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絕你的安排,不代表否定我們之間的關係】
(文長)
口罩哥你好,我今年32歲,是母親一手帶大,我很感謝母親對我的付出跟辛勞,我也沒有讓他失望,從小成績就不錯,還一路念到了國立大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我跟母親相處一直不錯,直到最近交了一個女朋友,母親問起對方的學歷、工作、家庭等等,我據實以告之後,母親卻強烈反對。(因為我女友只有高中畢業,目前在打工)
她覺得女友會拖累我,不准我們兩人交往,要我跟她之間選一個,我覺得很沒道理吵了起來,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吵這麼兇,當然我也很難過,母親覺得我以前都很聽話,現在交女友卻變了一個樣,反而更討厭我女友了,請問我該怎麼辦。
_____________
這位先生您好,小時候我家境不錯,身為家中唯一的男生,父親從國小就讓我學心算、鋼琴,上了國中人家是去補習班,我是直接請家教到我家,當時還一口氣請了英文、數學、理化三位老師來教我。
但國中時期的我,一點都不想念書,我知道他們為我好,但我就是不喜歡。好幾次跟父親反應我不想學,他都罵我說:「你不念書能幹麼? 我是為你好。」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畢竟父親確實花了很多錢來栽培我,我還不懂得珍惜。但為何這些關心、為我好的用意,卻讓我一點都開心不起來? 反而陷入了大量的自責跟焦慮當中。
因為我內心並不想依照父親的想法或安排在過生活,但我又害怕讓他失望、難過、不開心,所以我勉強自己去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為了維持他的認同跟注視,好讓我能繼續被他愛著。
父親的期望,早已超越了我心中的界線,
我明知道卻無力反抗,讓他情緒勒索了我。
到了大學,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我當時念了一學期就決定休學,想去報考職業軍人賺錢還債。但父親非常不認同,他告訴我說:「你敢休學就斷絕父子關係,不准回家。」是阿,我又再一次被他情緒勒索。
但其實我並不怪父親,因為很多長輩根本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對小孩有多傷,他們甚至永遠都不明白說:「我明明就是為你好、替你著想,為何到了你們這些新世代的口中,一個個都說是我們在勒索你?愛你們、擔心你們、想讓你們少走一點歪路,錯了嗎? 大人吃過的鹽會比你們小孩吃過的米還少嗎?」
但大一那年我還是不顧他的反對,決定休學。
父親想當然氣瘋了,從小在這個家他可是天,誰敢這樣忤逆過他?
接下來更是好一陣子的冷戰、避而不見、看到我就像空氣一樣無視,但我一直告訴自己說:
「父親,我拒絕您的安排,不代表否定我們之間的關係。」
他畢竟是我父親,從小到大的父愛都深刻烙印在我的內心,我相信不論我決定做了什麼事情,您依舊是愛我,只是我們都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緩和跟接受這些訊息。
父親雖然對我冷淡,但我依舊維持平時跟他的連結,有事沒事就會傳簡訊給他,提醒他天冷要保重、身體要照顧好,我也會寫信分享在軍中的生活給他。
所以我希望這位先生,你也能像我一樣,雖然拒絕了母親的提議,但她畢竟是你的母親,你不能因為賭氣就放棄了這段關係,甚至更應該帶著女友一起努力,證明你們兩人之間對未來是有計畫跟目標。
當然一開始你絕對會遭遇到對方的冷處理,但如果我們就這樣屈服,是不是以後遇到大人不喜歡的事情時,他都可以這樣來威脅、控制我們的人生?
「而先承受不了這種關係的一方,是不是又要被操作?就這樣無限循環?」
如果你可以堅定立場並且適應好這個改變,反過來說,當父母知道用自己的情緒,都無法再影響到小孩,但小孩又願意持續跟自己有所連結釋出善意的同時,我相信他們一定也會試著消化、接受,那些無法改變我們的想法,進而去調整、適應,跟我們之間的關係。
最後也想跟全天下的父母說:
其實我們都知道你們愛我 ,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的未來要走,不論是好或壞,都是一種經驗、學習跟成長。
我們渴望的其實是家人的理解、尊重跟認可,可以給建議,但決定權不該是在他人的手上,畢竟你無法替我們的未來負責,我們大家都要學著練習相信自己,並且也相信家人的,最終選擇。加油!!
