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看這一篇
尊重每位爭取權益的人,為每個替自己權益站出來的人喝采。
因為在我們的成長教育裡,這是自私、任性、幼稚,造成他人不便的。
可我們究竟為了多少,「你已經很好了,別自以為⋯⋯」「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覺得自己慘,你有他慘嗎⋯⋯」去勉強自己接受了多少自己不願意的事情造成不開心,最後延伸為內傷跟委屈,還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爭取的權益,不是因為身分、薪資有差別,因為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
當然,這都是學習的過程,鼓起勇氣時,很多時候會傷害到無辜的人(不只罷工,擺脫某種感情、追求夢想、親子關係斷捨離等,也是)。
辛苦被牽連的朋友們,不過,當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人們開始知道可以替自己爭取權利時,旅遊不便險的選擇也變得非常非常重要。雖然很多信用卡買機票都有送旅遊險,但我從很多年前(華航罷工都沒開始前)就會額外保險、選擇我覺得最適合最有保證的,用幾百塊換來減少節外生枝,老被老于笑膽小如鼠的我覺得很好😂
最後,很不喜歡「不爽做就不要做這句話」,不要學我以前,不開心就分手,工作遇到困難就離職嘛!
正面迎擊嘗試改變的可能是很棒的,面對不喜歡的事,不是逃避(離開),不然就是忍耐,這樣太可惜了。
試一把,就算失敗了,也是替自己爭取過。
我尊敬為自己爭取的人。
PS. 相關報導大家都有看到我就不分享了,基本上除了苦勞網、報導者跟自由時報,幾乎都是站在反對立場。大家都可以去看看。房慧真這篇分析為何許多人反對罷工甚至口出惡言的文章,可以參考看看,支持的人怎麼想。支持的人怎麼「觀察」反對的心態,不全然對,換個角度看看吧!
【不爽不要做,奴隸換人當】
最近剛讀完Guy Standing的《不穩定無產階級:一個因全球化而生的當代新危險階級》,稍微能了解在罷工新聞底下留言叫罵「不爽不要做」的人,是怎麼一回事?
「不穩定無產階級」(precariat)讀起來很抝口,其實就是承攬、約聘、外包、臨時、派遣等在當代並不陌生的工作形式。不穩定無產階級跨越了以往的階級之分,以大學為例,有外包的藍領清潔工,也有一年一聘的白領「專案」教授,後者雖有博士學歷,在學術市場依然待價而沽,往往必須承接專任老師不想做的雜務,好換取明年的續聘。
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產生是全球化的後果,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國家應該增加勞動市場的靈活度,將風險與工作的不安定性,轉移給勞工及其家屬去承受。
當大部分的工作,沒有未來職涯發展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被迫從事地位或收入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整個社會充滿挫敗感,對於有著不同價值觀的他者包容性低,對於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異己(同性戀、精神病患、移工、外配、女性)的容忍度也低。
心理學實驗發現,具備基本經濟安全性的人,比經濟不安全的人更為利他,更寬容、更注意平等。不穩定無產階級在公共議題上,無法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是仇恨言論,「罷工」首先對照自己的無工可罷(所從事的不穩定工作,沒有成立工會的可能),接著引發的是因忌妒而生的憤恨情緒,空服員罷工符合兩要素:高薪以及高顏值,其實空服員的薪水也不是特別地高,但同為「新鮮人」,月領六、七萬與月領不到三萬,後者的剝奪感必須找個出氣筒。
