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媽寫出了現在幼兒英文故事課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與值得思考的地方。
【 V媽碎碎念 】你們故事班老師,一堂課可以講幾本故事書呢?
十幾年前,剛開始在英文故事教學時,常常用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來認識一本繪本,例如用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來教水果、星期、介系詞、自然科學、數數....總之,一本書玩到熟透後,才會換下一本,同一本書每天聽就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孩子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時,重點擺在毛毛蟲吃好多東西所以肚子痛,第二天聽著重在毛毛蟲吃了什麼,第三天著重圖畫,第四天著重在突然發現『星期一吃一個、星期二吃兩個、星期三吃三個..』的數字之間恰巧相同的快樂和小驚奇.....甚至孩子去感受為什麼知道毛毛蟲肚子餓了,牠去哪裡找這些食物吃呢?毛毛蟲的活動範圍在哪裡呢?是在某個愛吃水果的家庭廚房裡?還是水果批發市場?.....這樣重複的意像內化在孩子的身體裡,尤其對小小孩來說,這樣認識一本書、熟悉一本書、思考一本書、知道『下一頁是什麼』是很有安全感的 ; 搭配繪本的一首歌曲,也是唱好多遍,直到熟悉內化、孩子甚至熟到可以改編歌詞 ; 有關一本繪本的小勞作,很簡單、不花俏,但會讓孩子深深記得這個故事; 有時候用這本繪本的意象,簡單做個小烹飪活動,讓整個繪本教學有一個完美的結束,就足以讓孩子又玩、又吃、又很熟悉這一個故事!
但曾幾何時,現在的幼兒英語故事團體開始走向『以量取勝』的模式了?短短50分鐘或一小時的課程,有一個大主題,例如冬天雪人,然後故事老師們辛苦的挑了五六本甚至更多有關雪人的繪本、挑了幾首有關雪花的歌曲、然後結束時以一個雪人勞作作為結束,短短的50分鐘,孩子被塞進去很多本書、很多歌、小勞作,很多小勞作也是老師剪好每一個piece,讓孩子隨著引導『組合』起來....短短的時間,一大堆的繪本資訊,孩子小小的腦袋都還來不及消化,就被其他大量的內容推著往前進,不用思考、也不需要思考,所以,一切也都在『來不及思考』中劃下句點。有一些孩子,就這樣被過多的資訊塞飽、餵養長大,沒有享受到『重複內化並思考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驚奇與想深入去看某一頁時,老師又翻下一頁的 “強迫放棄” 感』; 對故事老師而言呢?每一次都得費勁腦力準備別出心裁的勞作、收集越來越多新的故事和歌曲,書越買越多、歌曲越收集越多、有時放了CD跳唱連歌詞都不太清楚、上網拼命尋找新的勞作點子,並在課堂前還要家庭手工準備好,彷彿就像是一台電視機,逼迫著孩子一直順著節目的腳步播放下去,自己像個不用休息的演員一直演,而忘記可以更崇高、為人師應有的細細啟發及引導,何苦來哉呢?
我想,這整個奇怪系統的源頭,可能來自整個數字化的比較機制吧!家長只在乎小孩子考幾分、班上名次是多少,老師一堂課可以教多少個英文字母?有沒有比隔壁鄰居小明他們學校多?隔壁小明這次數學考98分,我們卻只有考95…...等等,就這樣純數字化的比較,所以,上故事班時,當然也會在乎故事老師一堂課可以講幾本故事,老師為了生存也只好將自己變成演員,快速的演給小朋友看,就這樣,家長滿意了,老師雖然很辛苦但至少也保住了工作,小孩呢?卻因此而變得表淺,刺激過多,不會去思考,且口味越來越重,只能等著更刺激的課程來滿足他,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吧。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
按下 "+追蹤 ",感謝!
想不想要做個雪人 歌詞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V媽碎碎念 】你們故事班老師,一堂課可以講幾本故事書呢?
十幾年前,剛開始在英文故事教學時,常常用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來認識一本繪本,例如用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來教水果、星期、介系詞、自然科學、數數....總之,一本書玩到熟透後,才會換下一本,同一本書每天聽就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孩子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時,重點擺在毛毛蟲吃好多東西所以肚子痛,第二天聽著重在毛毛蟲吃了什麼,第三天著重圖畫,第四天著重在突然發現『星期一吃一個、星期二吃兩個、星期三吃三個..』的數字之間恰巧相同的快樂和小驚奇.....甚至孩子去感受為什麼知道毛毛蟲肚子餓了,牠去哪裡找這些食物吃呢?毛毛蟲的活動範圍在哪裡呢?是在某個愛吃水果的家庭廚房裡?還是水果批發市場?.....這樣重複的意像內化在孩子的身體裡,尤其對小小孩來說,這樣認識一本書、熟悉一本書、思考一本書、知道『下一頁是什麼』是很有安全感的 ; 搭配繪本的一首歌曲,也是唱好多遍,直到熟悉內化、孩子甚至熟到可以改編歌詞 ; 有關一本繪本的小勞作,很簡單、不花俏,但會讓孩子深深記得這個故事; 有時候用這本繪本的意象,簡單做個小烹飪活動,讓整個繪本教學有一個完美的結束,就足以讓孩子又玩、又吃、又很熟悉這一個故事!
但曾幾何時,現在的幼兒英語故事團體開始走向『以量取勝』的模式了?短短50分鐘或一小時的課程,有一個大主題,例如冬天雪人,然後故事老師們辛苦的挑了五六本甚至更多有關雪人的繪本、挑了幾首有關雪花的歌曲、然後結束時以一個雪人勞作作為結束,短短的50分鐘,孩子被塞進去很多本書、很多歌、小勞作,很多小勞作也是老師剪好每一個piece,讓孩子隨著引導『組合』起來....短短的時間,一大堆的繪本資訊,孩子小小的腦袋都還來不及消化,就被其他大量的內容推著往前進,不用思考、也不需要思考,所以,一切也都在『來不及思考』中劃下句點。有一些孩子,就這樣被過多的資訊塞飽、餵養長大,沒有享受到『重複內化並思考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驚奇與想深入去看某一頁時,老師又翻下一頁的 “強迫放棄” 感』; 對故事老師而言呢?每一次都得費勁腦力準備別出心裁的勞作、收集越來越多新的故事和歌曲,書越買越多、歌曲越收集越多、有時放了CD跳唱連歌詞都不太清楚、上網拼命尋找新的勞作點子,並在課堂前還要家庭手工準備好,彷彿就像是一台電視機,逼迫著孩子一直順著節目的腳步播放下去,自己像個不用休息的演員一直演,而忘記可以更崇高、為人師應有的細細啟發及引導,何苦來哉呢?
我想,這整個奇怪系統的源頭,可能來自整個數字化的比較機制吧!家長只在乎小孩子考幾分、班上名次是多少,老師一堂課可以教多少個英文字母?有沒有比隔壁鄰居小明他們學校多?隔壁小明這次數學考98分,我們卻只有考95…...等等,就這樣純數字化的比較,所以,上故事班時,當然也會在乎故事老師一堂課可以講幾本故事,老師為了生存也只好將自己變成演員,快速的演給小朋友看,就這樣,家長滿意了,老師雖然很辛苦但至少也保住了工作,小孩呢?卻因此而變得表淺,刺激過多,不會去思考,且口味越來越重,只能等著更刺激的課程來滿足他,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吧。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
按下 "+追蹤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