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興奮分享早已敲碗好幾個月的一套書,英國女作家 Sarah Waters 的「 #維多利亞三部曲」新版新譯一口氣在台灣出版,將於 8 月 1 日上市,三本分別為《輕舔絲絨》、《華麗的邪惡》、《指匠情挑》,劇情精彩,故事易讀,文筆動人,將歷史背景與維多利亞時代風華全數囊括其中,作品部部皆獲影視界青睞,三本裡知名度最開的可能莫屬《指匠情挑》,曾經被 BBC 改編成迷你影集,也是 2016 年朴贊郁廣受好評的《下女的誘惑》的原著小說。
▍博客來:https://reurl.cc/z8vrWQ
「小時候我以為自己會成為考古學家,沒想到在研讀歷史的過程中,寫起了小說。」
現年 54 歲的莎拉華特絲是用小說華麗考古的歷史學家,素有「狄更斯再世」的美稱,不但身為英國封建時代女同志情欲書寫第一人,以小說打破身體、階級、性別疆界,也開始透過文字正視維多利亞時代女同志的歡娛與認同。「維多利亞三部曲」三部雖為獨立故事,卻有許多共通元素,同樣都深刻掌握時代氣氛,深入維多利亞時期底層,而獲此美稱。
她的每一部作品皆經過龐大的史料研究,許多人設也其來有自,以縝密細節堆疊出時代氛圍,在角色的處境中隱約寄託對小人物的理解與對社會不公的剖析批判;其引人入勝的敘事功力往往令讀者欲罷不能,新作每一發表必於暢銷排行榜高踞不下,同時也獲得文壇的高度迴響,堪稱當今英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 #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離經叛道的一鳴驚人處女作。南西愛上男裝的女演員凱蒂,於是拋下恬靜的鄉村生活,一路追隨凱蒂至倫敦,從此在五光十色的劇場後台展開新人生。然而在舞台前後的歲月裡,她看見自己心之所向,發掘自己的演出長才,窺見自己內心深不可測的欲望,也難免看見所愛之人的軟弱之處,並在感情裡受了傷。為了抵抗命運、抵抗全世界,南西最終走上一條沒有人走過的道路。
《 #華麗的邪惡》Affinity,被盛讚讓人不寒而慄,詭計高超。瑪格莉特是剛剛葬送一段感情的上流社會女子,為了排遣寂寞,打發時間,她開始探訪女囚,鼓舞她們,在監獄裡,她遇見了瑟琳娜。瑟琳娜是以靈媒維生的囚犯,因詐欺罪入獄,然而柔弱溫和的瑟琳娜怎麼可能犯下可怕罪行?瑪格莉特與她相談甚歡,兩人漸漸愈靠愈近,終於跨越了友情與愛情,以及階級的分界。
《 #指匠情挑》Fingersmith,多數人對這個故事並不陌生,朴贊郁的巧手改編更顯耐人尋味,書名採用兼顧「扒手」與藏有情慾暗示的雙關辭彙,折射出種種虛虛實實、愛恨情仇。孤女蘇珊雖沒有雙親陪伴長大,卻在一個溫暖的慣竊家庭成長,也算是過得無憂無慮,沒想到,一樁讓她可以賺大錢的生意上門,也就此改變了她平凡的一生。綽號「紳士」的查理打算誘騙住在和舅舅同住在荊棘莊園裡的茉德小姐,以便騙取小姐的巨額嫁妝。這位茉德小姐每天必須為舅舅工作,生活了無生趣,只能以讀書自娛,生活了無生趣。「紳士」查理偽裝成繪畫老師,前來教授茉德繪畫技術,而蘇珊的工作,就是擔任茉德小姐身邊的貼身女僕,暗中接應查理的騙婚計畫,在這樁計畫一步步接近達成之際,一個醞釀十幾年的陰謀即將動搖所有人精心策畫的藍圖,所有人都將賠上自己的人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惡 男 的鄉村生活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馬奈手札】
