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照堂
歲月嘮叨
年歲大了喜歡嘮叨
新書第一篇就是嘮叨文
非典型.非官方.非業配.非肥皂的非嘮叨 ....
《非序》
這本書沒有照片,就是些文字與塗鴉。這不是序,只是一些喃喃自語或自以為是的的嘀咕與辯詞。
年輕時說過,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沒趕上前人拍照的美好年代。而當我們能拍照時,相機沒帶在身邊、來不及對焦、忘了按快門、膠片耗盡、底片曝光等等 … 曾經邂逅或目睹的景象就此消失,怎麼辦?只有拿起筆來,書寫這些遺憾。
即使你拍到了照片,其中的影像若干年後仍然令人砰然心驚或恍然若失,它留住的現實也可能是一種生命的缺憾。
有時你看到或聽到的現象或流言,抑或旁人無法感知的某種幻聽、臆想或夢囈,也得靠書寫或圖繪才能存留下來罷。
回想起來,最早提筆書寫應該算是中學時代的作文與日記,不過這些都是作業,大部分交待了事。在大學念書時,開始喜歡文藝,看東看西,開始寫些短文投稿當時的校刋,多是一些無病呻吟的內容,細節都忘了。
第一篇成文的,應該是「唯烈日不朽」,刊載在《劇埸》雜誌第五期(1965.7)上,當時的《劇埸》譯稿太多,希望國人多寫稿,在黃華成半哄半邀地敦促下,我匆促成稿。
「唯烈日不朽」是一篇類似實驗電影的拍攝脚本,試着想以幾個簡單鏡頭拍部自我折磨、揶揄的片子,當時或想表現一種不安與虛無,但不免流於形式主義,現在讀來像是一個文藝憤青的練習廢文罷。
第二篇在成功嶺受訓時所寫的「詹姆斯•狄恩之死 - 三幕悲壯鬧劇」,這是畫家秦松邀稿,刊在《前衛》雜誌創刋號(1965.12)上。當年正與鄭桑溪老師合辦的「現代攝影展」,跟台北文化圈朋友開始交往,大家常互相約稿,彼此打氣。這是我首次也是唯一寫過的實驗舞台劇,起因於《劇場》時代看了「等待果陀」演出後,心有戚戚就手癢了。不過畢竟自已學疏氣薄,無法寫出貝克特那種酷酷的荒謬感,只好自虧這是一場閙劇。為避免被譏為胡鬧,就加上「悲壯」兩個字。舞台上的角色隱含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的身段,正經的滑稽,可笑的悲悽,到頭來全是自說自話,聊以自慰。
60年代中期,西皮、花童、反戰、搖滾等青年文化在美國引燃,蔚為風潮,這股風向很快吹到台灣,但畢竟東西方水土不同,台北不成氣候,只能隔岸觀火,看人家吃米粉喊燒。當時《設計家》(1968.9)邀稿,就寫了篇「西皮走路」,並和羅璐珈合翻了一篇「老調牙的西皮觀」。其實,「西皮走路」就是一篇資料的匯整與引介,並乘機將十九世紀作家亨利‧大衛‧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抬出來壯聲勢。其實追根究底,梭羅就是西皮的祖師爺,他鼓吹的「生命回歸大自然」即是西皮的信仰根基。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寫下的句子,譬如: 「埃及的麥子是從一個木乃伊手裡傳下來,一直到了我們今天的。」、「我們換羽毛的季節就像飛禽一樣,必然在生命之中是一大危機。」、「有些”情況證據”是非常有力的,譬如有時候你在牛奶裡發現一條鱘魚。」、「生活就是清醒。我還沒有遇到一個很清醒的人,要是見到了他,我怎敢凝視他呢?」等等 …. 皆是引人發噱又深省的睿智哲言。
