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社群媒體的使用部分,臉書以及Line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幾個平台之一。臉書也逐漸取代過去的新聞網站與新聞推播功能,成為以個人朋友圈出發來整合與傳遞新聞訊息的媒介。一方面來說,當代的訊息來自四面八方,過多的資訊量需要一定程度的篩選才能讓個人理解;另一方面來說,過去以中心性意識形態來決定什麼訊息重要,什麼不重要的方式,也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的個人需求。在這兩個情況下,臉書等於結合了朋友圈、數位新聞媒體的多重功能,類似於進化版本的PTT,成為網路世代人們吸收與傳遞新聞訊息的最佳平台。不過,也因為如此,這類型的平台吸引了許多關注與目光,逐漸取代了傳統新聞媒體(電視與報紙),變成投放廣告的最佳媒介。但是,廣告的收入日增,也為平台方與內容產製方帶來了逐漸增加的隔閡。平台的部分,究竟應該扮演商業模式下以新自由主義精神進行營利的公司,還是擔任網路中立價值且不涉及特殊意識型態的行動者。如果平台因為擔任網路中立價值而獲取許多關注,進而產生收益,是否也需要對此收益重新進行分配與考慮呢?站在捍衛網路中立價值的位子,但又藉此將收益都歸屬到公司內部,似乎是論述與倫理上的一個矛盾之處。
-----------------
如果有天,當你打開臉書,發現塗鴉牆的新聞都消失了,只剩下親友照片、網紅影片與內容農場連結,連政府資訊與非營利組織帳號都一片空白。你會有何反應?
這正是2月18日,澳洲民眾的困惑與憤怒。就像之前提及的,今年會是跨國科技巨頭「出來跑,遲早要還」的一年,澳洲爭議只是序曲。問題是,社群網路的用戶、數位資訊生態、新聞媒體圈,會連帶付出多大代價?
澳洲的臉書爭議背後有幾層意義。你可以說,這是「新型資訊聚合服務與舊有媒體模式的利益衝突」;也可以說,這是「跨國廣告吸金巨獸與主權政府監管體系的對撞」。意義更大的是,這是數位資訊生態自我修正的關鍵一環。
白話來說,過去20年,矽谷科技平台挾著技術創新與規模經濟,提供各種便利且免費的服務,主導全球(包括台灣)的數位生活。好處是,我們可以享受價格低廉甚至免費卻強大的資訊服務(例如Google地圖);缺點是,這些科技公司像是吸星大法,吸走絕大多數線上注意力與廣告。
以澳洲為例,兩大巨頭壟斷超過80%的數位廣告,讓本土網站奄奄一息,尤其人力成本高昂的新聞媒體。身為「二級傳播者」的科技平台吃乾抹淨,生產原創內容的「一級傳播者」只能爭搶餅屑,加劇媒體產業惡質競爭,壓縮公共議題報導空間。因此,此事凸顯出數位資源嚴重失衡的現狀,讓我們思考如何「再平衡」,維持一個永續、健康的資訊消費環境。
相較臉書,Google的營收模式更多元,在澳洲的廣告市佔也更巨大(2020年市占率53%,臉書僅28%);其次,搜尋服務高度依賴新聞連結(臉書早已降低新聞曝光率,官方宣稱新聞只佔總流量6%),核心業務重要性不同;第三,Google有更明顯的競爭者,澳洲政府曾威脅以微軟Bing作為替代性搜尋服務,相形之下,臉書的人脈圖譜則難以快速轉移。
綜合以上因素,Google具備更多資源與新聞媒體協商,也更不願承受失去澳洲市場的風險,因此搶先與澳洲主要媒體集團達成協議,避免進入仲裁程序。
臉書封殺澳洲媒體,絕對是自傷傷人之舉,而且自傷成分更大。2016年以來,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新聞導流能力日益萎縮,甚至不及Google搜尋,也逼迫新聞媒體強化SEO、開發新聞信等不同觸角,盡量降低臉書影響力。
流量分析網站Chartbeat的數據顯示,臉書封鎖澳洲媒體的第一天,該國新聞網站境內流量下跌約13%,來自海外的流量重挫3成。當網友適應「臉書沒有新聞」的新常態,媒體流量是否會拉回原有水準,目前尚難得知;然而,Chartbeat曾在臉書全球大當機之際,分析整體流量趨勢,發現網友一旦看不到臉書,媒體網站的直接流量與Google搜尋都相應暴增。
此外,斯洛伐克、西班牙等過往案例都顯示,這類新聞聚合服務一旦消失,對媒體流量的長期衝擊有其限度。
例如2014年底,西班牙落實歐盟的數位著作權法令,要求科技平台新聞聚合服務須支付授權金,Google News因而退出西班牙市場。藉此機會,史丹佛大學進行一項研究,發現該國Google News用戶在服務終止後,大約減少20%的新聞瀏覽量;媒體網站流量減少約10%,而且集中在小型媒體,但大品牌媒體幾乎沒有影響。
這項研究同時指出,一旦失去頗受歡迎的Google News聚合服務,當地用戶大多能尋找替代資訊管道,不過,三類新聞的閱讀量會減少:即時新聞、政治經濟等硬新聞、慣用媒體較少報導的新聞類型。
總結來看,臉書雖是強大且高效的人際溝通工具,卻是一種無效率、充滿偏誤的新聞接收管道。當塗鴉牆完全看不到新聞,用戶很可能回頭尋找資訊源頭,像是政府機構網站,或心目中值得信賴的媒體,把臉書單純當成社交媒介。長遠而言,這反而是好事。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524
憤怒的倫理學 線上看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沒人可以強迫我們做任何選擇﹞
每天都有人來問我要不要離職,背後的理由有千百種,不一而足,各有各的委屈與憤怒。通常這些理由都和別人有關,也就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說得好像離職是被迫的,不是個人意志所為,他們的心情是無奈的。事實是這樣嗎?
