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如何成就了她的超級權力》紐約時報專欄 Serge Schmemann
幾乎每篇關於安格拉·梅克爾 (Angela Merkel) 擔任德國總理期間的文章都指出,她最大的政治優勢之一就是她經常被低估。
在這一點上,她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科爾曾將梅克爾推向政界,科爾在德國總理職務時,也曾宣稱:“我靠著被低估爬上來。“
但梅克爾女士和科爾先生有很多不同——她來自共產主義東德的一個新基督教家庭,科爾來自天主教萊茵河畔;在進入政界之前,梅克爾是一位嚴肅的科學家,而科爾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位政治家。
但這個共同特徵反映了現代德國政治以及德國在世界上的獨特性。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動盪歲月——德國和世界從起點上重新排序的歲月——這個國家由兩位保守黨領導人領導,他們在風格、舉止和言談上,都沒有魅力。
這可能部分是因為德國的納粹歷史阻止了德國政治中的煽動、激情和自我膨脹。不管是什麼原因,它對德國有用。儘管科爾先生在政治獻金醜聞的陰影下退出政壇——這是他的門徒梅克爾女士給他最後的「一槍禮物」——但世界已經賦予科爾作為政治家的牢固地位。科爾在德國和歐洲的和平統一中,發揮了核心力量。
如今,梅克爾更進一步。
她已被全球認為歐洲真正的領導人及地球上最有權勢的女性,她已獲得了更大的榮譽。
她在歐債危機中一開始採取保守吝嗇的態度、她拒絕遵從美國的利益從俄羅斯拆除北溪 2 管道、德國持續不增加其軍費開支以及她不想干涉中歐崛起的威權民粹主義者。
但當數百萬敘利亞人開始逃離他們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尋求歐洲的保護時,梅克爾打開大門。 “Wir schaffen das”——在德語中相當於歐巴馬的“Yes,We Can”——她面對難民恐懼的浪潮,以如此無情緒但堅定的態度,這句話成了她領導的最重要形象。
在今天周日的選舉之後,將會有更多關於她 16 年統治的評估,這也將決定她的繼任者,以及接下來的事情。許多人將關注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和歐洲政治的不確定性。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梅克爾留下的爛攤子”為標題;英國 《衛報》對梅克爾退出的歐洲的看法是“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不是已經解決了”;華爾街日報的德國記者寫道,她的國際遺產將是“更冷靜的跨大西洋關係”。
在美國的民主似乎因嚴重的兩極分化而癱瘓、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的民選領導人受到蔑視、獨裁者不斷崛起的時代,研究一下為何梅克爾女士可以成功治理德國及歐盟,可能是有價值的。
她持續強勁的國內支持率之外,她也使德國在她的領導下享有了高度的榮譽、繁榮與政治和諧。
部分原因在於梅克爾女士對權力的偽裝沒有興趣。
她隱藏著某種真正的自然的政治技巧,她的舉止可能是一個在警察國家的新教家庭中長大的自然謙虛女性,而她的這種性格,在保守的、男性主導的政黨中,剛好發揮作用的一種回應。但那些將她的平淡誤認為軟弱,或將她的安靜誤認為她沒有政治野心的人,最後都成為她的手下敗將。
梅克爾的朋友們說,私下她有一種敏銳的幽默感。在談判或會議之前,她會以科學家的冷靜專注做功課,不。
在普丁或川普等粗魯的男子對手前,她在那些可笑的、故意展示男子氣概的男人面前,從不退縮。
梅克爾女士曾經留下一張照片,7 大工業國集團領導人站在身後,她的目光凶狠地盯著一位覺得自己當然要坐前排的美國總統,這成為她抵抗誇誇其談的川普先生的標誌。
在普丁知道梅克爾女士怕狗之後,故意把他的黑色大狗叫到他們會面的房間裡,梅克爾提出了一個尖刻的解釋:“我理解他為什麼必須這樣做——以證明他是一個男人。他害怕自己的弱點。”
這是梅克爾女士為數不多的引述之一,但她並不是沒有話要說。
幾年前,她在一次採訪中解釋她根本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用言語打動他人,讓他們改變主意”。
因此,她總是更注重行動而不是言語。
她幾乎從不接受外國新聞媒體的採訪,而她對德國媒體的採訪也很少令人有興奮之處。她從來防範小報,哪怕是一點小趣事,遑論醜聞。
這些誠實、謙虛、紀律、堅持和保留的特徵,在紐約市及美國、英國⋯⋯其他民主國家看起來近乎是古怪的。
但是當一個人面臨幾乎無法克服的政治困境,不管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東德人和一個科學家——能夠爬到德國權力的頂峰,並在那裡呆了四個任期,這簡直不可思議。
相對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正派的人越來越迴避政治,美國無法學習和模仿梅克爾。