高顏值更是引發廢魯宅的「厭女」情緒,PTT早是沃養一則則母豬醜事的沃土,社群媒體炫耀性質的單面扁平化(空姐穿美美紐約巴黎倫敦打卡)更誘發鍵盤後的憤恨情緒。資方的父權思維與網路的厭女風潮在此合流,共同為罷工空服員貼上「公主」的標籤,嬌縱任性的大小姐需要好好「管教」。
同樣是「端盤子」的,今天如果在地面上,一個在餐廳端盤子的員工被資方壓榨,被奧客糟蹋,所獲得的鄉民「同理心」必定遠勝於空服員。空服員的體力以及情緒勞動,因為加乘上這些令人忌妒的條件(貌美與薪水),於是不被認為值得同情。長榮的空服員清一色為女性,罷工的動能也帶點反抗日式管理威權家長(資方)的女力崛起,這本是值得鼓勵,民主社會向前的進步象徵,然而這個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身處不穩定無產階級,於是便無法為別人的團結而喝采,而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不爽不要做」。
不爽不要做,沒有說出口的下一句是「奴隸換我當」,Guy Standing說:「不穩定無產階級沒有向上流動的管道,被迫在加深自我剝削以及無所依歸之間二選一。」以「奴性」批評這些人是沒有用的,長久的不穩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相較於「無所依歸」,加深自我剝削,成為一個乖順好用的奴隸,至少還有個歸所,雖然這歸所就像是氣候暖化下的北極冰層一樣,隨時有破裂的可能。
問題是,夠奴夠乖,再怎麼不合理的工作條件都硬吞下來,資方就會珍惜你這個人力嗎?有本書《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人類學博士,碩士畢業時她到華爾街工作,進行田野觀察。讓她前往華爾街「臥底」的起心動念是,1994年,在全美有50萬名員工被裁員,大裁員高峰的一年,卻是美國企業營利最豐厚的一年。
企業並不是因為不賺錢而裁員,而是為了賺更多錢而裁員,書名清算「Liquidated」,字根是「Liquid」液體,最足以形容資本無常勢的無情本質。在股價交易主宰企業經營的現代,電影《全面開戰》裡的跨國汽車公司,工人在不景氣時自願減薪共體時艱,等到公司賺錢了,卻只因為沒達到股東要求的高獲利標準,寧願把廠關了,搬到羅馬尼亞以更便宜的人力替代。關廠後股票馬上飆漲,工人包圍總部抗議,經營者像錄音帶反覆播放的說詞:「要對股東交代」。
很弔詭的是,每逢罷工,要求薪資福利提升的員工,爭取權益成了「貪婪」,真正貪婪的資方,人們卻對之臣服,自願為奴。貪婪的定義隨人而定,「發大財」難道就不是「貪婪」嗎?人們可以隨著政客起舞琅琅上口,一個轉身卻指責他人要求加薪(合理範圍連發財都談不上)是罪不可赦的貪婪。發大財可以,「貪婪」卻不行?眼紅每次勞權的抗爭,這豈不是:「我過得很差,你憑什麼過得比我好?」
駱以軍說:
// 如果我們這個社會
在經過 旁觀一場勞資對決
結果被主流媒體操作成這樣
讓資方的高段公關可以按其意對社會散放
對資方一面倒的氣氛
我們這個社會
內稟的良善 同情 看不過去強凌弱
或基本的公民素養
真的大傷 而不自知
我們便可悲的只是自私而冷漠的
「別礙到我褔利 方便
你們吵你們的 快點結束」//
Guy Standing說:「在一個充滿系統性經濟不安全感以及焦慮感的社會中,妖魔化會更為簡單。人們的不安全感越高,就越容易煽動恐懼……越容易相信那些拿人錢財的專家刻意用語言與畫面編出來的故事。」
新自由主義從上世紀八○年代發展至今,創造了全球性的「不穩定無產階級」,所收穫的毒果實就是訴諸民粹、搧風點火的仇恨政治,從美國川普到義大利貝魯斯柯尼,歐洲極右派政黨的崛起,台灣也趕上這股災難潮流。
要不要繼續往下沉淪,希望我們還有得選擇。
#挺勞工
#長榮罷工加油
#試論寒流崛起與不穩定無產階級之關聯
慧榮學歷ptt 在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自我們很喜歡的記者/作家房慧真 的文章,即便我們對於現在的媒體充滿不信任,但依然非常非常需要對於時事、社會議題具有洞察力並能啟發我們思考的文章,媒體失能,那就靠自己傳播吧,好文分享給大家~
【不爽不要做,奴隸換人當】
最近剛讀完Guy Standing的《不穩定無產階級:一個因全球化而生的當代新危險階級》,稍微能了解在罷工新聞底下留言叫罵「不爽不要做」的人,是怎麼一回事?
