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另一半都是教師,在封城一年半期間,我們除了一開始幾天要協助較小的孩子熟悉設備與定期為睿安下載影印每週作業清單以外,與四個孩子們在家上班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全然放手。
不查勤,不自行教學,也不過問細節,跟平日正常上課時一樣。於孩子的課業方面,我們夫妻從未有任何覺得辛苦之處,亦無如臨大敵之感。
他們自己訂鬧鐘起床上網課,每天按表操課寫作業看書。睿安更是總在一拿到作業清單就急噗噗地將一週作業在二三天內快速寫完。
我們忙自己的工作,還有在Home Office情狀下維持一家六口生活機能,就已需投注許多時間心力,其實無暇顧及其他。
外界越是動盪,內裡更需穩靜。
我們希望孩子放輕鬆,更祝福孩子們的老師能放輕鬆。
就算他們什麼都不做,我也覺得挺好的。何況誰能什麼都不做呢。
孩子平時有何傾向?面對突如其來境況時的反應為何?比方自行安排時間的技巧,或在老師給予太多功課時怎麼溝通或應對?遇上難題是隱忍還是自行協調?都是家長平日無法完全看見的。而此刻看見了,是愛莫能助?還是過度介入?或與孩子一起找到安身立命平衡之道?
都是父母與孩子雙方的試鍊。而父母自身面對疫情與各樣生活失序景象的態度,也給孩子一個參照模仿的身影。
家中大人都緊繃焦慮了,要如何讓孩子穩靜安定呢。
你慌,孩子就慌。你亂,全家都亂。
緊急與特殊狀況到來時,就如照妖鏡,映照出平日觀照不到的身心真實狀態,無所遁形。
節錄我最有感的二段:
『遠距教學進行三週,如果你覺得很苦,那我可以跟你說,那你一定是在哪個家庭教育的環節出了問題,平時你小孩在學校其實就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只是你看不見或是假裝看不見。面對你小孩的不是學校老師就是安親班老師,當別人都幫你把小孩教育好、作業盯好,你才覺得這是養小孩的正常運作。不好意思,你現在只不過是在盡一個身為「家長」應該要有的「陪伴成長」而已。』
『家長你覺得很苦嗎?遠距這段時間,自動自發的孩子依然準時交作業、準時訂正好作業、準時出現在視訊教學上,他不用讓自己的家長擔心煩惱,小孩跟平常一樣,他的家長也跟平常是一樣的在過生活;覺得很累的家長,你的小孩只是正常發揮而已,他平常就是各種懶散、不主動不積極,他其實沒有因為停課所以不一樣了,他在學校一直都是這副模樣,只不過連你遇到了都覺得受不了包容不了罷了。』
*全文連結在留言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愛莫能助 什麼 意思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一年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
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1.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2.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健保署跟國家替你背書。
【3.我這樣會不會浪費健保資源?】
答:不會。因為全國全年健保預算是固定的。
你多去看,預算也不會多出。
反之,你不去看,不但要長期忍受痛苦,還影響工作及生活。社會少了一個做事謹慎、工作認真的國民,對整體來說也是損失。更何況:拖延下去,病情並不會自動改善。
【4.我去看醫生,結果得了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怎麼辦?】
答:你不是因為去看醫生才得了這個病,也不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會得這個病。
是因為苦於症狀、受不了了、瀕臨崩潰才去尋求協助。
若你的家人朋友面臨一樣的困境,愛莫能助之外,你也會鼓勵他們去看醫生的,不是嗎?
相反地,無論是醫師的建議也好、透過支持自己想開了也好、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好,只要有小小的改變、一日一日的改善。症狀減輕或消失不見了,那麼原本在意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苦惱的不再纏饒於心。憂鬱焦慮這些名詞,對你來說就不再重要了!
當你變得健康,先前的苦痛感消失不見了,你根本就遺忘有這件事。
「失眠改善之外,你之前說經常頭痛、腸燥,這些有改善嗎?」我看診的時候問病人。
「頭痛?腸燥?對齁,我以前經常這樣。但已經好久沒這樣了。」
「是嗎?太好了,有改善了對吧?」
「是啊!要不是醫師你問我,我都忘記我之前每天頭痛了呢!」病人笑著說。
治療就是這麼一回事。病人因為十種症狀而來,回診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剩下的一兩種症狀,跟醫師報告還沒治療好的部分。
往往忘記已經改善的七八種症狀,因為消失了,也就無需在意啦!
【5.短短聊幾句,醫師就能了解我,知道我的狀況嗎?】
答:醫師再怎麼了解你,「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醫師了解你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醫師的分析,更了解你自己」!
