一邊被現實___
一方面我卻得鼓起信心說我還可以。
有興趣再看看吧,我自己是仍在路上這樣。
# 請老師稍稍分享一下自身的學習歷程和設計創作主張
進入大學前,我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只是一個喜歡畫圖跟寫字的普通男孩,住在台東,騎腳踏車上下學,上學的路上只有低矮樓房與遠山藍空,一排一排的椰子樹,大學選念媒體傳達設計系遊戲組,其實是不想念書,想要發揮自己的天馬行空,那時候對設計、創意、藝術沒有概念,就憑著一股渴望創作些什麼的想法去念大學。
整體看來大學就是什麼都沾一點,但什麼都不專精,遇到迷茫的狀況,不知道如何開口尋求幫助,就一直待在房間內做自己的東西,像極了柏拉圖的洞穴預言,幸運的是在這個時代我們還有網際網路,至少我能夠以管窺天。上研究所後才開始被梳理與重整,於是慢慢地念一直以來缺乏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樣。
到了現在,我的設計創作主張一直都只有一種,就是我要把自己變成一種風格,用我自己的風格來表達。(而且我非常不會說話,所以只好靠圖了)
# 設計師們在商業限制與創作自由之間,對目前業界現況的理解和對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預設
在商業案件中,時常必須與客戶用圖像來溝通,如果對方無法理解抽象的文字與模擬圖,就必須以已經推出、完成的作品照作為範例,有時候如果陷入泥沼中,就容易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狀況。第二就是,很容易出現同種結構的作品不停出現,最後演變成一種風,這也是正常會發生的,但只是我覺得這樣很無聊。
歷史中,時間是線性,可是思想是環繞擴散,如藝術史的各種繪畫流派,也是針對一件事情有各種不同的見解,現今,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各自能夠擁有舞台的時代,所以不管是商業案件或者自由創作,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個人身上,如果只求速成的個人風格,最終都會長的一樣。常常會有人說明星設計師、怎麼又是他之類的話,但我覺得從不被人知曉到怎麼又是他,這個視覺風格構築的過程,中間需要經過的努力反而才是重點。
人類的文明要能被推進,我想也就是需要各種激烈的花火吧。
# 關於本次的課程內容設計與鋪程,像是圖像溝通戰鬥營將如何實際演練來達到概念的核心
在戰鬥營中,我也不會是老師,只是一個對圖像有積極興趣的人,透過這個戰鬥營,每個人都應該嘗試、學習把自己的想法拋出來說出來表達出來,然後積極實作,跟人交換意見,得到實際經驗的成長。
成長需要經驗,而取得經驗就需要不停跳脫自己舒適的空間。
# 這次的課程希望可以帶給學員一些什麼樣的啟發和學習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很有經驗跟很會教導的人,但希望可以透過課程與戰鬥營給每個參與的人「我想要變得更好!」「原來我可以變得更好!」「創作果然很有趣!」這種感受。
# 給未來設計人的幾句話
因為我自己也還在設計人的路上,所以這句話也給未來的自己跟各位:「清晨,空無一人的街上,世界正準備上演,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是演員,只有踏出去才能知曉。」
►09/22(三) - 10/02(六)
平面色彩與圖形設計 https://bit.ly/2UQGmN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求職從履歷到面試,每一個環節勢必都有可以調整提升的空間,過去我從畢業時應徵「網站開發工程師」,大約投 10 份履歷只有 1 間拿到 offer。然而每次的挫敗都是一次修正自己的機會,透過不斷自我成長,以結果來說,和過去相比,現在面試中高階工程師職位,都有不錯的錄取率。 然而這段路程的角度也隨著職務...
成長歷程範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成長歷程範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連網車輛究竟連結了什麼?
