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撿鴿子回家的事件,意外引發我的筆友 雙寶娘 的感觸。雙寶娘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
我當時覺得這句話很有深意,只是還來不及細想。
過幾天,弟弟在餐桌上說起同學的媽媽得了癌症,8歲孩子最深沉的恐懼,是「媽媽會不會死」。
一向“玩世不恭”的弟弟說完那句話,嘴邊上一個話題的笑容都還沒收,瞬間已經眼泛淚光。
我也為那孩子感到心碎,但同時又很欣慰眼前這個橫衝直撞的小男孩,開始對生命感到敏感。
我家男生和女生很不同,姊姊看到什麼蟲啊動物啊就愛心氾濫,連一朵花枯萎了都要拿去後院埋葬。
小男生雖然也惜花愛草,但是出於好奇和睪固酮旺盛,看到地上有小蟲會問:「我可以踩它看看嗎?」。會大費周章的把螞蟻的頭捏下來,興奮宣告他的大發現:「沒有頭它還是會動ㄟ!」
經常聽見媽媽在尖叫:「不可以!!!!」
但是我相信,這就是教養和教育存在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有善。
同理心與生俱來,心理學和行為學研究發現嬰兒會對著笑得燦爛的人臉圖片微笑,也會因為聽到其他嬰兒的哭聲而跟著哭泣。
人之初,也避不了惡。
出自驅吉避凶的生存本能,很小的孩子就會說謊、會把過錯推給別人;
出自好奇和缺乏因果連結的能力而惡作劇、傷害動物、甚至傷害人。
我們無法違背動物的天性,但可以培養人性。
教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導善避惡,正是父母和照顧者的責任,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說到這裡,想起兩個讓我驚訝到落下巴的故事:
小女孩穿著一身公主洋裝,配上美麗的白皮鞋,看見地上停著一隻粉娥,一腳重重踩下。
身旁的媽媽看了大喊:「不要這樣!」下一句話竟是:「妳看妳,把鞋都弄髒了!」
-
朋友帶著孩子在公園玩,孩子興奮朝媽媽跑來,還沒跑到媽媽坐著的長凳,在前一條長凳邊啪!摔了一大跤。
長凳上一位帶著孫子在公園玩的大嬸,見孩子摔了,張口欲言,本以為她要關心孩子摔著了沒。不料大媽開口就說:
「唷~這是尬麻?別嚇著我家寶貝了!」
-
張著美麗大眼的孩子看著父母和照顧者如此的言行,小小的腦袋瓜裡在想著什麼?未來碰到相似的情形他們會怎麼做?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又是如何舉足輕重的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呢?
很多人說,孩子就是父母像捏黏土那樣捏啊捏、捏啊捏,捏大的。
的確是這樣的啊。
父母把孩子捏成有菱有角,孩子就方方正正;父母將孩子捏得尖銳帶刺,孩子就傷人傷己;父母將孩子捏得光潤柔滑,孩子就圓滑溫潤。
其中,又看父母揉和進什麼原料,摻進什麼成份。
是憤世嫉俗還是敏感細膩?是從容大度還是倉惶侷促?是宅心仁厚還是不擇手段?
別忘了,我們正在塑造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孩子的未來和人生。
這個世界很奇妙,你看它好像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但是反映在每個人身上,又都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我們本身是什麼樣子,環繞著我們的世界無形中就變成那個形狀。
渾身是刺的人,注定走上荊棘滿佈的路;而柔軟知足的人,總是莫名地就順風滿帆。
而每個父母,都將平等面對自己一手捏塑出來的孩子。
當我們面對已然定型的孩子,我們希望和怎樣的人相處?希望這個最親近的人如何對待我們呢?
把孩子捏成我們見到會打從心底微笑的樣子吧!
讓孩子成為一個我們會覺得跟他相處會很舒服、很愉快的人;讓孩子成為一個在生命中優遊自得,也為身邊的人帶來和煦陽光的人吧!