當你改善了之後,「你將清楚知道自己改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你」。
【6.我吃這些藥,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7.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通通都做過了呀!」
「我當然知道這些辦法對你沒效,若有效,你怎麼會踏進門掛號呢?正因為我理解這件事,所以不會給你這些無效的建議呀!」
「醫生你是說:瑜伽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沒用嗎?」
「我是說,你已經很努力,這些都有做。但若有效你就不會來看我門診,對吧?但這些說不定對其他人有效呀!因為其他人有效,所以他們獲得改善,所以沒來看門診。但那是別人呀!不是你。對別人有效對你卻無效的建議,這種建議不切實際,對吧!」
【8.我要治療多久,才可以不吃藥?】
答:你吃藥的第一目標不是「改善症狀」,第一目標是「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有些人治療效果只有一點點,症狀只有些微改善。但逐漸能累積能量,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逐漸回到常軌,那麼我們會說這是個有效的治療。
很多病人只糾結於「吃藥、不吃藥」。勉強自己停藥,結果生活再度失衡,這是本末倒置。
治療失眠,第一步我們關心睡眠有沒有改善。
睡眠改善了我們繼續關注:隔天有沒有精神改善。
精神改善了之後,我們問:工作效率有沒有改善、生活有沒有回到平衡。
這些都改善了之後,我問:心情有沒有改善、能不能感受到快樂與平靜?
一步步疊加,就是整個人有沒有活力動力、對未來是否有希望與充實幸福的感覺。
藥物,在這種巨大的改善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9.標題所說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幫助者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受到疫情影響,身心遭受痛苦,可以說是受害者。
若影響不大,但疫情依舊影響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裡,歲月靜好,享受自己的小確幸,那麼算是「躲避亂世」的避難者。好好待著,就是替全體防疫盡一分力。
若能量充足,自保有餘,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去試著幫助他人,散發正能量、接納負能量。
當網路上都在謾罵一切時,我們願意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
當網路資訊都集中在疫情時,我們願意專注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身旁的路人不戴口罩時,我們不指責不謾罵、也不是非得上前干涉規勸。
「爸爸,為什麼那個人不用戴口罩?」孩子問。
於是我們花時間成本慢慢跟孩子說。「防疫是需要成本的。那個人可能忘了,可能不在意,也可能他沒有成本去因應防疫成本。他可能很熱、真的很熱,要在烈日下工作。我們整天吹冷氣,所以口罩戴得住。他到便利商店吹冷氣,是因為他整天都很熱。我們東西買買就好,回家吹冷氣。他口罩可能不好買,沒時間去買,可能口罩放在車上,好幾天用一個。我們家裡口罩有一整箱,每台車跟公司、家裡、你的書包都有一盒乾淨口罩,有點臭臭就換掉。他可能沒辦法這樣。」
我們將珍貴的情緒成本用在「我們所珍惜關心的家人身上」。總有些人觀念不同、自由不同、採取的措施也不同。
不需要攻擊或干涉不同作為的人。包容也好、發怒也好,這都需要能量、也需要消耗大腦跟情緒成本的。在這關鍵時刻,能量省著點用,多關愛自己的親友吧!
【10.我在戶外空曠處,空氣流通,我需不需要戴口罩?】
答:我相信沒有人故意傳染疫情給別人。戴口罩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研究顯示,若受感染的人沒戴口罩,那麼即使其他人全部都戴口罩,室內的口罩防禦率也會降低。
邏輯盲點是:受感染的人不是故意沒戴口罩的。
或著說:沒戴口罩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受感染。
或著說:你以為你沒問題,也不會故意害別人,但你沒戴口罩,就是暴露風險給自己跟他人。
