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拿海報去裱框時,老闆說之前有人帶來一張破破爛爛的《童年往事》老電影海報,珍貴稀有又價值不斐,剛好也就在日前才重溫過《戀戀風塵》沒多久,金馬影展 TGHFF 便公佈今年將放映本屆金馬終身成就獎侯孝賢導演的兩部經典《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果然大家對這些作品始終念念不忘,大銀幕朝聖一次就是賺到一次。可惜的是,細看才發現沒有一場對上班族是友善的,驚喜還不只如此,憑這兩部電影的票券更可以兌換更稀有而限量的是枝裕和《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實在扼腕,希望時間能夠配合的人本周開賣時千萬要把握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超級,羨慕。
金馬影展對這三部電影的介紹還是最迷人的: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阿雲和阿遠是青梅竹馬,也是家鄉山城街坊公認的一對。初中畢業,兩人先後到台北工作賺錢,生活雖苦,但過著過著,未來的路似乎也就這樣鋪出來了。然而,在阿遠接到去外島做兵的兵單後,日常戛然而止。生活只能濃縮在信紙上,魚雁往返之間,筆跡淡了,沒了,阿雲的心也走了。阿遠退伍返鄉,平溪線的小火車隨路蜿蜒,拾階而上,家在一方,氤氲綠霧中,阿公仍兀自在田中,不管被世界如何迎接或吞沒,記憶裡的美好與傷痛,都成了他叨叨絮絮中的浮雲泡影。
改編自編劇吳念真的青春成長故事,侯孝賢偕同李屏賓、廖慶松、陳明章,以充滿自然光影的長鏡頭、格框構圖、場面景深調度與幽遠音韻,梳理出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辛樹芬成為少年永遠的鄉愁,「阿公」李天祿初次走進電影,從此成了侯孝賢片中最深厚的情感力量。
11.17 〈二〉 21:10 信義威秀 13 廳
11.19 〈四〉 10:40 MUVIE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特別是對我父親的印象。」
導演悠悠開口,兒時往事如流光傾瀉:母親在廚房烹飪,手足們於榻榻米上嬉鬧,染有肺疾的父親永遠一張側臉端坐案前,與孩子保持距離,偉岸而遙遠,一如祖母回不去的大陸老家。那夜停電,家中支柱溘逝,祖母寵愛的男孩一夕長大,玩紙牌、打陀螺的無憂歲月,成了泡馬子、打群架的叛逆青春,更夾纏初戀的微甜酸澀。當至親相繼離世,現實惡狠狠壓在身上,少年徬徨無語,映入他腦海的,是那日午後陽光燦爛,陪祖母走在鄉間小路上,兩人一起採了好多芭樂。
侯孝賢「成長三部曲」最動人的一章,景框禪定、空鏡深長的新電影詩學,將鳳山老家的日式眷舍空間,冶煉出光澤剔透的生活感,以及看透生死的舒緩淡定,將自傳式的私密鄉愁,拓印成恢弘的時代年輪。
11.16 〈一〉 21:10 MUVIE TITAN
11.20 〈五〉 17:00 信義威秀 13 廳
▍《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When Cinema Reflects the Times:Hou Hsiao-Hsien and Edward Yang
「拍攝這部紀錄片,對我後來走上電影之路,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轉捩點。」
— — 是枝裕和
1993 年的台灣,那是個看電影前還要唱國歌的年代,西門町紅樓劇場仍是放映電影的戲院。在傳統文化孕育下成長的侯孝賢,帶著《戲夢人生》赴日宣傳;深受西方現代文化薰陶的楊德昌,則在台北拍攝著《獨立時代》。兩位風格迥異的導演,卻有著共同的使命 —— 以電影,留下屬於台灣的樣貌。
從歷史觀點切入,探討台灣因戰爭殖民所帶來的複雜文化結構,貼近日常的視角,記錄兩位台灣電影巨擘,如何用各自的鏡頭語言,在《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拍出台灣鄉村與都會的過去及現在。從中美建交、廟口露天電影院等活動中,爬梳政治對電影的影響,以及電影形式存在的各種可能。日本影帝柄本明擔任片中旁白,片長僅 47 分鐘卻彌足珍貴。
11.14 〈六〉 12:00 信義威秀 12 廳
11.16 〈一〉 13:40 信義威秀 12 廳
(持任一場《戀戀風塵》 或《童年往事》票券兌換)
11.20 〈五〉 17:00 信義威秀 13 廳
(童年往事:特別場,是枝裕和大師講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遠離市中心、自成一角。有人說她是「悲情城市」,有人說她是新移民的集中地,今集《港。故》主角陳君明(Kessay),就想告訴大家天水圍的另一面。 熱愛社區 拍片推廣天水圍 「我眼中想呈現嘅天水圍,其實係一個好多年輕人嘅地方,而年輕人有佢哋想做嘅事。有好多正面嘅訊息、活動進行緊...