那麼,未來的那一天,當我們遠遠望著一手捏出來的孩子時,能放心的把背靠進躺椅,能微笑地告訴自己:我做對了、做得真好!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
今天打開臉書,被情殺案給洗版,讓我不禁感嘆,愛情原本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兩情相悅的甜蜜,應該是要攜手共創美好的回憶,為何在情殺的新聞中,相愛卻變成相「礙」、相「害」,甚至最後還導致玉石俱焚的悲劇。
前幾天,我在 二花小姐 的粉絲專頁上,讀到一個故事,二花小姐的孩子在花園中撿到一隻剛出生的雛鳥,兩個小傢伙用鞋盒裝著雛鳥,拿到媽媽的面前,用乞求的眼睛抬頭望著媽媽。
擁有護理專業的二花小姐,立馬查明雛鳥的「身家背景」,原來它是鴿子,一想到鴿子,就忍不住聯想到隱球菌和腦膜炎,但基於對生命的尊重,她還是決定把啾啾留下。
二花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之前在國民老課本讀到的故事「母羊求救」。
原文:
童子出遊。有母羊向之悲鳴,既前走,又屢顧。童子怪之,隨其後。至一池旁。見小羊墮水中,哀號方急。童子乃握其角,提置岸上。母羊偕小羊歡躍而去。
課本的註解:
悲憫之心更具天地觀,珍愛動物,再弱小也是大地愛子;無視生命,再權傾四方也是暴君。生命無常而萬物綱常,童子走向池旁,是一個軍團走向戰場,天地無言,默默慶幸。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物換星移不及一個小孩在谷倉一角沉思麻雀之死更加動容。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是二花的孩子,或是民初課本裡的童子,都對生命有著悲憫之心,教育最該做的,就是保護這顆人之初的善心,並將它發揚光大。
一個對生命敏感的孩子,不只會對幼小的動物有著悲憫心,也能善待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只是這樣愛與良知的生命教育不斷被大家忽視,取而代之是追求成績上的排名、分數上的高低,長久欠缺愛的教育,反應的是屢見不鮮的校園霸凌及情殺案件,這總會讓我忍不住感到悲傷。
與其討論恐怖情人,不如從生命教育著手,這才是真正的源頭。
此篇寫得匆促,若不嫌棄凌亂沒有邏輯,也非常歡迎分享。
圖片來自百度
感觸良深意思 在 林嘉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文青記者臉友
在越南的「情人座飯友」
用最純淨的心
記錄好簡單的素食心路
因為美好
所以分享
感恩瑋璇😘🙏🏻
《吃素二三事》
吃素將滿四年了,今天有點感觸,寫下關於吃素種種,是紀念、反省,也是回應一些曾經在你我心裡的困惑。
●先說吃素的好處:
1. 到餐廳點菜超快,根本不用猶豫、不浪費時間,肉菜合一的餐廳通常素食選擇就是翻到菜單最後一頁、最下面的那唯一一道。(但現在浮誇的蔬食餐廳暴增,菜單越搞越複雜,少了一點點素食者點餐明快果斷的小確幸。)
2. 搭飛機餐點永遠最先上,空姐起飛前先來確認,隔壁餐還沒送到,我已經吃飽撐了,搭經濟艙卻享受商務艙的美好服務,重點是,素食不像一般肉食飛機餐重複加熱產生怪塑膠味,素食餐經得起復熱。走遍世界各地,絕對好吃,毫無地雷,讓我徹底愛上飛機餐。連向來被嫌棄至極的華航都好吃無比。
3. 餐桌上多了話題,工作應酬難免,但吃素者常被關照,同桌吃素者會自然成為一夥兒(例如,台鐵惠平哥總是揪著我吃飯),大家也常問你吃素的原因、分享吃素的故事,應酬場合對不擅開話題的我幫助很多。
4. 餐都超級大份,每次吃桌菜,我的素食另外盛裝,超級大份,一人吃夠三人飽,讓同桌其他人非常羨慕。
5. 吃素不會變瘦,但我從此鮮少長痘痘,困擾了20多年的過敏改善很多。缺點是經常性血壓偏低,我的收縮壓大約九十幾、舒張壓五十幾,素食者要注意補充蛋白質、鋅、鐵等營養。不知為何,可能因年紀漸長,吃素後脾氣好多了,我認識的素食者都容易心軟、同情他人與小動物,善良應該是吃素者共通的特質。 (自己說)
●為什麼開始吃素?
