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紙媒的實驗
(一分鐘閱讀文章)
李怡
近年世界上許多事件,剛發生時,網絡有許多訊息,但過一兩天後,對這件事的資訊逐漸清楚,從而否定了剛開始的網傳。於是,我們是要盡快掌握訊息呢,還是應該耐心一點,等候更準確的訊息呢?這是資訊爆炸時代應該考慮怎麼善用時間的問題。
今年三月,台灣《天下》雜誌刊登新聞工作者黃哲斌的一篇文章,介紹3月7日《紐約時報》科技作者曼裘(Farhad Manjoo)一篇專欄文章,聲稱1月起,他做了一個實驗:關掉手機等科技產品的新聞提示、盡可能遠離社交媒體,他訂閱了4份紙本報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及《經濟學人》。他以2月的校園槍擊案為例,描述自己重返紙媒的閱讀經驗。他第一時間就知道這起慘劇,但不看社交媒體,隔天才從報紙閱讀詳情,因而躲過一開始網絡的混亂訊息,包括槍手是左派激進份子、無政府主義者、ISIS、敘利亞反抗軍等無端指控;也避開「這是今年第18起校園槍擊案」的錯誤Twitter文字。他發現,從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到十幾家新聞媒體都踩到地雷,加入轉發這些錯誤的混亂訊息。
作為一名科技記者,曼裘因而反省:數碼技術的超速飛躍,一方面迫使專業媒體犧牲準確性,換取報導速度、博取瞬間流量;另一方面,讓讀者身陷假資訊之海,讓意見與新聞不易被區辨,也讓社會被焦慮及恐懼綁架。
相對而言,只閱讀紙本新聞,雖然會漏掉一些資訊,但透過專業編輯足夠時間的查證,至少能汲取脈絡較完整的事件報導,而非破碎、真假參半的混亂訊息。
慢新聞能拯救世界嗎?
曼裘的文章在《紐約時報》發表後,他的論點觸發不少迴響,不過,並非全部是正面評價。最有趣的是,《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發現,曼裘自稱遠離社交媒體,但近兩個月裏,他仍然大量轉發Twitter、按like,因而質疑其寫作誠信。
《紐約時報》則回應,「曼裘的文章並未構成欺騙讀者,不會予以警告或處分。」
這故事有其趣味,但背後有值得咀嚼的深意,因而有了四個層次的討論。
第一個層次是:慢新聞能拯救世界嗎?
「曼裘實驗」的第一層意義,是反制時下虛浮泛濫的即時新聞。早已有一種反潮流倡議叫「慢新聞」,例如英國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意思是「延遲滿足」,每季只出刊一次,整理3個月內值得細讀的新聞議題。BBC去年更進一步宣示,將以慢新聞反制假新聞。
即使不標榜慢新聞,近年,包括香港、台灣在內都有較深度的調查報導捲土重來,以長文閱讀反風潮,試圖「以慢打快」,逆反網絡時代的輕薄短小;香港這兩年有以調查報導為主的傳真社和以深入報導為主的端傳媒出現;台灣甚至有個網站就名為「長文」(Longform),精選每篇值得花你半小時閱讀的文章。
第二個層次是:提倡離線閱讀
曼裘在專欄裏,建議讀者適時離線,遠離社群媒體,至少避免將Facebook、Twitter作為主要的資訊來源。
2月間,有一電子雜誌《離線》(The Disconnect)創刊,內容免費,條件是必須離線閱讀,才能點選文章;意念來源,就是鼓勵讀者不要一直黏在網絡上,而是要專注享受閱讀的美好。
第三個層次是:演算法導致意見極端
就曼裘試驗開展的第三個層次的討論,是關於演算法的負面效應。
各大社交網站和購物網站都有「演算法」,投點擊者所好。比如你去亞馬遜網站買書,網站隨後就會根據你的買書類別,推薦不少你會有興趣的書籍,這會帶給你方便;但是當社群媒體統治網絡,以演算法作為權杖,就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北卡羅萊納大學助理教授圖斐琪(Zeynep Tufekci)講到她的經驗:前年底,她基於研究需要,經常透過YouTube觀看特朗普的競選造勢影片;後來,YouTube網頁上「即將播放」的關聯影片裏,愈來愈常推薦一些白人至上主義的極端言論。
她因而質疑,雖然演算法是中立的,但在「資訊接收」的應用上,卻為個體屏蔽不同光譜的言論,而投其所好地推薦一面的意見。在演算法的餵食下,網友的口味愈來愈重,政治態度走向極端,她甚至擔心,YouTube將成為21世紀最強大的極端意識形態工具。
第四個層次是︰討論理性的邊界
波依德(Danah Boyd)是一位活躍的資料分析專家, 3月初,她在一場教育論壇上示警:當下所有「事實查核」的努力,根本無法解決假資訊問題。
她演講的重點大致是:新聞媒體及教育系統因自身問題,社會信賴漸趨低落,網絡世代學會質疑權威,學會上網尋找答案。然而,當傳統媒體這個權威中介被拆除,當我們在網絡上擁有自己的聲音時,人類歧見卻未縮小,反而成為極端言論的沃土。部分網絡使用者根本不在乎真假,他們只想傳播仇恨訊息、分享惡搞圖片,藉由「政治不正確」大聲表達自身立場,表明自己有能力對抗世界、反制精英階層。
網絡時代的文化戰爭
波依德是一名數位科技的擁護者,她表達出深層憂慮。她指出,千禧世代以降的網絡使用者,往往自學網絡生存法則、自學快速傳播技巧;當新聞媒體等權威機構弱化,取而代之的中介權威是網紅、是KOL(網絡意見領袖)、是社群媒體法則下的數字指標,許多人認為:「這麼多人按讚轉分享的,一定是好文章」。
波依德主張重新建構一套資訊網絡,回應現今社群資訊網絡的種種問題;但前提是,我們必須重新理解網絡世代的知識系統是如何生產、如何建構,才有機會調和差異,正視這些憤怒的根源,避免網絡社會被仇恨與偏見淹沒。
再回頭看曼裘的兩個月實驗,「回歸紙本新聞」無疑是對虛浮泛濫、求快不求真的網絡傳媒的反撲,但不是解決已成趨勢的網絡文化的真正辦法。「慢新聞」與「善用時光」的提醒,可以稍稍拉回脫韁的網絡社群文化;演算法的路線修正,也能迫使科技巨頭嚴肅思考自身的商業模式;然而,我們面前的議題根源是:如何面對人性與社會的矛盾缺陷、面對世代溝通的斷裂落差,並能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歧異,最終發展出另一套言論文化,妥善回應社群網絡時代的文化戰爭。
這條路並不容易,然而,「網絡已經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眼耳鼻舌身的一部分,我們幾乎就活在此巨大虛擬社會裏;如何打造一個宜居、較少欺瞞霸凌、更多互信互助的網絡世界,將是未來的挑戰,也是艱鉅的任務。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
意念飛躍意思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漫談現代小說 (11):我跟九年前的我有甚麼分別?