印象派祖師爺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約莫於40歲之際便感染梅毒,但他向來私生活節制,不同於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整日泡在妓院裡的浪蕩行徑,馬奈算得上是非常努力維護資產階級巴黎畫家形象,以至於究竟為何染上這個難纏的性病至今仍是謎霧重重,眾說紛紜。
或許因為受到梅毒與其他併發症所影響,讓馬奈在中年之後健康情形逐漸惡化,尤其是左腿在1870年代末期便已出現風濕症狀(當時他約莫40歲),麻木、疼痛和刺痛情形愈形明顯,幾乎讓他不良於行。到後來由於左腿痛感和僵硬程度加重,讓他只好接受醫生建議的沐浴療法,在1880年6月來到巴黎西南近郊溫泉小鎮貝爾維尤(Bellevue)進行治療。
從新青初夏流轉至蕭瑟深秋,馬奈在貝爾維尤一直待到11月,每日接受按摩、浸浴和淋浴循環療程共4次,每天耗時5小時,以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喚醒神經,並讓四肢恢復正常功能。對於生活緊湊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一天有5個小時泡在溫泉裡,短短幾天可能還算是度假享受,但就一個腿疾嚴重的患者而言,日復一日如此,長達5個月多少也是種折磨。
果真,儘管有家人相伴,馬奈很快對他口中的〝鄉下〞生活感到無聊。話說人家可是道道地地巴黎倫耶~就連在普法戰爭期間,即使面臨普魯士大軍壓境四面圍城,依舊加入國民護衛隊死守巴黎的city boy,怎麼可能長期生活在〝遠得要命的鄉下〞過著〝百般聊賴〞的鄉村生活?相較之下,印象派另兩位〝非巴黎倫〞畫家莫內和畢沙羅則是在普法戰爭時都落跑到倫敦避難了。
=========================
為了排遣治療之餘的發呆空檔,馬奈開始寫信給人在巴黎或正在諾曼地度假的朋友和畫家同行,信件空白處再加上各式水彩插圖→個人不負責任結論:1.不愧是畫家;2.果然很無聊。
這些信件內容包含他對女性友人玩笑性地示愛、個人自嘲、致謝友人和閒話家常…等。
信裡頭的插圖則蘊含各種畫家心思。當時的畫家都認為水彩畫是英國藝術之精髓,馬奈在貝爾維尤養病期間都是藉由來探望的友人帶來大量英國製水彩紙,不只許多信件紙張上有英國浮水印,連水彩畫具和顏料都來自英國。從畫具如此精緻小巧的模樣看來,眼前似乎勾勒出他老人家把畫具藏在口袋,隨手作畫的模樣。
=========================
✽收信者之一為瑪格麗特小姐(Marguerite),瑪格麗特在法文裡也是雛菊的意思,馬奈便畫上一朵雛菊,一旁徘徊著蜜蜂。這位瑪格麗特小姐可能是馬奈的作畫麻豆之ㄧ,用鉛筆書寫的字跡表現出畫家的親切隨意,或許是作為一整天麻豆工作後的小禮物。
信件中馬奈似乎半真半假地向瑪格麗特小姐表述心意:『我愛妳,當然有人會告訴妳這件事,瑪格麗特。我有一點愛妳,非常愛妳,充滿熱情地愛妳。』
(OMG,如果遇上藝術大師這樣熱烈表白,該不該小鹿亂撞幾下?)