某一天,我突然想,「來吃素吧」,就開始了,至今未斷。
不少人心裡思量許久,卻始終沒行動,或許只是因緣未到,念頭放心裡,某個機緣下就會開始,從每月初一十五,或每周一天無肉日,都是很好的開始,不要給自己壓力,給身體一些規範與戒律去遵循,人生因約束產生轉變與提升。
也許剛開始吃素的你,會懷念肉食,但不用排斥、更不必感覺褻瀆,沒有壓力的吃素才能走得長久,一些為許願、還願吃素,時時刻刻數饅頭,倒數與神明的約定還剩下幾天,其實有點負擔,沒有承諾的枷鎖,日子自自然然過,更能體現透過吃素實現友善環境、愛惜生靈、祈求康泰、累積功德的目標。
我從未與神明承諾吃素多久,但開始後,從來沒一天貪涎過肉食,以前我嗜吃海鮮如命,一日不可無魚,但決定吃素後,始終不曾動念想吃,只能笑說大概太早把魚的quota吃完了。小時候特喜歡吃魚卵,吃素後,常自我反省害多少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葬送胃肭,海洋並非永不枯竭,吃,這麼簡單的選擇都足以改變一些什麼。
●那些素肉沒說的事
我不主張吃素肉。
一來,素料充滿化學添加物,不健康,二來素雞、素排骨、素牛肉、素羊、素魚等雖然「生理上」是素食,但「心理上」是葷食,吃素者用假肉滿足口腹之慾,其實心態上還是葷食者,實在太勉強了。
我也不喜歡舖張奢華的素食餐廳,尤其坊間裝潢豪華餐點精緻的吃到飽。吃素是從身體到心靈的簡約環保,但奢華素食一客數百、上千元,食物精雕細琢、加了許多添加物,碳里程高,就失去吃素的本意了。雖說我還是喜歡久久一次的享受(例如蓮香齋),但真的久久一次就好。
●你是什麼素?
常有人問我,蛋奶素、蛋素、奶素、五辛素、方便素、鍋邊素(肉邊素)怎麼分,很簡單,望文生義,素字前面加什麼就是能吃什麼,蛋奶素就吃蛋奶、五辛素就吃五辛。
很多人問「五辛」是什麼?是大蒜、蔥、薤(藠頭、小蒜)、韭菜、興渠(洋蔥)這五種植物,佛教認為味道濃重的植物產生臭穢濁氣,像大蒜都能把吸血鬼嚇跑了可見真的很臭啊,所以出家人不吃,但若基於非宗教理由,吃也沒什麼關係,環保人士都不忌五辛,尤其這是中西式料理中常見佐料,避開很麻煩。
「方便素」是在葷食環境下,盡可能吃素,例如請提供葷食的餐廳炒一盤沒肉的炒飯或下一碗麵,並不忌諱用同樣鍋具煮食。「鍋邊素」是在有肉料理中,把肉挑掉,都是基於方便,畢竟這是肉食者主宰的社會,素食者為求省事,出門在外盡量配合,但許多朋友常為了我,大家一起吃素,當做顧健康(朋友們真的人都太棒了)。
另外,關於什麼食材算素食的辯證也不少,除了蛋奶,例如蜂蜜、燕窩等來自動物的食物,到底算素食或葷食呢?另也有一種「海鮮素」,肉類只吃海鮮,素食界定很寬,沒有你想的那麼困難。
●許願吃素
個人認為,許願吃素,虔誠靜心最重要,無論到佛寺向佛祖許願,或自己在家心理默禱,應該都沒關係,我沒有信仰,不是專家,但總覺得與神明之間的承諾,只要真心誠意、努力實踐,神明都會聽見,為你做出最恰當的安排。
曾看過一部印度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劇中關於向神明許願,有非常令人著迷且耐人尋味的描述。人們捐了香油錢、向神明許了願,是否就像花錢雇人,存在對價關係呢?給了神明錢,請神明替我們辦事,事情最後沒辦成,還可以要回香油錢嘛?宗教顯然不這樣看待與神明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許了願,發願誠心並努力,有時候,是運、是命、是念、是人,太多太多原因,不要冀求吃素了達到什麼好處,吃素之所求,最終仍是為了給自己、給你愛的人,神明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神明可能OS:你吃素干我啥事?)更何況吃素本身就帶來身體健康、心靈清淨等各式各樣的好處了。
吃素是讓自己有了寄託及約束、目標及動力、盼望及定錨,這些從吃素過程中獲得身心靈的至福,本身已讓許願者充滿力量。
●愛狗狗 卻轉頭吃牛
人對生命是有貴賤之別,雞、鴨、豬、牛、羊生來是食物,人們可以無視他們被宰殺時的恐懼與痛苦;但貓、狗是寵物,我們親暱稱呼牠們為「毛小孩」而自稱為「爸比、馬咪」,給牠們買玩具衣服、定期美容洗浴,打扮漂亮上街溜。同樣都是有靈性的生命,為什麼如此差別待遇呢?
