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暫時脫離了情緒的糾纏,就能看清自己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更能看見事情的全貌。
你會發現,眼前的危機並不是真的那麼嚴重,你的生命也沒有受到威脅。所有可怕的情況都是由你的大腦所想出來的,所以你該思考自己該怎麼去應對。
你不必一直都清楚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該如何應對,特別是對於你無法接受的方法,而且你也沒有意願去執行。唯有你自己對這些方法有所體悟,才有可能讓你和孩子(或是伴侶、母親、婆婆或其他人)開啟互動;並且讓你看清,你所感受到以及在乎的人事物。
取自《媽媽的情緒練習》
……………………………………………………………..
各位朋友,晚安:
最近工作接連著來,大概回留言會開始零零落落的,先跟大家報告。
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不管是我自己,或者說是媽媽的工作,突來的意外打斷生活步調的狀況也不少見。譬如說,孩子一生病,不能上學,媽媽的日常作息常常就會暫時亂成一團。
這時要有取捨,通常不能忘了照顧自己。
有時要讓情緒來,我們沉浸在情緒裡,讓情緒慢慢退去。摘文中建議的CIA方式,Cut→Imagine→Act,我相當贊成。
祝願您,身心健壯,理智線堅強!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覺察內心的不滿
—有意識地引導自己,脫離負面情緒泥沼—
【文/ 珍琳.米克, 珊德拉.提墨.葉特】
孩子在生氣的時候會有什麼表現?表現出難過還是失望的樣子嗎?在孩子覺得受不了,甚至無法負荷時,他會立即用某種方式來抒發或是發洩嗎?像是流淚或哭喊,他或許會打自己,跌坐在地板上蹬著雙腳,摔東西、咬人或是大吼大叫。即使我們大人(最好)在生氣時沒有這麼做,我們自己也難以承受孩子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身體也會跟著經歷類似的過程。
◎身體裡的憤怒:關鍵九十秒
你大概已經知道,自己在生氣和有壓力時會有什麼感覺:喉嚨緊縮、呼吸紊亂、胸口像被壓住一般。你的身體僵硬、無法放鬆;你會咬著牙齒不放,連下頜都緊繃了起來。再進一步你會被引爆,然後失控:你的大腦開啟了自動反應,釋放出多種化學混合物質,接著流竄到你的全身──這就是你在當下所感受到的感覺。
不過,我要告訴你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這一切過程只會持續九十秒。九十秒當中,從大腦啟動這個程序,接收到憤怒的訊息,傳遍你的身體,最後消失在身體裡,然後,它就結束了。你經歷了情緒的起伏,意識到該處理憤怒的感受,必須控制它,也都在這九十秒裡發生。美國神經學家吉兒・博爾特・泰勒(Jill Bolte Taylor)在她的書《奇蹟》(My Stroke of Insight,暫譯)提到這個過程,她還補充:「在這九十秒後,如果我的怒氣還未消失,原因就出在『我自己決定要讓這個過程留在我的生命裡』。我每個月都想著,是要緊抓著這個過程不放,還是回到眼前的當下,不要再巴著這道感覺。」
◤從大腦啟動憤怒的機制,讓感覺傳遍你的全身,最後又離開你的身體,這個過程只有九十秒。◢
這是給身為大人和媽媽的你的一個好消息。不過,千萬不能把這九十秒當成一種期待,對孩子說:「好吧,九十秒之後你就不可以再這個樣子了。」孩子還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但如果我們給他們機會去學習,他們就會愈做愈好。
從大腦啟動憤怒的機制,讓感覺傳遍你的全身,最後又離開你的身體,這個過程只有九十秒。這短暫的片刻,也讓我們明白一些重要的事:如果有一天,你被情緒困住了,那正是你的大腦正忙於自己的運作。這時的你完全沒有能力去顧及你自己和孩子,也沒辦法在生氣的情況下去陪伴他,一旦你被「啟動」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先照顧好自己。在這九十秒的時間裡,你就是身處緊急情態中,你的大腦和身體也一樣,只有關閉這個自動機制,釐清憤怒的原因,你才有餘力去面對孩子。
幫自己踩煞車,不要干涉你的本能反應,是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事。最理想的作法就是在生氣時深呼吸,並且覺察你的身體反應。但我們都知道,要有辦法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做到你想要的模樣,可能還要努力一段時間。這時候,抱持完美的心態反而會適得其反,它可能會導致你再次陷入自責的情緒裡,因為你認定自己又會再次失敗。
你可以設定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像是,稍微調整自己長久以來面對孩子生氣時的反應:
・抓著沙發或長椅的靠背,不要抓孩子
・對著牆壁發洩,不要對著孩子怒吼
・可以試著退後一步,不要奪門而出
