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界線、架構、關係】
.
●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
目前網路上以社會大眾為閱聽受眾,教導大家如何判斷心理師是否踰矩或是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師的文章已經很多人寫。「心理師,日常」的閱聽受眾設定在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對於心理治療領域有興趣的人。因此我會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從界線、架構、關係來看。」。當然,這類文章絕對不可能多「精簡扼要」,應該標註「文長慎入」,不過依照以往經驗,我對大家的耐性有信心(?)。
.
心理師一定會學過倫理與法規,會發現,心理治療真的很囉唆,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學習者或是一般社會大眾往往只看到「不行」,但卻不見得清楚「為什麼不行」。那我現在要講的就是「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搞不清楚背後的原理原則與脈絡,很多時候可能只會感覺到這些規範,對於心理治療的從業工作者來說只不過是種又臭又長的「教條」。衍伸出的感覺有可能是好不通人情、好冰冷、好僵化、真古板。為什麼不可以?哎呀,這樣也沒關係吧?這樣比較有「人味」吧?而忽視了這些規範的重要性。
.
● 我稍微整理一下,近日網路上爭議事件,並改以疑問句的方式列出:
A. 心理師可以創立網路社團,讓(前)案主們可以在裡面討論嗎?
B. 心理師可以向案主透露其他案主的個人資訊嗎?
C. 心理師可以邀請(前)案主去喝咖啡?或是約私下見面嗎?
D. 心理師可以邀請案主去吃飯,心理師的家眷陪同,就沒有關係嗎?
E. 當心理師遭受社會輿論壓力,可以把(前)案主的(表達感謝的)治療心得公佈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業上嗎?
.
我不會每一題都直接給答案,但我邀請閱讀這篇文章的(準)心理師或有興趣的讀者思考,上述幾件事情中,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作為心理師,我們當然需要依循《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與《心理師法》的規範,但除此之外,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而這些想法背後的核心信念又是為何?
.
不能免俗的,我要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
一、心理治療關係:真實的,但又同時需要「被限制」的人際關係。
.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學的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因此會以成人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立場看事情。我會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真實但卻是需要「被限制」的關係。通常我們會這樣說「治療室內的,就留在治療室。」意味著心理師不應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來到他的日常生活中,除非案主做了或說了保密原則的特例。例如:有自殺、傷人、家暴、性侵等事情。又或是實習心理師有接受督導的必要性。基本上,心理師不會也不應當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治療室外,就算是已經結束治療關係,都不建議如此。
.
(一)「清楚的心理治療關係界線」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清楚的界線:保護案主不受傷害
維持清楚的界線與避免雙重關係是為了保護案主不受傷害。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是人,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來協助我們保護關係與維持良好的界線。治療關係應當是很單純的,不允許衍伸出其他諸如商業合作、情侶、師生、上司下屬等雙重關係。治療關係也應避免原本就有的人際關係。因為治療關係本質上無法迴避權力議題,通常心理師相對於案主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且會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人,有時是在情緒低落或身心狀態較為脆弱的期間。
.
2. 單純的關係:避免關係上的混亂
從治療關係衍伸出的雙重關係剛開始會給人感覺心理師對我好特別、我好重要,但隨後而來的很有可能是感覺自己被利用。而若將原有的人際關係延伸為治療關係,治療雙方原本就認識甚至熟悉,也可能會造成界線的混亂不清,訊息的混亂,治療室中所獲得的訊息與原有人際關係接觸所得到的訊息攪和在一起,而使心理師無法有足夠清楚的思考與個案概念化。而相同的是,雙重關係都容易造成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和案主雙方搞不清楚對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以哪種身分、哪種立場、哪種社會位置來表達,又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顧慮到對方治療關係以外的身分而造成治療上的阻礙。例如:同時是心理師和課程老師的身份,案主就可能會擔心,如果我的治療效果不好,會不會影響我的課程成績?那我是不是應當要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得很好,看起來很有療效,甚至討好身為課程老師的心理師。
.