今天有位男性來私訊我說,他離開前一份工作一段時間,主管來求他回去,在電話中很客氣,好像什麼事都可以談,而公司什麼都可以讓,只要他能夠回來任職就好。問題是等他一回去復職,沒幾天主管就換上另一副嘴臉,和他前次離職前一模一樣,對他頤指氣使,要求這要求那,嫌棄這嫌棄那,有如他一無是處。於是他跟我抱怨:
「既然覺得我這麼差勁,當初何必找我回來上班?」
我就問他當初主管說了哪些話打動他,讓他回心轉意願意回去上班,不過他回答完之後,更生氣地丟下一句:
「我覺得我上當了……」
這就是受害者心態!這位當事人有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是別人來求他,一定是他表現得不錯,既然對方缺人,看起來很可憐,當然義不容辭,拔刀相助,回去幫忙呀!這種心情,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我經常聽到有人來跟我說,朋友來找他,所以他就去「幫忙」;前老闆來找他,所以他就去「幫忙」⋯⋯我都會問:
「你選擇工作,考慮的不是為了你自己的前途發展,而是別人的需求嗎?」
這些人都會擺出一副「是呀,當然要情義相挺」的態度,整個情境彷佛童話情節,王子騎著白馬去解救困在城堡裡的落難公主。可是等他們急匆匆地趕到城堡,才發現對方不是無助的公主,而是易容過的後母皇后。再低頭看看自己,既沒有白馬,也沒有長槍,是一個冒牌貨王子,根本無力對抗魔女或魔王。
是的,換工作是為了別人,不論是幫忙對方或解救對方,都不代表你是一個好心人,而是一個糊塗蛋,原因有三:
1. 換工作是為了有更好的前途,而不是為了證明有一副好心腸。
2. 換工作考慮的核心是自己的發展,而不是朋友有難時,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3. 換工作是去當同事,而不是當朋友,重要的是完成事情,而不是增進感情。
當這三個重點沒被釐清之前,就很容易犯大忌,公私不分﹑角色不清,最後情感層面嚴重受挫,而有受騙上當的感覺,以致憤而求去。
這種情形,很容易發生在挖角的時候,例子俯拾即是。對方為了鞏固自己的班底,會找老同事或老同學去幫忙,勸說時一定天花亂墜,使得自己一個不小心便腦弱,仗著義氣衝天就直奔而去,導致認知偏差,彼此應有的職場倫理受到扭曲,結果當然不歡而散。
我曾經訪問過一個案例,是美國留學回來的MBA,任職外商,有個同事轉戰到另一家外商,便跟他揮手,請他去幫忙。晚上兩人在酒吧聊,酒酣耳熱,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可以攜手幹些大事,隔天這個人就遞上辭呈過去了。一開始當然有一段蜜月期,但是時間久了,一切變得不對勁。
他發現這位老同事,也是他現職的主管,老是卡他的案子,讓他做不了業績,拿不到獎金,他當然心裡很不爽,心想:
「當初是你找我來抬轎,現在轎子抬起來,你卻要過河拆橋,把我耍了。」
由於被主管卡得太凶了,他的壓力大到不行,健康亮起紅燈,心臟無法負荷,有幾次差點走了,不得不暫時辭職休息。在失業的期間,起初他還非常怨恨這位主管,不過隨著時間過去,他沈澱下來之後,慢慢發現問題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他說,自己忘記對方不是同事,也不是兄弟,而是主管,需要的是他在公開場合表達尊敬,而不是勾肩搭背,一副哥倆好的樣子,那會讓對方感到尷尬與為難。他似乎在一夜之間清醒了,成熟了,後來又有其他老同事來挖角,他就知道這不是去幫別人忙,而是去為自己工作;對方是主管,不是死黨,因此他說:
「幫忙,幫忙,可別幫倒忙才是。」
所以換工作時,重要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做任何選擇。如果我們放棄選擇,那是自己怠惰,而不是別人欺騙我們。如果成年了,還這麼容易被騙與上當,那是我們願意,因為我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只要出了錯就可以有藉口責怪別人,心中就了無罪惡感,輕鬆無比。
其實人是說謊的動物,從嬰兒時期裝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差別只在於這個謊言是大或小而已。根據調查,當我們在跟一名陌生人說話,短短十分鐘之內,我們平均有三次沒說老實話;至於一名大學生跟父母說話,五次會有一次是在說謊。
所以說謊是很正常且普遍的事,比較可憐的是,我們對自己也常說謊,連自己都想欺騙,因為這樣做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一些,日子好過一些。
你想想看,換到這份工作,難道對自己沒有一丁點好處嗎?當然有,因為人也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比如新工作的薪水高一些﹑能夠準時上下班﹑可以打混一點﹑有老同事「靠勢」,或是看來很有發展性﹑很有學習空間等,可是我們不會談這些,反而去說是幫別人忙,這讓我們看起來在道德上更具優越感,不是嗎?
