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吐槽 海龜的性別跟出生時的溫度有關喔,科科
你以為生男生女在精子射出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才沒有這麼簡單!
_
大家應該知道,爬蟲類是變溫動物,我們哺乳類則是恆溫動物。
對於爬蟲類來說,因為身體沒有調節溫度的系統,需要透過代謝、運動或外在熱源來調整體溫。
而溫度不僅跟體內的生化反應有關,甚至還會影響海龜的性別!
當孵化環境的溫度較高,孵出母龜的比例也會較高;相反地,溫度較低時,孵出公龜的比例會較高。
_
咦,為什麼可以這樣變來變去的?
這是因為海龜決定性別的方式跟哺乳類不同,並非由基因決定,而是取決於「溫度決定系統」(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TSD)。
這表示生蛋時,胚胎的性別尚未決定,而是由孵化環境的溫度決定的。
等等,所以 20 ℃ 以上就孵女生、20 ℃ 以下就孵男生嗎?也不一定。
能夠決定性別的溫度範圍叫做「過渡溫度範圍」,在海龜中僅 3~4℃,當溫度偏向某一性別時,該性別比例則會增加。
_
那你可能很想問:現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海龜們......
對你沒想錯,許多海龜族群近年來都有雌性比例大幅上升的趨勢!
這情形很令人擔心,但海龜們也不是毫無辦法。
有科學家發現,部分海龜胚胎會藉由移動自己在蛋裡的位置去因應外在溫度,藉此平衡性別比,是不是很厲害呢?
_
為什麼會寫這則內容呢?是因為 y編、U編跟 S編去澎湖水族館時學到了這個小知識,就想分享給大家。
S編還帶回來了超級可愛的小魟魚玩偶,如果想要獲得的話,歡迎去我們的podcast頻道聽澎湖聊聊,並在 apple podcast 留言區說你們最喜歡的景點,就有機會抽到愛心小禮物喔!
https://sndn.link/pansci-9527/22v9HP
_
參考資料:澎湖水族館展版、國家地理雜誌《為什麼這些海龜有99%轉變為雌性?》、泛科學《變男變女變變變,小烏龜在殼內的「胎動」可以影響性別?》
_
※本貼文由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贊助,感謝他和我們一起愛愛愛科學※
加入科學生電子報,跟著國中進度每週試題免費看:http://eepurl.com/hf22m5
_
延伸閱讀:
變男變女變變變,小烏龜在殼內的「胎動」可以影響性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9451
《海底總動員》外,在海中飛翔的海龜二三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097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老頭 Old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源1:http://bit.ly/2kH6qUf 來源2:http://bit.ly/2hyMpxi - 新系統:髮型、鬍子(配撘實時生長),染髮及剪髮+剪刀 - 高科技裝備第一階段:Tek藍圖系統、元素資源系統、Tek複製器、Tek步槍,Tek頭盔、Tek面罩、Tek噴氣背包、Tek靴子、Tek...
恆溫動物 魚 在 劉宗翰中醫小天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還是有腸病毒的疫情。
當然就統計而言,冬天是流感病毒的主舞台,不過,這種忽冷忽熱,忽乾忽濕的季節交替期,孩子的身體本來就容易「因為要適應環境變化」而變得比較累,一不注意就可能讓病毒趁隙而入。
最近總覺得全身不對勁的,請舉手。
最近特別睡不好的,請舉手。
最近很疲倦怎麼也睡不飽的,請舉手。
最近有皮膚癢大發作的,請舉手。
最近總是咽喉痰卡卡的中西藥都吃不好的,請舉手。
這些都是環境條件變化較大的季節,人體因為免疫系統不穩定,而可能出現的不適。
如果您相信,病毒也是一種「生物」,那麼,病毒會不會感受溫濕度的變化呢?
當然會。
不過病毒對環境的「喜好」,跟恆溫動物如哺乳類的我們,應該是剛好相反的。
我們喜歡穩定,均溫均濕,不要太多狂風驟雨。
病毒喜歡冷熱溫差大,有些流感病毒喜歡乾燥,不過大部分的腸病毒都喜歡潮濕的環境。
那就像是,夏季午後的一場雷雨,會讓原本乾燥通風(病毒不易滋生)的室外遊樂園,因為大家全部擠到遮棚區,瞬間變成病毒的溫床。
換個角度來看,無法獨自存活的病毒,也像是酒吧裡的一群曠男怨女,持續在尋覓下一個「宿主」,寄生,吸附,將宿主破壞殆盡之後再離開。
能不能讓這樣的病毒早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啊?