✽還帶著有刺外殼(總苞)的栗子題材在馬奈作品中相當獨特。見證了貝爾維尤的初夏到深秋,庭院裡的李樹累累果實已落盡,換上的是栗子滿枝頭。馬奈據此傳達季節遞嬗之景。
✽受困腿疾嚴重,舉步維艱,畫家以一隻蝸牛緩緩爬行於葉片上暗喻自己的處境,不只行動遲滯,還被困在如同小小蝸殼的租屋處花園裡。
✽為了感謝老朋友-版畫家布拉克蒙(Félix Henri Bracquemond,1833-1914)來探病且送上一幅畫裝飾馬奈住家,他畫上迷人可愛的澆水壺和貓咪表達感激心意。
✽寫給版畫家葛哈德(Henri-Charles Guérard,1846-1897)的信件正反兩面都寫滿畫滿,可說是這批信件中最生動活潑的一封。
上頭有蜜桃、燕子、馬奈太太和媽媽的肖像,抽著菸斗的男子應該是兩人共同友人,還有蝦子和船隻都暗喻諾曼地海岸。信裡有段寫著:『Zizi跑來擺好姿勢當我的麻豆,大概是想讓你知道她的最新消息』,一旁就畫上愛貓Zizi。
你看是不是很可愛!
=========================
長久被病痛折磨的馬奈總不免心情鬱悶,但透過書寫和繪畫,讓他的病中思緒無意間渲染上一層淡麗顏彩,藉由信件抒發傳遞,因而流傳至後世。這些塗鴉痕跡,比起精心布局縝密精算後的名作縱然顯得隨意粗略,卻正因如此,更能貼近畫家自然流露的純然性情,賦予更多溫度,我們也從而看見更真實的馬奈大師。
可惜的是,馬奈終究不敵病魔,病情愈發沉重,基本上已經是癱瘓的程度,讓他生命中最後兩年幾乎只能繪製小型花卉靜物畫→如今被視為其成熟傑作。嚴重行動障礙也導致他連水彩畫都得放棄。在他人生最後階段,可能是梅毒缺乏妥善治療,也可能是長期使用含有麥角的藥物,導致血管不正常收縮的副作用,讓馬奈左腿產生壞疽而必須截肢。(註:麥角ergot,穀類作物被真菌感染後的黑麥角菌,具有毒性但也被應用在醫療用途)
在進行截肢手術後,這位可憐的印象派大師一直處於發燒但意識清楚的狀態→在缺乏現代止痛藥的年代,這是多大的折磨?!術後第11天,馬奈終於告別人世。那是1883年4月30日,已然繁花似錦的巴黎春天似乎也跟著一代巨匠的殞落而傷感、黯淡。
#馬奈
#印象派祖師爺
#GettyCenter特展超用心
#ManetAndModernBeauty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惡 男 的鄉村生活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畫面真的太美,最受寵愛的新生代銀幕情侶《淑女鳥》Saoirse Ronan、《以你的名字呼喚我》Timothée Chalamet 為新片《她們 Little Women Movie》登最新「娛樂周刊 Entertainment Weekly」封面專訪,親自談談這部萬眾矚目的經典文學改編之作,國外定於聖誕檔期 12 月 25 日,台灣則將在明年 1 月 23 日上映。
▍原文訪談:http://share.ew.com/hc88eaq
「我很喜歡《淑女鳥》這個部分,他曾經狠狠傷了我的心,但我將在《她們》裡讓他嚐到什麼是心碎的滋味。」
三年之前,Saoirse Ronan 25 歲,Timothée Chalamet 23 歲,在拍攝 Greta Gerwig 導演處女作《淑女鳥》時相識,倆人各自以無比亮眼的驚人表現闖入奧斯卡最高殿堂,接著再續前緣重逢於星光熠熠的《她們》,化身成為 Jo March 與 Laurie,最終變為一對互相讓彼此心碎的好朋友,對 Timothée Chalamet 而言,跟她合作彷彿毫無任何演戲之感,Saoirse Ronan 則表示:
「他讓我覺得如履薄冰,我從來都摸不清楚他下一步要做些什麼,而且這情況越來越明顯,這也幫助我們建立了自然融洽的相處模式,這兩個角色就該於肢體互動上讓人感覺在彼此身邊是相當自適的,因為他們基本上大半部電影都糾纏在一起。」
導演也曾表示在拍攝時也有類似感受,她說自己很喜歡 Saoirse Ronan 與 Timothée Chalamet 這兩位主角,他們就是活生生走入生活中的演員,令人讚嘆,猶如天造地設的一對,感覺像傳統而偉大的電影中的銀幕情侶,你不會知道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但就帶著一股魔力,雖然名為執導,但一切早已在那裡。
▍中文預告:https://youtu.be/0D26z-AbQJw
「女人有自主思考力,有靈魂,也有情感;女人有野心,有天賦,也有美貌,我厭倦聽到大家說,愛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en is fit for.
