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City Science主任Kent Larson,從人類城市發展的歷史上發現,約150年前,大概是二次大戰之前,城鎮是一種"小型都會聚落"(compact urban cell)的模式,人們圍著一口井。聚落大小以能頂著一壺水回家為直徑,例如德國法國,都充滿這樣一圈圈的聚落。 在這樣的聚落生態下,人們娛樂 工作 吃喝都在這個聚落裡,城市以人為中心,人是街道的中心,不管到哪裡去都5-10分鐘就能抵達。但二次大戰後,街道的中心卻變成車,路權的掌控者是車,人失去了主宰的地位。
於是,"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什麼是能把過量的車移出道路之外,並解決環保空污問題,機動性又高的交通方式呢? Kent Larson和團隊提出PEV的方案,它的理念是"說服大眾使用共享電動運輸工具"。Kent Larson更預測,台灣非常適合發展PEV, 不但是適合以PEV取代摩托車和汽車,他認為以台灣世界第一的單車製造技術加上電子業的專業性,能成為製造PEV的優質潛力國家】
{內文}
想像一下,在任何一個大城市的街道上,如果劃掉專為"汽車"而留的空間的話,那還剩下什麼空間呢?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空間好剩的。只剩超級狹小的人行道,或爬的汗流浹背的天橋。於是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個被"車"統治,而非被"人類"所統治的世界。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道路的權力,100年前是屬於人們的道路原本是城市裡的人們聚集之處,老電影裡面最凸顯這特色了,然後從1920年開始,特別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很快的,我們把人類趕出街道,變成機器來主宰街道,還有一堆高速公路 人行道 交通號誌
路權原本該全屬於人類的,我們竟失去了100年。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認為,我們正重返一條讓人類重享路權之路,我們正進入一個,我稱它是"第三次移動革命"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裡,有一群人立志要尋回"為了人而設計的城市",要重新定義都會區的移動方式。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這一台非常適合我
帶頭打這場未來移動革命的是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City Science)主任Kent Larson,和他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鬼才。
(MIT媒體實驗室博士生)
低速的自動駕駛車輛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如果我站在車子前方,車子會自動停下來
他們的秘密武器是PEV,Persuasive Electric Vehicle,"說服大眾使用共享電動運輸工具"。Kent Larson從城市發展的歷史上發現,過去城鎮是一種"小型聚落"(compact cell)的模式,人們圍著一口井,聚落大小以能頂著一壺水回家為直徑,例如德國法國,都充滿這樣一圈圈的聚落。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依城市發展史來看,過去聚落型態很強烈,人們居住 工作 娛樂全在一個小型聚落裡面,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許多這種小型聚落,在過去150年前
人是聚落的中心,購物看醫娛樂..等等所有活動,都能在聚落內完成,移動時間可能都在5-10分鐘內,Kent Larson和團隊認為,這才是未來城市的理想樣貌,也正是PEV設計的起點。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依需要來移動"是我們一直在想的事,所以我們認為,需要一個生態系統,把共享車輛與大眾運輸系統連起來,而真正的關鍵是"共享",若你把一輛車分享出來,可以讓至少四個人使用
用"共享運輸"達成在每個"小型都會聚落"裡,隨個人不同需要,完成短距低速的移動,就能把"車"趕出去,把路權重新放回以"人"為中心。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這是下一個趨勢,我認為未來 城市裡的車輛將越來越少,這個趨勢正在發生,特別在北歐,我們改為擁抱輕量型交通工具