怕渴英文補習班 在 小資夫妻的精省好日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在100天內自學英文翻轉人生:跟讀電影成為英文口說高手》書摘
#很能激勵學習動機的超有感英文自學書
#心得和全書重點都寫進來了喔
閱讀緣起(此段非關書的內容,只想看書摘的朋友可直接跳到下方)
這是一本韓文翻譯書,從書名就令人感到吸睛。然而我為什麼會被吸引呢?
我英文沒有不好,在那個英文是國中才開始學的年代,小四暑假就被媽媽安排去上英語補習班,跟著外國老師上課,學得不錯一路把所有課程都上完;在學校都是擔任英文小老師,高中與大學聯考所有學科中,國文英文分數獨佔鰲頭。在外商公司實習所有文件與會議都需使用英文,進入公職後因為有鼓勵機制,考了全民英檢和多益測驗,分數也算亮眼。不過,我還是沒信心接受「用英文工作」的職缺,出國旅遊的時候,講英文糗糗的還是結巴。
我老公英文不太好,極度需要考上英文檢定以增加職場競爭力,我幫他挑了許多教材、制訂讀書計畫,他也認真的讀了好幾個月,但是進步的速度很緩慢,看來確實語言學習需要時間累積,好辛苦啊!
當這本書出現在架上時,我馬上開始閱讀,作者的實際經歷很能激勵人心,我反覆的讀了3次,決定開始練習。書籍撰寫的方式過於敘述性,因此為了自我提醒重點,我就把內容結構化和重點摘錄下來,整本書重點就是以下的這些,不難懂,只是實踐起來需要無比恆心(我希望自己能夠認真實踐)。當然我還是鼓勵看書摘之餘,有空可以去看完這本書,因為能夠引起正面的激勵效應喔!
📖以下重點書摘開始📖
📚正式開始100LS訓練前,你務必要完成的兩件事:
1. 設立一個你渴望達成的目標。(目標要是極度渴望與極為明確)
2. 挑部影集或電影,務必挑選喜歡的影片或有喜歡的演員演出。電影選現代愛情片比較適合,影集也可以,但務必專注於單集,不是一次看完一整季。
📚 100LS的五大學習步驟:
步驟一:關掉所有字幕,一口氣看完第一遍。
步驟二:打開中文字幕觀看第二遍,確認之前沒看懂的片段。
步驟三:切換成英文字幕,把先前沒聽懂的片段抄寫在筆記本上,並查出它們的意思,製作專屬於自己的100LS筆記。查不到的慣用語就借住中文字幕,掌握大概語感就好。
步驟四:反覆練習聽不清楚的片段,多次練習聽力和口說(LS),直到你不會結巴卡詞,完全跟上。
步驟五:看著英文字幕練習完電影中的所有片段後,請關掉所有的字幕跟著電影練習九十七次的聽力和口說,每次練習請觀看影片或聆聽音檔二擇一,並跟著複誦,完成一百次的訓練。
→大躍進的關鍵
步驟六:參加外語交流聚會。結交外國朋友,向他們請教你寫下的新單字、句子和用法,培養出你的「英文語感」。
步驟七:為期一百天,完成單部電影的100LS 訓練後,再挑戰九部電影。
作者推薦的練習影片
熊熊遇見你(we bare bears)─每集10分鐘輕鬆入門
飛天小女警(the powerpuff girls)─劍橋英文語法、咬字發音清晰
探險活寶(adventure time)
秘密(the secret)─各類基本動詞的使用方式
📚 100LS法則
法則一:請捨棄「唯有學好文法英文才會變好」的錯誤迷思,學英文就跟學母語一樣,務必由「情境」來熟悉。
法則二:別靠頭腦去理解英文,請用嘴巴和耳朵來訓練。
法則三:請立下一個目標,用100天的時間,觀看一部電影、或一部影集100遍。之後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演員說的話就跟母語聽起來沒有兩樣。
法則四:現在請忘掉一路以來你學習外語的順序,務必遵循「先練聽力,再練口說」的步驟。聽力→口說→閱讀(文法)→寫作
法則五:找一部你最能樂在其中的電影或影集,貫徹100LS。重點來了,請務必開口跟讀台詞練滿100遍。
法則六:無法從你口中說出的句子,你也絕對聽不懂。請務必大聲反覆練習,直到你能夠朗朗上口。
法則七:「一部」電影一定要「重複」看或聽一百遍,請善用英文字幕,不要只是默默地聽。邊看邊模仿語速、發音和腔調。
法則八:請務必透過「情境」學習英語。100LS就是學會情境英語的最佳方式。
法則九:學了外語就開實際運用。不害怕犯錯,勇敢開口說英語。
法則十:看完電影或影集掌握英文的語感後,再用TED演講影片進行100LS訓練,將中階英語一網打盡。
進行到第五部時會進入停滯期,擺脫停滯期的方法:
1. 改看TED影片,可賦予新的學習動機。
2. 把握和外國人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排除萬難去參加。
法則十一:想學好高階英文,就要聽英語新聞。不過,別聽CNN,要用當地的英語新聞進行100LS。(如民視英語新聞或公視英語新聞)
英語新聞的學習方式:看不懂的單字不要查字典、用推敲學會,每天至少要觀看同一個議題的報導三篇。
TED影片的學習方式:
下載想看的影片和音檔至手機→關閉字幕一口氣看完→打開中文字幕看懂影片內容→切換成英文字幕觀看,看不懂就查詢、寫筆記→開著英文字幕再看一遍→正式進入100LS訓練,以10秒為一區間,每段重複聽30遍,在看著字幕開口說直到能跟上速度為止→一天的進度是12個10秒片段,一天可以聽懂2分鐘,所以10天後可以聽懂20分鐘的演講
原文書閱讀的學習方式:先從簡單的開始(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選擇心靈勵志類或排行榜、看不懂的字不要查字典、一定要讀完整本
📚七大學習重點,所有外語都適用:
1. 使用100LS訓練法完成10部電影或影集,打下基礎。
