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悠閒嗎? 還是充實地忙碌著呢?】
「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米蘭·昆德拉
前兩天,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到這句話,心裡好像領悟了什麼。
同一天,在報上看到一個在北京某個幼兒園工作的芬蘭人訪談,他提到自己的觀察,覺得一些幼兒園的家長好像不喜歡「跟孩子玩」,因為「玩」本身是浪費時間。
我沒有仔細看報導,只是光看到標題那句「玩是浪費時間」,好像也是個提醒: 我多久沒有「好好玩」了?
過去這幾個月來,我的工作量一直處於很重的狀態,明明是遠距工作,理論上可以自己控制工作時間、甚至足夠獨立的工作性質,也讓我可以某種程度的決定自己的工作量,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幾乎天天加班,工作時間我可以高度專注很久,也就因此會忘記中間要休息,自己其實是有覺察到這一點的,也發現已經沒有辦法再一直用同樣的模式工作下去,僅管是自己很喜歡的工作,但是適時喊停真的很重要,於是,我決定做一些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認真檢討,到底為什麼會「工作多到做不完?」
我整理出三個可能:
1) 工作的量就是太多,做得再快也不可能在一天固定的時間內做完,延長工時就變成常態而不是例外。
2) 工作流程需要改進,改變一部分的流程,可能可以節省一些工時。
3) 自己的工作方法需要改進,是不是在某些事項上花了太多時間,是否該減少。
看了開頭寫的那兩句話之後,我才突然領悟,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根本原因: 價值觀。
一個人的價值觀固然影響他的選擇,然而群體的價值觀也同時影響整個團隊的運作與目標。「做不完的工作量」,恐怕就是個人與群體價值觀互相結合依存下的結果。
我們是不是從小到大,太祟尚於一種「一定要努力工作、充實生活才是王道」的價值體系呢?
悠閒,好像是放假時的特權,平常的生活,大多數有在全職工作的人,大概都跟悠閒扯不上邊?
而「玩」,是不是好像常有個目的? 「從玩中學」當然很好,但是,可不可以不一定要「學」,就只是「玩」?
在玩中忘記時間,在玩中忘記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學習什麼,或孩子一定要學習什麼,在玩中,就只是玩?
會不會,這才是很多「忙碌」的根本原因,人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在某種忙碌中度過,大家追求的東西可能不一樣,但是基本理念都有點相似: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名聲,有人追求一份被他人肯定的成就感,有人追求自我實現的滿足感,無論那個追求的是什麼,都把我們放上了一個一直向前滾動的輪,忘記這一切有一天其實都會消失無蹤,比我們存在更久的,是那些看來「無所事事」的,天上的雲,星辰,太陽,月亮,空氣,身邊的草木。
他們都只是「存在」,但是沒有什麼需要追求的目的。
哪怕這些星體和自然也都是生死有時,不會永遠存在,然而,在人不短又不長的一生中,是否我們真的想過,在人生跑道上跑了一整圈,到底是在追求什麼呢?
我自己,一直自認為生活過得很充實很豐富,真要細數,好像也曾有過一些大大小小的「人生成就解鎖」可以拿來自我陶醉甚至說嘴一下,不過,忙的很充實,真的是人生最好的方向嗎? 在過了「超級忙碌到休息時間都不夠」、而且還是「做自己很喜歡的工作」的幾個月之後,我打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也許,這只是人生的選項之一?
也許,真正的智者,不需要「忙得很充實」,因為,當他悠閒下來,不帶目的地看著天上的一朵雲 ,既不用達成什麼,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更不需要很有用或是有所學習,在那一刻,只要沒有心思,沒有目的地融入雲的瞬間,他已經擁有了世界,得以凝視天堂的一扇窗。
此時此刻,我正在芬蘭鄉下的婆家過復活節,我開始實驗: 沒有一定要做什麼。
放假,不見得就要趁機做很多平常沒空做的事: 寫文章、編織、看小說、追劇。放假當然可以做這些,做個轉換,但同樣的,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發呆,容許自己「放空」,「浪費一些時間」,什麼都不做。
也許,這些「空的時刻」,才讓我們終於回到真我,回到宇宙,找回那個最初的源頭。
學習那文學家筆下悠閒的智者,透過空的凝視,偶然看見那上帝的窗口。
你呢? 你喜歡悠閒度日,還是喜歡忙得很充實?
