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月娥是淚眼煞星。
見到淚影,便是動了殺機。
每到關鍵時刻,好打得的林鄭,就會找到機會,流下兩行清淚。
是她發勁前的身影。
居則武曲,動則貪狼。
美帝步步進逼,竟敢制裁中聯辦七名副主任。
中聯辦是北京駐香港的聯絡辦事處。角色是協助北京和特區政府的聯繫。指揮的是中央,執行的是香港特區政府,今次美帝shoot the messenger,是否暗示中聯辦違反《基本法》,背後干政,在幕後指揮香港特區政府,這兩年的異行麼?
歐洲那邊,法國康城影展竟然施突襲,在完結的篇章,播出了香港導演周冠威兩小時的紀錄片的《時代革命》。
香港兩年來的苦難,黑衣、鮮血、火光、青春、激情……為今屆的康城影展留下了裊裊餘音。
特朗普之後,美歐又走在一起,就因為香港的苦難?
北京措手不及,不懂反應。這時林鄭提槍上馬,單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批評布林肯對香港《國安法》的聲明,以偏概全,毫無事實根據,公然干預中國內政,肆意踐踏法治,亦再次突顯美方的雙重標準等等。她強調,特區政府不能對此等錯誤言論坐視不理。
犀利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指責美國國務卿,干預中共內政。威風八面,震驚全球。經此一役,林鄭躍身成為世界級政治領袖,響哂朵。
咪住!
《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不是列明,外交和軍事,屬於中央權力,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則下,行政長官負責香港特區的行政事務。
布林肯是現任美國政府的國務卿,等同於中共的外交部長王毅。
回應布林肯謬論,干預中國內政的,應該是外交部長王毅。其上還有專責外交事務的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箎。
這才是國際外交的規矩,儒家稱之為禮。
布林肯也批評過新疆和西藏的人權狀況,但未見新疆、西藏的省委書記駁斥美帝謬論。因為中共仍有外交部,和他們的戰狼群。
林鄭的勇猛,打亂了政治倫理。
家庭有家庭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倫理,國家有國家的倫理,一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大亂,人民便無法安居樂業了。
對於香港的《國安法》,美帝的布林肯固然以偏概全,雙重標準;其實,林鄭、鄭若驊,和因揼邪骨仍未復職的國安處處長蔡SIR,都言語不詳,市民大都對《國安法》的紅線不甚了了。但經過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詮釋,市民終於掌握到國安法的精神和標準了。
何議員說:
ViuTV最近的同性喜劇《大叔的愛》,是鼓勵無孩家庭,與中央推動的三孩政策,背道而馳,違反了《國安法》,如糖衣大麻,要追究處理。
嗱,這便是專業了!
何議員是執業律師,肆業於英國,掌握了香港《國安法》的神髓。經他生活感的在地引伸,市民對會否觸犯這新成立的《國安法》,起碼有個概括的認知。出色的男人,真的好像黑夜的螢火蟲,躲也躲不了。
認識了《國安法》愈多,趕往機場離境的香港人就愈多。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宵。
…………………
…………………
這個畫面我見過,我真的見過,在啟德機場。
我在八零踏足社會,在報界工作。
戴卓爾夫人八二年訪華,跟著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自然地,我的工作便和香港前途掛上勾,直到現在。
在北京,記得有記者問,當時的中共總理趙紫陽,香港人怕九七後的改變,趙反問:怕什麼?
八九年,趙紫陽自己的遭遇,回答了他自己當年的問題。
八三年,我在北京採訪中英會談,外交界傳出會談進展不順利。香港惶恐,美元兌港元,跌到1:9.6, 市民趕到超市搶米搶廁紙,這是黑色星期六。
星期一,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上午九時宣佈,港幣和美元掛勾,一錘定音兌換7.8元。
這個聯繫匯率,便維持到今日。
八三年,是玄空風水下元六運最後一年,健行實幹的乾卦二十年走完了,八四年開始,便是靠嘴巴討人開心為主流的兌卦開始,兌為悅,為口,為羊,為少女,為巫,為妾,為毀折。
就這樣過了紙醉金迷二十年,至二零零三年沙士,完結七運,走入八運艮卦。艮為土,為尊。
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出籠,保證港人治港,一國兩制。
鄧小平亦再三公開承諾,九七後,除了換一支旗,什麼都不會變。
然後,開始草擬《基本法》。
香港人,有條件的,便開始收拾細軟,舉家上路,開始處處無家處處家了。
每日的啟德機場,哭聲震天,一家離港,三五十人送行,這畫面到八九六四後,攀上高峰。
人人都說,香港人功利、實際,醒目主義。但去到最後,也不外乎孝其老,慈其功,大家都只希望能夠供養父母,照顧兒女而已。
四十年過去,我見到的畫面又再出現,由啟德機場,轉到赤鱲角機場。當年是我們這一代離港,現在是我們下一代離港。