因此承認吧,每個人在換工作時,多多少少都有自由意志,因此當失敗時,就要勇於承擔,不要責怪別人!
一個人可以失敗許多次,但是只要他沒有開始責怪別人,他就還不是一個失敗者。
**
洪雪珍老師線上課程開始發售囉! 限時優惠
凡購買線上課程者,即可“免費”取得兩樣高價值贈品:
1. 洪雪珍老師實體講座門票乙張(實際售價990)
2. 客製化談薪議價手冊(售價300)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連結:
https://enstar.cc/ZHPw1
圖取材自:台中國際會議中心的畫廊
憤怒的倫理學 線上看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給⾹港⼈的⼀封信:
我是⼀位本地⼤學四年級⽣,在11⽉2⽇被捕,⽬前在荔枝角羈留所還押,等待上庭。
這⼀封信想寫給每⼀位有共同理想的⽬的的⾹港⼈—⼿⾜,⾟苦了。很感激你們連⽉來付出,尤其是在這艱難的⽇⼦中仍然願意為⾹港的未來,冒着風險繼續出來正⾯對抗這個極權政府。須知道直至現時為⽌,被捕⽰威者的⼈數數以千計,死傷者不計其數,亦有多宗被警方稱作「無可疑」的被⾃殺案件出現,警察的濫權濫捕更是每⽇上演。
⽽政府的上位偽善者對於這些社會問題都視⽽不⾒,⼀直包庇縱容警察的惡⾏,以及漠視制度上的暴⼒,多次在記者會上⼤放厥詞,試圖為⾃⼰辯護,將問題的責任和根源全部歸咎於市民和⽰威者,合理化警暴,令警暴⽇益嚴重。同時港共政權亦企圖使用不同技倆去製造⽩⾊恐怖增加各位參與抗爭的成本及風險,包括申請各種禁制令,硬推蒙⾯法等,藉此來打壓及減少⽰威者。
儘管如此,我懇請各位不要放棄,亦不要被⽩⾊恐怖嚇怕。要記住⼈民不應害怕政府;反之,政府應該害怕⼈民,因為賦予政府權⼒的正是⼈民。所以,每當你打算放棄之前,先想⼀下那些勇敢的傷者,我們失去的眼睛,那些死去的同伴,而我們絕不能放棄,因為我們仍然未能替死去的朋友討回公道,以及為獄中的夥伴洗刷冤屈。要明⽩⼀味地退縮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的,我們只會在放棄的那⼀刻才算是⾸次敗北,只要我們⼀直繼續堅持着,我們就還未輸,我相信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我知道⼤家可能會有灰⼼喪志的時候,覺得好像無論怎樣去做,終究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因⽽萌⽣放棄的念頭。如果感到徬徨無助、身⼼皆疲時,請你好好休息,重整旗⿎後重新出發,繼續堅持下去。堅持,才能看到希望;奮⾾,才有機會成功。其實你們的⼒量比你想像的⼤,每個⼈的選擇均會改變世界,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跨出那⼀步的勇氣。
進入收押所以後,我多次被問到「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犧牲了⾃身的前途,亦不⾒得能成功憾動政權,就算港共政府跪低,我們亦不可能抗衡背後的中共政府,現在的所作所為亦只是在垂死掙扎,根本毫無意義,最終亦只是徒勞無功,⽩費⼼機⽽已。其實⾹港⼈出來抗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防⽌⾹港被進⼀步⾚化。
這些年來,中共以溫⽔煮蛙的⽅式⼀步⼀步將⾹港⼈的利益剝削,逐漸收窄我們應有的⼈權與⾃由。數之不盡的⼤⽩象基建⼯程及⾼鐵的跨境執法問題,或是想強⾏將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套⽤到⾹港境內,侵害一國兩制,以引渡逃犯條例作為他們的工具,將所有中共不順眼的⼈送到中國境內受中國法律審判,令⾹港淪為⼤灣區轄下的⼀個城市,市民要過着提⼼吊膽的⽣活,失去⾔論⾃由,有機會被以⾔入罪,甚至被消失,⾯對這些被赤化後極有可能發⽣的結果,便是了我出來抗爭的原因。
