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惠子 遊 域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山屋與你】
首先要問大家的是:臺灣的山屋對你來說,是登山活動中良好體驗的一環嗎?還是你寧願搭帳棚,也不想住在山屋裡面?山屋對你來說,只是過夜、搭伙的所在,還是能在山旅的美好回憶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在美國的管理體制之中,這個被稱呼為「訪客體驗」,步道上的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風景、聲音、氣味、地形、行走、攀爬、設施等等,都是決定體驗的因素。
同理,山屋與營地也是體驗中決定性的一環,南湖溪山屋/中央尖溪山屋的鼠患、天池山莊的吉他晚會、嘉明湖避難山屋的景觀雅座、天空營地的絕景,通通都會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至於回憶是好還是不好,就因人而異了。
.
一位首次登山的人,可能會被蒼蠅漫天飛舞的糞坑嚇到以後不敢再來;一位身經百戰的老鳥,可能會因為不願意住進擁擠的山屋,而選擇露營或是無山屋的路線。這一切,都跟我們的體驗與期望有關。
我國的山屋被分為兩種不同類型:避難型山屋與服務型山屋。前者雖然確實有避難用途,實際上在假日時卻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一位難求;服務型山屋則可以想像是登山服務站,除了食宿之外還要發揮救護、教育、環保功能,降低山難發生機率之餘,還要透過集中管理來減輕對周遭環境的衝擊。
目前可稱為本土服務型山屋的範例有:排雲山莊、天池山莊、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山屋等,可以注意到都是位於最熱門的登山步道之上,因為越是可能有登山觀光客前來的地方,越是需要這類設施。但至於兩個類型的差異在法規上有沒有明確定義,就要打個問號了。
.
臺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其他國家卻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比如說是日本。
還記得之前清明連假的時候,臺灣民眾大舉出遊,讓政府十分擔心會爆發大規模感染嗎?是的,由於山屋是個狹小、壅擠的環境,日本不少地方政府都在這非常時期下令,就算是能夠持續經營的山屋,也必須採取減額和縮短營業時間的措施,對於他們營收的影響非常巨大。
於是日本一著名老牌雜誌社「山與溪谷」於近期發起了一項計畫:「山小屋援助基金(Yamagoya Aid Fund)」,目的是在疫情期間幫助經營困難的民營山屋度過難關。截至5月27日為止,這個眾籌計畫吸引了4600人以上的贊助,募得4千多萬日幣(相當於台幣1千1百多萬),遠超過目標的3百萬日幣,能資助60間山小屋。
什麼?日本山友竟然會為了幫助山屋,一下子出這麼多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由於臺灣的服務型山屋模式只是粗具雛型,避難型山屋又是稱不上舒適的棲身之所,所以對於臺灣山友來說,確實是不容易理解的事情。
其實啊,日本的山屋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相似,營業期間大多都有人駐守並提供各種服務,住宿環境、餐點、販賣商品、廁所等基本設施皆有一定品質,某方面來說更像是「山旅館」。
只要有錢,供餐時間可以點餐,飯後買罐麒麟啤酒、當地的特產紅酒、限定紀念徽章都不成問題。雪季忘了帶裝備?部分山莊還提供租借技術裝備的服務。內急?廁所裡有免治馬桶配加熱坐墊,一旁還有專用拖鞋、芳香劑、衛生紙和垃圾桶,包準來者滿意。
.
但服務型山屋的功能還不只如此,由於訪客的安全和體驗品質會直接影響到營收,經營者還要負責維護步道(割草、清落石、搬倒木)、提供避難場所、充當救援前線基地、清運垃圾等等。所以對於日本山友來說,山屋不只是登山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保障登山安全的關鍵角色。
如果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倒閉,日後誰來維護步道?誰來清理洗手間?山難發生時又該由誰在現場策應?支持者皆認為,山小屋的危機,就是登山活動的危機:支持山小屋,登山活動與文化才能繼續發展。
然而以上只是客觀因素,山小屋在日本山友心中的「情感價值」,才是募款成功的關鍵所在。情感是怎麼產生的呢?讓我們看看一些資助者的留言 (日文略譯,可能有點錯誤):
-----
「我在夏天是一位山屋僱員,冬天是一位登山者。我同時擁有兩面,但是這次我想從個人的角度讚許此事。我覺得山是人們見面和思考的地方,我們在一起彼此幫助、分享快樂 … 當我在山屋的時候,我想為登山者盡一份心力,如果我在相反的位置,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人們不論在山屋或山區之中,都可以與彼此邂逅──我重視這種感覺,並希望能克服這場危機。」
──大和惠子 (《山和旅行》的插畫家)
.
「每當我感覺到新鮮的綠色植物氣息時,我對山的深情就從心底溢出。感謝所有山屋為保護和管理山域所做的不懈努力。我衷心支持那些因疫情災難而陷入困境的山屋,也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再見到擠滿山友的山屋。」
──香由美子(演員)
.