這是<文茜世界周報>在波士頓進行專訪時,Kent Larson和我們所分享,他充滿熱情和智慧的解決方案。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PEV正在做的就是把"共享單車"的優勢,和"共享乘車"的優勢結合起來,我們的想法是,PEV能保有單車的輕便效率,保有對城市的益處,例如減輕空汙 能耗 和空間,這是共享單車的好處,而滴滴車和Uber的好處是,把它叫到你這兒,所以這是一個自主性高的共享平台,人類移動能比車更有效率。而為什麼PEV是三輪設計呢?我們的想法是,人們能保有單車的經驗,但沒有單車造成的一些不變性,例如三輪 比較安全,老人家能夠使用,殘障者也能使用,而且頂端有部分遮蓋,所以下雨時不會淋濕,商務人士能使用,女士能穿著裙子使用
除了具備YouBike和Uber的便利性之外,Larson團隊腦筋一動,認為還得同時具備電動和自動駕駛,就是讓PEV"能自己去找到下一個客人","沒停好車時,它還能自動歸位",以解決類似北京的單車分享系統,因為到處隨處亂停,變成單車墳場系統的問題。於是PEV前方配備有感應鏡頭可以辨識周遭環境,而且這套軟體平台,已經可以分類並追蹤移動物體的路徑,不論前方是卡車、行人、或是靜止物體,都具備高度的辨識準確度,一旦偵測有人在一定距離內,環繞PEV的LED會自動用不同顏色的燈號顯示,和現行交通號誌一樣,紅燈表示前有障礙,綠燈表示能繼續按原設定路徑前進。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們的下一步,也就是我們說正式的第三次移動革命,是一部二輪單車,就是你現在騎的那種傳統單車,會變形成三輪車 全自動的,就像新住宅方案Ori Robotic那樣
掀起下一個世代的移動革命,拉森教授認為,台灣尤其有競爭力,因為台灣在環保和機動需要,都非常適合以PEV取代摩托車,且台灣的技術可以是PEV潛在的製造商。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特別是台灣和台北會是一個絕佳之地,使用PEV作為車和摩托車的替代方案,台灣和台北也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有生產PEV的製造潛力,因為台灣有亮眼的單車產業作為基礎,可以使用這些零組件技術,且台灣還有電子產業的能力
從MIG媒體實驗室誕生的PEV,或許你會覺得並不輕巧,設計線條也非一體成型完美流暢,MIT人告訴我們,"在MIT是做研究 不做產品"。於是PEV它代表的並非產品,而是一個"平台",一種前瞻性的"生活方式"。MIT團隊將平台上所有的硬體軟體,都能和全球同樣在做類似研究的產業界交流,甚至開放分享原始程式碼,讓實驗開發出的技術,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具有真正的影響力,讓科技真正能改變人類環境。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們整合了產業界的各樣技術,而且許多是自動車的製造車廠已在使用,如此一來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Larson深信,A lab without experiment(不只是實驗的實驗室),A city without slums(沒有貧民窟的城市),他務實又寬廣從不設限,他自己每天的交通工具就是單車。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們最年輕的研究員Chillie才12歲
媒體實驗室裡最老和最小的研究員,全在他的團隊裡,因為他認為創意比經驗更重要。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人們通常在城市的各處各區工作,但這裡人們只在單一區塊裡工作
當這個世界爭相以新創和謊言牟利時,Larson在強調Solution Solution(解決方案),我們有幸親炙一個下個世代的移動革命,更有幸領受一種眼光,科技與學術是人類最美好的盼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ZJk2YIXoQ
德國汽車發展史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亞馬遜大火都喚不醒人類團結 期望快點找到ET
近月全球最關注的新聞,本來不幸是香港,但近日被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大火搶掉一點注意力。我毫不吝嗇,如有需要,全都拿去吧……PLEASE!