2. 不要額外看書學習基礎動詞和文法,寫下不懂的單字或句子,查出意思並反覆練習。
3. 聆聽外語歌曲,查詢歌詞內容。
4. 搜尋演講影片,加強深入對話的能力。
5. 觀看新聞報導,累積豐富的表達能力。
6. 看原文書籍,從童話書或頁數較少的心靈勵志書開始,讀完一整本。
7. 列出願望清單,學好外語你想做些甚麼。陷入瓶頸時能給予力量、度過難關。
📚 100LS成功的祕訣
祕訣一:把英語教學CD通通丟掉。你只需要電影或影集
祕訣二:將挑選的電影或影集轉檔成mp3,一有空就聽
祕訣三:退掉所有的外語補習課程,專心投入100LS
秘訣四:習慣母語人士實際說話的速度
秘訣五:建議用來實行100LS的影片類型,要是現實生活經常使用,避開動作片與戰爭片
秘訣六:不斷重看各個片段
秘訣七:句子太長請分段練習
秘訣八:一定要大聲唸出來
秘訣九:用手機錄音、看鏡子練習LS
秘訣十:不要著急,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作者推薦的演講影片
JK羅琳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致詞 https://youtu.be/wHGqp8lz36c
蘭迪鮑許教授的最後一場演講 https://youtu.be/ji5_MqicxSo
2016年蜜雪兒歐巴馬於紐約市立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詞 https://youtu.be/hu-gMluMmcw
馬克祖克柏只穿灰色T恤的原因 https://youtu.be/u-P-zGodmkM
Airbnb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談創業 https://youtu.be/z9FU-AgnGxw
Instagram 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 闡述行動後豐收的果實 https://youtu.be/_h_6xM36Z4g
Uber前執行長卡拉尼克提出想解決的交通問題 https://youtu.be/pb--rJGgVIo
📚作者推薦的TED影片
給10-19歲的朋友
麥特卡茨:嘗試做新事情30天 https://youtu.be/JnfBXjWm7hc
凱瑟琳舒爾茲:犯錯的價值 https://youtu.be/QleRgTBMX88
凱莉麥高尼格:如何跟壓力做朋友 https://youtu.be/RcGyVTAoXEU
卡若萊凱西:超越自我限制 https://youtu.be/YyBk55G7Keo
安琪拉李達克沃斯:熱情和堅韌的力量 https://youtu.be/H14bBuluwB8
給20-30歲的朋友
蘇珊坎恩:內向者的力量 https://youtu.be/c0KYU2j0TM4
賈桂琳諾佛葛瑞茲:大度人生之啟發 https://youtu.be/jbHpF7Ey_ck
馬德琳歐布萊特:身為一位女性外交官 https://youtu.be/ioMpOr7Yx98
柯妮馬丁:重塑女性主義 https://youtu.be/SXKNA_vfHWs
梅格潔伊:20 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 才開始 https://youtu.be/vhhgI4tSMwc
尼克武伊契奇:戰勝絕望 https://youtu.be/6P2nPI6CTlc
BJ 米勒:在生命終點,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https://youtu.be/apbSsILLh28
珊達萊梅斯:這一年,我只說Yes https://youtu.be/gmj-azFbpkA
茱莉亞蓋勒伏:為何你會認為你是對的,儘管你是錯的
https://youtu.be/w4RLfVxTGH4
給31-40歲的朋友
潔西卡賈克莉:貧窮、金錢、愛 https://youtu.be/Cqj0sgrNL10
珍妮雪普:破碎的身體不代表你就不完整 https://youtu.be/_ltDJynTduY
珍芳達:人生的第三幕 https://youtu.be/IHyR7p6_hn0
蜜雪兒歐巴馬:懇請學生重視教育 https://youtu.be/F73O3_im0Wo
卡麥隆哈洛:讓我們把孩子培養成小企業家 https://youtu.be/nx3GuO41Jyg
其他參考影音檔案:
https://sites.google.com/heliopolis.com.tw/l100ezbook/%E9%A6%96%E9%A0%81
怕渴英文補習班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豆爸
我很喜歡閱讀「丹尼爾・席格」的書,因為他會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談教養。
這本《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適合各個年齡層孩子的父母閱讀,並且提醒自己:
「先作不抓狂的父母,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孩子!」