1969年中視開播,我也考進新聞部。那時候直屬長官是張繼高先生,他給了我很大空間去拍片做節目,「新聞集 錦」、「六十分鐘」的播出也頗受年輕人關注與喜愛。當時我將民俗與藝術、傳統與現代、音樂與影像交錯互搭在一起,是很新頴的嘗試,也影響自己日後許多創作與思考。
1973年張繼高創辦《音樂與音響》雜誌,囑我寫些文章,當時他已是古典音樂的權威撰介、推廣者,我對古典東西卻一竅不通,他說你就寫你想寫的。我毫不猶豫的寫了「狄倫文化」,並翻譯一篇很長的「訪問狄倫」,將當時在台灣較少被談及的鮑伯首次大篇幅報導出來。六O年代的狄倫以內省與批判的音樂風格引發風潮,他卻很討厭媒體與記者,「訪問狄倫」是難得接受花花公子雜誌的一篇訪問,尖酸刻薄、嘻笑怒罵,他的回答極盡睿智又脫序,是一篇相當精彩的對答與辯證。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在這裡刊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買一本《音樂與音響》創刊號來看看,或注意我們的臉書網頁上。
早年有人問及他的音樂是要傳達甚麼信息時,狄倫狡黠的說:「將你的腦袋管好,身邊永遠攜帶一個燈泡。」這句話成為許多人的趣談與格言。70年代,狄倫音樂已經成為西方新一代文化的代名詞,這兩篇文章能在以古典音樂為名的雜誌上刊登,老氣橫修中帶點年輕與叛逆,也算一種平衡與進步,後來我陸續又寫了好幾篇介紹新搖滾樂的文章在這個刊物上。。
「進香客日記」是1975年和黃春明跟拍「大甲媽祖回娘家」的隨行札記,這是《芬芳寶島》紀錄片系列第一部,播映後也獲得許多迴響。影片聲光具備,總是比較感性、動情,但也缺乏較冷靜及細微的觀察角度。「進香客日記」嘗試去回述這八天行程中,個人私己的心情感受。文中提及香客、乩童、媽祖、搖滾 … 似乎有點怪異或一廂情願,但卻是我當時的聯想與體悟。今天看許多年輕人跟隨大甲媽或白沙屯媽進香,徒步行軍,就地而眠,跟着神轎又搖又晃地進入廟堂,那種精神和狀態好像跟當年的西皮或搖滾客沒甚麼兩樣嘛!
70年代在電視台上班,偶有機會出國採訪,看見國外美術舘出版的影像週曆很有意思,返台後就想如法炮製一番。「《生活筆記》隨筆」寫的就是編書的構想和一些隨筆札記。那一陣子我會隨身帶一本記事本,看到街頭發生有趣的事、報紙上奇妙的新聞、文學名著上的狡穎彙言、電影或電視劇裏荒謬的對話或傳聞中的八卦異聞等抄寫在筆記本上。當這些斷句短文和一張不搭嘎的照片配對時,有時會產生很奇妙或極嘲諷的指涉或隱喻,文圖交會,意象變得更鮮活、有力。「生活筆記」刊載了許多名人、藝術家的肖像和一些攝影朋友的作品,在七〇年代末連續出了四年 (1977-80),還外加一本「搖滾筆記」,現在在市面上也絕跡了。
因為編「生活筆記」,曾經到處尋找老照片,有一回在江仔翠朱銘的工作室,翻到他相簿裡一張很吸睛的照片。六個無所是事的年輕人,兩人抱着小孩,一人牽着猴子,三人吸著菸,他們或蹲或站的在通霄海邊留下一幅紀念照。宛如是閩南語歌曲《漂泊的人》、《流浪男兒》般的人生,有些宿命,又顯現大無畏的姿態,他們在沙灘上,直瞪着鏡頭,空氣似乎當下就凝住了,那真是一張象徵青春與流放的人生劇照。後來奚淞將它彫成版畫,林懐民再將它放大當成佈景,編作了《我的鄉愁我的歌》舞劇。「頌輓青春」寫的就是對這張照片引發的片段回憶與迥嚮。