白話一句:外國經驗:無症狀感染的人很多。不知不覺散佈病毒,受感染者自己自始至終沒發病。若是年輕人,即使發病也挺得過去。受害的是老人,以及無法注射疫苗的小孩。
你若是「避難者」,又不想戴口罩,那麼請好好待在家裡獨處。
你若是「幫助者」,請戴好口罩,為了自己跟別人。
——
歡迎轉載
愛莫能助 什麼 意思 在 畫說女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外婆傳說識人篇:【識破心術不正之人】
寶寶的外婆看人奇準無比,她通常只要看一眼這個人並聊上個兩句,大概就可以把他祖宗十八代講上一遍……好啦,這樣講是誇張了點,但通常對這個人的性格描述和為人處世的看法大多八九不離十,這次來分享一個外婆識破心術不正之人的故事。
……
某日一位外婆熟識的從政友人吳姓代表帶著一位姓蔡的朋友前來拜訪外婆。
「施董,這位是我跟您提過的蔡先生,我跟他說施董您是我們地方上的善心企業家,他說一定要來見您一面!」吳代表人很老實也很熱心,是外婆多年的深交。
「對呀,吳代表說您不但樂善好施,還經常幫助鄰里老人和貧困人家,實在令人佩服!」蔡先生附和著吳代表的開場。
「吳代表過獎了,我只是經營一家小工廠,能力有限,盡力而為罷了!」外婆回道。
其實打從這位蔡先生一走進外婆的辦公室,外婆就感到渾身不自在,總覺得對方來意不善,而且面露凶光,非善良之人,不可深交。
果不其然,這次會面後過沒多久,這位蔡先生竟然私底下來找外婆。
「請問急著找我有什麼要事嗎?」外婆不解為何這位蔡先生要瞞著吳代表來找她,而且還帶著妻小一起前來。
「是這樣的……」蔡姓友人喝了口咖啡,向外婆表明來意,原來蔡先生是來借錢的,深怕被吳代表知道會沒面子。
「第二次見面就要借錢,這……」外婆在心裡嘀咕著,心想自己公司也還有貸款要還,而且外婆對這個人的來路也不甚瞭解。
「我目前公司也還有困難,實在是愛莫能助呀,不好意思!」外婆回道。
蔡姓友人一聽馬上臉色一沈,帶著妻兒悻悻然離去,留下外婆一臉錯愕。
事後,外婆打了個電話給吳代表,向他說明蔡先生私下來借錢的事情。
「這個人不能深交,你自己要小心!」外婆怕吳代表識人不清,誤交了損友。
某日吳代表特地來找外婆,一坐下就對外婆嘆口氣說:「您真的很會看人!」
原來這位蔡先生當初借錢為的是要成立詐騙公司,還雇用了許多未成年青少年騙了好多人的血汗錢,並把這些不法所得拿來買豪宅和名車,最後東窗事發後跑路,不知道又到了哪裡繼續招搖撞騙了。
後來吳代表不但對外婆識人的能力更加折服之外,從政之路也因為外婆的提點而更為順遂了。
#筆者觀點補充:
我認為外婆超強的識人能力,除了因為她本身對於面相學略有研究之外,主要還是來自於她豐富的人生閱歷與社會經驗,也難怪外婆的孫兒女們都會願意帶女朋友和男朋友回家給外婆看看,希望能從外婆這邊獲得一些意見,不過我每次問外婆的看法時,外婆總是眨眨眼說:「我才不會告訴他們我的意見呢,我才不要承擔後果給自己找罪受!」
有沒有覺得寶寶的外婆真的很有智慧?
#外婆傳說下回待續
愛莫能助 什麼 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愛莫能助 什麼 意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覺得一般我們走在路上,或者是在沖澡的時候,會比較危險,還是搭飛機會比較危險呢?
其實根據國外的「公共健康統計」裡面告訴我們哦,人呢,走在路上不小心摔死的風險是1/152;而死於墜機的風險是1/8321。
這兩個比較強的相對風險是0.002,意思就是喔,摔死的風險比死於空難的風險,高出2000倍。
可是就算你理性上知道這些數字,跟它所代表的意義。但是呢,在你主觀情緒上,可能呢特別是對某些人來說,坐上飛機還是很容易緊張、手心冒汗;尤其遇到亂流的時候,都會有人生跑馬燈的狀態。
那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其實我們在面對真實人生裡面的很多決策,都會有不理性而且失準的狀態。
就好像是哦,如果我告訴你,沖澡的時候摔倒的機率是1/1000,這時候你對這句話有什麼感覺?你會在自己沖澡的時候,感覺到特別的緊張嗎?
還是你都會覺得這沒什麼事,因為呢,每一次沖澡會摔倒機率都很低。就像是丟硬幣一樣,每一次丟硬幣的機率都是獨立的;出現正面還是出現反面,都是各50%。
但是事實上,在這裡的判斷你是專注在「獨立的機率」,然你可能忽略了「時間」跟「次數」這兩個原因。
比如說吧,如果我的問題不是丟硬幣的時候,出現正面的機率;而是我問你,丟硬幣100次裡面,至少出現一次正面的機率;你就會得到非常不一樣的答案。
如果丟硬幣100次裡面,至少出現一次正面的機率,它的機率就叫做99%;同樣的道理喔,如果洗澡的時候摔倒的機率是1/1000,那你每天都會洗澡,那麼你大概至少每三年就會跌倒一次。所以你覺得需不需要小心?