3. 清楚的身分與位置,才能好好治療,好好地被治療
當治療關係是單純的,心理師就是心理師,案主就是案主。各自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的治療或接受治療,無論是案主還是心理師,都不受對方另一個身分的干擾,這讓除了讓治療可以更順利進行,也更有效能。也因此,心理師應當避免與案主有治療室外的接觸,迴避衍伸出其他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吃飯、喝咖啡這些看似平常的人際互動也應當避免。至於結束治療後,是否就可以約出去喝咖啡,我認為就算結束治療,對案主而言,心理師還是心理師,不太可能一刀兩斷,立刻轉變成另一種身分。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樣的舉動,是有可能讓案主感到混亂、不安,甚至是困惑的。另外主動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件事,是滿足誰的需求呢?(前)案主是沒有義務要滿足(前)心理師的個人內在需求的。
.
個別心理治療關係會是一對一的關係,就算是同一位心理師,不同的案主也會有不同的心理治療經驗,因此對於每個人個別的心理治療經驗,都需要被尊重。同一位心理師,一位案主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不代表其他案主也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相反的一位案主在心理治療中感到受傷或不舒服,也不代表這位心理師的其他案主也在心理治療中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並不認同,把案主拉進和其他案主或其他人的紛爭中。簡單說,在個別治療經驗中,誰都沒有資格替誰證明什麼。
.
(二) 「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好的治療空間,包含物理上和心理上
如果說「清楚的治療界線」是消極的保護案主和治療關係,「穩定的治療架構」就相對是積極的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心理治療架構一般來說是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心理治療,除非特殊原因,否則不會輕易更動架構,就算要更動,也會經過心理師與個案雙方充分的討論。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心理師在了解案主 (也就是個案概念化) 的過程中降低外在環境因素的干擾。這可以讓治療師和案主有機會在穩定的環境中思考與感受。
.
2. 穩定的架構,讓治療更清晰
長期每週固定的時間與固定的晤談室接受心理治療,在動力的觀點就有如母嬰關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在固定時間給予固定量的奶水。因為都固定,所以孩子的變化,今天喝的多,明天喝得少,都可以以較客觀的方式觀察出來。孩子在長大、在改變,照顧者也可以有明顯的感覺。但若照顧者是用隨意的方式決定給予孩子奶水量與時間,很可能就無法清楚地觀察到孩子的變化。
.
回到心理治療上,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外在環境的變動降低,心理師和案主都知道每週的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地點有治療,彼此都會有所準備。例如,案主會知道,啊,我每週三下午六點要心理治療,那我會把工作或雜事盡可能排開,而心理師也會留那段時間和空間給我。治療架構是一個雙方都為彼此準備。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對於小王子的等待,不過不同的是,對於案主和心理師而言,這個感受很多時候不是像狐狸等待小王子那樣,是幸福的,有可能是複雜的、矛盾的感受,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儘管如此,案主對於這些過程的想法與感受都可以和心理師討論,這些感受也都是治療中重要的訊息。
.
3. 心理治療不同於看感冒去診所拿藥
心理治療並不是感冒看醫生,有症狀、有不舒服再來,治療目的只是讓症狀和不舒服的感受消失,相反的,心理治療是深層的了解自己,在治療過程中一起思考與感受。因此並不是一蹴可幾,或把案主的狀態訂一個病名或標籤,說你就是如何、如何,或是怎樣做一定會好。而是需要治療關係的雙方長期的時間與投入,有時花兩三年以上也不為過。
.
二、心理治療關係就是移情關係:當然移情,哪次不移情?
.
在心理動力的觀點下,治療關係就是一種移情關係。我有時會在網路論壇看到有人在談論「我好像喜歡上我的心理師了,我該怎麼辦?」、「你那個是移情啦,不是真的喜歡。」那麼,移情不是真的感情嗎?移情到底是什麼?
.
1. 移情是什麼?