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是一個全地球生態環境的災難。亞馬遜雨林經常被稱為「地球之肺」,負責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然後循環再製造氧氣(佔全球約20%)。如這功能被大量破壞,大氣層將累積更多溫室氣體,令到全球氣候變化更加速惡化。今夏歐洲多國,又再次刷新最高溫度紀錄。
今年至今巴西的森林大火數目破紀錄,已近8萬宗,比去年大幅上升85%,從衛星照片分析,巴西近半範圍受到影響,超過250萬平方公里。金融中心聖保羅受到嚴重空氣污染影響,日間都變成黑夜。巴西約佔亞馬遜雨林盆地60%的面積,鄰近國家如玻利維亞和秘魯等的情况亦非常嚴重。
為何以多雨潮濕出名的亞馬遜雨林有那麼多大火,當然不可能全都是天然的,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人類自己,原來99%以上的火災都是當地農民和伐木者等採用所謂焚林開墾(slash and burn)方法所引起的,清除他們認為沒有商業價值的森林,改為可作耕種和畜牧用途的農地。
廿一世紀初的十年,「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的速度本來比現在還快,但後來環保意識獲提升,稍有回落。今年急速反彈的原因,肯定是跟有「巴西特朗普」之稱的狂人新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上台有關。他雖沒有像特朗普般,全面否認氣候變化的存在,但他號稱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錯誤以為必須為此犧牲環境,大幅削減環保局財政預算,並經常明示暗示農民可隨意非法燒毀森林,今年的非法縱火票控量反而大跌三分之二!
這愚蠢做法真的對經濟有幫助嗎?答案是沒有,令到整件事更悲哀。博索納羅上台8個月,今年巴西GDP增長不到1%,失業率仍高達12%,股市升14%,貨幣巴西雷亞爾(Real)兌美元更大跌了7.5%。
上周博索納羅更與正在主持G7峰會的法國總統展開隔空潑婦罵街式罵戰,博索納羅竟罵馬克龍的夫人醜陋(無辦法,年紀大,本為馬克龍的中學老師),而馬克龍當然還擊,批評博索納羅不配做巴西總統。
G7峰會加了一場氣候變化的討論,特朗普當然借故缺席,結果決定七國加起來,捐出2000萬歐元(約1.7億港元)給巴西,用來救火。這個數目,平均每國不到300萬歐元,連荷里活明星Di Caprio個人所捐的500萬美元都比不過(約3900萬港元),簡直是侮辱。所以博索納羅也說,巴西並非G7的殖民地,除非馬克龍道歉,要不然將拒絕捐款。
氣候變化影響全人類 各國必須放棄私利
這場大火,其實也應能提醒全球人類幾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1)面對人類的最大挑戰,並非大家之間的膚色、語言、國家、宗教、甚至意識形態的區別,我們應該齊心合力,一齊盡力尋找解決影響全人類生死存亡的氣候變化問題。
去年我已指出過,人類千萬不要笑恐龍,他們雄霸地球近2億年。從最早的人類歷史算起至今,才勉強20萬年,看到現在中、美(加俄)的紛爭,連小小香港都弄到亂七八糟,能樂觀嗎?
(2)博索納羅與馬克龍的爭拗,正代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博索納羅指罵馬克龍企圖假扮站在道德高地,批評巴西不顧環保,摧毀「地球之肺」,但歐洲則早在數百年前,已幾乎全面「去森林化」,其實是在以帝國主義思維,企圖阻止巴西發展,莫非想把巴西的60%土地,保留為「國際郊野公園」(小小香港也有類似矛盾)?