你的焦急心情會完全反應在你的行為舉止上,所以更要一步步努力朝你想要的方向邁進。一次一小步,反省、失敗、再反省、最後成長。當你覺得眼前的方法行不通時,你可以說出來並且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
在你憤怒及激動時,即使你早就習慣把這些不舒服的情緒壓下來,你的身體也會提醒你,現在該好好去面對它了。你可能會因此感到心痛,但唯有允許你自己去體會和感受,你才能變得更好。
我們身為父母,遲早要學著控制及調整我們的情緒,才有辦法對別人伸出援手。這和我們做為大人,去期待別人,像是另一半或是孩子能幫我們把情緒停下來完全不同。或許,下一次你也可以想著:「啊,其實我也可以試著冷靜下來!」特別是當你的情緒到了臨界點時,就這麼做吧!或者擺動一下身體,感受一下當下的自己,再深呼吸一口氣。過了九十秒後,你又可以恢復思考,也更願意努力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C.I.A:你的救命計畫
請試想一個讓你在瞬間就會抓狂的情境。你走進客廳,看到孩子用麥克筆在沙發上作畫;你拿喝的東西給孩子,他盯著你,在你面前把杯子裡的東西全數倒光;你拒絕孩子的請求,他開始生氣,對著你發飆,捶打你的背,揮拳攻擊你的臉。
從這些事件的情況看起來,在那時,就在當下,你需要能及時因應的方法,好讓你應付眼前的狀況。從現在開始,當你遇到上述的情況時,請記得C.I.A.步驟。
C.I.A.是一種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辦法,是由我們所發想出來的一種處理過程。簡單來說,它涵蓋所有棘手情況下所需的重要步驟,哪些可以做,又有哪些千萬不要做。C.I.A.是由「Cut」、「Imagine」和「Act」等三個英文字縮寫組成,也就是「停止」、「想像」和「行動」。
◆ 停止:停下來!不要動!就是現在!想像一個你迫不及待想要播放的電影片段,接著按下暫停鍵。就像把從你嘴裡冒出來的話、不加以思索的動作,通通都停止。電影裡的「Cut」代表著必須立即停止拍攝,這時演員可以放鬆和深呼吸,可以脫離角色回到自己。因此,「Cut」以及「Stop」對現在的你來說是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事。你必須這麼做,才有機會進行到下一步。「Cut!」能讓你身處壓力時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你會把前方一大片視野看得更清楚。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關注你的呼吸!
◆ 想像:當你暫時脫離了情緒的糾纏,就能看清自己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更能看見事情的全貌。你會發現,眼前的危機並不是真的那麼嚴重,你的生命也沒有受到威脅。所有可怕的情況都是由你的大腦所想出來的,所以你該思考自己該怎麼去應對。你可以在心裡想著那個可怕的片段,接著觀察你的身體反應,仔細發掘心裡冒出來的感覺。感受你自己、體會你自己、保持呼吸的節奏,好好地與你自己相處。你無須匆忙,花點時間陪伴自己。所謂的「想像」是給你自己有逐步檢視起伏的情緒,允許自己去瞭解自動冒出來的負面感受,以及存在腦海裡被「被拘禁」的想法。如果你能細心地去觀察牽動你反應的這些「片段」,並且思索你和孩子接下來的情況,正好能讓你去尋找其他可行的作法。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能藉此去認清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同時去找出我們想要的替代方案。
◆ 行動:現在你已經瞭解自己的想法,能和身體、情緒對話,掌控情緒的波動對你來說也不再是難事,你已經可以盡自己所能去面對它,你會因此感到滿足,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處理問題。
即使參考了C.I.A.步驟,你可能還是不確定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畢竟它還是有不足的地方。當你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也可以在當下明確表達出這種不確定感。你不必一直都清楚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該如何應對,特別是對於你無法接受的方法,而且你也沒有意願去執行。唯有你自己對這些方法有所體悟,才有可能讓你和孩子(或是伴侶、母親、婆婆或其他人)開啟互動;並且讓你看清,你所感受到以及在乎的人事物。
C.I.A.的計畫及步驟需要經過練習,你把步驟做得愈確實,就愈清楚自己有喊「Cut!」的能力,漸漸地,你就能在遇到情況時做到冷靜、感受、呼吸等三件事,重新和自己對話,然後知道怎麼面對問題。於是,C.I.A.就完全成為你個人的方法。
這本書裡的呼吸、肢體練習以及啟發,都是為了幫助你能經常運用C.I.A.的步驟,並且更得心應手。其中的關鍵就是不要失去和自己的連結,也就是和自己對話。透過一心二用,可以做到:關注自己、感覺身體和呼吸的變化,於此同時也關心孩子,並且維持先前關注自己的狀態。你願意敞開心房,關注自己所處的情況,與它共存,如此一來就能維繫你和自己、和孩子的連結。
.