「另一種遺忘」、「另一種注視」是刊載在漢聲雜誌改版的《民間文化剪帖》(1994)系列上,類似「生活筆記」續篇,藉由老照片重新猜臆與思索另一種可能的想像。因為我們善於遺忘,所以必須一再凝視,瞪着每一張臉孔長久,努力將自己拉回當年時空,回到彼時的服飾、眼神與溫度上。一張照片告訴你的可能只是一些細節與表相,許多線索與推敲須靠記憶與想像來追述、補遺。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另一種注視的開始,導致另一種提醒,最後又以另一種遺忘結束。
在歲月的旅途上,我們總會遇上一些不凡的朋友,「四則傳說與印象」是對陳達、洪通、夏曼 • 藍波安與莫那能等這四位人物做的一些轉述與想像。根植於他們對土地、信仰、海洋、黑暗中的護育與抗對,那種殊異的生命基因與歲月歷練,塑造出一則則傳奇。我只耳聞皮毛,簡短書寫只為了向他們致敬。
陳達於我記憶當中,就像是窩在儲藏室角落一只老舊卻發亮的檜木箱子,距離久遠但仍有餘蘊,箱子裡似乎有掩蓋不住的聲音等待釋放。
1971年與朋友去窮鄉僻壤的恆春鄉下訪問陳達,他坐在路邊月琴一彈,蒼老、高亢的歌聲吟唱開來,村民、水牛從他身旁穿行而過,原本寂寥的村落似乎一下子成了永恆的風景。76年有朋友邀他來台北駐唱,我時而跑去找他聊天,聽他唱歌、訴怨,陪他去新店溪畔、關渡河口吹風,但他一直悶悶不樂,台北不是他的家。77年我邀李光輝與陳達見面,聽我簡單訴說李光輝的背景後,陳達隨口唸唱出一個高砂義勇軍在南洋參戰、避難的故事,兩個歲月老人的生命堅毅與滄桑就閃現在他們的眼角與皺紋間,而歌聲在耳際迴盪,諸神無言。兩年後,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台東原鄉,四年後,陳達在屏東楓港遭客車撞擊身亡。我在《生活筆記》(1977)裡刊登了一張陳達仰首高歌的相片以及六張李光輝返鄉歸宗的組照,藉此向他們致意。在《生活筆記》人名索引中,我這樣註釋:「陳達,鄉土民謠歌手。屏東恆春人。他唱的歌讓人想起久遠久遠的故鄉。他把只有兩條弦彈得出神入化,而他的歌聲,醇厚、樸實,有如一把生鏽的鋤頭砍入泥土中,你如果是泥土中的一條蚯蚓,當能體會切膚之痛。」
陳達過身後,我去他的祖厝和新墳探望,陽光與風聲伴隨着冥墓間的亡靈,破舊的月琴孤獨地斜掛在老厝牆上。「思想起陳達」一文是我對他的回憶與想望。
「走唱的生命 – 人間盲歌手」 談的是兩位那卡西歌手 – 金門王與李炳輝,這是超視紀錄性節目《生命.告白》系列中的一集。他們兩人戴着墨鏡,一個揹着吉他,一個抱着手風琴,手搭肩地走過淡水的小街巷弄,形塑了動人的港邊風情。看不見的,就大聲唱出來,盲歌手透過走唱傳達人生的稀微與寄望。
《劇場》年代認識的一些朋友,每位手上都有一面鑼和幾把刷子。「眼淚 、洗手、還我頭來。」是在陳映真(1937-2016)、邱剛健(1940-2013)和黃華成(1935-1996)三位過世時所寫的感念短文。1961年陳映真書寫的短篇小說「那麼衰老的眼淚」、1965年邱剛健發表的詩作「洗手」、1966年黃華成的「大台北畫派宣言」以及1995年黃華成手繪的「還我頭來」,在意念與內涵上似乎就影射了他們三人獨特的性格與命運。陳映真的沉重與憂傷、邱剛健的前衛與淫蕩、黃華成的顛覆及反叛,在台灣文化圈都點燃了一種無人可及的光芒,他們的才情與膽識值得記上幾筆。三個人曾經在《劇場》時代共事,也合作演出過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後來分道揚鑣了,在遠行之日,他們等到果陀了嗎?或者果陀根本就是個騙局?