移情是當事人把他早年對於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至治療關係之中。且移情也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喜歡或愛的感受,也有可能是負向的感受,是討厭、憤怒、恐懼等感受。通常會需要被詮釋的會是負向移情,因為在治療關係中負面的感覺過大的話,治療關係張力會很大,案主會因為太難受,乾脆就中斷治療了,所以心理師會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點出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不一定需要標註或點名這是負向移情,但當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有機會被說出來,被理解,被看到,案主通常會因為自己被理解而緩解了不舒服的感覺。然後,治療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
2. 治療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移情嗎?
雖然說是移情關係,事實上治療關係中雙方的互動與感受有三種成因:(1) 案主的移情 (2)心理師的反移情 (3)相對外在現實環境。因此心理師在理解與思考案主的過程中,三者均須兼顧。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可以降低外在現實環境的干擾因素。那麼,案主對於治療的感受和狀態就可以比較歸因於移情。所以治療架構很重要。如果心理架構很混亂,這週週三治療,下週週二治療,我們就比較困難把案主在治療中的感受歸因於移情。
.
3. 面對移情,心理師該怎麼做?
在治療關係中,案主在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下,把自己對於小時候重要他人的情感、情緒、感覺轉移到心理師身上,那心理師要做什麼?當然不是在那裡沉浸在被正向移情的感受中,覺得自己真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師,自己的言語真的好有療效而沾沾自喜。心理師需要去思考的是,案主感覺到的是什麼。無論是正向移情、負向移情,還是那些難以言明的複雜感受。當然有可能是真的心理師的言語帶來的幫助,但也同時可能是案主把自己對於幼年時期的情感關係,帶進治療關係中。
.
而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為何,是坐立難安、如坐針氈,還是治療前一天會做惡夢,或是很開心看到案主來治療?這些心理師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與情緒就是反移情,心理師要敏感於自己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去理解、去消化,而非將之化為行動 ( 即,行動化)。並在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反饋給當事人。以此來協助案主思考與了解自己。
三、 維持界線與架構的挑戰,以及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
心理治療真的超囉嗦,對於心理師和案主而言都是,心理師能做的,是帶著案主去思考這些想要破壞界線的背後是什麼怎樣的感受、想法,這對於治療關係的意義是什麼?但如果今天破壞界線與架構的是心理師呢?已經取得證照的心理師,每六年都需要換照,換照的前提是要參與一定量的研習時數(六年120),其中也有倫理時數的要求。這都是法規在制度上對於心理師本身專業與倫理的要求,遺憾地,這並無法保證每位心理師在面對案主的時候,都能遵守界線,避免雙重關係,不在治療室外和案主有非必要的接觸。
.
心理師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當有想要破壞界線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什麼讓你想要破壞界線,這背後有什麼自己的需要在。讓自己停下來,用思考取代行動化,為什麼想要約(前)案主喝咖啡,為什麼想要邀案主吃飯。這真的為案主著想嗎?這樣的行動背後的欲求是什麼?因為事實上,作為一位心理師,破壞了治療界線,破壞了治療架構,這樣的治療關係,還剩下什麼呢?
.