其實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判斷,特別是「風險」的認知,我們往往是高估小風險,而低估大風險的。
就像是諾貝爾獎得主卡曼他說的,槍支安全的議題其實很直接,當你念茲在茲的是家中的安全,這表示你預設有人會攻擊你;當你的前提出現「攻擊」的想法,你就會覺得槍支能夠保證你的安全。
在這種情況底下,沒有人會把「低攻擊率」當成是前提,而不會把它和機率真的很低的「意外發生率」相提並論。
講白話文就是喔,我們呢,其實過分的高估我們被攻擊的可能,卻忽略了在整體而言,我們被攻擊的機率其實是很低的。
這就像是我開課到現在,常常有人會在網路上問我:「老師我很想上你的課,但是萬一我學不會怎麼辦?」
每次我被問到這種問題,我都沒有辦法跟他保證,他一定學的會,因為這種事情哪能夠保證?
倒過來我反問你,如果有人能夠跟你「保證」這種事情,你覺得他是真的讓你學會,還是他很努力的「讓你感覺到」自己學會;而放在真實情境裡,卻不一定能夠有適當的反應呢?這個你可以思考一下。
然而如果回到當我被問:「是否一定能夠學得會?」,這個問題其實背後,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往往是我們忽略的。
這個前提就是「學習者本身的狀態」。我常常會跟進我教室的同學說,有「三種人」在我的教室一定學不到東西。哪三種人呢?
第一種人,叫做「他只負責把自己的肉體放進來,而沒有把他的靈魂也放進來」。這什麼意思喔?就是呢,他人在但心不在;那如果是這樣,我就愛莫能助了。
因為畢竟「人在心不在」的,可能呢,他會覺得有些老師跟他講笑話,他有被娛樂到很好;但不好意思進我的教室,我是要讓你學會的,而不是學爽的。
我雖然還是會講笑話,可是我不是專門在娛樂你;所以呢,如果你只是把肉體放進來,沒有把靈魂放進來,那不好意思,你可能會學不到東西。
第二種人會學不到東西,是怎樣呢?就是他是「上課保平安」的。什麼叫「上課保平安」?就像是如果你也是愛學習的人,你可能會認識很多人,他們游走在各個老師的各個教室裡。
但是呢,經過了一段時間,你卻發現他的生命,好像沒有實質的前進跟具體的改變。那我說喔這種人,叫做「上課保平安」。
他總覺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跟命運,只要去上課一定沒有錯。可是他花了錢跟花了錢上課,然而他沒有「實踐」啊!
就好像是你進廟裡拜拜、求神問佛,你不管拜的再虔誠,供品準備的再多、再豐富;你的個性不改變,你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跟習慣不改變,你說神佛能拿你如何呢?
所以囉,我說第二個前提就是哦,你如果來上課像是蒐集勳章一樣,上課保平安。那不好意思,你可能在我的教室裡也學不到東西。
而第三種人,會在我教室裡學不到東西的,是怎樣的人呢?就是呢,來「要答案」的。什麼叫做「來要答案」呢?就是啊,他想要直接來得到魚,而對於我教你怎麼「釣魚」,甚至於是「網魚」一點興趣都沒有。
這樣的人其實還蠻呼應今天的主題,就是呢,他會不由分說的衝著你問:「到底走路有沒有危險?」或者是「到底沖澡會不會跌倒?」。
你說這種答案,我能夠跟你說「會」或「不會」嗎?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機率的問題嘛!
一樣喔,如果你要學任何東西,你是用這樣的一個方式跟出發點。你要老師直接給你一個答案、給你一個說法;而不是去學習怎麼思考這件事,和它的發生率…等等的部分。
那我說不好意思,你踏進我的教室,可能也學不到任何東西。所以啦,談到這裡,其實如果回到你的生命裡,當你忽略了任何事情的「前提」,你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然而如果回到你面對學習這件事,當你忽略了「前提」,你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我剛剛說的那三種人。
肉體進來了,靈魂沒進來,或者是上課報平安,再不然就是你想要得到答案,而不是學會怎麼思考。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我今天所談的,任何事情如果你忽略「前提」,你就沒有辦法做出決定。然而這種關於「前提」的思考,它是可以學習、也是必要學習的。
所以呢,我近期在10月15號開的【高難度對話】課程,正是用具體的方法,來讓你學會怎麼樣還原,並且建立凡事的「前提」;並且進一步的透過適當的問句,去達成必要的共識。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10月15號的這一門課,名額已經在倒數了。這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高難度對話】課程。
如果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的3、4月之後,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