作者 : Egil Juliussen,EE Times專欄作者
2020-08-11
車用資通訊服務的開發是為了滿足車廠與車輛擁有者的需求,還有一些其他相關單位或產業也看到車輛資料的價值,或是能從傳送資料與內容給車輛的服務中產生營收。這些因素已經劇烈改變了連網車輛產業,並將持續帶來更多變化。
美國的第一輛連網汽車問世已經超過20年了──通用汽車(GM)被認為是在1996年率先底推出車用資通訊系統(telematics system)的公司,福特(Ford)也加入行列但很快就放棄其系統;於是GM的OnStar系統成為領導級車用資通訊系統。
OnStar的市場領導地位一直維持到現在,迄在美國的累計銷售量已達5,000萬台。而因為OnStar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車用資通訊系統,也迫使GM的其他競爭對手跟進連網汽車市場。
不過,現在特斯拉(Tesla)才是遠勝其他車廠的「真正」連網車輛技術領先者。Tesla能無線更新(over-the-air,OTA)所有軟體並收集大量使用資料,再利用這些資料與分析結果支援後續的快速、頻繁軟體更新。Tesla能這麼做是因為先進的系統架構,大多數車廠正在開發自家的類似技術,但要追上Tesla還有好一段距離。
車用資通訊服務的開發是為了滿足車廠與車輛擁有者的需求,還有一些其他相關單位或產業也看到車輛資料的價值,或是能從傳送資料與內容給車輛的服務中產生營收。這些因素已經劇烈改變了連網車輛產業,並將持續帶來更多變化。
為了讓讀者們對連網車輛技術與市場的目前狀況與未來發展有更多方面的了解;筆者將從以下的幾個問題出發,提供我的答案與觀點:
連網的對象包括什麼?(簡單的答案是:軟硬體、資料、內容、事件與人)
如何實現連網?(簡單的答案是:透過嵌入式數據機、智慧型手機、Wi-Fi或藍牙)
要連結消費者與車輛資料,需要什麼基礎設施?
要將外部資料/內容與車用系統和人連結,需要什麼基礎設施?
哪些車輛資料對汽車市場或其他產業的消費者來說是有價值的?
哪些車輛資料對車內的電子系統與人是有價值的?
是否有技術上的問題使得連網車輛在市場上的普及率發展緩慢?
連網車輛的商業模式──包括現在與新興的──是如何?
長期來看連網車輛的市場商機如何?
長期來看自動駕駛技術將為連網車輛帶來什麼影響?
連網車輛產業正朝著多個方向發展,並隨著新的細分市場出現使得結構複雜度增加。幸好這是個電腦時代,以下筆者用畫圖的方式來呈現這個複雜產業領域的全貌,有時一張圖可以省略千言萬語:
上圖左側摘要說明了車輛內部的連網元素,基本上分為兩個部份:一是眾多車用電子系統或電子控制單元(ECU),另一個是由連網車輛駕駛人執行的動作。ECU會產生大多數來自車輛的資料/數據,這些資料/數據被越來越多消費者使用。ECU也接收越來越多進入車輛之內容,特別像是OTA軟體更新功能已經被添加到眾多新車款中。
連網車輛駕駛人扮演的角色重要性則是日益顯著,不但是對許多產業來說有價值之資料/數據的產生者,也是饋入車輛的音樂與其他內容的消耗者,以及車內電子商務的使用者。連網車輛乘客也扮演重要角色,因為他們可能會將自己的行動裝置與連網車輛的系統連結;為了簡化連網車輛元素的分類,在此將乘客也併入駕駛人的部份。
以上兩個車輛內部的連網元素,會透過一個以上的無線裝置與外部世界連結,如上圖中段的方格所示。最常見的連結方案是嵌入式數據機,這種裝置已經在車用資通訊系統內佔據關鍵位置近25年。
現在大多數的車用資通訊系統都能連結數據機或者是智慧型手機,Apple與Google兩大陣營也都有提供能將智慧型手機與大多數車廠之車用資通訊系統或車用資通訊娛樂(infotainment system)系統整合的軟體,所以駕駛人的智慧型手機也能扮演在車用資通訊系統之外的獨立連結裝置;但手機也可能會讓駕駛人分心,就算是採用免手持介面。
短距離無線技術例如Wi-Fi或藍牙也被用來支援車用連結──大多數是應用在車用資通訊系統與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之間的連線;OTA軟體更新則是通常會透過駕駛人家中的Wi-Fi無線區域網路來完成。
車用通訊(V2X)包括車輛之間的通訊(V2V)、車輛與交通基礎設之間的通訊(V2I),還有車輛與行人之間的通訊(V2P);可惜在車用通訊技術上,汽車產業與蜂巢式行動通訊產業之間有標準戰爭──車廠開發的V2X方案是採用以IEEE 802.11p標準為基礎的專用短距離通訊技術(DSRC),行動通訊產業則開發與DSRC有一部份重疊、但以4G/5G技術為基礎的C-V2X規格。