梅克爾女士的施政當然並非完美無缺,她留給下一任總理的德國,將在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界。她的真正遺產證明,有效的政治並不意味著要擺脫人性。
而「被低估」,可能是她政治長壽的真正關鍵。
德國 萊茵河 世界 遺產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求世 23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萊茵河中上游河谷(2002)
今天本來想放假的,但國際新聞讓我有感,所以再度奮筆振書,因為繼上週美國西北部,加拿大西部地區傳來破紀錄40度以上高溫熱浪的新聞之後,昨天歐洲萊茵河也遭暴雨釀災,造成至少91人死亡,受災最嚴重的是德國。
以前地理課本上念到歐洲兩大河流:萊茵河和多瑙河,在我們印象中都是浪漫不已的美麗河川,但再浪漫面對極端氣候也會一夜變臉,變成可怕的洪水猛獸。此次受到水災襲擊的萊茵河,是一條國際河流,流經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在荷蘭流入北海。它不僅曾做為羅馬帝國疆域的天然國界,自古以來就有航運之便,沿岸形成了許多的商業城市。在賓根與科布倫茲之間65公里長的萊茵河中游,因為河水侵蝕穿過了萊茵河谷(Rhine Gorge),再加上地層抬升提高了河道高度,沿岸地形高聳,因地制宜建立了許多城堡與梯田葡萄園,在200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這裡也是這次洪災受創最嚴重之地。
位在科布倫茲的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處在萊茵河和支流摩塞爾河交匯處的三角洲,有著威廉一世的騎馬雕塑,這裏是德國統一的象徵,也是被列為世界遺產河道段的起點。在普法戰爭之前,日耳曼民族是鬆散的邦聯,威廉一世打敗法國在凡爾賽宮登基,這一動作也成為德、法兩國之間至今的心結,他統一日耳曼民族建立德意志帝國,任用鐵血宰相俾斯麥,使得德國在近代史中一躍成為強國。1897年最初的雕像是靠民眾熱情募捐而來,二次世界大戰中損毀,1993年重新建立,重建也引起正反兩極批評,反對者認為它是對君主制度的個人崇拜,而且威廉一世統治過程亦不乏血腥鎮壓,贊成者則將其看作是日耳曼民族和強權抱負的象徵。這樣的爭論在台灣也不少見,我只想說,這就是歷史,所有號稱偉大的君主在當時都是民族救星,隨著物換星移,可能就變落水狗,時勢造英雄,但被打下神主台就變狗熊,民意就像旁邊的河水,反覆且無情。
我們沒有搭船,選擇沿著河岸公路攬勝,為了保護這些景觀視覺不受打擾,兩岸沒有蓋通行的橋樑,一棟棟的古堡出現在山腰隘口處,有些開放參觀,有些已成廢墟,有些變成青年旅館。幾個世紀來,文學家、藝術家從這裡得到靈感。山腰的城堡也許會恍神錯過,但屹立在河中建於14世紀的普發茲格拉芬斯坦堡(Pfalzgrafenstein)誰都不會錯過,直到1866年都是萊茵河上眾多的收費站之一,法國大文豪雨果來到這裡時寫下:「一艘石造的船,永遠漂流在萊茵河上」在普魯士和法國戰爭期間,普魯士軍隊以此為橋頭堡渡河,打敗法軍而使這座古堡威名遠揚。
大部分人都會搭船在河上遊覽,儘享水光山色,不過萊茵河也曾經遭受嚴重工業污染,不僅水質惡化,更被人謔稱「歐洲下水道」、「歐洲公廁」,在1986年,萊茵河旁的化工廠發生爆炸起火,導致大量化學有害物質流進萊茵河,下游生態及多國居民生活遭受嚴重破壞,由多國組成的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因此通過《萊茵河行動計劃》,下定決心恢復萊茵河原有生態。如今的河水洗刷過往惡名,甚至也是重要的飲用水來源。
萊茵河洪災報導: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5605389
德國 萊茵河 世界 遺產 在 娜姐不負責任玩德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Koblenz(科布倫茲) —萊茵河與摩賽爾河匯合處
一直很想去Koblenz 一走,
也是搭觀光船的起點或是重點,
以前是軍事要地,現在則是著名觀光景點,
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地。
最重要的景點是「德意志之角 」Deutschen Eck 。 上面有個雄偉的銅像面對兩河的交匯處,
這19公尺高的銅像,是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威廉一世。
當天正中午太陽高掛,實在拍不太起來這銅像😛
但可以爬上這銅像的階梯處,設有看景點看台區
可以俯瞰兩河美景喔!
也有纜車做到對岸古堡上去,
但因為疫情是關著的,我也懶得開車到對岸,
只能期待下次再來參觀了~
目前我覺得Konblenz 的建築都很壯碩宏偉的感覺,
非常值得一走!
#koblenz #德國 #德意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