我們很難想像,自己兒女被硬生生抓去宰殺剝皮,也很難想像自己兒女的肉被切一塊塊放在盤子裡給人吃,因為人類有感情,但牛媽媽、羊媽媽、豬媽媽也有,牠們也有慾望及情感,出於本能的求生覓食、保護幼子、負擔養育責任,對子女被抓去宰殺那種痛徹心肺、摧肝裂膽的苦痛,卻束手無策,人類無情、冷血地在動物身上再三複製痛苦,週而復始永無休止。
人類善於殺戮,更善於遺忘,盤內珍饈美饌的吸引力,遠大於對動物的同理心,或可說是選擇性的同理心。人們用動物無盡的痛苦來滿足口腹,即便看著將被宰殺的小羊死亡眼裡極盡的悲傷與恐懼、全身顫抖、喉嚨哀鳴,人們繼續磨刀霍霍,無動於衷。
也許人天生是雜食性動物,但若自詡為人,與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是我們懂得創造、也懂得選擇,台灣並非蔬菜水果難以取得的遊牧地區,不吃肉並不至於活不下去,維持生存非得吃肉的理由,基本上不成立。科技與社會的進步,讓我們能輕易取得或栽種出足量食物,人們掌握殺戮與否的權力,權力越大,越要謹慎。
我並不是說減少殺生是為了做功德,有點陳義過高,單純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愛惜生命是一種本能,對自己也對別人,如果不想承受那般痛苦,就盡量不要對他者那麼做,哪怕只是對小動物展現一絲同情,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吃素的日子
最後,推薦我的好友Pois老公Roseman寫的「吃素那一年」(http://blog.xuite.net/rossbaby/wretch/156918106),笑中帶淚、情深意摯,是我讀過最感人溫柔的素食情書。儘管滄海桑田,文章開頭台北車站二樓相對便宜實惠、窗明几淨的明德素食,已在商業空間利益極大化的包夾下,關門殺出,但曾用素食一起度過的日子,是一對伴侶攜手走過不會忘懷的回憶。
吃素需要身邊的人的包容、體貼與配合,謝謝曾為我張羅奔忙的每一位,這四年來,因為吃素,感受到家人朋友給我無盡的愛與照顧。雖然大可沒有作者的好文筆,但無肉不歡的大可如今陪我參加婚宴,一起坐素桌沒有抱怨,外出吃飯主動先點素食,對食物選擇也傾向簡單純淨(現在大可早餐也幾乎吃素了),這樣的轉變,已讓我感動不已。
感觸良深意思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午沒事就順便跳著重看了《卡特教頭》。
這部電影也是我看過的電影裡,覺得非常好看的一部經典,但這類型的電影往往很難把看過後的感想行諸於文字,都是要等一段時間以後,才會反思出其中的深意。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應該是在大學過渡到碩班的那段時間,那時候的我很喜歡打籃球,因為籃球,才會想去看籃球電影;這幾年反反覆覆的,第四台重播,又會斷斷續續的看上幾回,站在一個喜歡打籃球的人的角度,看到的只是一支球隊如何轉換態度、學會團隊合作,最後,成為一支真正的球隊。
我的本業的其中一份工作是老師,在成為老師後,就會比較深入地看待這個故事與「卡特教練」這個角色所要傳達出來的意義。卡特教練從頭到尾都不認為球員們的問題跟球隊會輸球的原因,是出在球員的技術不夠好之上;他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心態,球員自己的心態跟家長與整個學校其他人的心態。
運動員的本質是什麼?運動的過程中,究竟什麼才是獲勝,或是更深入的問,什麼才是運動競技的價值所在?我覺得就是心態,心態包括很多的層面,對於運動本身的敬意,對於自身身為一個球員的敬意,對於比賽本身的敬意,對於細節與過程的堅持,這才是上述所有提問的答案,但最核心的,就是一個球員怎麼看待你自己,怎麼詮釋比賽之於我,如果有更高的價值值得我去追尋,我就願意拼盡全力,因為運動勝負的成敗往往都是幾個小細節。
