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
從完全斷裂的阿基里斯腱,要可以跳起來灌籃。這當中需要許多專業的協助,從0分(嚴重受傷)到100分(頂尖運動表現),每個專業擅長的區塊不同,例如醫師擅長0分到30分的過程,像是骨科手術、注射、影像學檢查等。而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擅長30分到70分的過程,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受傷處恢復到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強度,能走、跑、跳等狀態。最後的70分到100分,則由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技術教練,設計能更近一步提升體適能的訓練,並精進運動專項的技術。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過程,細分成幾個步驟,讓大家更了解從受傷到恢復運動表現。
.
🔸 結構損傷/疼痛的產生(0-30分)
意外發生時、剛受傷時,身體特定的部位大多有明顯的損傷。例如腳踝扭傷就是「踝關節附近的韌帶裂開」,或是跑步時大腿拉傷,可能是「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被過度拉開而撕裂」。像是一台電腦被摔壞了,要把不能用的部分拿掉,能修復的部分簡單清理,準備重新安裝。
.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避免患部再傷害、增加患處修復、減少疼痛」等,例如避免會疼痛的動作(可能拉扯到撕裂的組織)、打針或超音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吃藥或徒手治療(減少疼痛)。此階段主要由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進行治療或醫療處置。
.
🔸 患部功能的重建(30-50分)
當受傷的部位恢復到一定程度,疼痛會減少,但是許多功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腳踝扭傷,剛開始走路容易軟腳、或感到特別僵硬等。此時的目標在於「重新建立基礎的功能」,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來說,所謂的基礎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柔軟度、穩定性、本體感覺」等。有點像是重新組一台電腦,要準備好「硬體設備」如主機板、硬碟、顯示卡等,因為有足夠的硬體設備,接下來安裝的「軟體」才可以使用、熟悉操作。
.
因此,這段期間會進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運動治療等,來提升活動度、穩定性等,或者說關節或肌肉應有的功能,這個主要屬於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的範疇,並配合部分醫師的協助。
.
🔸 動作控制/神經肌肉控制(50-60分)
當受傷處有基本的活動度、穩定性,但身體能不能「控制」、「指揮」這些肌肉或關節是另一回事。這是大家最常疏忽的地方,也是最常有的「亞健康問題」。
.
當過去有受傷經驗、肌肉失衡、不適當的使用身體,「原先各司其職的肌肉、各個身體部位,可能會變成部分罷工、部分非常勤勞」。我們又稱為「肌肉失能」、「不理想的動作控制」等。由於這類的問題,時常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損傷」,但好像又有點困擾生活,因此大多人會忽略。也就是去診所給醫師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重訓、跑步,還是會覺得膝蓋、屁股緊緊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痛。
.
這段期間需要的是「正常化肌肉的使用方式、出力順序、神經反射能力等」,包括:動作控制訓練、肌肉再教育、本體感覺誘發技術、姿勢反射等,主要是由復健專長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就像給新的電腦安裝開機軟體、驅動程式,讓電腦能基本的運作。
.
🔸 基礎動作能力/體適能(60-80分)
在這個階段,受傷處應該痊癒,並且在日常生活、運動都無疼痛或不適。但就像久坐的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不是他們想跑10公里的路跑,就可以輕鬆完賽。因為「身體沒受傷、疾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籌碼,但有沒有「基礎體適能、動作能力」如肌力、心肺適能、肌耐力等是另一回事。就像組好電腦,灌好軟體,接著要學基本的word、excel、怎麼上網等。
.
因此,若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包括上下樓梯、偶爾爬個山、打個籃球等,若有基本的肌力、肌耐力,以及跳耀/落地的技術、正確的做出蹲、推、拉等動作,是這個階段的目標。並不是以「專項運動員、頂尖運動員」為目的,而是「更健康的身體、預防傷害、延緩失能/老化」,或者具備「玩任何一種運動的基礎能力」。這部分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體能訓練等,主要屬於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範疇。
.
🔸 專項動作能力、運動表現(80-100分)
此階段已屬於「專項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部分,選手需要能舉更大的重量、跑進一定的秒數、靈活的腳步,「維持、促進健康」變成次要目標,「頂尖運動表現」才是王道。需要的能力包括:專項技術、爆發力、敏捷、協調性、轉變方向、速度等能力。專項技術指的是該運動項目需要的動作技巧,例如網球的發球,手腕應該要扣多少、雙腳需要一起發力、身體要比手更早旋轉等。
.