悲情城市片長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62年上映的台語文藝歌唱電影《舊情綿綿》可說是專為男主角洪一峰量身打造,電影的賣座為他奠定了台語歌壇偶像的地位。
中文片名:舊情綿綿
英文片名:Love Never Ceases
上映年份:1962
片長:95分鐘
製片:永達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邵羅輝
副導演:林福地
監製:翁宗崑
製片:戴傳李
編劇:張淵福
原作:陳小皮
攝影:陳忠義、陳忠信
剪接:董小良
錄音:林焜圻
音樂:林禮涵
作詞:葉俊麟
作曲:洪一峰
幕後主唱:趙明玉、洪一峰合唱團
主要演員:
洪一峰(飾洪一峰)/白蓉(飾月霞)/郭夜人(飾月霞養父)/田清(飾董事長)/文珠(飾阿婆)/戴佩珊(飾洪慧珠)
劇情:台灣南部盛產檳榔的村落來了一位溫文爾雅、才華洋溢的音樂老師洪一峰(洪一峰飾演),檳榔姑娘月霞(白蓉飾演)與之情投意合,月霞養父(郭夜人飾演)卻一心要把月霞嫁給公司董事長(田清飾演)。一峰與月霞先後離鄉,隱居阿里山共組家庭,養父追至,帶走月霞,只留一峰獨立撫養幼女慧珠(戴佩珊飾演)。四年後,慧珠趁打掃阿婆前往台北的機會,尾隨她搭車北上尋母,卻於鬧市失散,一峰憂心如焚,放下一切北上尋女,意外投身歌壇,竟迅速竄紅,也因此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妻女……
電影裡的歌曲:
1.舊情綿綿 主唱:洪一峰
2.採檳榔 主唱:洪一峰合唱團
3.青春愛戀 主唱:洪一峰
4.快樂的牧場 主唱:洪一峰
5.無情的火車 主唱:洪一峰
6.搖子調 主唱:洪一峰
7.一隻鳥兒哮啾啾 主唱:趙明玉(附註)
8.無聊的男性 主唱:洪一峰
9.悲情的城市 主唱:洪一峰
附註:本片片頭字幕記有趙明玉幕後主唱,應為戴佩珊飾演的角色流浪街頭時所配唱的《一隻鳥兒哮啾啾》,可惜本段聲帶損毀,現存拷貝只留下小女孩徘徊西門町街頭的實景畫面與歌詞字幕。
《舊情綿綿》是台語歌王洪一峰第一部領銜主演的台語文藝歌唱片。電影故事、劇本悉為洪一峰量身打造,將他木訥的性格轉變為沈默深情的特色,穿插近十首流行名曲,寫下驚人的賣座紀錄。洪一峰從1957年起開始與作詞家葉俊麟合作,1961年組團巡迴,1962前往日本表演,同年推出的《舊情綿綿》轟動台語影壇,次年原班人馬又接拍《何日再相逢》(1963),之後還有《祝你幸福》(1964)、《歌星淚》(1967)等電影作品。
女主角白蓉是躍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台語片女演員,她出身「白蘭歌舞劇團」(新劇團),為劇團的台柱女演員。「白蘭歌舞劇團」於1957年躍上大銀幕,演出《薛仁貴與柳金花》,開啓了白蓉的電影明星之路,在小艷秋、小雪等紅星之外,白蓉以她親切的演技累積廣大觀眾,她主演的《蛇郎君》、《莊子試妻》、《雙雄大戰雙假面》等作品裡,有一部分已經散逸無存。白蓉於1960年代中期結婚息影。
永新與永達影業是台語片時代的主要製片商,由戴傳李在1961年成立,除排片、發行業務之外,亦拓展製片業務。成立之初以邵羅輝所執導的《桃太郎大戰鬼魔島》成功奠下基礎,在60年代的台語片高峰期有豐富的作品產出。永新與永達影業開創了幾個著名的系列作品,包括與陳澄三的拱樂社合作《流浪三兄妹》系列電影、文夏主演的《阿文哥》系列電影等等,永新並且在1965年以基本演員模式簽下金玫、陽明,基本演員模式也是台語片產業中首見。永新於1980年結束製片業務。
悲情城市片長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除了「返校」,白色恐佈時期電影還有哪些?國家電影中心即將落成!你看過「金魚」了嗎?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View/id/789
◎早安筆記本-看過去年台灣最賣座的電影「返校」了嗎?以白色恐佈時代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又有哪些?去年台灣影壇大事你都知悉嗎?
