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周末互動遊戲答案😝😉]
以下的周邊血液抹片顯示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這現象最有可能在以下哪一種病人中出現?
答案
😮: 丙型肝炎帶菌者
大家可以在周邊血液抹片的背景中發現灰灰藍藍的一團團雲霧似的物質,它是冷凝球蛋白(cryoglobulin)。這是一種會在低溫中凝集的蛋白質。
冷凝球蛋白分三類,第一型大多由淋巴癌或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科癌症引起,而第二及三型則大多由丙型肝炎(hepatitis C)或慢性發炎情況,如自身免疫結締組織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引起。
這些冷凝球蛋白本身不會直接攻擊身體,但它可以阻塞血管,影響組織供血,而它亦會做成免疫複合體(immune complex),激活補體系統,引起血管炎(vasculitis)。
冷凝球蛋白血症的症狀包括手腳潰瘍、關節痛、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腎功能衰退等。
慢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 張淵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淵翔報給你知
7/12即將到來,大家都關心是否有機會解封或「微解封」!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成持續延長到7/26,警戒措施也繼續沿用,包含外出全程需配戴口罩、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停課等。
但是,由於疫情稍有趨緩,有部分產業適度鬆綁,包含部分戶外場地,美術館、電影院、博物館等,健身房除游泳池之外,也能開放。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餐飲場所部分,若符合指揮中心的指引,即可開放內用。
一、<適度鬆綁措施>:
(一) 有條件鬆綁對象(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
1. 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
2. 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機構、文化中心。
3. 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
4. 餐飮場所(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 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
5. 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
(二) 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
1. 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
2. 維持社交距離,除飮食外,全程戴口罩。
3. 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二、<三級警戒延長仍須關閉之場所>:
(一) 休閒娛樂場所:
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二) 教育學習場域:
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
(三) 觀展觀賽場所:
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指揮中心表示,鬆綁過程是疫情重要關鍵,籲請全國民眾持續落實遵循並積極配合三級警戒管制及鬆綁規定相關措施,與政府共同努力,嚴守社區防線。
此外,宗教場所也有條件開放,宗教活動(包含大型普渡活動)則暫時不開放,婚宴和公祭仍是暫停。
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本月開放第9、10類對象可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第9類的疫苗施打對象為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者 ; 而第10類對象則為50~64歲成人。
其中第9類高風險疾病10大類依序為:
1.感染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疾病或感染)。
2.血液和造血器官及涉及免疫機轉的疾患(免疫缺乏症、類肉瘤病與其他)。
3.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類澱粉變性)。
4.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的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性疾病的後遺症、帕金森氏病、阿茲海默氏病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脫髓鞘疾病、癲癇及重覆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腦血管疾病所致的腦血管症候群、發炎性及毒性多發神經病變後遺症、重症肌無力、其他及未特定之肌病變)。
5.循環系統疾病(風溼熱與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疾病、心絞痛與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肺性心臟病、瓣膜疾病、心肌病變、心臟傳導疾病、心衰竭與其他、非外傷性腦出血、腦梗塞、其他腦血管疾病或其後遺症、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瘤、其他血管疾病)。
6.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與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症、肺沉著症及外因所致之肺疾病、其他肺部疾病)。
7.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肝炎與肝硬化)。
8.肌肉骨骼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其他結締組織疾病)。
9.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腎炎症候群、腎病症候群、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腎臟萎縮)。
10.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先天或後天脾臟缺損)。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DgxK3Q
新聞連結: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786/covid-19-level-2-2021
#COVID19病毒 #切記勤洗手 #台灣加油 #大家一起加油 #戰勝病毒
慢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 CNEWS 匯流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預防更勝治療😘
.
#入秋 #咳嗽 #食物禁忌
.
#CNEWS 按個讚!分享好文章!
★更多新聞看這裡:https://cnews.com.tw/
慢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 巴利綜合徵(GBS)、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CIDP) 的相關結果
CIDP 病情長時間進展的特性使其有別於急性神經病變,如格林- 巴利綜合徵(GBS),罹. 患該疾病的病患在一至四週內達到無力的高峰。85% 的GBS 病患將在三個月後恢復體力. 及 ... ... <看更多>
慢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 多發性神經病變 - 衛教資訊 的相關結果
多發性神經病變 是周邊神經系統常見,卻不好治療的疾病。好發於糖尿病族群,特徵為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及麻木、疼痛,有時合併肌肉萎縮、無力,臨床上像戴 ... ... <看更多>
慢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在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的相關結果
起初經骨髓抽血檢查,加上症狀非常類似而被誤診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CIDP),服用了兩年的類固醇藥物治療卻不見任何改善,種種健康狀況還都亮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