「不穩定無產階級」(precariat)讀起來很抝口,其實就是承攬、約聘、外包、臨時、派遣等在當代並不陌生的工作形式。不穩定無產階級跨越了以往的階級之分,以大學為例,有外包的藍領清潔工,也有一年一聘的白領「專案」教授,後者雖有博士學歷,在學術市場依然待價而沽,往往必須承接專任老師不想做的雜務,好換取明年的續聘。
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產生是全球化的後果,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國家應該增加勞動市場的靈活度,將風險與工作的不安定性,轉移給勞工及其家屬去承受。
當大部分的工作,沒有未來職涯發展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被迫從事地位或收入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整個社會充滿挫敗感,對於有著不同價值觀的他者包容性低,對於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異己(同性戀、精神病患、移工、外配、女性)的容忍度也低。
心理學實驗發現,具備基本經濟安全性的人,比經濟不安全的人更為利他,更寬容、更注意平等。不穩定無產階級在公共議題上,無法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是仇恨言論,「罷工」首先對照自己的無工可罷(所從事的不穩定工作,沒有成立工會的可能),接著引發的是因忌妒而生的憤恨情緒,空服員罷工符合兩要素:高薪以及高顏值,其實空服員的薪水也不是特別地高,但同為「新鮮人」,月領六、七萬與月領不到三萬,後者的剝奪感必須找個出氣筒。
高顏值更是引發廢魯宅的「厭女」情緒,PTT早是沃養一則則母豬醜事的沃土,社群媒體炫耀性質的單面扁平化(空姐穿美美紐約巴黎倫敦打卡)更誘發鍵盤後的憤恨情緒。資方的父權思維與網路的厭女風潮在此合流,共同為罷工空服員貼上「公主」的標籤,嬌縱任性的大小姐需要好好「管教」。
同樣是「端盤子」的,今天如果在地面上,一個在餐廳端盤子的員工被資方壓榨,被奧客糟蹋,所獲得的鄉民「同理心」必定遠勝於空服員。空服員的體力以及情緒勞動,因為加乘上這些令人忌妒的條件(貌美與薪水),於是不被認為值得同情。長榮的空服員清一色為女性,罷工的動能也帶點反抗日式管理威權家長(資方)的女力崛起,這本是值得鼓勵,民主社會向前的進步象徵,然而這個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身處不穩定無產階級,於是便無法為別人的團結而喝采,而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不爽不要做」。
不爽不要做,沒有說出口的下一句是「奴隸換我當」,Guy Standing說:「不穩定無產階級沒有向上流動的管道,被迫在加深自我剝削以及無所依歸之間二選一。」以「奴性」批評這些人是沒有用的,長久的不穩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相較於「無所依歸」,加深自我剝削,成為一個乖順好用的奴隸,至少還有個歸所,雖然這歸所就像是氣候暖化下的北極冰層一樣,隨時有破裂的可能。
問題是,夠奴夠乖,再怎麼不合理的工作條件都硬吞下來,資方就會珍惜你這個人力嗎?有本書《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人類學博士,碩士畢業時她到華爾街工作,進行田野觀察。讓她前往華爾街「臥底」的起心動念是,1994年,在全美有50萬名員工被裁員,大裁員高峰的一年,卻是美國企業營利最豐厚的一年。