鄧小平out了,大陸不再提起他,他當年的承諾,也只是一時權宜;《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這些法律文件也不靠譜了,用到的部分說兩句,唔啱駛的,又唔提了。
講了幾十年的「港人治港」,今年靜靜的改了字,叫「愛國者治港」。香港人,為了家庭,又要上路了。一切一切,都因為政治倫理出了問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論語》二十篇,第二篇是《為政》,說的是為政之道。
是中華文化裡的政治智慧,也是作為政治領袖的責任和道德的標準,也可以說是儒家的領袖修養學。
《論語》第一篇是《學而篇》,說什麼是學問,如何做好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第二篇《為政》,則是說學問的外用。
為政的精神,政治領袖的本質,不是權力,是教化。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
政治,是眾人之事;為政,就是為政者,如何以身作則教化百姓。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似今日香港,官僚只重視權力鬥爭,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人民無法安居樂業。
孔子認為,歷史沒有偶爾,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為政的成敗,不在權力,在領袖本人的德行。
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業在事功。再低級那些,霸業也沒有,只是權謀竊國,或是陰謀亂政。
《為政篇》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由始至終,孔子認為,為政,管理眾人的工作,權力是沒有用的,只能用德。
政治領袖,為政以德,內心有道,表現出來外在的行為,才能無懈可擊。像北斗星,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有一套價值信念。在領袖,以身作則,下邊的人,天下人自然會圍繞你而旋轉。
所以,你自己清廉,不用費勁來打貪。你勤力,不用怕員工偷懶。你不假公濟私,社會上就不會鬼鬼怪怪了。
為政第一信念,就是以身作則。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司馬遷總結孔子一生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刪詩書,定禮樂,繫易辭,著春秋。
孔子刪詩書,整理詩三百篇的標準在那裡?一言以蔽之,一句話,思無邪。
人不可能沒有思想,只要思想正,不能歪邪。
但為什麼將這個編輯《詩經》的標準,放在《為政篇》,這個領袖學問的範圍內呢?
孔子認為,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就是思想問題。
只要思想正,什麼問題都自然解決了。
孔子告訴我們,為政的人,無論政治領袖或官僚,第一要務,就是思想要正,不能走邪路。
社會紛亂,人民舉家奔逃,就是因為官僚思想出了問題,人民生活不了,走了邪路。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單靠政治體制,再加以刑法來管理,齊之以刑,想大家不犯法。結果,人的聰明機巧出現,各式專業人士因有需求而提供意見。民免而無恥,大家會爭相走法律罅,走後門,搵人事,鑽漏洞,逃避了法律責任,還會無恥的自鳴得意,「咁犯唔犯法先」,認為你奈不了他何!
但如果用道德來領導,官僚和領袖,以身作則,整個社會都有一套價值觀,不再發錢寒,人人都尊重自己。再齊之以禮,不是用法律,用規矩,大家接受的規矩來教化。人人自動自覺,不會破壞公物,不會偷雞摸狗攞著數,錯了,識得慚愧,有恥且格,只要人民有羞恥心,就達到為政的目的了。
第四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出身貧困,三歲喪父,孔母帶他移居山東曲阜闕里。他如何用七十三年時間,成為中國第一聖人呢?這一章記述他一生求學的歷程。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立志一生做學問,因此,到了三十歲,就能確立自我,知道自己在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進一步鑽研學問,到四十歲,就擁有堅定不移的自信,對人世間的遭遇,起伏高低,不會感到迷惑。
貫徹這個生活方式到五十歲,就清楚宇宙的運作規律,上天賦與我的使命。乘願而來,這個宿願,究竟是什麼?我這時明白了。
累積經驗到六十歲,就明白世間人事的錯綜複雜,不會有什麼違逆不快了。
這樣,到了七十,不是實數,是指生命的終極追求,即使權力大得可以隨心所欲,但我的行為,都不會超出作為一個人的社會規範。
孔子提示了,我們終身學習,最終即使任性而為,完全為所欲為,也不會令身邊的人,造成困擾。
問題來了,《論語》的編輯,為什麼將孔子一生求學的歷程,放在《為政》這章,政治領袖的責任和修養的篇幅內呢?