以上文字取自
媽媽的情緒練習:自我覺察,用智慧愛孩子和自己,建立正向家庭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252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愛 的 語言 面 對 怒氣 十 步驟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取自《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
各位朋友,晚安:
家庭中,語言的表達相當重要,不管是語言本身的內容,或者是語言背後的情緒。
可是,我跟很多家庭互動,常聽到有人喜歡在家裡發脾氣、罵人,這明顯讓家庭的氣氛沉重,沒有人好過,包括喜歡發脾氣、罵人的人本身。有不少朋友也會說,如果可以選擇,誰想要發脾氣?誰想要罵人?
是的,這是可以選擇的!
而且有很多方法,在版面上反覆討論幾年了。有朋友會說,如果大家都能按照他的期待,變成他想要的樣子,他怎麼會需要發脾氣、罵人呢?
真可惜,沒有人可以完全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要有這種表達方式,最好是先能感受到內在的愛,但大部分人連自己都不愛,對自己有諸多要求,也有許多自責。沒有愛,能給出來的,又是什麼呢?
喜歡發脾氣、罵人,常常是內在感受不到愛的狀態。「我是為你好」常常是口頭上用來合理化自己失控的說法,這麼說的當事人本身內在基本上不太好。
非暴力溝通運用在職場,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是要常問「要」什麼,要提出「具體」的請求。給出了目標,也要討論出合理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能好好聽對方的回饋。
祝願您,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
【文/ 路騁】
|非暴力溝通|只知道批評指責,怎麼溝通?
▍暴力溝通是什麼?
有一類溝通方式被稱作「暴力溝通」。其實,暴力溝通說的不是肢體動作上的暴力,而是「語言暴力」。
比如,丈夫對妻子說:「就妳事多,妳到底能不能快一點啊!」妻子對丈夫說:「喝,喝,就知道喝,喝死你算了!」老師對學生說:「笨死了,學問沒長,飯倒不少吃!」老闆對員工說:「你除了遲到還會幹什麼?要不要我送你一個鬧鐘?」
是否聽著很耳熟?你有沒有覺得被人指責、嘲諷,比被人打一頓還難受?有句老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如果把暴力溝通分類,大概有這麼幾種。
一,道德評判。如果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是不道德的。比如,別人比我更關注細節,他一定有「強迫症」;別人沒有我注重細節,他就是「馬虎大王」。還有一種形式上的道德評判,也是我最反感的—貼標籤。比如,「直男癌」、「拜金女」、「渣男」、「剩女」。這都是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喜歡這麼做的人,往往不懂得換位思考,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個性。
二,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學習多用功啊」、「你看你們公司小王,多上進啊」比較本身就是對溝通對象的一種貶低。
三,強人所難。比如父母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妻子會威脅丈夫:「你不把薪資單給我,咱們就離婚!」
▍非暴力溝通
這種動不動就「撂狠話」的溝通方式,真的達到目的了嗎? 事實上,這麼說話,聽的人要嘛反抗,要嘛就傷心透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你除了讓自己痛快,根本得不到其它任何好處。溝通在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暴力溝通也能做到。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以下3 個關鍵步驟,我給你分別拆解一下。
第一,提出陳述,不做評論。
我們往往會直接評論別人的行為表現。比如,「你怎麼那麼倔」、「你完全沒有時間觀念」、「你花錢毫無節制」。但是這種評論很容易帶上自己的情緒和評判標準,會讓對方覺得我是在批評他。這容易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你說我倔,那我就倔給你看!」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觀察,認真觀察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然後就事論事,只陳述事實,不發表評論。比如,不要說「你這個人就知道發脾氣」,相反,你可以說「你今天發了兩次脾氣」。再比如,「你這週上班遲到了三次」、「你這個月買包花了三萬多元了」,這都是比較具體的觀察和陳述。
第二,表達感受,不加想法。
說到感覺,一定得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我對此有個小技巧,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只有區分了感受和想法,你才不會把莫須有的事強加在別人身上。也許,丈夫半夜回家確實是因為加班;女朋友不回微信確實是怕影響你準備第二天的考試。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表達想法,上來就是一頓批評,再聽對方解釋,那對方很可能也就沒心情向你解釋了。
第三,明確需求,不要含糊。