企業並不是因為不賺錢而裁員,而是為了賺更多錢而裁員,書名清算「Liquidated」,字根是「Liquid」液體,最足以形容資本無常勢的無情本質。在股價交易主宰企業經營的現代,電影《全面開戰》裡的跨國汽車公司,工人在不景氣時自願減薪共體時艱,等到公司賺錢了,卻只因為沒達到股東要求的高獲利標準,寧願把廠關了,搬到羅馬尼亞以更便宜的人力替代。關廠後股票馬上飆漲,工人包圍總部抗議,經營者像錄音帶反覆播放的說詞:「要對股東交代」。
很弔詭的是,每逢罷工,要求薪資福利提升的員工,爭取權益成了「貪婪」,真正貪婪的資方,人們卻對之臣服,自願為奴。貪婪的定義隨人而定,「發大財」難道就不是「貪婪」嗎?人們可以隨著政客起舞琅琅上口,一個轉身卻指責他人要求加薪(合理範圍連發財都談不上)是罪不可赦的貪婪。發大財可以,「貪婪」卻不行?眼紅每次勞權的抗爭,這豈不是:「我過得很差,你憑什麼過得比我好?」
駱以軍說:
// 如果我們這個社會
在經過 旁觀一場勞資對決
結果被主流媒體操作成這樣
讓資方的高段公關可以按其意對社會散放
對資方一面倒的氣氛
我們這個社會
內稟的良善 同情 看不過去強凌弱
或基本的公民素養
真的大傷 而不自知
我們便可悲的只是自私而冷漠的
「別礙到我褔利 方便
你們吵你們的 快點結束」//
Guy Standing說:「在一個充滿系統性經濟不安全感以及焦慮感的社會中,妖魔化會更為簡單。人們的不安全感越高,就越容易煽動恐懼……越容易相信那些拿人錢財的專家刻意用語言與畫面編出來的故事。」
新自由主義從上世紀八○年代發展至今,創造了全球性的「不穩定無產階級」,所收穫的毒果實就是訴諸民粹、搧風點火的仇恨政治,從美國川普到義大利貝魯斯柯尼,歐洲極右派政黨的崛起,台灣也趕上這股災難潮流。
要不要繼續往下沉淪,希望我們還有得選擇。
#挺勞工
#長榮罷工加油
#試論寒流崛起與不穩定無產階級之關聯
慧榮學歷ptt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晚八點,我在YAHOO TV談論「母豬教」爭議事件。(新舊文合併)
【沒有人有資格定義誰是母豬】
一、標籤不對
任何時刻,標籤化仇視特定原生性的族群都是不道德的。
每種人,都會犯錯,該檢討是事件本身,而非其族群,一旦標籤化,就會波潑及無辜人員,引起社會對立。
當某男女發生「感情不忠」、「佔便宜」等錯誤,該咎責是行為。此種道德缺失,無關性別。忽略行為,攻擊犯者之群體,一旦被冠上「公豬」、「母豬」標籤,未來無關感情、貪小便宜等行為,也會被貼上同樣標籤,(參考Serena Chansey Huang「母豬定義圖集」,慎入,http://ppt.cc/Xl2WK,抱歉看到想吐),「既然這個詞這麼好用,以後我看不爽的任何人事物都用這個詞來罵」,進而使得所有行為、所有人都成為標籤指涉對象。
使用「標籤」罵人者,攻擊的是「想像的去脈絡化的抽象群體」,說著「女生都是下賤母豬」言論者,真實的女性在他面前,他罵不出來。說著「猶太人都該死」言論者,猶太人在其面前,他憤怒不出來。同樣地,說著「支那人就是骯髒下賤」言論者,大陸同學、朋友在其面前,他根本沒有罵人的動力。
此種人,往往自知理虧,因此只敢隱居網路,或者聲稱,「只反個體,不反群體」。
「不是仇女是仇母豬」,最後的就是女性都仇。
「不是反猶太人,是反搶我們工作的猶太人」,最後就是猶太人都該死。
「不是反外省人,是反那些位高權重的外省人」,最後就是最無權勢的老榮民也被痛批。
二、追求高富帥無罪
很多所仇視的「母豬」行為,正如苗博雅與蘇美所說,是「德行」問題,無關性別。除卻「感情不忠」等明顯違反道德,很多行為可能是否違反道德都有爭議,如何能一概貼上負面標籤?