在書的尾聲,作者列出了「再棒的父母都會犯的二十個教養錯誤」,我整理成投影片和大家分享。
註:丹尼爾・席格的「全腦教養」,指的是理性腦與感性腦、上層腦與下層腦、內在與外在⋯⋯等的全腦整合,和坊間補習班的廣告詞「全腦開發」是不一樣的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954
【前言:重視關係、避免抓狂的教養學】
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如果你想讓孩子少頂嘴、說話時尊重他人,但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避免家裡那個學步兒爬到雙層床上鋪,或有人來訪時,在開門前讓他穿好衣服;如果你厭倦重複說同樣的話(像是:快點!上課要遲到了!),或因為睡覺、做功課和看電視的時間,一再和孩子爭吵……如果你曾有過上述令人沮喪的經驗,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事實上,你甚至不是稀有動物,只不過是為人父母──既身為父母,也身為人。
找出管教孩子的方法真的很難,情況往往是: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惹你生氣,他也鬧脾氣,最後以眼淚收場(有時流淚的是孩子)。
你感到力不從心、勃然大怒,開始發飆、斥責,然後一股心痛的罪惡感和疏離感席捲而來。
你是否曾問自己,特別是和孩子大吵一架後:「我難道不能做得更好嗎?我難道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一個更有效率的父母嗎?我難道不能緩和衝突,反而製造更多混亂場面嗎?」你希望孩子停止不當行為,也希望處理方式能增進你跟孩子的關係。你想建立而非傷害親子關係,並且避免情緒化的反應。
你做得到。
這也是本書宗旨:你的確能以充滿尊重和關愛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維持清楚一致的界線。換句話說,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多一點交流和尊重,少一點抓狂和衝突,同時在過程中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並增強孩子做正確決定的能力,對他人抱有同理心,培養優秀的特質,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向成功與幸福。
我們和全世界無數的父母談過話,教他們腦部發展基本知識,以及這個過程如何影響親子關係,也見識到他們有多渴望知道,該如何以更尊重的態度、更有效的方式導正孩子的行為。
這些父母厭倦大吼大叫,不想看到孩子悶悶不樂,也深怕孩子不斷發生偏差行為。他們不想用已知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卻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他們也想多付出關懷和愛意,但要讓孩子聽話又不得不氣急敗壞、傷透腦筋。他們需要有效又開心的管教方法。
「不抓狂的全腦教養法」就是為以上這些父母提供原則和策略,協助他們減少管教孩子時,常見的激動情緒和失控場面。如此一來,為人父母就能輕鬆一些,教養也會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這將促使孩子的腦部產生連結,幫助他建立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情緒和社交技巧,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孩子需要管教的時刻,其實是父母最需要把握的關鍵機會,因為你的做法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挑戰無可避免出現時,你不再覺得它是讓你發飆的討厭狀況,而是和孩子培養感情和導正行為的大好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和整個家庭都都獲益。
若你是教育者、治療師、輔導員或諮商師,負責兒童成長與福祉,本書提供的妙招同樣可以應用在班級、診間或團體裡。近期腦部研究的新發現,讓我們深入了解兒童的需求,以及讓他們發展得最好的管教方式。
本書對象是任何關心兒童,想以充滿愛意、有科學根據和效果顯著的策略來幫助他們成長茁壯的人。雖然全書使用「父母」兩字,但如果你是祖父母、老師或其他對孩子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士,同樣值得一讀。
合作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而合作的起點可以是許多成人共同幫助孩子邁出第一步。我們希望孩子在生命中遇到許多有心和他們互動的照護者,在必要時刻管教他們,幫他們建立社交技巧並增進人際關係。
導正「管教」的觀念
管教前,必須先了解管教目的為何。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想達到什麼目的?最後的結果是你的終極目的嗎?換句話說,你的目的是處罰孩子嗎?