復活節金句幼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中最大的孩子即將成年,慢慢面對離家求學與就業等另一階段的人生議題,再看到於他幼年時寫下的生活紀錄,清楚感受到時光推移的軌跡。
日子,有所變,有所不變。
舊文:
常被問到教養方法,其實,跟生活一樣,只有「自然樸實簡單」這個要點。
-穩定但有著彈性空間的作息,不要太常帶著嬰幼兒出門聚會吃飯喝咖啡。
-足夠的戶外活動及肢體運動。
-不參與太多媽媽社團,進行無謂的發文及討論。而是回到自身,好好觀察與思考自家狀況。
-除非孩子主動詢問或表現出強大興趣,不然不在學齡前認字寫字讀經背書或做其他智性訓練。感官發展要放在知識學習前面。
-除了樂高積木之外,玩具以功能簡單的木製或天然材質為主,數量不要太多。
-不買進高科技的聲光輔助學習產品。
-不盲目聽從名人推薦的玩具食品和新奇物件,也不把時間心力放在追團跟團開團上頭,讓家庭跳離被主流價值觀和過度消費行為操縱桎梏的環境。
-念繪本與陪讀很好,但是陪讀時間與書本數量適量即可。無需一本接一本地念到喉嚨冒煙,繪本故事書也不用一套接一套大量地買。不只唸書給孩子聽,爸媽以身作則自己也要看書。身教比培養孩子更重要。
-慎選孩子常聽的音樂。伴奏越簡單越好,要是「真正的樂器」,而不是電腦合成的配樂。
有次無意間看到某幼稚園的帶動唱,放的音樂是騎馬舞、謝金燕的「姐姐」、小蘋果、怪獸舞、PRAP鳳梨歌、911的「送妳99朵玫瑰花」,配上不堪入目毫無美感的奇怪動作。如果孩子的幼稚園做這樣的事,我會禮貌地建議調整,或是換一間。😔
在安雅初進幼稚園時,曾貼過一篇小文:
『安雅的幼稚園家長會通知單上寫著關於教學重點的部分(不多,就只有我下面分享的這幾句):
“觀察大自然的奇妙,體驗大自然素材,依著季節節奏一同準備與分享慶典與節日,還有無論暖晴雨雪各式氣候都出外跑跳!”
太欣賞了!跟我們家的生活理念完全不謀而合!!!!
我最怕看到幼稚園的宣傳強調一堆學習與才藝項目,無為而為的玩玩玩,才是學齡前生活的王道啊!!!』
前天收到一張家長通知,全文翻譯如下:
『在“醫院與藥局“主題之後,我們要開始”生機與生物“的主題。
我們想讓孩子對當季和居住地周遭的區域性食材更有覺察,並引導孩子養成更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方向要點如下:
~水果&蔬菜
~全穀製品
~維他命
~運動
教室裡的”扮家家酒角落“已經改裝成”餐廳裡的有機商店“,也開始朗讀一首『生機Rap』,而孩子們每天帶的便當點心也會用『不批評不下定義』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和討論。
接下來的幾週,我們會和孩子們一起烹調與準備食物,教育重點會定在”營養“這個主題上。
重要的是,我們不去”評論“食材的優劣好壞,而是讓孩子們認識各種不同的食物和材料。
現在又是萬物叢生的時節,我們幼稚園在復活節之後,也會更加生氣勃勃。
四月分即將開始下一個新主題:”種植“
孩子們會用實作方式,學會種植花草,藥草,櫻桃蘿蔔和紅蘿蔔等常見農作物。
他們會學到,如何正確的天然的,在不耗費自然資源的原則下,將花草與農產品從種子培養成作物。
這些園藝工作希望能達到以下的目標:
~體驗與學習大自然事物和養成工作的良好節奏
~學習各式材料,過程,和行動的正確名稱
~學會看園藝種植方面簡單圖像代表的指令與內容
~體會”全面完成工作“的喜悅
~在實作勞動中理解”耐力,秩序,等待,團隊合作”的意義』
這張通知,完全展現了老師與幼稚園的理念,真是深得我心。
還沒上小學的小小孩,就是要這樣玩,這樣體驗團體生活。
沒有什麼華麗媚俗眼花繚亂的商業節日慶祝,和硬是強迫大人小孩『同樂』的活動。(抱歉,我實在無法接受繽紛熱鬧完全失去真意的聖誕晚會和強迫裝扮,匪夷所思,人人一個樣且大量耗費廉價糖果的萬聖節同樂會.....XDDDD)
而是樸實的,用心的,講究的,緩緩帶著孩子體會真實生活。
也沒有讀經寫字學才藝等英才教育,只是畫畫看圖片說故事扮家家酒爬樹玩沙。
我們不需要孩子們在幼稚園學到什麼,因為最好的教育場所是在家裡。
所以幼稚園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能讓孩子好好玩耍,與其他大人孩子好好相處的地方。
不會一直被關在室內,有室外與自然空間翻滾跑跳,吹風甚至淋雨。
就算幼稚園無法提供這些硬體資源也無妨,只讓孩子上半天,我們還有一整個下午可以彌補幼稚園做不到的一切。
摘摘野花野草,看鄰居小狗小貓,摸摸看看大自然中的一切,讓瓢蟲在手心上爬,用樹葉逗逗毛毛蟲,將迷路的蚯蚓帶回路旁的土地上,把小雛菊繞在指頭上當戒指,用野花編成花冠,拿樹枝當劍與做弓箭,用石頭堆成寶塔,把蒲公英毛球吹散隨風飄揚。
有時什麼都不做,看看樹葉,曬曬太陽,吹吹風,聽聽鳥叫,感受一下四季的變化,。
溫度,濕度,雨天,晴天,陰天,雪天。
孩子越會觀察細微的東西,感官越敏銳,越是能為了簡單的東西而愉快,就不用擔心他們會變壞或被寵壞。
既然生了孩子,教育和教養就不能輕鬆外包。
孩子像種子,怎麼灌溉怎麼照料,他們就怎麼長........。
復活節金句幼兒 在 吉爾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也許不完美】
自主防疫第N週,不知不覺今年已過了三分之一。
螢幕前的妳,好嗎?