女性追求高富帥被罵母豬。男性也喜歡白富美,鮮少被說公豬或渣男。追求美好的人事物跟美好的生活是人之本性,過程無欺騙,何錯之有?現況多數認為白人國力強,與白人交往值得炫耀。未來若亞洲國力強,到時自然有一堆白人搶著跟黃種人交往。女生與白人交往被罵「哈洋屌」,持此言論之男性就沒「哈洋穴」?人偏好與優秀的人作伴,何關性別。
更何況,不分男女,希望結婚對象經濟條件好,人之常情。如你為人父母,有兩男追求女兒,兩人對女兒的愛及外在能力條件都一樣,唯獨一富一窮,你當然也希望女兒嫁給有錢的。
傳統父權社會下,再三強調,是傳統父權社會下,婚姻對女性本就是牢籠跟枷鎖。婚姻,如同人口販賣。婚前有再好的成就、再高的收入,社會的期待婚後就必須得「相夫教子、孝順公婆、整理家務」,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更直白:「流蘇,在你看來婚姻不過是長期的賣淫。」
容我說的直白點:如果一次性行為值一萬,一周兩次,婚後十年,就要960萬。這還不包括生育孩子所帶來的痛苦、負擔、壓力,還有大大小小家務事、負擔夫家和自己娘家的生計。如果妻子又是家中獨女,該如何照顧娘家?一輩子的婚姻,就是一輩子的牢籠。
如果你認為女性應該要任勞任怨,才不是母豬,那麼你婚前沒有一千萬,哪有資格提親?沒有一千萬,也要「保證」衣食無虞吧。希望嫁給穩定收入的先生,嫁給有經濟能力的先生,錯在哪裡?妻子很多時候要的不是錢,要的是「安心」、後半輩子能放心的「安全感」。
正如同男性年紀越長,找對象看的不是外表,而是賢慧;女性找對象看的也不是外表,而是能力。因為沒有良好經濟基礎的婚姻,未來很高的機率走向不幸。
為什麼很多女性沒有一千萬也願意結婚?因為愛。因為愛,所以妻子不去計較她在婚姻中承受的苦楚及付出的代價。因為愛,妻子信任她的丈夫能夠給他完美的家庭、給她足夠的依靠。
我們大多數人,是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
結果,竟然有人對著我們的母親指指點點,說這些不論跟富人窮人結婚的都是母豬。
三、仇女有其緣由
然而,我也沒有一千萬,一百萬都沒有。
我也是個魯蛇,很能體會「交不到伴侶因此厭惡女性」的感覺。尤其在男生圈,「有伴侶」是值得驕傲的事(背後價值觀是把女性視為私有財,以性平觀點來看該被檢討),眾人皆有我獨無,產生相對剝奪感,人不會怪自己,學生沒伴侶不會怪社會,最後就是怪別人眼光差。
我比較幸運,不會咎責女性,因為自己忙於工作,沒錢。
大學時期,父親過世,生活困蹇,每餐以不超過50、60元便當為原則,約會被要求請客,我面有難色。真的有一次女朋友要我請她吃繼光香香雞,我卻以沒錢婉拒,鬧到差點分手。也有女生直白跟我說我沒錢,雖然很欣賞我但不可能跟我在一起。約會、看電影、吃飯、旅遊,花費甚鉅,我自知口袋不深,對於長期單身,自我寬慰。
朋友們抱怨女性硬要男方出錢,我多少體會那種不滿。
自己大學時期有位朋友,人帥又溫柔還無不良嗜好,但是感情不順,追求女生付出很多被當工具人(朋友都勸女的在利用,但他相信真心,最後換絕情),順利交往的最後都被劈腿(女的跟有錢的或者跟老外)。幾年下來,雖然渴望愛情,但也成為在網路上時常發表「母豬」言論者了。勸,沒用。這是他言論自由,生活經驗讓他仇視那些「相似的前女友們」。
還有朋友常跑夜店及聲色場所,看待女性視角完全不同。在他眼中,每個女性都是可以被標價的。他所見的女性九成看到老外、跑車、金錶、就倒貼。
人們容易指責別人「以偏概全」,但看不到自己以偏概全,因為你眼中的偏,是他生活的全部。如果我有著上述人的生活經歷,或許我也成了「母豬教」的教徒。
我買不起車、買不起金錶、也沒有房。女性選擇有車有房者當另一半,我能說什麼?