《小婦人》是 Greta Gerwig 母親從小念給她聽的床邊讀物,整個成長過程長期深受此書影響,還是小女孩時,她崇拜的角色為 Jo March,但當蛻變成一位女人時,她崇拜的對象則轉而為作者 Louisa May Alcott,因此她的版本將會以一個成熟的當代視野述說,同時深入挖掘其他人物的故事,日前導演也於 Vanity Fair 的訪談裡說道,她曾是那隻成為倦鳥才懂得歸巢的淑女鳥,而今又著手拍攝一部對她意義極為重大的《小婦人》,誰又最適合化身成過去她一心嚮往的虛構人物?除了 Saoirse Ronan 沒有第二人選,因為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對於卻是導演相當個人且私密的電影。
「我一直都知道 Jo March 是誰,她就是我努力想成為的人。這對我如同一部自傳,當你曾經真正活在一本書中過,這本書便會化成你內心世界的一片風景,便會以一個深沉的方式成為一部分的自我。」
原作者 Louisa May Alcott 終生未嫁,所以不少現代學者對她的性向持保留態度,在書中,Jo 曾經穿著男性衣物感嘆自己的女性特質,因此間接也加深許多人的臆測,另一方面 Jo 與 Laurie 的關係也證明兩性友誼的另一種型態。Greta Gerwig 無意於在作者身上貼任何標籤,只是希望盡可能貼近真實,她深入研究了作者諸多生前的日記與來往信件再放入劇本中,並進一步指出,Jo 是一個擁有男孩名字的女孩,Laurie 則是擁有女孩名字的男孩,在某些層面而言,他們就像彼此的孿生姊弟或兄妹。
「他們在忠於性別之前就找到了彼此,你無法否認以帥氣形容 Saoirse、以美麗形容 Timothée 有何錯誤,他們都保有一種細微的雌雄同體特質,因此他們才會是這兩個角色的完美人選。」
They find each other before they’ve committed to a gender. It wouldn’t be wrong to call Saoirse handsome and Timothée beautiful. Both have a slightly androgynous quality that makes them perfect for these characters.
Greta Gerwig 由內而外被 March 家四姊妹的野心所撼動,她們長於寧靜的鄉村生活卻能有如此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同時極為認真看待自己的才能,Jo 寫作,Meg 演戲,Amy 繪畫,Beth 彈琴,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藝術型態。March 家四姊妹分別由《美女與野獸》Emma Watson 飾演大姊 Meg March、Saoirse Ronan 的 Jo March 是二女兒,《利器》 Eliza Scanlen 飾演的 Beth March 為老三,《惡女馬克白》Florence Pugh 則是老么的 Amy March,母親 Marmee March 由《美麗心計》Laura Dern 出任,最引人注目的 Meryl Streep 演出財力雄厚的姑姑。
整部電影不僅前往書中設定的麻州等地拍攝,並真正研究一些這家人可能會居住的真實地點,這些行為不只給予導演與劇組一種向心力,更會時時提醒他們自己真正想告訴觀眾的故事是什麼,導演同時也非常仰賴 1870 年代的繪畫與藝術,才能彌補黑白畫面與舊時畫像無法體現生活中的栩栩如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