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文字、語言發自內心感受,言語就會充滿情緒,痛苦就會從所說、所想、所寫中得到釋放。
隨著哀悼的能力越來越好,就能夠用言語抒發我們的失去,用化解羞恥的語言去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如何不公平地被剝奪與生俱來應被家庭接納並珍惜的權利。
鼓勵倖存者聚焦在感受上,並用毫無忌諱的方式,談自己想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對感受沒有覺察,就聚焦在身體的感覺上,也能提供豐富有益的言語抒發。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言語抒發的療癒程度,端視一個人的字語有多麼被自己的憤怒、悲傷、恐懼、羞恥或憂鬱所渲染,字語又是如何地描述那些感受。如果能自在地穿插著哭泣或發怒,這樣的抒發尤其有效。」
如果適當地使用言語,那麼言語本身便具有療癒的力量。可是,言語也可以被誤用,用來自我分心,用來逃離自我的感受。
我引用這一段摘文,深度可能讓人難以理解。但內容相當精采,體驗過這個過程的人,大概會一邊閱讀,一邊點頭稱是。
其實,當一個人使用的詞彙,有辦法盡可能貼近自己真實的狀態,就有抒發情緒的效果。基本的情緒教育,就是教人如何使用適當的詞彙,去統稱自己的內在狀況。
有時我們看文學作品或電影,能夠被觸動,不只是適當的文字或口語,而是整個氛圍讓我們感受到被深刻的理解。所以這讓藝術變得有生命力,因為我們能藉著這些作品,回到自己的內心--那些很可能是我們不願意觸碰的過去!
祝願您,藉著對自己說適當的言語,能疼惜自己,並且跟人在深層的親密中相遇!
************************************
言語抒發:通往親密感的黃金道路
【文/ 彼得‧沃克】
這是哀悼的第三個歷程。言語抒發就是以排放與釋放痛苦的方式去說或寫。當我們的文字、語言發自內心感受,言語就會充滿情緒,痛苦就會從所說、所想、所寫中得到釋放。隨著哀悼的能力越來越好,就能夠用言語抒發我們的失去,用化解羞恥的語言去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如何不公平地被剝奪與生俱來應被家庭接納並珍惜的權利。
我最喜歡的加強言語抒發技術,是鼓勵倖存者聚焦在感受上,並用毫無忌諱的方式,談自己想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對感受沒有覺察,就聚焦在身體的感覺上,也能提供豐富有益的言語抒發。
言語抒發的療癒程度,端視一個人的字語有多麼被自己的憤怒、悲傷、恐懼、羞恥或憂鬱所渲染,字語又是如何地描述那些感受。如果能自在地穿插著哭泣或發怒,這樣的抒發尤其有效。
***
思考與感覺同步
當倖存者變得擅於言語抒發時,他會療癒重要的發展停滯,學會用能夠產生健康、有用、適當情緒反應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情緒狀態,這些反應的特色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在丹尼爾‧高曼的書《EQ》中,他指出這是情緒智力的核心特質。
藉由繼續練習,言語抒發會協調左右腦,這樣當右腦在情緒重現中過度啟動時,左腦也會完全地加入(這在MRI 中也看得出來)。左腦的加入,會使倖存者能夠記得使用情緒重現管理步驟,去成功地處理情緒重現。
如同發怒和哭泣,言語抒發只有在脫離找碴鬼的控制時才有效。在早期的療癒中,言語抒發很容易就會變成自我鞭笞,因為從找碴鬼的自我攻擊或誇大化視角進行言語抒發,鮮少是有效的哀悼,反而會誘發情緒重現,或使情緒重現更加強烈,然後常會引發出傷害自己或傷害親密關係的行為。
很多倖存者在早期療癒中,無法發現自己無意識地過度認同找碴鬼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需要治療師或已經大幅療癒的親密對象,來幫助他們辨識和消滅找碴鬼。
言語抒發是一個特別有轉化性的哀悼歷程,它不只像發怒與哭泣那樣,會促進相同的恐懼釋放和羞恥化解,還能揭發找碴鬼的自我攻擊,以及引發恐懼的各種偽裝。言語抒發也有助於我們辨識,因童年遺棄經驗而長期以來未得滿足的需求,並能夠溝通這方面的需求。
***
自言自語的言語抒發
自言自語的言語抒發,也就是沒有人聽得到你說話,這是一個有幫助性的療癒技術。未受創傷的小孩在玩耍的時候常常這麼做,對自己很好。這個工具強而有力,並且有助恢復,為了把它收到你的CPTSD 工具箱,值得向找碴鬼進行許多的小爭鬥。