一週前,我的失眠乘著月事報到,夜不得寢;孩子們在家太久,行為雙雙退化成一歲的大嬰兒,吃醋爭寵,疲於奔命;台灣的父親突然心肺功能失常,一夕之間,醫院急診室成了他的廚房,在遠端的我只能靠電話詢問,並請他老人家保重;和老丹因雞毛蒜皮冷戰度過了復活節,還好後來又談開了。婚姻於我而言就像攀岩,總是不斷在墜落前找另一塊新的支撐點。
某天,我發現自己的耐性已經抵達閾值,孩子平時的吵鬧倏地讓我失控,咆哮震怒。
前天早上,三歲的小丹被我罵後幽幽地說:「我想要媽媽消失。」下午要他收玩具,又是一句「我不喜歡媽媽,因為媽媽會生氣,我要別的媽媽。」稚嫩的口吻卻是最尖銳的利刃在我心上千刀萬剮。
終於明白,當我老是把自己擺在全家最後一位,換來的結果只是造就一隻無法壓抑更多情緒而暴怒的夜叉,以及避我唯恐不及的一家老小。
於是我隔天開始一早有請電視保母,放過孩子(在此之前我仍奉行如非必要不碰電視的堅持,努力當一位孝母),自己則蒙頭大睡。我大抵連續睡了兩天,每每從早睡到下午老丹回家。有了這一番爽快、拋開束縛的體驗後,竟覺得失去的自己漸漸回來了。
雖然面對家庭以及病毒的紛擾,不知漫漫長夜何時過去,但我每晚睡前仍保有美好未來在不遠處的想望;每天起床,期盼自己又是好漢一條(不行也沒關係,明天再重來。)
──
在這場戰役中,我突然好想和妳分享一位特別的女性: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
她的溫柔、堅毅、永保正向的特質,讓我非常驕傲自己身為一名女性(尤其是在低潮的時候)。
我平常不愛看政治,但最近關注起紐西蘭總理Jacinda,大概是她那同為幼兒母親的身分,以及她慈悲憫人的情懷深深吸引了我。彷彿,她把紐西蘭國民們也當作自己的孩子那樣呵護與關懷。
美國學者Jacqueline and Milton Mayfield在一份研究裡提及「有效的領導者溝通」的三大要關鍵為:給予方向(direction-giving)、製造意義(meaning-making)、同情(empathy),然而許多領導者卻常容易忽略了後兩者。
不過Jacinda在這個讓全球恐慌的戰役裡三者都做到了(報導中舉例她鎖國的決定,告訴人民這樣做的意義為何,並時常在自己的臉書激勵人民在這個戰役中保持堅強,並毋忘仁慈)。昨天,她更宣布自己未來六個月將減薪20%,和全國人民同舟共濟,這麼接地氣的舉動無疑讓大家對她的好感又更深一層。
回頭想想,這不也是許多母親每天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嗎?(例如現在為什麼不能出門玩?許多媽媽不僅苦思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介紹新冠病毒,更解釋為什麼要洗手千遍也不厭倦?同時也為孩子被暫停的童年深感不捨)。如此想著,覺得自己也在做著有如治國般的大事。
──
看著紐西蘭總理螢幕上消瘦的面容,想著她在憂國憂民的同時,自己還有一個兩歲的女兒要照顧,不免心疼,卻也鼓舞了我──女性看似柔弱,卻是超乎想像地強韌。
倏地我明白,不管在這條抗疫之路上我將崩潰幾回,那股女性柔而堅韌的力量,將一次次助我挺起腰桿,帶領我的小小部落迎向金光燦爛的朝日。
我也許不完美,但已經夠好了。