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豪門疑案
#當一部紀錄片意外偵破一宗兇案
.
「我從來沒有刻意說謊,我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說出所有實話,才沒有人會說出所有實話。」
.
紐約地產富商長子 Robert Durst 的妻子 Kathleen ,於 1982 年一月失蹤,至今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親友們認為 Kathie 已經遭遇不幸,並且懷疑 Robert 是殺妻兇手。2000 年,Robert 的摯友 Susan Berman 遭人從背後槍殺身亡,同一時間,Robert 剛好人在 Susan 住家附近。2001 年德州 Galveston 小鎮發生殘忍分屍兇案,嫌疑人是死者的房客 Robert ,他隨後遭到警方逮捕。原以為 Robert 會因為這起兇案遭到判刑,但強大的律師團讓他順利逃過牢獄之災。2010 年,Andrew Jarecki 執導的電影《#美麗破綻》,改編自 Robert 與 Kathleen 的故事,電影上映後,Andrew 接到一通電話,來電者表明自己是 Robert Durst ,並表示在看完《美麗破綻》後,有意願跟導演見面並接受採訪,想要讓大家認識真正的 Robert Durst 是誰...
.
HBO GO 紀錄片《黑色豪門疑案》,邊看邊覺得 Robert 和失蹤妻子的事件,會讓人聯想起大衛芬奇導演的《#控制》、上流社會人士犯下兇殺案又順利逃過法律制裁的情節,則讓我想起 O.J.辛普森案件,以及不久前才看的《繼承之戰》影集。不得不說,好看的紀錄片,常常比虛構的劇情還更離奇精彩,《黑色豪門疑案》用六集長度,帶領觀眾回溯 Robert 的人生,並且剖析他與這三起案件之間的關係。
.
近年相當流行這類犯罪紀實影集,偶爾會給我製作團隊為追求「娛樂效果」,刻意忽略部分事實,並放大與扭曲某些疑點,來讓團隊想要指控的對象,變得更加可疑與可惡。《黑色豪門疑案》前半場也會給我類似的觀感,Robert 古怪的行徑,確實讓他「#很不討喜」,但警方始終沒有找到 Kathleen 的下落(目前仍被歸類在失蹤案件),也無法證明 Robert 確實是槍殺 Susan 的兇手。而德州分屍案,律師團以正當防衛作為辯解,在沒有其他證人的前提下,法律同樣無法判定 Robert 有罪。
.
「身為兇案偵查員,我們是為上帝做事,因為受害者無法陳述遭遇,我們要代表受害者,我們要說出他的遭遇,我們是為上帝服務,這番話是很正確的,直到今日,我還是覺得辜負了...」
.
Robert Durst 是殺人兇手嗎?或者只是一個倒霉鬼?老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場合?《黑色豪門疑案》前五集都只是讓觀眾「了解」事件的始末(從 Robert 與不同訪談者口中,拼湊出可能的真相),直到第六集,一個關鍵性的新證據出現,全面翻轉觀眾對於 Robert 與三起事件的觀感,看完這部影集,我只覺得恐怖與毛骨悚然。
.
Robert Durst 到底是誰?到底是怎麼樣的人?看完《黑色豪門疑案》,我還是沒有得到答案,Robert 本身就是一個謎,一個巨大的黑洞,不管我們怎麼探看,好像都看不見這個黑洞的底,一個答案的背後有很多的謊言在支撐,而一個大秘密裡包藏著無數的小秘密。
.
《黑色豪門疑案》於 2015 年初播出最後一集,當日,Robert Durst 於紐奧良落網,檢方控告他為殺害 Susan 的主要嫌疑人( Susan 遭人殺害隔天,警方收到一封信件,信封寫下 Susan 的住家地址,信件內容則表示屋內有一具屍體。影集團隊發現這封信神秘信件的字跡與 Robert 寄給 Susan 的信件筆跡極為相似,而且這兩封信都剛好拼錯同一個單字)。
.