我的一位案主在她車子的副駕駛座放著一根十八英吋(約四十六公分) 長的橡膠管和一本電話簿。她做大量憤怒工作的那些年,只要她那洗腦的、虐待她的父親進入腦海,她就會用那根橡膠管大聲地打電話簿。當然,她這麼做時,會先把車停到路邊。
一段時間後,她便能夠不引人注意地在隱私有限的環境中這麼做。我覺得那幾年她縮小找碴鬼的程度非常了不起。
***
解離會麻痺言語抒發
區分言語抒發不同於沒有建設性的擔心、解離性的幻想與執著,是很重要的。
解離是一種防衛,是孩童遭遇難以承受的遺棄性痛苦時,為了讓自己分心、保護自己,所發展出來的。狀況發生時,缺乏支持的小孩,必須解離,正因為無法有效地哀悼,而為了保護自己,所以必須不讓最猛烈的痛苦完全進入覺知中。
解離最常見的類型有兩種:右腦的解離和左腦的解離。
「右腦解離」可以被視為典型的解離,也是僵類型最常見的防衛方式。它是麻痺強烈感覺,或麻痺內在找碴鬼沒完沒了的攻擊的右腦歷程。
解離是分心的歷程,倖存者解離的方式,常是迷失在幻想中,或是腦霧、看電視、疲倦、睡覺。用自我分心的方式敘述,實際上是言語抒發的相反。迷失在白日夢般、不太可能發生的救贖幻想描述,是在心理治療會談中,案主逃避痛苦的常見方式。另一種常見的例子是,冗長地詳述夢境,但缺乏情緒內涵或認真的內省。
***
左腦解離
左腦解離是一種執著。通常這個嚴重性的範圍,從沉溺於單一的憂慮,到反覆循環一連串的擔心,到驚慌失措、誇大化和災難化都有。這種來自內在痛苦的解離,會把倖存者絞入沒有幫助的鑽牛角尖,不停的想著和自己苦難的真正本質無關或只有極小關聯的事。
以下是一個例子:你的朋友沒完沒了地抱怨壞天氣,或不打方向燈的人有多麼不好。他無法停止發牢騷,因為再怎樣抱怨那些錯事,都無法釋放使他執著於不平的真正痛苦。如果他能夠更深地看看真正困擾他的是什麼,他可能會發現,他的妻子有建設性的意見,正持續地重現他母親言語虐待他時的恐懼和羞恥情緒。
左腦解離也可以是一種瑣碎化的歷程,在倖存者過度聚焦於表淺的外在擔心時,這會分散他內在不舒服的體驗。滿腦子都是體育數據或好萊塢名人的生活,是常見的例子,但不是說不該在適度的範圍內有這種興趣。
最後,左腦解離也可以發生在智能化中,這就是小說家伊恩‧麥克艾溫(Ian McEwan)所說的「專注思考的高牆堡壘」。有些倖存者過度依賴理性和崇高的對話,藉以保護自己免於情緒世界可能的雜亂和痛苦,但如果過度使用,即使是最高階的創意思考,也可能惡化成執著的防衛。
***
言語抒發會療癒遺棄感
當我們分享情緒上重要性的話題時,我們會與對方以有意義且有療癒性的方式進行連結,這包括分享使我們興奮或開心的事,也包括使我們害怕或沮喪的事。
然而,童年遺棄最有害的結果,也許莫過於被迫慣性地隱藏真實的自己,以致在我們長大後,便相信他人對我們所說的沒有興趣,如同我們父母一樣。
我們必須駁斥這個過往的遺毒!言語抒發是人們交朋友的關鍵,這類似溫柔的觸碰、舒心的聲音、歡迎的表情那樣,用以幫助嬰兒與幼童建立聯結和依附。當我們練習在安全的環境進行以情緒為基礎的言語抒發,便能夠修復童年時這個需求沒被滿足所造成的傷害。言語情緒親密感是全人類終身都需要的必需品,而這樣的言語抒發,會開啟達成言語情緒親密感的可能性。
貫徹這種練習,通常需要勇氣和毅力,因為真誠的分享可能會誘發倖存者重現以前因為展現脆弱而被處罰、被拒絕的情緒經驗。但請記得,心理治療,無論是個別還是團體治療,都能大幅幫助你克服這些活化自我表達過程中的困難。
***
言語抒發與親密感
互相的言語抒發是通往成人關係親密感的快速道路。與夠安全的他人做足夠的練習,會帶來令人欣慰、修復性連結的真誠體驗。對我和我的很多案主來說,這對孤獨的緩解,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最真實的狀況,就是互相憐憫。互相憐憫是兩個親密的人,互相同情對方的麻煩與困難的歷程,它是最深、最親密的親密感管道,比性更深沉。
互相憐憫通常也會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打開心房,進入輕鬆自然、各種層次的連結。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情緒智力 高 曼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書活動】--《情緒背包》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
3/16公布,恭喜陳麗如、Xu Qiao、He Hei Hei 3位,請私訊收件人、收件地址及手機喔。
🤤#和平國際
。
書商希望推書,非業配,有 3 本公關書贈書活動。
.