關於表演藝術,我也自不量力地塗寫了三篇,純粹是觀舞之後的一些遐想。 「旅人」是看了雲門舞集的《九歌》後,對其中一個配角 – 提着皮箱的現代旅人十分感興趣,他在古代的鬼魅神話場景中穿插遊走,還拿着雨傘,到底要幹甚麼?後來一想,他就是林懷民啊,他就是那個時光旅人,一個不甘寂寞、隨時想介入、攪局的外來者。
「那麼衰老的軀體」 是對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在《死海》、《睡蓮》演出後的一篇禮讚。這位耽溺於鬼魂、輪迴與末世紀殘像的「暗黑舞踏」宗師,享年103歲,他在1994年訪台演出時已是88歲。這一具可能是舞蹈世界中最衰老的軀體,在舞台上訴說的是關於愛、關於恩典、關於優雅與淒涼、關於胎兒、死亡以及黑暗 …
1995年初,法國舞蹈先驅瑪姬‧瑪漢在台北演出《May B》–一齣以貝克特劇作為靈感的舞蹈,「存在的幽靈」是書寫觀舞後的聯想。一群木乃伊般裝扮宛如風雪摧殘下的流浪者,在舞台上推擠、嘻笑、謾罵、爭鬥,卻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愛、恨與憧憬。他們是山姆.貝克特筆下的卑微人物,受傷的心靈訴說着生命的幽微與晦暗。存在,對貝克特來說,就是注視一個人自己存在的努力。貝克特的角色在努力的時候從不孤單,這讓我想到陳達、洪通、夏曼、莫那能、陳映真、黃華成、邱剛健等,努力的人不孤單。
在音樂聆聽上,鮑伯‧狄倫和里納.柯恩是我最佩服的兩位歌手,我常常想,如果狄倫是一把淒厲、顫抖的口琴,柯恩就是一隻沉重、哀鳴的低音貝斯,如果狄倫像一把銳利的尖刀,柯恩就像一塊苦海中的浮木,在憤怒與接納、反抗與包容、哀痛與救贖間,他們徘迴其間,盡情吟唱。「流放的詩人歌手」和「裂縫裡的光」是兩篇對柯恩致意的短文,從詩歌、宗教、政治、禪坐、藥物到情慾,柯恩有他自己的主意與堅持,透過歌聲,他蜿蜒唱出卡繆所說的:「人必須生存到那種想要哭泣的心境。」
關於攝影,過去也書寫不少。「1962 • 夏日」這篇短文從60年代的竹東五指山、板橋、澎湖談起,那些殘缺、無頭、石雕般的青春軀體如何在自己的成長中逐漸成形,從而變成心中的一種招喚與夢魅。那是一個純真、孤絕的年代,處於一種自在又迷茫的追尋過程,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又虛空。成長,永遠是一段吸收、學習、尋找與實踐的過程,一邊迷失,一邊憧憬,一邊找到。只是,找到以後又迷失了,青春、光滑的肌膚已滿佈皺紋與斑點。
「另一種言說」是為《另一種影像敘事》中譯本寫的序。這本由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的攝影論述,討論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之間的環環牽繫,延伸出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的攝影敘事之道。照片意味什麼?影像如何生成、使用、詮釋?攝影是真實嗎?還是謊言?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殺?攝影有太多可能與不可能,這本書提出一些探勘與反思,「另一種言說」一文只是在旁邊搖旗吶喊幾聲罷了。
「另一種歲月」是本書收尾篇,2013年回顧展的感謝書寫。那次展出麻煩許多學長、摯友撰文,書寫過去的相處記憶與心情,以及在攝影旅程上一些迴響與砥礪。那些無法化成影像的歲月,那些擦肩而過或已然忘卻的歲月點滴,因為書寫而或顯現微光,「另一種歲月」是向這些友人與記憶揮手並致意。
本書中所附的插圖大部分是60年代的隨手塗鴉,為甚麼會畫這些?大概是書寫已技窮,只能在不成形的線條中找出路,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一路好走。
( 2018.6.2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Lawrence Wong 王冠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深愛 會讓彼此喘不過氣 那麼淺愛 是不是我愛你 最好的距離』 王冠逸,在新馬娛樂圈已有豐富的演藝經驗,從模特兒,電視,電影,舞台劇演員到主持,其帥氣的外表,優雅的氣息,清新的形象更是時尚界的寵兒,除了屢屢受邀為多家雜誌拍攝封面與內頁之外,也參與了不少商品的宣傳活動與擔...