當然有方法,不過中醫的方法不是「放毒」讓它們吃喔,而是改變身體裡的「環境」,讓它們「自討沒趣」,速速轉往下一個(比較適合的)目標。
腸病毒喜歡什麼環境?濕熱夾雜。
所以忽冷忽熱季節,孩子身體裡(原本就有)的一把火,又讓他喝多了冰飲,體內環境就會變得濕熱黏膩。
忌冰忌甜,然後服用中藥,什麼藥材呢?綿茵陳,板藍根,魚腥草,藿香,紫蘇葉,這些都是「清除體內濕熱」很好的藥(有些是苦寒清濕熱,有些是芳香化濕氣)。體內環境轉好了,免疫系統自然可以整軍經武,該修復的就會修復了。
圖:在北中南都生活過,還是覺得 #台中 是最乾爽怡人的(不要 #空污 就完美了😂)
恆溫動物 魚 在 李昆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才蕭郎,你全家都蕭郎
但我知道他才是真正的大蟒蛇,而且正在求偶中,幫他宣導一下
昨天Anna的蕭郎老爸帶了一條蛇回家,然後在Anna做功課的時候就丟給我玩。我一直以為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蛇是一種很美的生物,但很出乎我意料,大家看到邊寫功課邊有蛇在旁邊,除了覺得「他們家好酷」,更多的反應是「蛇好可怕」、「我怎麼沒被嚇死」。我想這多少和台灣教育有關係吧,當碰到不了解的東西或是事情,在這個島上的做法通常就是嚇阻:「不要碰、遠離他、他很危險」,而不是認真去了解這些東西背後的知識。
我在拿到蛇的當下馬上就回想起小時候在加拿大上的爬蟲類學。那個時候的學校在三點半放學後,學校有提供各種付費的選修課程,我爸看我對爬蟲類很有興趣,就幫我報名一門「Raptilia」。這門基本上就是動物園的員工,會用箱子把各種爬蟲類帶到教室裡面來,然後一群小朋友就圍一圈聽著超專業的人講解關於這種動物的知識。在幾個禮拜裡面我了看了各種蜥蜴、蛇、變色龍、鱷魚、烏龜,然後讓他們在教室地上與小朋友身上爬來趴去。我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員工帶著死老鼠來餵食球蟒,讓我們近距離觀察蛇在獵捕獵物、攻擊、吞食的過程。大概在那個時候我學會欣賞這種生物的美麗。
我不是在說加拿大月亮比較圓,而是我發現在教育上台灣與其他國家有很多基本上不同的做法。在面對恐懼,台灣的做法是透過恫嚇來逃離,而非真切的認識為何你會恐懼。好比海洋,荷蘭會要求小朋友全身著衣,在水底不帶蛙鏡張開眼游過障礙物,台灣則是海邊很危險沒事不要去海底游泳。當真的碰到需要游泳的時候,也許荷蘭人可以冷靜應對,然後台灣人因為只有上過救生員監督滿點的游泳課就在海裡溺死死。好比蛇,在加拿大就會有專門開課來去教你分別哪種蛇有毒、哪種蜥蜴會吐毒液,哪種可以讓他在身上爬,哪種要閃開,台灣就是在自然課本上潦草寫了兩頁,然後老師再補個刀「蛇很可怕,看到就閃」。恐懼是知識脈絡匱乏之後的產物。
加拿大太空人 Christ Hadfiled 在 Masterclass 裡面討論到風險與恐懼。當他被問到上太空會不會恐懼時,他說危險與恐懼並不是同義詞,而能夠讓你克服恐懼與風險的方法,就是知識能力與熟練度(competence)。當你對於這門學問有足夠的知識、了解到他可能的風險、危機處理的方式,你就可以在火箭發射的時候全神貫注,甚至從容的知道你在做什麼,而非單純感到懼怕,然後你才有可能欣賞太空船起飛的浪漫。
我還不會開太空船,但我可以讓蛇爬在手上而不感到懼怕,不是單純的因為我喜歡蛇,而是我曾經透過了解他們的習性與生理構造時知道他對我一點害處也沒有。於是我可以從容的欣賞蛇的美麗:他在我手上往前爬行時身體強壯的收縮著、吐著引信偵查四周的氣味、用他的熱感應知道我是恆溫動物。我不會懼怕,因為我有足夠的知識來去了解他。
結論:好希望哪天我知識夠多可以去開太空船,寫地球離散文學。
恆溫動物 魚 在 老頭 OldM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來源1:http://bit.ly/2kH6qUf
來源2:http://bit.ly/2hyMpxi
- 新系統:髮型、鬍子(配撘實時生長),染髮及剪髮+剪刀
- 高科技裝備第一階段:Tek藍圖系統、元素資源系統、Tek複製器、Tek步槍,Tek頭盔、Tek面罩、Tek噴氣背包、Tek靴子、Tek手套、Tek 霸王龍鞍
- 新生物:白綿羊
- 新生物:龍王鯨
- 新生物:重爪龍
- 新生物:獸頭獸
- 新物品: 槊(類似紅纓槍)
物種:龍王鯨
時間:晚新世
飲食:肉食
性情:被動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可供騎乘者保溫的水中生物、獵殺後可取得特殊鯨脂精煉成優質汽油
野生:
龍王鯨是島周圍的水域中出現的一種陌生生物之一。牠是一個強大的泳手,非常之適應淺水區游泳,使其可以依靠靠近水面,來迅速恢復傷勢。相反,牠容易受到深水壓力影響,會慢慢造成傷害。
馴服:
儘管牠身邊的下級追隨者比較麻煩,許多部落仍然試圖馴服龍王鯨,因為牠的哺乳類動物溫血循環為騎手提供了恆溫作用。或者,龍王鯨被獵殺得也許太強烈,因為其特殊的鯨脂可以被精煉成一種更有效的汽油!