當然不是。我們生氣時,可能會覺得想處罰孩子,不爽、不耐、不解或是不知所措讓人產生這種感覺,這很正常,也很常見。不過,一旦靜下心來,讓混亂歸於平靜,我們就會知道這些後果不是終極目的。
那麼,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管教的目的是什麼?
這得先從這個字的定義談起,「管教」(discipline)一詞源自拉丁文「disciplina」,從十一世紀起便有教導、學習和給予指示之意,因此英文的「discipline」一開始的意思就是「教導」。
現今,多數人將「處罰」或「後果」和管教聯想在一起。例如:有一個孩子才一歲半的母親問丹尼爾(作者):「我正在教山姆很多東西,但什麼時候該開始管教他?」她認為自己有必要導正兒子的行為,卻以為處罰等於管教。
閱讀本書時,希望你能記住一件丹尼爾解釋過的事:不管我們何時管教孩子,目標並非處罰或讓他嘗到後果,而是教導。「discipline」的字根是「disciple」,指學生和學習者。學生是接受管教的人,而非犯人或接受處罰的人,他們透過指導來學習。處罰可以暫時遏止行為,教導卻能讓孩子學到一輩子受用的技巧。
我們甚至反覆考量是否該把「管教」兩個字放在書名,因為不確定怎麼稱呼這種約束孩子,同時又適應他們情緒的做法,它的重心是教導、陪伴、協助孩子學習在人生中做出好的選擇。最後我們決定導正「管教」的觀念和本義,希望能重新建立這個主題架構,區分「管教」和「處罰」。
基本上,我們希望兒童照護者將管教視為對孩子最具愛意的教養方式之一。孩子需要學習一些技巧,像是抑制衝動、管理脾氣、思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他們需要學習為人處世和人際關係最基本的技巧,如果你能幫助他們做到,不只對孩子,對家庭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天大的禮物,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將協助孩子適性發展、增強自控能力、尊重他人以建立深層的人際關係,過著遵守倫理道德的人生。你想想看,隨著孩子帶著這些禮物和能力長大成人,並開始生養下一代,會產生什麼樣的世代影響?他們將把同樣的禮物傳承給後代子孫!
因此我們要重新釐清「管教」的意義並導正觀念:它不是處罰或控制,而是教導和能力建構,並且以愛、尊重和情感聯繫為出發點。
有效管教的雙重目標
有效管教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讓孩子聽話、做對的事。孩子在餐廳裡亂丟玩具、沒禮貌或不寫作業時,我們盛怒當下只想導正他的行為:不可以亂丟玩具、要尊重別人、要好好寫作業等。
若要達到這個目標,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要他過馬路時牽你的手,或看到他在雜貨店裡把橄欖油瓶子拿起來當球棒甩時,幫他放下;若是年紀較長的孩子,可能是和他一起想出在短時間內做完家事的方法,或跟他討論叫妹妹「沒朋友的大屁股」時,妹妹會有什麼感受。
本書將不斷提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沒有一體適用的教養方法或策略。但遇到上述這些情況時,最明顯的目標便是引導孩子配合,做出可以接受的行為(像是說話時使用和善的字眼,或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避免偏差行為(像是打人,或不要去碰別人黏在圖書館桌子底下的口香糖),這是管教的短期目標。
對很多父母來說,這是唯一目標:讓孩子立刻乖乖聽話。他們要孩子停止做(或嘗試)不該做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給我停下來!」還有千篇一律的「不行就是不行!」
不過,我們要求的不只是乖乖聽話,對吧?我們當然不想看到早餐湯匙變成武器,想讓孩子做出和善尊重的舉動,減少傲慢無禮和爭強好鬥。
但管教的第二個目標也同樣重要。讓孩子聽話是短期目標,第二個則是長期目標:指導孩子,讓他們發展出技巧和能力,靈活處理生活中各種挑戰、挫折和情緒,不要讓自己失控。這些是超越當下行為的內在技能,不僅可以立即應用,也能在未來各種情況中發揮效果。
管教的第二個目標在於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指南針(moral compass),即使大人不在,他們一樣善解人意、堂堂正正,未來將成為善良又負責的人,享有成功的人際關係和充滿意義的人生。
這種管教方式就是「全腦教養法」,當父母使用全腦時,可以同時注重立即的外在教導和長期的內在學習,一旦孩子接受這種形式的教導,他們也會使用自己的全腦。