發達國不能只批評 有責重新造林
欲要紓緩這個矛盾,更需全球衷誠合作,放開一己私利,尋找多種解決方法。第一,發達國家必須付上在自己境內、部分重新森林化(reforestation)責任,不可完全阻礙發展中國家的正常和合理提升生活水平的目標。發達國家亦有責任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倡環保,包括提供技術支援和金錢補貼等。發展中國家本身亦應尋找更環保、減少損害環境的發展模式。除此,大家亦應加速發展低碳排放,更高效率的農業和食物生產等技術。例如牛隻排放大量甲烷(methane)(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國),對全球暖化的「貢獻」竟與汽車差不多!這亦是早前狂炒Beyond Meat的主因,而並非健康原因,鹽份比真正hamburger還要高。
(3) 特朗普(加英國脫歐)為全球開了多方面非常差的先例。正當最需要全球鼎力合作(global effort),同心應付氣候變化之時,特朗普竟然否認這千真萬確的現象真實性,甚至退出重要的巴黎氣候協議,竟把全球帶向逆流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
極端主義引向去全球化 遺忘氣候問題
全球不少缺乏獨立思想能力,被這歪理忽悠的應聲蟲,竟仍繼續推崇各種莫名其妙的極端民粹、國家、種族、意識形態主義,嚴重傷害國際和個別社會的穩定、和諧、甚至安全(當然包括香港)。他們都忘記了放棄停止或最少減慢氣候變化的大業。
原來美國一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亦是這次亞馬遜火災的重要推手。中國雖不願打,但被迫必須對美國還擊,唯有大幅減少從美國購買大豆和玉米等農作物,改從巴西入貨,大豆今年增加了30%。巴西農民為了滿足需求,決定加速縱火燒森林,增加可耕農地。
華改向巴西買大豆 貿戰成火災幕後推手
即是說貿易戰導致嚴重資源錯配和浪費,本來美國已有大量高產能農地,但因貿易戰,大豆和玉米價格暴跌,大片農田被廢棄,農民受苦,反要政府補貼。而巴西可說因此「得利」,但又犧牲了亞馬遜雨林。特朗普總統,你滿意未?
另外要澄清一件事,很多人認定中國是最不環保的國家,但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中國是人口大國,總二氧化碳量確是全球第一,每年約10億公噸,比第二位的美國多近一倍。但以較公平的人均排放來看,中國人均只有約7噸,不到美國人的一半,甚至比大家以為很環保的德國和日本的約9.5噸都低。
今年對全人類來說,其實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1969年7月20日,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岩士唐(Neil Armstrong)的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至今仍值得思考。其實人類太空任務(manned space mission),非常無聊,毫無科學價值,且勞民傷財。但從人類發展史上來看,意義當然非常重大,既證明牛頓定律的偉大(用不上相對論),亦是頂尖火箭工程學的體現。加上當年Apollo 11的電腦計算能力,比現在一個電飯煲還要少很多,更證明當年用人手加slide rule計算的數學家和工程師有多厲害。
往月球途中,Apollo太空人回頭看,形容地球為一粒「Blue Marble」(藍色波子),非常漂亮,但也如琉璃波子一樣脆弱,容易受到傷害。不知道是否仍看到萬里長城,但肯定看不到世人的紛爭,只見到一個渺小的星球。
懷疑登月造假相信地平說 人類似乎退化
50年後的今天,非常悲哀,人類似乎在退化,特朗普不相信氣候變化,亦有不少人仍懷疑連登陸月球都是假新聞(fake news),整個過程都是在電視台的片廠內拍的!但這也不以為奇,有些NBA球星(如Kyrie Irving)甚至相信地球是平的!如真的回到伽利略前的思想,全球化(globalization)真的沒意義,因為根本不相信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
如果氣候變化都喚醒不了人類團結起來,對付這共同挑戰,那麼最後方法可能是盡快尋找到外星人(Extraterrestrial, ET)。過去30多年,加州的SETI Institut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一直致力監察外太空電磁波輻射,分析大量數據,企圖發現智慧生物的存在。最新的是用微軟共同創始人、已去世的艾倫(Paul Allen)捐款研發的Allen Telescope Array(ATA),但可惜至今仍未有發現。
二戰後,被稱為「原子彈設計師」(architect of the atomic bomb)的Enrico Fermi對ET問題產生興趣。只一個銀河系,已估計有2000至4000億顆恒星,星球數量更應此數之十倍以上,那麼有其他高智慧生物的概率應近100%。但為何我們仍未接觸到?此疑惑被命名為Fermi Paradox。
人類以外高智慧生物存在機率近100%
1960年代的一位太空物理學家Frank Drake,更訂下一條Drake Equation,包含多個因素,如恆星的形成率,擁有星球環繞的恒星比例,可支持生命的星球比例,可支持發展智慧生命的比例,之中又懂得發射訊息的比例,和這些智慧文化發射訊息的時間長短等。總結下來,估計銀河系內人類有可能接觸到的高智慧ET文化,數量約在1千至1億個之間。最新的近代估計約為1500萬個,但準確性很低,上落差可以是100倍。
但如何計算,答案都不是零,為甚麼仍未找到呢?很多不同想像出來答案,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有4個:
(1)原來人類文化真的是獨一無二,或最少遠比Drake equation的估計少,因為某些假設是錯的。如果we are really alone!我們更應拋開分歧,好好地一齊珍惜我們的地球!