專訪資深影評人彌勒熊(FB: 彌勒熊個人網站),從返校在金馬獎和票房上大放異彩談起,帶您從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切入,1991年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5年萬仁導演的「超級大國民」,乃至於2009年「被出賣的台灣」、2011年的「牽阮的手」都著墨於白色恐佈時期的悲歡離合。
另外,國家電影中心成立已經四十年!從當年的﹂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到今年國家電影中心可望完工啟用,這會是台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去年還有一部片長只有17分鐘的電影在院線正式上映,創下了片長最短紀錄。「金魚」是去年的最佳金馬動畫短片,票價只有新台幣100元!
悲情城市片長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遠離市中心、自成一角。有人說她是「悲情城市」,有人說她是新移民的集中地,今集《港。故》主角陳君明(Kessay),就想告訴大家天水圍的另一面。
熱愛社區 拍片推廣天水圍
「我眼中想呈現嘅天水圍,其實係一個好多年輕人嘅地方,而年輕人有佢哋想做嘅事。有好多正面嘅訊息、活動進行緊,無伴奏合唱係其中一樣,我想畀區內嘅人見到,呢個地方都好有活力,亦好有夢想。」在天水圍成長的Kessay,對自己的社區很有感情,作為中大音樂系學生的他,希望用自己擅長的音樂和拍攝,去製作一條紀錄片,凝聚社區之餘,亦令區外的人對天水圍有新的認識。
紀錄片長達45分鐘,內容圍繞四個天水圍年輕人學習無伴奏合唱(Acappella)的經歷和故事。選擇用無伴奏合唱作為紀錄片的主線,是因為Kessay自中學開始就接觸這音樂活動,對他而言,無伴奏合唱不只是興趣,更是他學習以外的生活寄託:「諗返究竟自己中學生涯做咗啲咩,發現原來都關音樂事,好大部分同無伴奏合唱有關,都係靠無伴奏合唱嘅活動經歷帶我嚟到中文大學。」
無伴奏合唱 入場門檻低
過去幾年,無伴奏合唱在香港逐漸盛行。Kessay表示,無伴奏合唱毋須另購樂器,經濟上入場門檻較低,造就天水圍區超過一半中學都開辦此課外活動,多間非牟利機構亦有提供相關課程,讓更多基層學生可接觸音樂,並藉着音樂的成就去改變人生。
Kessay對音樂的熱誠和推廣無伴奏合唱的堅持,得到不少朋友和老師的支持,而在中大崇基學院「圓夢計劃」的經濟資助和行政支援下,Kessay用了大半年時間,一手一腳拍成紀錄片,還舉辦了幾場區內、區外的放映會,希望用這紀錄片,連繫天水圍區內外的人,讓這個社區不再「悲情」。
今集《港。故》用8分鐘,由熱愛音樂、擅長無伴奏合唱的Kessay,帶大家去認識天水圍的另一面。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