作為⼀名前線抗爭者,我深深了解抗爭的風險及成本,或許我會失去⼀切,或許我會被消失、被⾃殺,或許我會前途盡毀,在獄中度⽇,但我已經決定賭上性命,亦為⾃⼰的⾏為做好犧牲的準備。
在那之前,我還是會基於我所相信的價值觀與倫理觀⼀直向前衝,畢竟沒有⼈能保證明⽇依舊安然冇事,我只是試着努⼒不讓那些⽇⼦提早來臨⽽已。⽽且,我們現在失去的實在太多了。我們為了追求⾃由與公義,讓夥伴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命以及被捕者的⼼理壓⼒,要討回這些⾎債,只有⼀種⽅式,就是持續戰⾾下去,直到勝利的⼀刻,將他們的犯罪事實公諸於世,替死者討回公道和賠償。所以,每當我被問到「值不值得」時,都會想到那些已經為我們死去的⼈,想到我是為了公義、民主與⾃由⽽付出,然後回答⼀句:「值得。」
當然,那些⼀無所知,滿腦⼦只有⾦錢和安穩的⼈絕對不會明⽩這份情操,因為他們只會想到順着名校、⼤企業,安定的⽣活這條軌道去⾛,選擇了不⾃由的⽣活⽅式,接受⾃⼰過着庸庸碌碌的⼈⽣,更以批評我們好讓能夠說服⾃⼰接納不⾃由的⼈⽣,令⾃⼰過得更容易,這種⼈無法找出比⾃⼰⽣命更有價值的事,才會對混吃等死的⼀⽣不感羞恥。⾯對這種⼈,即使被刁難、被挑釁、被辱罵、被煽動,也不可以將原本針對着社會上的⽭盾和不公⽽產⽣的憤怒轉為私憤。
因為對社會問題產⽣的憤怒,與私憤不同。它是基於道理⽽產⽣,超越了個⼈的利害關係,⽽非突發的情緒,私憤會冷卻,⽽公憤會持續。所以,⾯對那些挑釁,緊記不能被仇恨蒙蔽,被情緒控制。然⽽,對於警察的濫權濫暴濫捕問題的仇恨要時刻提醒⾃⼰,這⼀切都不可以習慣、也不可以忘記。
到了這個境況,⾹港⼈必須靠⾃⼰去反抗,不能奢望或單靠所謂外國勢⼒施以援⼿。我明⽩得到外國⽀援非常重要,但外國並無義務去提供援助,要記住要得到外國勢力的幫助也是靠各位手足一直在國際戰線上的努力,而不是從天而降、無中生有。說到底亦只能夠⾃⼰去解決。⽽箇中的關鍵在於⼤家有沒有勇氣和決⼼,攜⼿抗共。
我們需要的是斬斷哥帝安繩結的勇氣,揮舞着⾃⼰的劍去決定我們的未來和命運。對於所有你認為有⽤的事,都嘗試去做,擁護任何⼀樣你認為有⽤的事,由你們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不配合,就算被指沒有意義,其他⼈不配合,不給予任何幫助,都要繼續去做,意義這回事是由你⾃⼰賦予的。區選在即,⾎債票償是其中⼀種抗爭⽅式,即使我們身處⼀個極權政府設⽴的框架底下,緊靠着這種⽅式作為抗爭⼿段絕不⾜夠,但儘管去做,去試所有你認為有⽤的事吧!只要手足為着這場革命去做任何事,我們也絕對支持,但謹記盡自己所能做所及之事,不要被體制所局限。
最後,我希望⼤家能夠堅持下去,代我們這群還押人士繼續⾛下去。我不奢求各位能夠一起勇武抗爭,但我懇求各位能夠保持不屈的心志抗爭下去。面對這個極權政府絕對是一場硬仗,但我對在外的手足有信心,會在荔枝角等待勝利的⼀天,迎接⼀眾⼿⾜煲底相聚的那⼀⽇。我深信最後的勝利會屬於我們。我會放長雙眼看—這次的結局到底是上位偽善者的末路,還是我們這些⾃由抗爭者的墳墓吧!不⾃由,毋寧死!
光復⾹港 時代⾰命
⼀位已被捕抗爭者
天空
10/11/2019
——————————
https://lih.kg/1786937
-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圖:《苦男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