車用通訊標準之爭議已成為技術和政治角力。因為有部分車廠已經加入C-V2X陣營,該標準可能成為贏家;中國也決定採用C-V2X,正在5G通訊網路推出的同時進行佈署該方案的測試。
資料對車輛的傳輸與車輛內部資料的送出,主要是透過蜂巢式網路以及實現通訊的不同部份來進行。車用資通訊服務供應商(TSP)在其中扮演主導的角色,這些供應商通常與一家以上的特定車廠合作。
有越來越多廠商提供眾多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Apps),可傳送大量內容與資料至車輛,或者接收來自車輛的內容/資料;第三方業者和汽車後裝市場(aftermarket)業者也會連結車用系統或/與駕駛人。
保險業則是使用後裝市場裝置的領先者,這類裝置連結車輛的診斷系統(OBDII)以取得駕駛資訊,以更妥善評估其客戶的駕駛風險;這種所謂的UBI (user-based insurance )駕駛行為險在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歡迎。
在上面的圖片中以紅色字標示的部份,是說明車輛資料如何透過聚合業者(aggregator companies)傳播至他們的客戶。這兩個部份在資料流與參與公司數量方面都有大幅簡化,只有列出少數範例;我們將在未來的專欄文章中繼續討論相關細節,探索資料的貨幣化領域的結構,還有一些關鍵業者。
來自車輛的資料
從車輛來的資料主要是對車廠有幫助,特別是定期進行或是按照客戶需求執行的遠端診斷所取得的車用資通訊系統資料,在過去20年來對車廠與Tier One供應商來說最具價值,主要在於能協助他們降低保固成本,此外也能判斷問題是否早在車輛的生產週期中已經解決,以提供更高的信賴度與商譽。
基於類似的理由,遠端診斷是對車主來說最有價值的車用資通訊服務;遠端診斷能早期發現一些車輛磨損的問題,以避免它們變成更大、要付出更高代價維修的問題──但前提是車主能修正這些小問題。而具備每月遠端診斷歷程記錄的連網車輛,在二手車市場上通常也能賣個好價錢。
對不同產業與企業來說,有更多車輛資料具備潛在價值;而車廠缺乏開發這類業務的專長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出現像是Otonomo (EETT編按:總部位於以色列)這樣的車輛資料聚合業者公司開發了商業模式與雲端平台。後裝市場的聚合業者Verisk (EETT編按:總部位於美國紐澤西州)原本主要服務保險業者,也伸展了車輛資料商機的觸角。
車輛資料聚合業者正在改變其商業模式,與車廠創造雙贏。車廠現在能提供眾家聚合業者想要的車輛資料,以換取某一部分聚合業者創造的營收。這擴大了潛在客戶群以及可接觸的車輛資料範圍,稍後筆者將就車輛資料市場與技術提供更多觀點。
饋送至車輛的內容
饋送至車輛的內容商機所獲得的注意不如從車輛產生的資料,不過這個領域有不少相關的開發成果以及新機會。對車廠來說,最具潛力的是OTA軟體更新,這是另一個能為它們節省成本的商業模式;遠端軟體更新比在車輛經銷商維修中心進行更新要省成本。現在透過OTA進行軟體更新的車輛比例,遠高過在汽車經銷商處進行軟體更新的比例。
功能性軟體的更新能為ECU添加新功能,這對汽車產業來說是一個新的收入來源。Tesla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許多其他車廠也正在努力為自家系統導入功能性軟體更新的能力。目前採用CAN匯流排設計的車用電子系統架構不利於功能性軟體更新,但隨著採用乙太網路的系統架構佈署數量越來越大,功能性軟體更新將會更容易進行。
還有其他許多饋送至車輛的內容商機正在崛起──特別是針對駕駛人;音樂一直是車輛資通訊娛樂系統的主流內容,現在則轉向透過智慧型手機透過串流格式實現。此外地圖圖資更新、交通路況資訊、停車資訊等等扮演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
以車輛駕駛人為對象的新興服務市場領域正在起飛,這個領域因為GM率先推出市場的產品Marketplace而被稱為「市集」服務;這種服務基本上就是一個廣告與電子商務平台,透過車用資通訊系統連結以最大化降低駕駛人可能分心的問題。
以GM的市集服務為例,零售業者需要在該平台註冊才能上架,這能讓駕駛人更方便在每日的行車路線上進行採購;GM能從駕駛人的採購訂單中獲得佣金。當然推銷產品以及提供折價券優惠等等,也是該系統功能的一部分。