凡亂世人人都追求權力,以為權力就是為所欲為。
孔子透過他一生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人生的成就,即使可以隨心所欲,但仍不踰矩。
這是整篇《為政篇》的軸心,政治領袖的成敗,並非決定於權力,成敗全因個人的道德。
《為政篇》共二十四章,是領袖學,從政者必讀的中華心法。點出了治亂的原則,為政的修養和責任。無論從政,官僚,企業主管,或家庭生活的處理,都應細讀。
首四章,是為政四大原則,也是香港亂局的根本病灶所在。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慈 濟 終身學習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用光合作用寫故事 法鼓山社大新書敬獻聖嚴法師
篇篇精彩的《乍回頭‧那燈火闌珊處─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光合作用》,於4日下午2點半,在法鼓德貴學苑進行難得一見的作者群簽書會。法鼓山社大搭建出車站布景,透過臉書直播與民眾幸福同行;有上百位護持辦學的各界代表及師生、校友,應校長曾濟群之邀,特於秋節期間團圓同聚,為此書香盛會更添溫馨。
帶領全校同仁將此書敬獻給創辦人 聖嚴法師。曾濟群校長憶念當年 聖嚴法師為推動心靈環保而堅定辦學所散發的光輝,且時時提醒「以法鼓山為光源體,將發出的光和熱,讓社會發生質變、人的品質提昇」;因此法鼓山社大18年來,從理論到實踐、從室內到戶外,把社會關懷和終身學習相結合,照顧需要幫助的族群,相信翻閱此書的讀者,都會深受感動。
法鼓山大家長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不僅為此書作序,也專程至簽書會祝福,除了展示以往在社大學習的畫作,並向在座老師一一致謝。方丈和尚勉勵大眾,社大有的學生還當上老師,因此新書一方面是報師恩,更重要的是落實 聖嚴法師的教導,用奉獻和服務來成長自己;盼願人人都能永遠當老師、永遠當學生,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學習,幫助所有的人,一起共同成長。
《乍回頭‧那燈火闌珊處》由暢銷作家潘煊擔任主編,她在導讀時指出,書中處處有燈火、光亮,副題以「光合作用」比喻社大擁有 聖嚴法師創校的慈悲光輝、老師們授課的知識光華,以及師生、專職、義工互動的心靈光彩,「這些動人的光與學習的心靈,產生交互作用,就像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會釋放出氧及葡萄糖一樣,透過學習可以提昇心靈的含氧量及正能量,利己並且利人」。
象徵社大聚沙成塔的力量,王惠淑老師與義工特地將新書堆疊成塔,以合掌祝福為意象,盼將小小的好,匯聚成一個大大的好。而以報恩的心,帶著婆婆一起上課、做義工的林麗華老師說,感恩法鼓山社大給予的能量和機會,讓生活更加幸福。深受學員敬愛的曹淑女老師則是再三表達,所有教學的成就感,都應該歸功於法鼓山社會大學團隊的努力。
創校18年來,法鼓山社會大學開辦課程已超過百餘門,舉辦過數千場活動,並有上百位講師參與生活技能、人文休閒、生命關懷等社會公益課程,為6萬多位學員人次貢獻出他們的智慧,師生之間相互綻放光亮,進而提昇心靈,讓生活更加豐富、幸福。
法鼓山社會大學表示,預計將提供100本《乍回頭‧那燈火闌珊處─法鼓山社會大學的光合作用》和社會大眾結緣,有意索請者,請至法鼓山社會大學臉書按讚留言、截圖分享。瞭解相關預約行動方式,可電話洽詢:(02)2408-2593。
#法鼓山社會大學
慈 濟 終身學習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厝邊用音樂暖心 台中靜思堂邀您藝文共賞】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車水馬龍的文心南路上,傍晚突然傳來陣陣音樂聲,讓盛夏焦躁的心,沉澱下來。這是慈濟台中靜思堂在8月舉辦的音樂快閃,這群音樂家用音樂向市民們問聲好。
台中靜思堂社推中心成立將近6年,成果豐碩,8月的週末上午10點到12點半在台中靜思堂一樓舉辦「週末共善藝文市集」。在靜思堂外,8月的週一到週五傍晚5點進行「好厝邊-音樂暖心」音樂演奏快閃,用30分鐘向市民們問聲:「Hi!」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籠罩全球,社會需要一點正能量來振奮人心。8月1日由兄妹檔古箏老師王識寬、王景瑭揭開序幕,藍天、綠地為伴,輕攏慢撚抹復挑,琴聲時而溫文爾雅、時而熱情奔放,令人陶醉不已。王景瑭老師曾連續多屆獲全國音樂比賽第一名之殊榮。哥哥王識寬說:「希望把正能量跟溫暖傳遞給大家。」
靜思堂內的大廳,每週六上午都有藝文市集,有大提琴、國樂、有氧提斯、纏花藝術、衣古典美、植物居家、花道、茶道、品味咖啡、花姿果凍、兒童書法、兒童美術等課程,8月22日下午還有「陶笛阿志」游學志的分享。
「週末共善藝文市集」是台中靜思堂的志玄文教推廣班各班的成果發表,同學們捐出作品獻愛心,發揮助人的功能。纏花藝術課程義賣胸花、髮飾、別針等,每件作品栩栩如生。林子齡老師說:「就是需要耐心,上線的耐心是最難的。」
不同於作品展示,植物居家這一站則是讓與會者親手DIY,當場完成一件作品,享受創作的快樂。「使用熱熔膠槍時,要小心!」材料包打開,籐圈、乾燥花、小南瓜在桌上一字排開,蔡美麗老師現場教學,連小孩都乖乖坐著,認真地完成一件作品。作品可以帶回家。
這時,電音舞曲響起,打破原本靜謐的氛圍,原來是「有氧提斯」這門課程的師生們隨著音樂擺動肢體,帶動現場一起跳起來。
台中靜思堂志玄文教推廣班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場域,提供社會大眾一個終身學習與進修之地方,也是一個只要你願意,可以一起伸出手,共創有情有愛的真善美世界。負責活動策劃的慈濟志工洪美麗呼籲大家共襄盛舉,她說:「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它讓我們學會感恩跟祝福,八月份有四次,每一週都有不同性質不同的班級,來做一個全球共善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