Robert 遭到逮補後,事件仍未結束,辯護律師抗議警方非法搜索 Robert 在紐奧良下榻旅館的房間,並質疑《黑色豪門疑案》團隊利用媒體,抹黑並陷害 Robert。2019 年底,Robert 的律師出乎意料地承認,Susan 遭人殺害隔日,警方收到的神秘信件,確實是出自 Robert 之手。 2020 年 3 月,法院繼續審理 Susan 兇殺案件,但因為武漢肺炎而被迫延期,兩天前,法院重新審理 Robert Durst 案件。
.
#媒體對現實案件的影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0的網紅学昇Student T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提起美國流行文化的標志的時候,不少人會先想起瑪麗蓮夢露。而同爲文化標志之一的 James Byron Dean 雖然在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上映之前就因爲車禍而去世了,但他對流行文化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年代的限制。 謝謝你的收看! #JamesDean #瑪麗蓮夢露 #貓王 影片參考資...
想起大衛芬奇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70年代末,年輕的FBI探員霍頓覺得社會出現越來越多連續殺人兇案,他突發奇想,覺得要想偵破連續殺人案件就得理解兇手的內心世界,霍頓在行為科學部門資深探員比爾的帶領下,與多名連續殺人犯進行訪談,理解他們的犯案行徑與思想,並與心理學家溫蒂博士合作,建立完整的心理分析資料,將這套方法運用在生活中難解的懸案......
.
聽聞 Netflix 影集《破案神探》的製作費過高、觀看率過低,可能不會續訂第三季。我一直想看這部影集,但老是拖著放著想說哪天情緒到了再看即可,沒想到影集被腰斬,只好趕忙抽空看片,希望能增加一點點收看率。
.
花了幾天時間看完第一季,完完全全是我的菜,氛圍會讓我想起大衛芬奇導演的《索命黃道帶》(大衛芬奇執導《破案神探》其中七集,他同時也是本劇的製作人之一),步調緩的好迷人,影集中文名稱叫做《破案神探》,不要被片名給騙了,劇中沒有神探,只有費心拆解人類複雜心靈的研究與努力。觀眾跟著霍頓、比爾和溫蒂等人一同進入殺人犯的內心世界,看見心理學如何幫助警方偵破多起凶案。
.
第二季的故事節奏比第一季要快上許多,新任調查局長官看重霍頓等人的研究,給予他們更多的資金,希望他們在短時間內做出好成績。不同於第一季聚焦在霍頓等人想要說服長官與同僚接受他們的做法,第二季的劇情更展開。霍頓由於長期研究殺人兇手的心理狀態(他的同理心變成一種情緒負擔)而出現精神崩潰的狀況、比爾奔走於家庭與事業之間,令他感到精疲力盡、溫蒂不滿調查局對女性能力的不夠重視,同時在愛情裡被迫面臨出櫃與否的抉擇...
.
除去每個角色都要處理各自的私人問題外,第二季主要在偵辦亞特蘭大發生的多起凶案,受害者都是黑人年輕孩子,霍頓分析這是一起連續殺人兇案,他和比爾奉命前往亞特蘭大幫忙,一方面有長官要他們儘速破案的壓力(攸關長官仕途的發展)、一方面要應付亞特蘭大警方對於霍頓理論的質疑(新舊辦案方式的過渡期)、一方面又因為死者都是黑人年輕孩子,觸動敏感的種族問題,使得霍頓被夾在理論(他認為的兇手)和情感面(受害家屬與族群認為的兇手)之間,左右為難。
.
昨天看完金馬影展後,想說在家續看幾集《破案神探》,沒想到越看越起勁,欲罷不能,第二季劇情的縝密與複雜度遠遠超越第一季,角色的私人問題都能跟偵辦的案件相互呼應,從保持距離的理性辦案,混入私人情感的矛盾與否認,加上對白紮實、剪輯精準、音樂勾魂、演員的表演精彩至極(主配角通通都演得好選得好),我一口氣從第四集看到最後一集(第九集),看完已經凌晨,內心只有滿滿的讚嘆與佩服!
.
然後想到《破案神探》可能不會有第三季喔。
.
啊,e04!!!!