心理師倫理守則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宗教不能干涉心理專業、
你個人的宗教信仰不能「大過於」你的心理專業,這是倫理議題。
#不然你就去當傳教士就好了、
宗教輔導不等於心理諮商。請不要魚目混珠。
#專業界線、#角色界線」很重要、很重要。
這也是個人專業的展現。
---------------------
據說某資深教授因為她的宗教(基督教)所以她反同婚平權?(這是她的自由、我沒意見)
甚至幾年前在某諮商學會(或心理師公會?)裡「大力阻撓」學會(公會)支持同志平權,
(對不起,「學會」不是「教會」,你越界了。)
#歧視言論不屬於言論自由的一部份
「案主的利益」永遠在諮商師的個人價值、宗教信仰之上。
#諮商倫理最基本的守則
-------------------------
後現代的核心精神就是:多元、尊重,
因著「多元、尊重」這樣的人文關懷精神,
所以一個心理從業人員需要去關懷弱勢、支持社會邊緣者的權利與福祉、
這是心理專業良知、更是個人品格的修為。
心理師倫理守則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師看選舉
#婚姻中的民主練習
【#求同存異】#是化解所有衝突對立的解藥
# 被要求要表態二選一或是直接幫你貼標籤的例子多了,能傾聽、尊重、討論的空間就少了,就好像是問老公,若是你媽和我一起掉下水……
隨著政論節目與造勢直播的收視熱度不斷飆高,生活周遭甚至諮商室裡聽到的衝突對立也就升高,有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的造勢場轉播而激勵興奮得失眠的,也有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後而惆悵擔憂難以入眠的;甚至因為立場不同導致好友反目成仇、夫妻吵架不說話的例子也所在多有,一切都是因為選舉到了。
在台灣選舉政治發展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我們早已學會技術性的保護關係,比如說選情緊繃階段,熱情投入支持不同政黨的好朋友暫時不聚會;固定的同學會、同鄉會、同好會的line群組規定不能談政治,若有人還是挑戰此界線,會馬上被洗版;一家人當中,可以是爸爸在客廳看一台電視、媽媽在臥房看一台電視,而年輕的兒子在自己房間看網路直播,且支持的都是不同的候選人;又或是夫妻兩人明明是同一政黨屬性看同一台電視節目,卻還是分開在兩個房間各自看,只因為一個會愛之深責之切的罵政黨輔選不利表現不佳,另一個卻是疼惜支持都來不及,聽不得伴侶罵自己忠心支持的政黨!與其為選舉不愉快,還不如兩人分開看!愛怎麼疼惜或是愛怎麼鞭策都隨便你。
被要求要表態二選一或是直接幫你貼標籤的例子多了,能傾聽、尊重、討論的空間就少了,就好像是問老公,若是你媽和我一起掉下水,你會先救哪一個一樣,被逼二選一,只是會得到一個讓自己不滿意或是檢驗說話包裝藝術的考試而已,無法讓人真正打從心裡感受到愛與接納。
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相同,從聲紋、指紋、虹膜的科學辨識就可以證明,從造物者的眼光來看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無法只簡單分成兩類的,所以任何只容許對立、黑白與二分法的溝通都不算真溝通,為了證明自己是好的而去批評對方也是愚蠢的。
家人之間最理想的對話是,我可以聆聽你為何這樣想,也明白你的立場,願意了解你的信念,但對我來說可能有其他的考量所以最後結論不一樣,無須說服但必須要理解,因你是我的家人。悲憤、希望、夢想、正義,甚至害怕,都對人的內心深處有極大的影響力,人類的「趨」與「避」都可以是繼續前進的動力,而這些打中人心的成分真的可能每個人不同。
在諮商心理師的倫理守則中早就明載著「諮商師實施諮商服務時,應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 不得因年齡、性別、種族、國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別取向、生理殘障、語言、社經地位等因素而予以歧視。」心理師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勉勵自己在工作時做到不因以上因素而影響助人的態度。
不是心理師有什麼了不起,這本應該是每個人都該做到的素養,是我們在號稱多元卻實則二元對立的環境中浸淫太久,以至於忘記了接納與傾聽。很多時候,人們來找心理師,只是因為他們的親朋好友社團群體並不接納真實的他,而心理諮商剛好提供了一個讓人可以安心休息與討論思考的空間。
當「求同」而不可得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加油彼此尊重理解的「存異」吧!
面對愈來愈激烈的選舉氣氛,精神緊繃時,請喘口氣、發個呆、放大、望遠,然後讚嘆上帝的偉大,承認自己的渺小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Ah4SnJZVI
#台中心理諮商
#台中婚姻諮商
#台中企業諮商
#親密關係議題
心理師倫理守則 在 可以跟心理師當朋友嗎?談談諮商倫理的多重關係和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你所不知道的 心理師 #36】今天我們從諮商 倫理 的多重關係和諮商界線,來談談可以跟 心理師 當朋友嗎?這個話題!影片重點不在於決定可以或不可以, ... ... <看更多>
心理師倫理守則 在 《你必須知道的心理諮商十大問題》之四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和「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諮商專業倫理守則」中有提到,心理師應遵守保密的責任和原則,惟有在一些特定或緊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