如果你想要求對方為你做一件事,該怎麼說呢?還是上面的例子,妻子抱怨丈夫回家太晚,怒氣沖沖地對他吼道:「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能不能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結果,丈夫報了個高爾夫球班,這回倒真是少花時間在工作上了,但是回家更晚了,問題還是沒解決。其實,妻子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我希望你每週至少有兩個晚上在家吃飯」,或者「你是否可以每週至少抽出三天輔導孩子功課」。也就是用具體的描述來提要求,而不是只說抽象的話。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態度來完成對話的方式。用該理論的提出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的話來說,就是「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一句話理解非暴力溝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非語言溝通|只關注語言本身,怎麼溝通?
▍溝通方式的重要性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剛跟別人吵完架,你仔細復盤說過的每一個詞,覺得都沒有問題,你占了所有的道理,你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
他怎麼就不承認錯誤呢?他怎麼還生氣了呢?我年輕時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感覺跟人溝通特別費勁,我說得那麼清楚,這人怎麼就聽不懂呢?等到30 多歲,我才漸漸明白一個道理:溝通時,你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非語言溝通是什麼?
如果把溝通分解成3 個部分,即語言內容、眼神手勢、語速語調,你覺得哪個部分最重要?
美國傳播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一個公式:
訊息傳遞= 55%視覺+ 38%聲音+ 7%語義
意思就是說,溝通這件事,只有7% 是關於語言內容的,也就是你說了什麼,剩下的93% 都是關於怎麼說的,也就是「非語言溝通」的部分。這個公式也被稱作「麥拉賓法則」(Rule of Mehrabian),你說話時的手勢、眼神接觸、身體姿態作為重要的視覺元素,發揮了55% 的作用;你的嗓門大小、語調高低、語速快慢作為重要的聲音元素, 發揮了38% 的作用。
想要做好非語言溝通其實很有難度。因為非語言的部分不像語言的組織、表達那麼容易訓練。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用錯語調,控制不住動作和表情,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已經被人誤會,自己都還沒意識到。非語言溝通的技巧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只談最重要的3 點。
第一,眼神:心靈的小窗戶。
眼神往往能表達一種很強烈的情感。當年我在美國讀MBA 的時候,有一門溝通管理課,專門訓練眼神。為了讓眼睛看起來更明亮、更自信,老師甚至建議大家在演講之前滴幾滴眼藥水。美國人認真起來,有時候也是真可愛。當時,我學到的第一個詞是「Eye Contact」,意思就是目光接觸、眼神交匯。做現場演講時,我總是滿場轉,而不是坐在講台上乾巴巴地講,主要就是為了找眼神。誰「瞅」我,我「瞅」誰,不「瞅」我的,我就走到他身邊,使勁「瞅」他,直到他「瞅」我了為止。瞅著瞅著,他們就不「瞅」手機了,而是開始認真聽我講了。
那眼神接觸怎麼練?很簡單,從熟人開始,再到陌生人,不躲避眼神,刻意練習直視,不張嘴,就用眼神溝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的眼睛會說話了。
第二,聲音:情感的小象徵。
有一次,一位義大利知名影星參加一場宴會,有人請他即興表演一段悲劇,於是,他用義大利語唸了一大段「台詞」。儘管聽不懂,但是他那動情的聲音淒涼悲愴,來賓們聽了都止不住地黯然神傷,還有人現場就哭了。不過,一位義大利人卻忍不住笑了。原來這個人唸的根本不是什麼台詞,而是宴會上的菜單。
所以說,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第三,動作:內心的小表達。
幾百年前,達文西就說過:「精神應該透過姿勢和四肢的運動來表現。」確實,在溝通中,人的肢體動作也能體現很多種意思。比如簡單的坐姿,略微前傾,傾向對方,這表示謙虛、有興趣;如果是躺在老闆椅上,兩腿蹺在桌上,那肯定是在表示傲慢。手指敲桌子、抖腿,都是焦慮不安的表現。如果你想結束談話了,你就少點頭,多看幾次手錶,這樣不用說話,對方也能明白。
◎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就是指溝透過程中利用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
調、語速,甚至穿著、空間距離等,傳遞和交流訊息。
◎一句話理解非語言溝通:
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
以上文字取自
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用得上的商學課,全球超過81萬人訂閱,100則超實用商戰策略:用得上的商学课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493831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B149383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E1493831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K1493831
聯經出版
.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愛 的 語言 面 對 怒氣 十 步驟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聽核心:夫妻溝通】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一書是否有能解「夫妻溝通」?