「我喜歡在山屋裡度過時間。無論是小屋外的開放空間,或陽光明媚的餐廳裡,是時候該喝點飲料與啤酒了吧,是時候在晚餐中和彼此相鄰的人談論山的事情了吧,是時候在休息室裡閱讀舊的登山雜誌了吧 … 我認為山屋除了『停留』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山屋的存在將使我們的攀登更加豐富多彩、令人難忘。」
──西野善子(自由作家)
-----
至於臺灣的山屋能否催生這樣的情感,現階段的答案大家心裡有數,而且無論是民間共識、政府法規或自然環境上的挑戰都還很多,但日本的模式──乃至於歐洲阿爾卑斯山的模式,是我們未來考慮服務型山屋設計時的絕佳借鑑 (假設要認真做的話)。
當然這不是說日本的山屋模式一定適合我們,但一個山域的基礎設施可以如此受民眾喜愛,乃至於自掏腰包支持經營者度過難關,無論怎麼說,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我自己在三個不同的日本山區住過這樣的山屋,所以完全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如果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在臺灣的某山屋掏錢買杯現泡拿鐵,信手翻閱不知多少年前的《台灣山岳》雜誌,舒適地與夥伴們談論著各種山的話題、有趣的岳界八卦,再一同遠眺遠山疊翠如含笑 … 那我們會不會願意捍衛這個體驗和環境呢?
肯定的,就跟他們一樣。
.
.
.
照片就決定選用日本的山屋餐點了,對於貪吃的我們來說,或許沒有東西能比食物更有說服力吧 😂😂
看起來太墮落?起碼經營者會自行清運垃圾下山,廚餘也不會被倒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等著動物來翻,這就是妥善管理能發揮的力量。
惠子 遊 域 在 王建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銀川國際動漫藝術展「非常上癮 -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
展覽時間:2016年4月10日至2016年7月10日
策展人:謝素貞
協同策展人:蘇珀琪(中國台灣)
Chieko Kitade(北出智惠子)(日本)
主辦單位:銀川當代美術館、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展覽地址:銀川當代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名單:
王建揚 Wang Chienyang、愛倫公主 Tseng Chiunya、春柳Chunliu、成太鎮 Seong Taejin、 陳怡潔 Chen Yichieh、杜珮詩 Tu Peishih、管賽梅 Guan Saimei、何采柔 Joyce Ho、韓勝勳 Han Seunghun、黃讚倫Huang Zanlun、鷲尾友公Washio Tomoyuki、金準植 Kim Junsik、李承九Lee Seungkoo、 李東起 Lee Dongi、林建榮 Lin Chienjung、鈴木啟久 Suzuki Hiraku、林慶芳 Lin Chingfang、林餘慶&魏杏諭 Lin Yuching & Wei Hsingyu、盧之筠 Lu Chihyun、木村太陽Kimura Taiyo、馬丹Ma Dan、梅沢和木 Umezawa Kazuki、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 Nukeme (Fujimoto Takuma)、裴梓燁 Pei Ziye、日野田崇 Hinoda Takashi、孫瑾 Sun Jin、 糖果鳥candybrid、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吳爭豔 Wu Zhengyan、忻海洲 Xin Haizhou 、忻洛汀 Xin Luoting 、虞華 Yu Hua、顏寧誌 Andy Yen、顏石林 Yan Shilin、顏妤庭 Yan Yuting 、張晉熙 Zhang Jinxi、張騰遠 Chang Tengyuan、曾雍甯 Tzeng Yongning、周義勳Mr. OGAY、周珠旺 Chou Chuwang
2016年4月9日下午3點,銀川國際動漫藝術展“非常上癮 ---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將在銀川當代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策展,台灣鳳甲當代美術館館長蘇珀琪,及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策展人Chieko Kitade(北出智惠子)協同策展,邀請了41位中國、台灣、日本及韓國藝術家創作的動漫藝術作品,包括畫作、雕塑、裝置、視頻,意欲期待動漫的常民美學掀起大眾對藝術的好奇心,共享藝術之好。
動漫美學是唯一跨種族、宗教、國家、性別、年齡的美學,充塞彌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當代藝術反應這個時代的生活美學導向,展現避世、諷刺、幽默、想象的文字姿態,若中國古代文人畫,寄情與山水,而當代藝術家則寄情於動漫的人物及異想的場域抒發自我對環境的意境。目前以如此的動漫美學抒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延伸至動漫遊戲的熱潮,已經是下一個世代的普世語彙,代表輕鬆愉快及另類價值的藝術社會學觀。
此次展覽不以國家、年齡分類分展廳,因為動漫藝術本身是以現代進行式在發展演變,饒富趣味。若現在以文字或學究式的思維方式來解析動漫,會難以進入這個荒謬美妙的視覺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文字或是學術狀若擦邊球,“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可以是藝術家與觀眾的共同語彙。這類美學的簡化頗帶有超現實及波普藝術的延伸,但是又深入民眾的生活,時時跨越藝術與設計的界限,資本主義與藝術世界已無舊日的鴻溝,握手言歡。
近年來動漫美學在亞洲發展的非常迅速,拿亞洲地區的動漫美學來說,中國、台灣、日本及韓國地區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此次銀川國際動漫藝術展“非常上癮 --- 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展覽不以學院、學術、國籍分類,所有的畫作、雕塑、裝置、視頻全部分散在4個展廳中,隻看藝術家發揮,讓觀眾直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