【導讀與推薦短文】
關於情緒主題的書又一本。
本書架構是:
一、情緒背包。二、有意識的處理情緒。三、情緒衛生。
底下用我的觀點來組織說明
一、『情緒背包』:
比喻為情緒壓抑後放置的場所,尤其是過去未被處理的情緒,不一定是創傷。這個容量是有限的,也會在日後被線索觸動而爆發,譬如說:一件小事,一個陌生人來唸你停車擋住他家出入口,你突然一陣大恐慌,出現不成比例的情緒反應,此時就可懷疑是過去的情緒一併被勾出來了。又譬如未被處理的創傷情緒(溺水無人搭救)會讓我們下意識避開跟水相關的事物。情緒觸動的特徵:崩潰---高度情緒化或完全無感、身體徵兆。
作者指出我們全都背著情緒背包,一再重演那些讓我們情緒失控的時刻,有些人則會將過度反應的錯全推給引發者。不過失控也是契機,崩潰是種轉機—認知失調就是自我成長的開始,是重新整理情緒背包的時機,使其自我成長。三個方向:1.情緒背包的內容:怎麼來的、如何出現在生活中、它想要做什麼?2.共處方式。3.健康的處理情緒帶來改變
背包,每人所負載的尺寸不同,與「經歷的強度」+「敏感度」,除以「支持度」=負載容量。
第一部分也談我們的情緒有哪些處理方式:麻痺、轉移注意力、補償、宣洩、分析。以及情緒如何演內心戲,卡普曼的戲劇三角:誰是英雄、加害者跟被拯救者。
二、『有意識的處理情緒』
作者認為情緒抒解如果是自動化的,就沒有學習到。因此要練習有意識地進行情緒釋放。
有意識地處理,必須在內心健全、有負荷能力的前提下,同時提升自我關懷的力量,還有「藉助他人的幫忙」。
作者有幾個SOP:(1)自己找:藉著感覺從內心導火線—找到入口、連結、讓道(旁觀)、讓情緒說話、允許情緒出來。(2)P196-197 有意識的情緒處理:釋放的空間、簡明步驟,兩人一組,有明確的角色及設定,分享秘密。
三、『情緒衛生』
算是日常保健習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保持暢通,設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學習暫時擱置情緒(冷靜、轉移)、約定好暗號(嘿,這已經超出我承受的範圍)、列一張擱置清單(狀況好一點時再還)、緊急電話(緊急的求助電話結構,例如5分鐘、要說哪些)、預先計畫(先寫好慌張時才能遵循)
CH14則談如何處理身邊情緒被包被觸發的人。
本書非常實用,接近助人者使用的程度,理論+技巧+練習。頁數比較多,約366頁,希望導讀對大家有幫助。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
博客來的連結(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你的背包 讓我走得好緩慢 終有一天陪著我腐爛~」。有點長,請複製貼上。
🤤🤤
。
活動日期:109/3/13(五)18:00~3/16(一)12:00截止喔,3/16(一)公布 3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給我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情緒智力 高 曼 在 經理人月刊MANAGER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圖學管理】漸進學習5種情緒智力,有效處理職場人際關係
你曾經因為主管的傲慢跋扈,而不想給他正確的意見回饋,只想等著看他出糗嗎?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發展出情緒智力( 通稱EQ)的概念。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喔→http://bit.ly/19HYx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