沒有興致寫甚麼,翻看《愛樂》的草稿,找到了這一篇談作者的,不經不覺原來已是九年前寫的,一直束之高閣,現在重看感覺一點也不過時啊。看來我的進步未夠飛躍,不信的話你看看:
===
大部分故事,都故意將開始安排在故事中間。作者在想像的時間舞台揀選其中一幕,掀開兩邊布幔,一邊引導未來的發展,一邊揭示過往的神秘,不論是主角,還是凝視主角一舉一動的讀者,無知的人就此被命運深深吸引。
全知的作者還有甚麼難題呢?一個念頭就輕易擺佈讀者腦細胞的排列。作者寫下「紅色的椅」,讀者的意識就為它服務,不需任何成本,大量紅色椅子就生產出來。椅子放在哪裡,被誰拉開坐着,全都按作者的意念而成,沒有誰能抗拒他的指令。沒錯,沒有一句說話不是指令。
有趣是,大腦能夠選擇迎合還是排斥這些指令,可以推搪說不夠清晰,然後背棄全知作者的原先想法,加上自己的意思,將一張四方有椅背的椅,改成身下的三腳圓椅,再自行塗上紅色顏料。因此,作者必須花上無數心思確保指令的完整性,以防你們按照自己心意而行,扭曲他的本意。
這任務太艱鉅了。他明白,人不能思考未意識到的東西,無可能要對方意識一切,便漸漸打消操縱意識的念頭。
人只能思考「有」,「無」的世界是「有」的夢境,鬼一般的幻象。
可是,未被意識的地方必然是無人之境嗎?
我們從未去過埃及,仍會肯定金字塔正屹立於黃沙之上。世界還「有」金字塔。它就是如此實在。
作者的難處不是創造天地,而是興起每處無人之境。他代表「無」向人表演,想你佇足注意它,成為你意識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可被思考的「有」。他由玩弄無知的操作員,漸漸成長為意識的嚮導,希望更多人跟隨他的腳步,看看「有」的世界邊緣之外,還有甚麼未被思考觸及的地方。弔詭地說,他要在必然世界引進可能性。
所謂可能,是建在無知之上,因為在全知者眼中,一切都是必然。在畫鬼的小孩眼中,萬事都是那麼新鮮,每天為着無限可能而雀躍。他們每個都是夢想家,沒有一個懷疑自己不能成為太空人。一切懷疑,都來自滿眼必然的大人,他們循循善誘,要把更多人拉進那個蒼白無味的必然世界,然後展示同流合污的譏笑,一齊慶祝我們的可悲。
開始和故事中間之間的片段不是過去,中間和結局之間的也不是未來。它們全都是可能,讀者對兩者同等無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設定不過使它們合乎時序上的邏輯,以免大腦釋放過多抗體。因為成年人的大腦已經開發完畢,會毫不留情去敵視、攻擊種種侵害常態的潛在可能。
人早已失去創造世界的力量,絕不容許賴以為生的世界傾覆,只好想盡辦法維持它,攻擊外來者,心態就像剛砌好十六層積木巨塔的三歲小孩。
===
有甚麼分別?就是以前太喜歡說教,每一句都像下命令似的,有點霸道。九年過去,少了些戾氣,但多了些甚麼?我也不太清楚。熱情冷卻倒是真的。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下一本小說《捉姦》亦即將面世。
意念飛躍意思 在 8 意念飛躍(Flight of ideas)意指: (A)在談話中出現瞬間多.. 的相關結果
8 意念飛躍(Flight of ideas)意指: (A)在談話中出現瞬間多次改變話題,常見於躁症患者 (B)一種妄想性思慮(delusional thinking),常見於精神分裂症患者 ... <看更多>
意念飛躍意思 在 精神狀態檢查(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SE) 的相關結果
3. 意念飛躍Flight of Ideas:說話的速度非常快,而句子與句子間沒有邏輯性關聯;一句話的主題尚未結束,就馬上跳到另外一個主題,主題間並沒有任何關聯;此現象與罹患 ... ... <看更多>
意念飛躍意思 在 思考障礙 的相關結果
1.意念飛躍 (flight ideas ) 是由於聯想力之增加;一個意念接著一個意念的表現出來, 但是缺少說話的最後目的,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情緒高 昂、興奮而起常,見於躁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