這部分需要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體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技術訓練、奧林匹亞舉、敏捷訓練等,各式各樣能增進運動表現的訓練方式。這時,從原本摔壞的電腦,已經變得可以透過「操作各種電腦的功能」讓你能當厲害的會計師、工程師、Youtuber、醫學研究員等。
.
最後,從受傷後回到運動場上,不同的專業擅長特定的階段,專精於光譜的其中一個範圍。當中許多角色都會用「運動(exercise)」的方式來介入或處置,因此相似的名詞「XX運動、OO訓練」,可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及對應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病患、學生處在哪個階段,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或訓練方式。重點是專業合作,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由其他專業補足自己的短處。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心肺復健的項目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血管疾病救回來了,然後呢? 認識心肺復健】
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危險因子,除了學著控制飲食與菸癮,在運動方面,「心臟復健」就是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透過結構化且分階段的評估及訓練,在安全的環境下,讓病人養成規律運動的復建項目。
但心肺復健有無危險性?心肺復健3階段怎麼分?一起來了解⬇⬇⬇
心肺復健的項目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誠徵治療師夥伴🔆
【工作性質】業務委託
【工作內容】連鎖通路轉介自費居家復健計畫
【工作地點】雙北及桃園
【薪酬計算】每案次1,500,月結,無繁瑣行政文書規定。
【求才條件】需有能力指導以下服務項目執行,或接受職前訓練
(每案次需付指導費用1000元)
【應徵方式】請線上填寫資料
https://forms.gle/2CmsLqbE1wGzyc5M7
【考核方式】服務對象成效評估
【服務項目】
A. 基礎肢體關節活動指導
建議次數:1-2次
針對中風等嚴重腦傷、肢體骨折臥床術後返家病患,指導主被動肢體關節活動,以維持關節活動度,以備肢體功能恢復後,可以立刻執行動作及日常功能訓練,縮短復健恢復期。
B. 臥床照顧技巧指導
建議次數:2-3 次
針對需要短時間臥床照顧的嚴重腦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患者,指導預防皮膚壓傷、床上坐起、翻身、床邊移動徒手及輔具使用技巧。以降低臥床症候群(心肺、呼吸、吞嚥、骨骼肌肉、認知、消化功能衰退)發生。
C. 照顧者轉移位技巧指導
建議次數:2-3次
針對重度失能者,教導照顧者或失能者本人於床、輪椅、洗澡椅間專移位徒手及輔具使用技巧,規劃增加離床坐起機會,避免長時間臥床造成身心功能衰退,增加照顧負擔。
D. 臥床坐起指導
建議次數:1-2次
針對長時間臥床導致身心功能衰退失能者,指導規劃作息、增加坐起及離床坐起徒手及輔具使用技巧,透過減少臥床以避免持續衰退,提升復能基礎。
E. 站立指導
建議次數:2-3 次
針對有潛力站立、恢復行走功能之失能者,指導站立訓練技巧,透過導入站立輔具之使用及訓練規劃,增加軀幹與下肢肌力及穩定度,提升步行訓練基礎。
服務對象應先完成A、B、C、D訓練
F. 步行訓練技巧指導
建議次數:3-4次
針對有能力使用輔具或獨立從椅子上站起之失能者,透過重複動作練習,提升下肢及核心肌力。並於各種室內外環境,進行步行的肌力及耐力訓練,增加步行的穩定度、平衡能力及步行距離。
服務對象應先完成A、B、C、D、E訓練
G. 外出訓練技巧指導
建議次數:3-4次
針對可以在室內短距離步行移動的失能者,透過重複動作練習,提升下肢及核心肌力。
無法步行者,訓練操作行動輔具。
於各種室內外環境,進行步行、輔具操作技巧以及使用交通工具訓練,克服環境障礙,提升生活及社區參與度。
服務對象應先完成B、C、D(或E、F)訓練
H. 生活自理訓練技巧指導
建議次數:依項目數量,每項2-3次
針對進食、穿脫衣物、如廁、沐浴、備餐等生活自理功能訓練,以提升身心功能,避免因照顧導致失能,提升失能者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服務對象應先完成B、C、D訓練
I. 居家復能訓練
針對失能者「重視」的生活目標,擬定三至六個月約20次的訓練計畫,透過技巧訓練、環境改造及輔具使用達成。藉此提升失能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與生活品質。
服務對象應先完成B、C、D訓練
J. 輔具使用指導
建議次數:依項目數量,每項1-2次
針對失能者及失能者家屬及照顧者,提供輔具建議及採購之輔具使用訓練,以增加生活功能、減輕照顧負擔、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