已知信息:
龍王鯨通常被其他掠食性動物密切跟踪,因為牠的飲食習慣會留下大量的碎屑給清道夫使用。對生存者來說,牠是一種溫馴的生物,並很高興地直接從牠們身旁拿取食物。然而,如果龍王鯨身旁食物被拿光的話,跟隨牠們的生物就會變得很危險。
外觀:
龍王鯨實際上不是一種爬行動物而是鯨魚的一種,儘管牠的英文名字叫"Basilosaurus"。牠有一個長蛇狀的身體,通過ARK的海洋波動,像民間傳說中的海蛇,牠的頭像一條鱷魚,充滿了鋒利的牙齒。龍王鯨與虎鯨和藍鯨有著相似的特徵,牠看起來大致是滄龍大小。
物種:重爪龍
時間:白堊紀早期
飲食:魚食
性情:對陸上生物為被動型、對水中生物為主動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只主動攻擊水中生物,並可以靠吃優質魚肉回血的生物
野生:
與牛龍一樣,重爪龍在大型獵食者當中,屬於體型較小的一種恐龍。儘管不如一些深海獵食者或是棘龍那樣強大,但重爪龍游泳速度非常之快,其靈活性依然能夠威脅到島嶼上的大多數生物。
馴服:
重爪龍天生捕食海洋生物,這意味著一旦將其馴服,牠將能更有效率地獵殺海洋生物。在速度和力量上,重爪龍對於那些頻繁於海洋和大陸之間穿梭,並看重速度和敏捷多於力量的生存者來說是個理想的選擇。
已知信息:
儘管重爪龍是一種快速且危險的恐龍,但其幾乎只捕食魚類和水生生物。重爪龍高度特異性的新陳代謝貌似能讓牠在吃優質魚肉後,以超自然的速度癒合傷口。也許這也是重爪龍幾乎不攻擊陸地動物的原因?
外觀:
重爪龍跟典型中型食肉恐龍相似除了有鱷魚般的頭和更長的手臂與大爪之外,這些特徵令牠們特別適合捕獵魚類及其他水中生物。
物種:獸頭獸
時間:晚二疊紀
飲食:肉食
性情:有耐性(長期埋伏)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種伏擊型生物、首種地底穴居生物
野生:
獸頭類完美地體現了驚喜的元素。雖然獸頭齒類如獸頭獸曾經被認為是草食生物,但我發現這個生物實際上是最聰明而有耐性的獵人。
馴服:
雖然獸頭獸不適合當作座騎之用,但牠用作伏擊或守衛村莊的用途是不能低估的。一群被馴服的獸頭獸,能以致命的爪和牙齒組成精確的地雷陷阱區。然而,利用獸頭獸進行伏擊必須提前計劃好,因為當感覺到附近有任何威脅,牠會拒絕埋伏。
已知信息:
在叢林地面下挖洞後,獸頭獸將會進入埋伏狀態,可以在沒有任何食物的情況下延長時間。當一些不幸的生物終於遊蕩而至時,獸頭獸會從洞內突然爆發撲出,在受害者可以做出反應之前,用牠的獠牙刺穿牠的獵物。
外觀
類似於一隻巨大的黃鼠狼,獸頭類實際上是一種類似哺乳類的爬行生物,被稱為獸頭亞目。雖然牠的化石定位成草食性的,方舟內的獸頭獸是一種邪惡的伏擊性食肉動物。牠那長長的前爪適用於挖掘用來進行突擊的洞穴,而牠的軍刀狀犬齒對牠所喜歡的獵物-小至中等大小的陸上食草動物,如渡渡鳥,水龍獸和人類,而言是死神。
恆溫動物 魚 在 熱血深海殺手科學家首發現恆溫魚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人類認知中,魚類一向為冷血 動物 ,但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月 魚 (Opah)的 恆溫魚 ,為科學界發現首種能全身活血 恆溫 的魚類. ... <看更多>
恆溫動物 魚 在 恆溫動物,變溫動物 - youtube轉換器- 痞客邦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雖說是恆溫與變溫動物但是蝙蝠在冬眠時則將身體指防囤積在下腹部(此時體重 ... 蜂鳥,鴨嘴獸,大型的昆蟲和魚則被稱為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不恆定,但 ... ... <看更多>
恆溫動物 魚 在 鰆、鰹、鮪都是鯖科(Scombridae)魚類當中極具代表性的類群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但牠們的溫血機制比月魚差,因此無法像月魚一般近乎全身恆溫。在長期的游動當中,僅能保持 ... 相關閱讀: 1.動物體溫的調控,外溫內溫恆溫變溫都不同─阿簡生物筆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