(2)宇宙很大,我們尋找的時間仍不夠長,技術亦仍有不足,尋找的方法仍未正確。如果是這樣,人類也應充力合作,一齊努力尋找我們的天際ET鄰居。
(3)原來所謂高智慧文化,都有快速自我毀滅的傾向,所以留下來能探測到的痕迹未必很多,不容易發現到。如果這是真的,人類更應自我警惕。
(4)有人認為ET文化和智慧可能遠高於人類,差距可能比我們人類跟昆蟲更大。他們眼中的人類,只是一堆只懂經常自己打自己的「低等生物」,甚至類似傳染病的病毒。所以當然避之則吉,不會現身。
(中環資產持有微軟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德國汽車發展史 在 老車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INI 誕生於1959年的英國伯明翰,設計師叫艾力克斯 Alex ,
他很天才的將四缸引擎擺成橫的,創造出最小的引擎室及爭取到最大的車內空間,
合理的售價,加上遠超同級車的性能,MINI 成為英國史上最成功的出口車,
加上60年代 MINI 屢次在拉力賽獲勝,使得 MINI 成為汽車史上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圖一 )
....................................................
四缸引擎直擺或橫擺很重要嗎?
就摩托車的發展史而言似乎比汽車還重要,
二戰前幾間具野心的機車製造商,嘗試將四缸引擎塞進機車車架裡,製造高端商品,
以當年的引擎結構,擺成縱(直)列,與車體平行是比較合理的設計,
特別知名的例子是20年代美國費城的 ACE 生產的 Henderson ,該公司只生產直列四缸引擎的機車,
1927年 ACE 被印第安公司收購,成為 Indian Four 的基礎。
( 圖二、三 )
...................................................
1930年的英國 Ariel 推出一款四缸機車,既不是直列也不是橫列,而是擺成四方形,就叫 Square Four ,
我中文使用者,叫它田字汽缸,
這在當年是極其複雜的設計,性能也十分優越,可惜後面兩缸的散熱問題成了致命傷,
二戰後Arie lSquare Four 仍然一路發展到1959年,Square Four生產終了。
Ariel Square Four 仍然寫下英國機車史上輝煌的一頁。
( 圖四 )
.................................................
在1969年 Honda 推出 CB750 Four,號稱史上初市售橫列四缸的,造成的影響直到今日,( 圖五 )
其實在此之前還有兩款車更早,
其一為1966年的德國 Monch ,它是當時全世界性能最強大,售價最昂貴的摩托車,
但是由於 Monch 使用的是現成的 NSU 汽車引擎,全車幾乎是手工打造,與其說是機車製造廠,可能更像一間機車改裝廠,
因此 Monch 起迄年份竟然沒有記載,大約在80年代初結束, Monch 被生產的總數推估不到 500台,
前不久的美國 eBay 出現一部,要價400萬台幣以上。( 圖六 )
其二是 1967年 MV Agusta 的 600 Turismo 4C 6,由於外型與性能都欠佳,遲遲未能正式大量投產,在1967-0970年間製造了大約127台樣本車,
127台樣本車也曾出售,只有極少數的 600 Turismo 4C 6 被依原樣保留下來,
前不久的美國 eBay 出現一部,要價300萬台幣以上。( 圖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