憂傷 大 象 之 歌 舞台劇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憂傷大象之歌】
微涼細雨,充滿濕度的空氣,是我最喜歡的氣候。但這個周末夜,看片卻不太順利,連選了四、五部電影,老片或新片,每一部都看不到十分鐘,就沒有耐心,可能是影像鏡頭或敘事方式,皆不合情緒。
最後,停在加拿大電影《憂傷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改編自本片編劇尼可拉斯的同名舞台劇作,表現手法卻溫潤細膩,鏡頭不沉悶也不煽情,意象層次豐富,只是感覺多少有些寂寞。
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被傾聽,竟然如此艱難。
喜歡這部電影。
憂傷 大 象 之 歌 舞台劇 在 非凡娛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林宥嘉推出巡迴演唱會《THE GREAT YOGA》後,一路走過高雄、北京、上海、重慶等9個城市場場締造好口碑,今年一連加開19場,於4月15日於台北小巨蛋旗艦場開跑,林宥嘉加倍投入演唱會製作,演唱會曲目加入新歌並勤練舞蹈,演唱蟬聯多周排行榜的歌曲《致姍姍來遲的你》與日前在蒙面唱將大紅的人氣翻唱曲《成全》。Yoga在6月16-17日重臨香港,再踏上紅館舞台演出!
台北連續兩場演出,華研國際加碼一倍預算,投入2600萬元打造高科技軟硬體配備,除了有20米寬LED背景牆與90度立掀翻轉LED走道營造華麗視覺效果,並將解構式拼圖燈箱延伸遍布至主舞台與觀眾席上,也安排了延伸走道及副舞台以深入觀眾席。另動用了600支電腦燈、55支雷射佈滿主副舞台上,結合45盞千變萬化的魔方矩陣燈、灰紗浮空投影與雷射投影等硬體,打造出一個視覺超級絢爛的高科技幻象世界。
林宥嘉身材原先已相當標準,近期為了台北旗艦場準備體重更是直直掉,身材變得更纖細,造型師便突發奇想讓他嘗試多款最新一季的女裝造型,演唱會上林宥嘉也首度嘗試配戴耳環,造型突破多變,林宥嘉一連換上6套衣服,其中3套是全新訂製,演唱會造型也提高成本至300萬元。其中與林宥嘉共舞的4隻怪獸隊員們的特別造型服裝更是特地從香港訂製,連同舞者服裝與道具共計250萬,加上現場250位工作團隊再花費600萬元,下足重本。
演唱會以「熱血少年的蛻變」為主題鋪陳,開場動畫描述內心的崩裂,搭配背景解構式拼圖景片緩緩分裂,林宥嘉以一身暗黑公爵斗篷勁裝搶眼亮相,在《熱血無賴》一曲中和全場歌迷擺動合唱。第一首歌曲結束一暗場再亮燈,立刻又換成一身歌德風誇張長袍,裡面搭配Maison Matrin Margiela的女襯衫及緊身黑褲,舞台上強烈的白色逆光掃射觀眾,搭配林宥嘉和樂手的動態剪影演唱《歇斯底里》以及加速Rock版的《不換》,酷勁十足!接著林宥嘉興奮的表示現場的歌迷朋友讓他非常有感觸,「很感謝大家,離生活最近的地方開演唱會,今天很有感覺,好像會很容易哭。」
猛衝的節奏沉靜後,轉場動畫以一滴淚水的墜落過程,帶出從初生嬰兒到長大成人的悲傷,林宥嘉換上一襲米色長袍在灰紗浮空投影下的巨大淚滴內演唱《早開的晚霞》,現場氣氛凝聚在林宥嘉營造的憂傷情緒。接著在《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歌曲橋段中,如同舞台劇般,林宥嘉乘坐地鐵在擁擠的人潮中顯現出孤單一人的哀傷。林宥嘉一連演唱經典抒情歌曲《傻子》、《飛》、《殘酷月光》與《天真有邪》,這波情歌連發再度打動觀眾,迷幻的林氏嗓音聽的台下如癡如醉,話鋒一轉,林宥嘉與歌迷互動時,笑說「有什麼樣的歌手就有什麼樣的歌迷,你們真的很有氣質」。
接著在水晶童話般的場景演唱〈兜圈〉,接著曲風一變,與四支超Cute怪獸隊員們挑戰電子元素結合搖滾曲風,演唱由〈美妙生活〉原曲DEMO的英文版〈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並帶領隊員在〈看見什麼吃什麼〉時呼應演唱會名稱大跳瑜珈。與觀眾逗趣對話後,林宥嘉戴上大眼睛造型,大玩聲音特效混和歐美節奏時尚舞曲,現場彷彿大型舞廳全場跟著節奏擺動,演唱〈思凡〉一曲時,林宥嘉化身外星訪客難得跳起俏皮舞蹈、忘情扭動身軀,更在solo暢銷曲〈致姍姍來遲的妳〉時挑戰唱跳,讓觀眾大呼過癮!