其實溝通的原理都差不多,若要從《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一書中提煉出夫妻溝通的精髓,那麼唯有反覆練習「聽核心」可以滿足任何對象的溝通能力。
如果「聽核心」這三個步驟你仍然覺得太難,那麼,就先從「聽」開始練習起吧。
有個學習的夥伴在工作坊裡,帶著問題前來問我。
夥伴:「老師,我的先生是個大男人的人,他的認知,小孩不乖就是要教要打,這樣的教養方法,我非常不認同,但是只要我一提出我的看法,我先生就會反駁,就會對我兇回來。我其實有點怕我先生,請問老師,我要怎麼改變他?」
夥伴是個害怕先生發脾氣的太太,要怎麼改變先生?
我除了感佩她的勇氣外,還感動她的努力,為了孩子,一直一直努力不懈的往更好的方式前進。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對話才能算是好對話?
對話的內容,會因為男人或女人的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嗎?
畢竟,男人與女人,除了生理構造不同,思維邏輯的方式也大不同。
其實,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想要改變一個人,本來就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個主觀意識原本就非常強烈的人,想改變他,談何容易,根本不可能。
就先天上,女人是感性動物,男人是理性動物,相信有很多夫妻,都有類似的感受或經驗,比如,太太如果抱怨先生太忙,都沒盡到爸爸的責任和義務,丈夫會開始解釋:「你不知道這個家的經濟壓力有多大嗎?」、「我這麼忙,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以為我願意嗎?」
對太太而言,太太要的可能只是溫柔軟性的抱歉,但丈夫永遠摸不著頭緒,永遠都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於是,先生越解釋,太太怒氣越高昇。
又比如,太太同丈夫說「照顧孩子很忙、很累,都沒辦法休息。」,丈夫一聽,立刻跟太太提議:「去找個幫傭幫忙你吧!」、「去找個管家幫你煮飯吧!」
丈夫聽見太太抱怨時的瞬間反射,永遠在提供太太「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超理智,殊不知這些「形而上」的解決,根本不是太太要的,也許,太太要的,只是聽完太太的困境,最後再加一句輕柔軟語:「你辛苦了。」就更棒了。
又好比,面對男人的理性,身為太太的我們,若是要丈夫改變原有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如果只是感性的告訴他們「要同理孩子,要感受他們的感受,否則孩子心靈的傷,會跟著她們一輩子……」這些說詞,對男人而言,太緩慢,因為他們根本沒時間去發展耐心,而且男性是理智的,他們要的就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
面對理智的男性,要與之溝通,要先明白他們的期待「快速解決問題」,才可能準確溝通。
記得一次,一早帶兩姊妹出門上學,兩姊妹一路從家中的客廳,一路吵架進停車場,再從停車場吵到學校門口。坐在副駕駛座的先生,幾度想開口喝叱怒罵。我知道先生是想「解決吵架問題,教孩子不要吵架」,因此我對先生說:
「別罵,你如果想盡快停止她們的戰爭,你就別罵,因為你越罵,到時你要收拾她們情緒的時間,會比聽她們爭執的時間還要久上數十倍!」
先生一聽,笑了,也把心靜了。
為什麼呢?
因為先生要的是「解決吵架問題」,因此我順著他要的「解決孩子吵架問題,就是別罵小孩」,這便是中了他的想望,於是他就不罵了,因為「不罵=解決吵架」。
看懂了嗎?