想起大衛芬奇 在 曾少宗FigaroTs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量近物特寫鏡頭,富有質地的音效,水平結構的畫面,一步一步拉你進入阿洛伊斯建構的夢境。
「我們總是只想看見我們想看的,聽見我們想聽的,關於真實,蕩然無存。」
| 2018 | 尋愛偵探阿洛伊斯 Aloys
#謝謝前景娛樂
#尋愛偵探阿洛伊斯
#想起大衛芬奇
想起大衛芬奇 在 学昇Student T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提起美國流行文化的標志的時候,不少人會先想起瑪麗蓮夢露。而同爲文化標志之一的 James Byron Dean 雖然在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上映之前就因爲車禍而去世了,但他對流行文化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年代的限制。
謝謝你的收看!
#JamesDean
#瑪麗蓮夢露
#貓王
影片參考資料:
https://playitagaindan.wordpress.com/2016/07/25/james-dean-an-incredible-legacy/
https://zh.twgreatdaily.com/CztLKW4BMH2_cNUgg6hi.html/
https://www.shortlist.com/news/why-is-james-dean-a-cultural-icon/
https://icranberries.pixnet.net/blog/post/184811160/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people/james-dean-press-photographer-dennis-stock-on-how-he-came-to-know-and-love-the-doomed-screen-idol-a6669611.html/
Facebook: Student Tan 学昇
https://www.facebook.com/tanhocksheng.student/
YouTube: Student Tan 学昇
https://www.youtube.com/danchundi/
Instagram:@tanhocksheng
http://instagram.com/tanhocksheng
【自我介紹】
你好,我叫陳學昇。雖然我是個00後,但我卻非常地喜歡上一個世紀的流行文化。
任何的合作或咨詢可以聯絡:kimigairebaconan@gmail.com
想起大衛芬奇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美國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主角霍頓‧福特訪查全美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然而在一次面對韋德校長的疑案中,福特探員懷疑韋德校長對孩童搔癢的行為,顯然有孌童癖的嫌疑,堅持舉發校長。而這項指控導致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毀於一旦。
伊格言說,《破案神探》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福特探員的聰敏、果決與粗暴──同時亦是知識的粗暴與人的粗暴。因為,某些時刻,當確認犯罪與否(或犯罪的「潛在可能性」)高度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心動機之時,你怎麼,就能那麼有把握呢?你是不是,總把人想得太邪惡了呢?你是不是,在與「人性惡」的深淵的拉扯對視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深淵、變邪惡了呢?
你是不是對自己下判斷的能力,太有把握了呢?
伊格言舉了一則大家都聽過的禪宗故事作例子:老和尚與小和尚在河邊巧遇一個正待渡河的美貌女子,老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女子渡河;隨後兩造道別,繼續趕路。但小和尚卻一路心神不寧,質問老和尚此舉是否犯戒。道行高深的老和尚倒是輕描淡寫:哦,你說她嗎?我都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背著嗎?
年輕的福特探員是不是有些類似這位年輕小和尚呢?堂皇以正義之名,斷定他人的善惡。他的判斷當然也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也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對的。弔詭的是,古老的禪宗故事,卻令我們想起當下的自媒體與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網路公審,斷章取義,每個不相干的凡人如你我,忽然都擁有了參與審判的權力。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在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中,把藝術家分成兩類:革命派和裝飾派。故事中,性情溫柔的藝術家文森沮喪地說:
革命派是那些能夠承受世界之粗暴的人,並能以一種更激烈的粗暴來對抗它。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膽量。……我完全意識到我作品倒退的一面;……在來自造形藝術評議會的一位女孩的目光中,我讀到了輕蔑……我馬上明白到,她把我當成了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孩子。她沒錯,我確實是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小孩,不能夠活在世界上。我無法承受世界之粗暴;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文森是天生的裝飾派,他當不成革命派。但究竟革命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很確定革命「不是」什麼。毛澤東的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革命是會流血的、是打砸搶、是毫不手軟的、是殘忍無比的。此時你可能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或者,更趨向於惡的是,殺戮的目的已不在於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或發洩自己的嗜血與破壞慾。看似高舉正義之大纛時,我們也變成了深淵本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