四、社會結構
挑蘇美個人來戰或人肉蘇美,在我來看沒有意義。戰倒了一個蘇美,還有千千萬萬個蘇美。因為孕育蘇美的文化及社會結構沒有改變。(當然,去挖戰蘇美者的劈腿行徑或者去挖蘇美曾經約砲一樣,除了增添八卦沒有意義。)
社會賦予男性的期待是賺錢養家,女性在婚姻有壓力,男性也有。社會都知道女性很辛苦,但是男性的更多苦是說不出的。一旦男性表現軟弱一面,就會被說沒有男子氣概、像娘們。
在傳統社會的想像中,一旦女性遭遇困境,最後還能有男性出來解決問題。但是很難想像當男性出包,最後卻由女性出來收拾殘局的畫面。(是的,這就是性別不平等,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中)。
因此,男性遭遇的委屈,除了自己吞,就開始仇女。還有仇性別平權主義者。
仍然離性別平權有很大距離的現在,主張性別平權的男性,並不比父權思維的男性,在交伴侶上有更大優勢。舉例,平權者主張AA制(消費平分),但是主張平權的男性使用AA制卻在現實下很難交到伴侶(女要男請客)。而父權思維者(老子請妳、有陽剛氣、很man)卻容易交到伴侶。
交不到,就仇女。被指責仇女很糟糕,改過成為平權者,平權仍然交不到,更仇!仇女已成為社會的潛在問題,難保何時有下一個韓國江南殺人案。
正如同社會將低學歷當成缺陷,才使得考不好的學生憤世忌俗。社會將「缺乏伴侶」當成缺陷,使得交不到產生仇恨。沒有伴侶藍瘦香菇,眾人可以理解。但並不該怪罪於異性。畢竟世界上沒有人有義務要跟你在一起。性別意識的改變,有賴大家努力。
但是,底層社會的改善,更需要人民的團結。
我相信很多人都願意給另一半良好的經濟基礎,不論男女,真愛不會吝嗇。我也很願意在婚前存到一千萬,買好房子,儘管不是精華地段,求婚時拿著存款簿,請她嫁給我。(其實我這種想法還是很父權,也會被攻擊是把另一半當物品。儘管我沒這個意思。男方女方該採取什麼模式、誰該賺多賺少,都該是兩人協商。)
但是,幹,這年頭薪水是漲得過房價膩?
多數人看到性別意識。而我更關注到經濟問題。
有些人,願意努力、但是掙不夠錢,沒有伴侶。有些人,同樣因為經濟窘迫,縱使結婚,也以離婚收場。伴侶希望與有經濟能力者在一起,沒有錯。該怪的不是哪個性別,而是這個資本主義的氛圍及賺不到錢的社會。
我倒希望事情有這麼簡單。仇女不見得都是因為經濟問題,但若經濟問題獲得改善,仇女狀況亦會獲得相當緩解。經濟蕭條,往往使得社會某一群體尋找代罪羔羊,毫無理由地仇視他們。貧富差距擴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也間接助長了仇女風潮。有女性購買昂貴物品、出國旅遊,就被譴責「母豬」,正反映此種現象。
一個社會,無論如何,都會有好吃懶做、不務正業、性格乖劣者,交不到伴侶,怨天尤人。我們永遠不可能杜絕這些人。但可以做的是改善制度,建立一套讓窮人能翻身、百姓能富裕、只要人願意努力就能買得起房的制度與社會。
改善經濟很緩慢,卻是該做的路。至少,可以讓人沒有藉口抱怨,因為社會已經有足夠的條件讓你富裕。
至於如何讓經濟變好,那又是另一篇文章的事了……。
※
有人說,「母豬教」的爭議媒體不願多談。
但我就是要談。今晚八點,YAHOO TV「遠山道風向」,不是要戰誰、批鬥誰,希望不分立場、感情受挫或者有苦衷的男性女性、歡迎PTT上的名人、蘇美大哥或OBOV都能今晚一起上線聊聊,分享彼此的心得。YAHOO網站留言仍是匿名機制,大家可以不要顧忌。小編會把大家的留言整理起來,我會一起討論。
我不是兩性專家,只就個人經驗與對事情的分析,也和大家一起談談「兩性關係」。
※
手機可下載 YAHOO 新聞觀看直播,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