一如前陣子我在新聞裡,看到國際奧會回顧了蘇麗文在京奧的影片,那場比賽她韌帶斷裂,一邊踢、一邊跌,就這樣跌了十幾回,撐完了全場。我記得當時我看比賽的片段真的很感動,事後也不斷地追問,是什麼讓她願意繼續下去?是什麼樣的價值可以高於一切,而讓一個受傷的運動員願意為了那樣的價值而奮戰。
這個問題一樣可以拿到人生裡來問各位,你的人生所要追尋的是什麼?你願不願意為了那樣的價值而犧牲一切。
後來再看《卡特教頭》,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是卡特教練這個人,特別是他跟電影裡那個叫做「庫茲」的球員的互動。庫茲在電影裡是一個很自我的球員,在球場上,經常不聽指揮,兩度受不了卡特教練的要求而離開球場;後來,在他黑幫的表哥被槍殺後,來到了卡特教練的門前,哭著拜託卡特讓他回到球場打球。
電影裡這一句話,我覺得每個人看完都會印象深刻,那句話就是卡特每次問庫茲的「什麼是你最大的恐懼?」庫茲後來找到了答案,他說:
我們最大的恐懼,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我們超乎想像的能力。
我們害怕的是我們光明,而不是黑暗的一面。畏縮的態度不能改變世界,隱藏自己內在的潛能,並不會讓你身邊的人,覺得更有安全感。
我們都應該發揮最大的潛能,就像小孩子那樣,不只是我們其中的幾位,每個人都一樣。
當我們讓自己發光時,我們不自覺地影響到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能這麼做,我們不但擺脫了自己的恐懼,我們的存在也自然的解放了別人。
卡特教練堅持要讓球員達成學業標準,要求球員都要到圖書館讀書而不讓球員比賽與練球,但家長和家長會卻要逼得卡特教練得卸下教練的職務並且開放球場,卡特回到球場,發現所有的球員不但沒有開始打球,反而繼續讀書,表示要達成教練的要球,在這幕裡,庫茲突然站起來說了上面這段話。
庫茲是一個問題球員,有一個問題家庭,但在他也意識到自己走在徬徨甚至是充滿凶險的道路上,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嚴厲地告訴他這個事實並逼迫他走回正途,只有一個人,就是卡特教練願意不斷地逼迫他,再給他機會,引領他回到生命的路上。是故,當我們抱持著正面的想法,願意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的存在就必然有了價值,因為那些正面的力量,會牽引著周身的他者,讓兩者之間都開始產生正向的意義。
但在這過程中,有一個人願意無私地站在對立面,展示出什麼才是正面的價值,並且一再的給你機會,永遠願意包容你、允許你犯錯,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這個人,在電影裡是卡特,在生活中,就是每個願意對你付出的良師益友。
能成為這樣的老師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這些年對於卡特跟庫茲之間的往返感到非常有感觸。做為一個老師,你必須要壓迫自我,讓自己成為某個意義下的典範,不斷地要求自己有所進步,更重要的,是傳達出那些正確的意念並引領著可能不會理解的你,甚至痛恨你的人,走往正途,過程中還要面對很多不明事理的人的不諒解與質疑,這就是卡特教練最讓人佩服的地方。
這部電影,推薦給還沒看過的人;無論是娛樂性還是教育性、啟發性,這部作品都不會讓你失望。也希望每個人都能適度地反思,找出生命中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並且走得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