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遺症照護資源到位,範圍再擴大】
七月底我與 苗博雅 MiaoPoya 議員一起舉辦Covid-19後遺症線上論壇,喚起更多人對Covid-19後遺症患者的關注。我們也要求台北市應該要成立專門為確診患者服務的門診,在市府及衛生局、聯合醫院的努力之下,從八月開始,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成立跨科別特別門診,讓確診者及家屬不再求助無門。
我始終希望能提供完善的資源、清楚的資訊,給解隔離後仍有長期症狀的患者。只要有一位確診,就可能有一位後遺症的病人。因此後遺症的照護資源,需要確保能長期供應,資源要到位且範圍要擴大。
感謝 賴品妤 委員舉辦「武漢肺炎癒後追蹤及後遺症因應計畫座談會」,邀請我及 林昶佐 Freddy Lim 委員一起針對患者在後遺症期間的身心照護做更進一步的討論,更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神經醫學會等醫界人士一起討論後遺症的症狀及照護問題、具體需要哪些資源,並邀請 衛生福利部 石崇良次長與會。
會中我再次強調,如何讓長期症狀的病患可以就近求診、讓治療中的病患知道可能面臨長期症狀、讓更多醫院願意加入照護後遺症的行列,是後遺症照護的目標。石次長也帶來好消息,衛福部正在研擬將Covid-19後遺症納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的範疇,期待能盡快看見後遺症資源到位,照顧到更多後遺症患者。
#longcovid
#後遺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簡單列出今天質詢衛福部的 4 個重點給大家: 🔥 台南成大登革熱疫情 在我質詢前,陳宜民委員以台南成大 6 個案群聚感染為由,#要求國衛院在高雄成立南院,我覺得這根本是在耗費不必要的財力和人力。成大感染的第一例雖然是境外移入登革熱案例,但在成大全體師生、社區與醫院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完全...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醫院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幫助民眾在急性重症後可以持續高強度復健的PAC,與一般住院復健差別是什麼?】
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以下稱PAC)主要的用意是為了幫助民眾在急性重症後可以持續高強度的復健,期望恢復到既有能力。
PAC照護模式及內容是什麼?與一般住院復健又差在哪?以下重點整理帶你一次看:
❙深入多元觀點,你值得更好的無廣告體驗:https://bit.ly/3fKivGr
#PAC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復健 #醫院 #醫護 家天使:在家真好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醫院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事情
國內有多種可以提供 #中風復健 服務的管道,最常見的就是健保系統,健保系統會提供 1. 住院復健 2. 門診復健;住院復健又分為復健病房以及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兩種型態。
🤓這篇介紹給大家知道: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4392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https://reurl.cc/R1om0Z
長照家庭必備【愛長照LINE會員】,提供照顧者很需要的諮詢服務
歡迎加入👉https://reurl.cc/GVol9d
【免費代辦輔具補助】輪椅、氣墊床、便盆椅......
👉https://reurl.cc/pD0Dzb
找照顧人力👉https://bit.ly/2HCGdEf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醫院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簡單列出今天質詢衛福部的 4 個重點給大家:
🔥 台南成大登革熱疫情
在我質詢前,陳宜民委員以台南成大 6 個案群聚感染為由,#要求國衛院在高雄成立南院,我覺得這根本是在耗費不必要的財力和人力。成大感染的第一例雖然是境外移入登革熱案例,但在成大全體師生、社區與醫院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完全undercontrol,為何國衛院還要分別在台南和高雄成立分院?是真的有其必要性,還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順帶一提,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推行下,許多東南亞學生到台求學,他們必須在台居留滿 6 個月才可以申請參加健保,若是他們在入境前就已感染登革熱,會不會因為不想花錢就醫,而帶入影響國內疫情,產生另一個防疫漏洞?
🔥 復能多元服務試辦計畫
長照司提出的「復能多元服務試辦計畫」與健保署的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有何差別?#為什麼不讓我們護理之家承接PAC,卻又推出一個內容差不多的計畫給醫院申請?不會有醫院重複申請補助的疑慮嗎?
🔥 專科護理師的勞動權益
今年增辦的專師培訓,究竟是為了改善專師的照護比,#還是為了補足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的人力缺口?請照護司比照社工師的報告,在 2 週內提供專師與護理師的專業發展報告給我,包括如何建置工作專業制度、重視執業安全與權益、強化教育訓練、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等等。
🔥 公衛護理師的職業安全
醫療院間的資訊共享機制,#是否也能提供給需要家訪的公衛護理師?避免精神訪視結果被刺的事件再次發生,請衛福部在一個月內提供相關計畫給我,#以保障所有需要公務訪視的人員。
#質詢
#為護理發聲
#持續壯大護理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QHkDhaZt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