過去幾個世代以來,無數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正確長大」,像是「不打不成器」派,和持相反論調的「快樂做自己」派。但近二十多年來,在所謂「大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和其後幾年,科學家發現了大量腦部運作資訊,讓我們在發展充滿愛意、尊重、一致且有效的管教法時,有了實用參考。
我們現在知道,讓孩子發展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幫他的全腦創造連結,進而學習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和有意義的人生。你也可以稱它為腦部雕塑、腦部滋養或腦部建構。不管用哪個詞,重點都很關鍵和激勵人心:隨著孩子獲得新經驗,我們的言行舉止實際上會改變並建構孩子的大腦。
「有效管教」不只是遏止壞行為或鼓勵好行為,還要教導孩子技巧,滋養他們的腦部連結,讓他們做出更好的抉擇,在未來更能掌控自我,而且是自動自發的,因為他們的大腦就是如此連結。我們要幫助他們了解如何管理情緒、控制衝動、顧慮他人感受、考慮後果、做出周詳的決定等等。我們要幫助孩子發展大腦,成為更好的朋友、兄弟姊妹、子女和更好的人,並且有一天成為更好的父母。
更大大加分的是,我們愈幫助孩子把大腦建構得更好,愈不需要勉強去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短期目標。鼓勵孩子聽話,同時建構大腦:這就是雙重目標,兼顧外在與內在,引導我們以愛意、效率和全腦策略來管教孩子,時時把大腦放在心上!
向偏差行為說「不」,但對孩子說「好」
父母通常是怎麼達成管教目標的?最常見的是透過威脅和處罰。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的立即反應就是用這兩種方法狠狠讓他知道後果是什麼。例如:
你弄壞了奈特的沙堡,去面壁思過!
你說話不尊重,給我早點上床睡覺!
你沒有等妹妹,一個星期不准打電動!
孩子不乖、父母生氣,然後孩子也生氣,不斷重複這個循環。
對大部分父母來說,讓孩子知道後果(加上適當的怒罵)經常是管教的首要策略,像是面壁思過(time-out)、打屁股、剝奪權利、禁足等等。難怪會鬧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有的管教法讓你根本不必處罰孩子。
更進一步來說,讓孩子知道後果和處罰通常會造成反效果,不僅對腦部建構來說是如此,甚至要讓孩子乖乖合作也一樣。根據我們個人和臨床經驗以及腦部發展的最新研究指出,孩子一犯錯就想都沒想的處罰並不是達到管教目標的最好方法。
什麼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不抓狂教養學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建立連結和重新引導。
建立連結和重新引導
每一個教養情況都不同,每一個孩子也不一樣。但在任何情況下,有一件事永遠不變:有效管教的第一步是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做任何事的核心。不管是跟孩子玩樂、談笑、或管教他們,我們都希望他們能深刻感受到父母的愛,不管是對他們好,或告訴他們哪裡做錯。建立連結的意思是給予孩子注意力,尊重並傾聽他們的話,重視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貢獻,以及站在他們的角度溝通,即使我們不喜歡他們的行為或態度。
我們管教孩子時,希望能對他們的處境感同身受,展現出我們有多愛他們。事實上,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通常是他們最需要跟我們產生連結的時候。管教孩子時做出的反應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發展階段以及情況而有所不同。但反應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親子之間的深層情感連結所帶來的清楚溝通。親子關係勝過任何一種作為。
不過,建立連結不等於縱容放任,也不代表讓他們為所欲為。事實上,正好相反。真正愛孩子並給予他們所需,就是訂下清楚一致的界線,為他們的人生創造可預期的架構,並對他們有高度期望。孩子需要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定義清楚的規則和界線能幫助他們在人際關係和其他人生面向獲得成功。他們在家裡學到這個架構,接下來到外面就會知道如何在社會架構下好好生活。