貨品快遞是一個持續成長的業務,該領域對連網車輛來說亦是一個正崛起的市場。有越來越多的連網車輛後行李廂或是車門能透過車用資通訊系統的一次性程式碼開啟,因此可以將包裹快遞到車子裡──無論是電子商務包裹或是一些雜貨日用品,都可以透過這種方式遞送。
附圖:連網車輛產業的全貌。
(圖片來源:Egil Juliussen)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00811nt01-connected-cars-let-me-count-the-ways/
成長歷程範例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求職從履歷到面試,每一個環節勢必都有可以調整提升的空間,過去我從畢業時應徵「網站開發工程師」,大約投 10 份履歷只有 1 間拿到 offer。然而每次的挫敗都是一次修正自己的機會,透過不斷自我成長,以結果來說,和過去相比,現在面試中高階工程師職位,都有不錯的錄取率。
然而這段路程的角度也隨著職務成長有幸擔任面試官,這其中的心路歷程都詳細記載在我的技術部落格。不過,今天想用影片和大家分享,這過程中我如何透過每次改進,一點一點的提升勝率。
如果你參考了我的方法獲得不錯的結果,歡迎留言成為見證人,讓我們一起為成長慶祝 🥳
喜歡影片的話!可以幫忙點個喜歡以及分享、訂閱唷!😘
━━━━━━━━━━━━━━━━
▶ 履歷撰寫技巧文章
https://blog.niclin.tw/categories/%e5%b1%a5%e6%ad%b7%e6%92%b0%e5%af%ab?utm_source=youtube
▶ 求職精進群回顧
https://blog.niclin.tw/categories/%e6%95%99%e5%ad%b8%e5%bf%83%e5%be%97?utm_source=youtube
━━━━━━━━━━━━━━━━
▶ AAR 範例
1. 面試預期的情況
自我介紹已經準備的很熟,應該沒有問題,會嘗試主動多聊一些後端實作的經驗
2. 面試實際的情況
沒有預期會考白板題,有點緊張,結果過程中一股腦的想把題目做完,卻忘了問面試官更多的規格,導致最後好像有點聊不太下去
雖然有聊到後端實作,不過面試官提到的 Desing Pattern 卻不太熟悉,也對單元測試並不瞭解
3. 下次怎麼做可以更好
寫白板題的時候要冷靜,先做出基本解並且在過程中要和對方討論,多問一點問題
應該要看一下 Design pattern 相關的書籍和文章瞭解一下,並且試試看寫出簡單的單元測試
━━━━━━━━━━━━━━━━
▶ 觀看破 50,000 解鎖專區
🥺 waiting...
━━━━━━━━━━━━━━━━
章節:
00:00 從求職到徵才
01:47 履歷怎麼寫?
02:51 精簡勝於冗長
04:13 量化實際指標
06:27 基本履歷架構
06:59 如何面試?
08:29 面對挫折及解決問題
09:22 面試節奏
10:18 AfterActionReview
━━━━━━━━━━━━━━━━
⭐ 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bboyceo
⭐ instagram (生活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niclin_tw/
⭐ Facebook (資訊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niclin.dev
⭐ Blog (技術筆記): https://blog.niclin.tw
⭐ Linkedin (個人履歷): https://www.linkedin.com/in/nic-lin
⭐ Github: https://github.com/niclin
⭐ Podcast: https://anchor.fm/niclin
━━━━━━━━━━━━━━━━
🌟 任何問題或合作邀約信箱: niclin0226@gmail.com
#面試 #履歷 #求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PioEwQU8n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