台北演唱會林宥嘉邀請多位藝人好友出席,包含浮雲、邱澤、李玉璽、潘裕文、徐凱希(鴨子) 、KID、許維恩、陳彥允、孫盛希、Spexial偉晉、Sandy吳珊儒、盧凱彤、曲家瑞、麻吉弟弟、Luyi盧一辰、Karen林愷倫、Second、掰啾,及老婆Kiki丁文琪,現場星光熠熠,今年也是林宥嘉自歌唱比賽出道10年,因此後援會也特別改編歌詞「愛你這回事,整整十年」相當感人!
演唱會演唱最後一首歌《說謊》之前,林宥嘉難得感性落淚,提到演唱會開始之前壓力排山倒海的進來,但是現場看到這麼多的歌迷朋友以後,覺得相當感謝,他也提到「希望支持他的歌迷,都可以覺得很有面子」,甚至在最後首度感性對歌迷說「欸,我愛你們」,讓台下眾多歌迷一同落淚。林宥嘉台北小巨蛋演唱會,近三小時共演唱33首經典好歌,半數舊歌重新改編加上新歌、翻唱歌,誠意十足!
#林宥嘉
#非凡娛樂 #非凡香港
憂傷 大 象 之 歌 舞台劇 在 Lawrence Wong 王冠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果深愛 會讓彼此喘不過氣
那麼淺愛 是不是我愛你 最好的距離』
王冠逸,在新馬娛樂圈已有豐富的演藝經驗,從模特兒,電視,電影,舞台劇演員到主持,其帥氣的外表,優雅的氣息,清新的形象更是時尚界的寵兒,除了屢屢受邀為多家雜誌拍攝封面與內頁之外,也參與了不少商品的宣傳活動與擔任宣傳大使,2010年開始便活躍與兩地演藝事業的王冠逸如今更將演藝觸角延伸至樂壇,開始唱起歌來,積極地在他的藝人履歷中再添一筆精彩的記錄。
《淺淺》是一種面對愛情小心翼翼的態度,是一種欲迎又拒的奇妙與曖昧關係,是一種都會人表達情感的狀況與最安全的位置,也是都會熟男熟女的一種情感現象;由於他(她)們在情感的路上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一些不快樂的經驗,因此當進入一段新的情感關係時,不免顯得小心與膽怯,不敢太勇敢地愛因為害怕結果慘敗,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寧願不要太深陷,只保留一種淺淺淡淡的姿態,那麼萬一感情無疾而終了,也能較容易從難過中走出來。
王冠逸官方網站 : http://www.lawrencewong.net
王冠逸官方面子書 : http://www.facebook.com/lawrencewongofficialpage
王冠逸微博 : http://t.sina.com.cn/lawrencewong
王冠逸Twitter : http://twitter.com/ohohlawrence
王冠逸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ohohlawrence
『淺淺Shallow Love 』 王冠逸Lawrence Wong演唱
詞曲:彭學斌@口袋音樂
別擔心 不是我不愛你 只因為 不愉快的過去
這城市 太多的不可預期
明天在哪裡 遙不可及
別懷疑 不是我不相信 只因為 其實我太珍惜
這世界 只有時間不會騙你
我的沉默 會有意義
淺淺地愛你 想你 將你
輕輕放在 心底 眼中 懷裡
偷偷留給自己 一點 空氣
好好地過生活 用力的呼吸
淺淺地愛你 比較 開心
就不會為了你 目眩 神迷
就算失去了你 憂傷 也能
輕輕地 偷偷地 好好地 痊癒
別懷疑 不是我不相信 只因為 其實我太珍惜
這世界 只有時間不會騙你
我的沉默 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