孩子需要不斷重複經驗讓腦部發展連結,幫助他們學習延緩滿足,克制住攻擊他人的衝動,並在事情進行得不如想像時保有彈性。若沒有設下限制和界線,孩子會處在壓力之下,,容易出現激烈反應。因此,當我們說「不行」並設下限制時,是幫助他們於混亂的世界中找到可預期性和安全。再來,腦部連結建立後,孩子在未來遇到困難比較能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深刻、具同理心的情感連結能夠也應該搭配清楚明確的界線,為孩子創造他們在人生中所需的架構。這時「重新引導」便派上用場了。一旦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讓他冷靜下來好好聽話,充分理解我們在說什麼,就能導正他的行為,讓他以更好的方式控制自己。
切記,若孩子情緒激動,重新引導很難產生效果。在孩子心情惡劣、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時,處罰和教訓都沒有用。這就像是一隻狗和其他狗打架時,你叫牠坐下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他就能接受並理解你要教他的事。這比直接處罰或訓話來得快速有效。
當有人詢問如何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時,我們會說明以上這個道理。有的人可能會說:「這聽起來是一種充滿尊重和愛的管教方式,我可以理解它對孩子的長期好處,甚至讓未來的教養之路更加順遂。不過得了吧!我有工作在身!還有其他孩子要顧!要煮晚餐、送孩子去上鋼琴課、芭蕾舞課、打棒球等等做不完的事。我自己都快喘不過氣了,要怎麼騰出多餘時間在管教孩子時建立連結和重新引導?」
我們真的完完全全了解。我們兩個都要工作,我們的另一半也要工作,我們也是全心全意付出的父母,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從實行原則和策略(接下來幾章會談到)當中學到一點,那就是不抓狂教養學不只適用於每天閒閒沒事做的父母(不確定這樣的父母是否存在)。
全腦教養法並不會要你空出一大段時間跟孩子促膝長談怎麼樣才是對的行為。事實上,它注重的是利用每個當下發生的狀況來機會教育,教導孩子重要的價值。你可能覺得大吼「夠了!」、「不要發牢騷!」或立刻實施面壁思過比情感連結更加快速、簡單又有效。但接下來會說明,注意孩子的情緒通常能讓他更冷靜、更願意合作,而怒氣一發不可收拾的抓狂父母只會讓大家情緒更激動,不會更快解決問題。
它最大的優點是:管教的當下避免混亂和情緒失控,也就是說,結合清楚一致的限制和充滿愛的同理心,就能獲得雙贏。怎麼說呢?
不抓狂的全腦教養法對親子來說都輕鬆。在高壓的情況下(例如你的孩子威脅把電視遙控器丟進馬桶,而下一刻你最愛的醫療劇就要演最後一集了),你可以啟動孩子腦部高等的思考功能,而非低等的直覺反應。這一部分將在第三章討論。這麼一來,在管教孩子時能避免吼叫、哭泣和怒罵,更別說不讓遙控器掉進馬桶,你準時在電視螢幕上看著第一台救護車開進來。
更重要的是,建立連結和重新引導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以後,他們將建立起人生必須的內在技能,不只是從直覺反應進步到可以接受學習的狀態,更可以建立腦部連結,幫他們成長為能夠自我控制、為人著想、管理情緒和做出正確決定的人。他們的內心會建立起一把尺做為準則。不是單純命令他們照你說的話去做、達到你的要求,而是讓他們得到經驗,加強「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並培養同理心、洞察力和道德感。這是內在腦部建構的部分。
這一點在科學研究上已經獲得明確驗證。在情緒、人際關係,甚至教育上表現最好的兒童,他們的父母都是以高度情感連結的方式養育他們,並且傳達和維持清楚的限制和高度期望。這些父母維持一貫的態度,但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充滿愛、尊重和同理心。因此孩子也比較快樂,在學校表現較佳,少惹麻煩,並享有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建立情感和重新引導並非每次都能兼顧,父母也無法完美無缺的做到位。但做得愈多,對於孩子偏差行為的反應就會愈少情緒。更棒的是,孩子會學到更多,建立更好的關係和衝突解決技巧,隨著他們成長發展,和父母的情感會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