說簡單一點,是我已經先「聽」懂先生要的是什麼,因此做出的回應,先生才能真正聽進耳朵裡。
先生事後回饋我,他說我那次的提醒很理性,而且很符合他的胃口,因為他想罵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想節省他們吵架的時間,但他更同意我說的,越罵越沒完沒了,這也是他最後選擇不介入孩子的紛爭的原因。
所以,感性的女人,要如何與理性的男人溝通?不是語言中帶理性,就能與男人溝通,而是必須先「傾聽」而後「理解」,說出來的回應才有可能是「回應對方的需求」。
再舉另一例子。
家庭生活中,我先生是個過份狂熱工作的人,但偶爾仍會聽見他焦慮幾個案子接的有些棘手,不時嘮叨,不是自己答應時太過倉促,就是嘮叨時間安排調度出現狀況。因此當他在家中喃喃叨唸棘手的問題時,我非常理性的回應他:「接了就別嘮叨,要嘮叨就別接,去處理一下就好。」
這看起來非常理性吧!先生屬於理性之人,照理應該很能接受吧?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我的話語裡,絲毫沒有「傾聽後的一絲絲理解」,只有「無止盡的理性」,這樣理性的話,理性的先生聽到後,也爆炸了,先生大聲回擊::「我嘮叨一下不行嗎?」
注意到了嗎?夫妻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在「聽」。
我想起我父親,從前老愛向我嘮叨他這一輩子的辛勞,一個人辛辛苦苦把四個孩子拉拔長大,這等工作,是多麼不容易呀!
當我還青春的時候,火氣正旺,聽了父親這樣的嘮叨,總是理性的回一句:「這不就是你自己的選擇唄,誰叫你要生這麼多孩子。」
夠理智的回應了吧!
我父親聽到後,沒有一絲被安慰,只有無止盡的怒氣,生氣極了,覺得我這作女兒的怎麼一點都不理解他的辛苦。
後來,我養了自己的孩子,知道養孩子著實不容易,再次面對父親同樣的叨唸時,我終於「聽懂」父親話語裡的意思了,所以我的回應也變得不一樣了,我同父親說:「是阿,爸爸,你真的非常偉大,拉把我們這四個簡直像畜生一樣的孩子,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呀。」
父親聽了,會心的笑了。
「爸爸,你真的非常偉大,拉把我們這四個簡直像畜生一樣的孩子,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呀。」這句話,非常的理性,也非常的感性!看出來了嗎?我其實是透過理性的姿態,以感性體貼為內容,撫慰了父親的辛勞呀!這一切都基於「我能聽懂父親的辛苦」。
對話的好壞,無關乎理性或感性,關鍵在於,我是否「真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在認真清聽完之後,是否真的「理解對方的困境」?若真的理解對方的困境,是否能「感同身受」的回饋對方「自己相同經驗」的回應。
因此,女人是否感性,男人是否理性,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自己說出來的話,能讓對方感覺被支持與被理解,這就是夫妻間最好的溝通方式。
溝通的工具「聽核心」,以及相關的使用方式,都詳細的寫在書裡,不妨反覆細讀,並且實際使用看看,才能體驗何謂「真心傾聽」的感受。
#今天一早共融教養平台有夥伴貼文詢問我什麼時候出版夫妻對話
#為了回應廣大需求和召喚先貼一篇應用文章給大家參考使用
#這已經不知是第幾個人詢問我同一問題
#開放大家呼喊也許呼喊久了真的讓我動了出版夫妻對話的念頭
🔥對話課程資訊:
「台北心靈對話沙龍」:4/16~6/4 https://reurl.cc/NaMKlq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ifi.cc/
誠品:https://bookzone.pros.is/MWSTA
金石堂:https://bookzone.pros.is/MXM3P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pros.is/LFYGT
好的「對話」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學會「對話」一輩子終身受用
孩子將因此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值得父母費心經營
愛 的 語言 面 對 怒氣 十 步驟 在 關係x深度會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23.02.01(三)親密之旅週三班 第十二課〔愛的行動〕 ... 面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子女,夫妻需共同討論合適的教養方式,符合彼此對親職角色的期待。 ... <看更多>
愛 的 語言 面 對 怒氣 十 步驟 在 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如果「暴力」指的是會造成傷害的行為,生活中有許多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其實是暴力性的,例如:用好壞、是非、 對 錯作為判斷標準、倚強凌弱、根據 怒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